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2018年8月26日我们点部分当年知青再相聚

长安

<p>在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近两千万青年人拥有同一名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我们是这近两千万"知青"中一分子,是经过岁月洗礼的一代特殊群体。如今"知青"成为了历史,我们的青春也留在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中。</p><p><br></p><p>2018年8月26曰,我们原抚顺县抚南公社石文大队、大石沟五小队青年点部分当年"知青"欢聚在一起,共同回味我们酸甜苦辣的知青往事,共同举杯庆祝我们在蹉跎岁月结下的友情。</p><p> </p><p> </p><p><br></p><p>四十几载春华秋实,虽已青春迟暮,但我们的心仍然年轻。在座有的同学是离开青年点以后第一次相见,虽然中间的四十几年没有联系,但丝毫不影响我们见面时发自内心的高兴。 回首40余年,守望记忆中的芳华,我们曾经同饮一井水,同食一块田,住在一个屋檐下,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是"知青"同学,我们是同壕战友。"知青"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老酒,如同一首饱含深情的歌。人生尘封几十载,同学情谊最真,值得我们一生去珍惜。</p> <p>这次聚会本定于8月24日</p><p>18日群主发通知:[玫瑰]重要通知[玫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群定于本月24日周五:早晨9点30分在西一路的中兴正门集合,到石文泉眼沟的绿原山庄聚会。分别40多年后再相聚,真的很不容易,希望所有大石沟青年点已联系上的同学都能参加。重要的活说三遍,希望都参加,希望都参加,希望都参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8月24日,我们74届青年下乡44周年。我们急切的盼望这一天故地重游,回我们离开了40多年的大石沟,看看大石沟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看看我们曾经住过的青年点,找寻我们青春的足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8月22日因天气预报24日、25日有大雨,群主发了改变计划的通知:[玫瑰]重要通知[西瓜]因天气预报说24日25日有大雨 不方便我们出行,所以群活动改为26日周日12点,到河北贵德街(天丰大厦西)的[啤酒]‘’老地方‘’饭店[咖啡]聚餐,希望所有大石沟青年点联系上的同学都积极参加。原计划因天气原因暂时取消,以后再去实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了能让没联系上的青年点当年知青参加上这次聚会,群主和一个有办事能力的男生刘全哲费了不少力,在群里发动大家想办法找失联的同学。在大家的努力下,连续找到了两名同学。就在大家为又找到两名同学高兴,紧锣密鼓继续寻找失联的同学时,一个68届的姐姐祁艳香发来语音:“姐妹们、兄弟们,你们别找宋恒双了,我找着他的电话,打了过去,他爱人接的电话,说宋恒双因癌症去年已经去世了。”听得出来祁姐的语音很悲伤,后面的话几乎是哭着说的。接着祁姐发来文字: “兄弟姐妹们,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宋恒双已经于去年去世了。她爱人说要是早点聚会就好了,他也非常想念你们的”。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难过。有个同学用朴实的语言说:"我的天呀,多好的人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宋恒双是68届老青年,在青年点和生产队的威望很高,他总是面带微笑,对我们很有兄长的样子,我们74届同学都称他双哥。双哥爱吹口琴,而且吹的很好,旋律悠扬动听,在那精神、物质生活都很匮乏的年代,我们闲暇时,双哥的琴声犹如天籁妙音,在人烟稀少的山乡久久回荡,使我们这些没有什么娱乐的青年,听的很开心。我是双哥的忠实听众,每当他吹口琴时,我就静静地站在一边,陶醉在他的琴声里。双哥回城时,我特意上市内买了一个重音口琴,作为分别礼物送给了他。往事如烟,如今双哥离我们而去,愿双哥在天堂安好,愿天堂里有双哥悦耳的琴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8月24日群主在知青群里连发的两条微信(一)[玫瑰][玫瑰]到目前为止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大石沟青年点群里共有[西瓜]16名同学了。还有[西瓜]6名同学(李秋香,赵卫东,张玉华,白姚,康长顺,于长华)没有微信,[咖啡]共22名同学都能联系上了。以后希望各位同学继续努力,继续寻找还没联系上的同学,使此群不断壮大。共同回忆我们知青生活中的有趣事,回忆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有益事,共同畅想我们幸福的未来。