<h3>因为有一个富有禅意的笔(网)名——木鱼,于是经常有一些网友误以为我是禅家弟子,其实我生性冥顽,明知苦海无边,也不愿回头是岸,在红尘中沉浮,为名利而争搏。如今,黑发飞霜,依旧是一副凡夫俗子的臭皮囊,遗憾与佛无缘。<br></h3> <h3>孩童之时,总以为光着大脑袋、挺着肥肚子的和尚都是佛,更不理解人们为什么如此敬畏佛祖,要为他下跪叩头,顶礼膜拜。我的奶奶也信佛,但是目不识丁,说不出什么佛法禅理,只是一味虔诚地拜佛念经,并时时告诫我:做人要说善话,干善事,做善人。当时,我也是懵懵懂懂的答应,后来才逐渐明白,奶奶所说的人要向善,也就是禅理,其实也就是做人的最根本道理。<br></h3> <h3>我之所以没有成为佛的信徒,是因为一直在唯物论的环境中成长,也从来没有亲近过掺合有太多唯心主义的玄奥佛学,以至缺少所谓的“慧根”。但毕竟孩童时受奶奶的影响,我还是喜欢听那悦耳空灵的木鱼声,甚至还有些偏爱充满深刻哲理和智慧的禅者故事,敬慕睿智的禅师用最浅白而又充满哲理的语言点化世人,消解迷惑,启迪你的思想,使之开悟升华。<br></h3> <h3>都说人的心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主宰着纯洁善良,魔鬼统领肮脏丑恶,只有紧闭魔鬼之门的人,才会心似明镜、纤尘不染,襟怀坦白、洁身自好。然而浪迹于浮躁诡谲的社会,直面光怪陆离的诱惑,要想做到不随波逐流,不沉湎风花雪月,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br></h3> <h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笑语:“这三岁的小孩也会知道这样说的。”禅师回答:“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做得到。”禅师之言,可见抑恶扬善,说易做难。<br></h3> <h3>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妙龄女子外出投亲,走到夜幕降临,还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奈之间只好走向寺院,要求借宿一晚。方丈把这女子带入一间客房,告诉她:“施主就在这里安歇。”女子将室内外打量一番,颇有不安地问:“这门为何没有门闩。”方丈双手合十,心静气和地回答:“施主,这里的门都没有门闩,却有心闩,心闩也是闩,胜于门闩。”<br></h3> <h3>“心中有闩”,方丈之意可谓深邃。无论什么门闩,也只能闩得了君子,闩不了小人;闩得了别人,闩不了自己,而只有心闩,才能闩得住魔门,闩得住贪欲,闩得住邪念。纵观那些贪官污吏,智商不可谓之不高,法理不可谓之不懂,但唯独缺失了心闩,私欲膨胀,随心所欲,以至心魔之门大开,丑恶与贪婪共舞。由此可见,心闩才是真正控制私欲的门闩。<br></h3> <h3>每个人不仅要有自己的心闩,而且要让“善”充实自己的心庭,就是要让自己“心中有佛”,避免心灵苍白空虚,误入歧途。这还得再说一个故事:宋大学士苏东坡喜欢和名僧佛印斗嘴,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佛印,我看你穿着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堆屎。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曰:“施主一表人才,越看越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后乐坏了,自以为这次斗嘴赢了,回家后赶紧告诉妹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叙述,哈哈大笑:“哥哥呀,你输得精光了还以为赢了人家,参禅的人讲究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是心中有佛,满眼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是心中有屎,所以满眼是屎,看什么都是屎!”<br></h3> <h3>苏小妹真是绝顶聪明,一语解开了人之迷惑。人生往往如此,你播种什么,收获的也是什么。你播种的是仇恨,收获的也是仇恨;你播种的是慈爱,收获的也是慈爱。以怨恨的目光看待万物,什么都是灰色的;以宽容的心态放眼世界,处处晴空万里,霞光万道。正如古希腊的一句谚语:心中有阳光的人才能播撒阳光。<br></h3> <h3>“心中有佛”,佛是什么?佛是一个梵文的直接音译,在梵文里代表着智慧和觉悟,我就理解为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包含着善良、仁慈、博爱、豁达、正直、宽容、快乐……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要有感恩怀德之心,不可生活在猜忌和怨恨之中,非原则之事不可锱铢必较,自寻烦恼,更不可扭曲心灵,利欲熏心、损人利己,要像佛印大师那样的善良宽厚,清朗通透,爱自己,爱他人,爱众生。多行善心,善有善报,善心必获善果。<br></h3> <h3>“心中有闩”,可拒邪恶于门外;</h3><h3>“心中有佛”,天地间佛光普照!</h3><h3>我记着!<br></h3> <h3> 文: 木鱼原创 图: 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