[跳跳][跳跳][跳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 我记得还有:丛静波、吴凤兰、佟文昌、王宝春、张秀华、马淑华、张强、路广成、徐喜环,还有…………就想不起来了。老了,我们都是持有老年卡的人了,再过些年老到走不动的时候就只剩下回忆了,现在就多留下点美好的回忆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这个知青群从七月初建群的五、六个人,通过大家努力寻找,如今已有二十二名同学了(其中五名同学只有电话号码)。我们的群主很有凝聚力,晚上闲暇时就把大家喊出来唱歌、聊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群主年轻时长的特别漂亮!唱歌跳舞朗诵……才貌俱佳。她退休前在某商场当经理,现在我们的知青群在她的带领下,很活跃。在群里大家玩的很开心,群聊时,我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激情岁月。</p> <p>分别四十几年再聚首,举起酒杯,相望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人生能有几回醉!许多的情感都溶化在这盛满浓郁醇香的美酒中。</p> <p class="ql-block">为相聚开怀畅饮,为友谊千杯不醉。人生有几个四十几年啊!在这难得的聚会上,我们有太多的思念需要倾诉,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回眸我们的知青岁月,我们坚信,我们共同拥有的千百幅知青画面,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散场!</p> <p>我们还可以有多少次这样温馨的相聚,我祈求是十年?二十年?如果可以,希望是永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青年点的四名老青年,最大的右二王凤云姐姐73岁、最小的右一宋桂兰姐姐66岁、左一祁艳香姐姐70岁、左二李秋香姐姐69岁(李秋香姐姐长的年轻,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岁的祁艳香姐姐也比同龄人年轻,她爱好摄影,有一定的摄影水平。这次聚会,她特地拿来了她的高级摄像机为我们拍照留影,种种原因照的不理想,她很自责。</p> <p class="ql-block">左一74届知青夏笑雨,聚会他来晚了,有的同学因事提前走了,聚会的集体像他没照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青年点时我常自娱自乐,模仿《卖花姑娘》《英雄儿女》里面的朗诵:"花妮……"。四十多年过去了,夏笑雨还记得我当年模仿《卖花姑娘》里朗诵词的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他身边左二是74届的聂桂杰,现在网名叫"青青"。这次见面,我和"青青"聊起了在知青点时,我们俩偷生产队花生的事。那时人们的生活也真的很贫穷、很清苦,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更不用说穿新衣服吃鱼吃肉了。花生在那时也是奢侈品,只有年节或招待客人家里才舍得用它做菜、端上餐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那一年的中秋、国庆节期间,点里的青年除我和"青青"以外,都回家过节了。青年点前面一大片花生地,花生都已拔完晒在地里的垅台上,饱的瘪的分开摆着,天黑前,我和青青站在青年点门前,望着南面躺在地里的一大片花生,很诱人。我俩准备晚上偷点花生拿回家,为了偷到饱花生,我和"青青"天黑前到花生地走了一趟,看准了哪个垅的花生好,做了记号。晚上一直等到夜深,我和"青青"心惊胆颤来到花生地,深一脚浅一脚、在花生地转了几圈,没找着白天看好的花生秧,急急忙忙每人随意抱回几捆花生,到点里一看,抱回来的都是瘪花生。我俩快速地把花生从秧上撸下来,把花生秧扔掉。第二天早上,我俩怕头晚偷花生的事露出马脚,早早的又跑到花生地查看,那天早上雾大的对面不见人,一个看地的老农拿着棍子,一边走一边划了,和"青青"几乎撞上了都相互没看清对方是谁,我和青青乘机从地里又各自抱回了一抱花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回城参加工作后我信了基督教,心灵被一点一点洗涤净化。每当回想起当年偷生产队花生等事我都汗颜不巳,内心就会生出负疚感,觉得我们的贪婪,对不起一生在土里刨食的辛苦农民。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国家照顾我们下乡青年,每人每年口粮360斤,能吃饱饭。有时我们把吃剩的大饼子扔进猪食缸里喂猪,老农看着我们青年点猪食缸里飘在泔水上的大饼子,气的直骂这帮小青年饱饭撑的没饿着。勤劳朴实的农民社员劳动力每人一年口粮320斤(毛粮),添饱肚腹都很难,他们深知挨饿的滋味,一点粮食也不糟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次生产队在一个社员家摆酒席招待客人,被派去做饭的是我们青年点的一个青年,她乘机盛了一碗油炸花生米,翻过那个社员家的院墙送给我们青年,我们在墙外接过那碗闪着亮光的花生米,一个青年端着,我们跟在她后面高兴地跑着回到点里分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226, 192);">留在时光里的知青往事,有苦有乐、有忏悔。只是,再也回不去了,我们的知青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右二站着的男生74届的刘全哲,在青年点我们回城前,他就当兵走了。他很有组织能力,转业参加工作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次为我们群里的聚会费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讲话的是我们青年点72届老青年张玉华,退休前是抚顺东露天煤矿矿长。人们都知道抚顺的几大矿闻名全国,我们青年点能走出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我们都为之高兴,我们大家对張玉华说,你是我们青年点的荣耀,我们以你为骄傲。</p> <p class="ql-block">唱歌的是我们群主于艳春,在青年点时,开社员大会队长总让她为大家唱歌。知青岁月,我们的娱乐没事时打扑克、唱歌。那时点里常有歌声,好几个同学总大声小调的唱歌、哼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早上刚起床,几个女青年你一言我一语的说,昨天晚上男生谁唱的歌,那么好听,有个同学说耿亚良,那晚我睡的很沉没听到。耿亚良是青年点点长,和我都是74届知青,同一天下乡同一天回城参加工作,81年我们俩结婚成为夫妻。成家以后我时不时央求他唱个歌,他一直没唱。一次他们家来客人,在饭店聚餐后我们去了歌厅,在歌厅他唱了好几首歌,他哥哥、嫂子、妹妹、妹夫连同客人都被他的歌声打动,一致夸他唱的好。一个不了解他的客人问我,二哥当过兵啊,歌唱的声音宏亮韵味浓、有底气。他唱了首谭晶的《妻子》,嫂子说是专为我唱的,悠扬的歌声春风般沐浴着我;那天聚餐时我没喝酒,听着他的歌声我醉了。我今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在知青岁月、在青年点遇到了情投意合的人生伴侶,爱上了他,嫁给了他,做了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子之手,彼此相爱,胜过世间万千繁华。夫君耿亚良忠厚老实,上学时学习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字写的很漂亮。爱好绘画,画的山水、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参加工作在沈阳铁路局抚顺大官屯站入了党,当上了站调、区长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匆匆三十七年。千年轮回,注定我们今生相遇;百年修行,成就我们今生缘分;让我们相互扶持,走到永久……。</p> <p class="ql-block">群主于艳春在青年点时,和点里68届王凤云姐姐在市内东风照像馆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青年点时于艳春年龄最小,王凤云姐姐年龄最大,两人相差整10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那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但工人有维持温饱的工资。城镇居民每月每人有基本的粮油、副食,工人的单位提供公有房,每月只需交一元多钱的房费,工人有病享受公费医疗。农民靠天吃饭,基本生活没保障。房子要自己盖,有病自己掏腰包,烧柴自己上山割。农村很多孩子10几岁就辍学,成为家里的劳动力,在生产队干农活为家里挣工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们下乡青年刚走出校门就来到农村,大石沟是山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然而,我们却无心欣赏这美丽的山鄉風光,我們在"廣闊天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劳累而乏味,都翘盼着早日回城,在城里,哪怕是在饭店洗碗端盘都心满意足。 那时王姐快30岁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回城。一次队长在青年点和我们不少女青年说,你们的王大姐是回不去了;75年12月由于政策规定,72届以前的知青全部回城,王姐才回城参加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现在定居在美国,大洋彼岸的丛静波,这些照片是在青年点时她送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无论天漄海角,无论山高水长,我们的心里都始终珍藏着一种情怀,那情怀就是我们在知青岁月结下的知青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丛静波是我们74届知青,是我们青年点的点长。如今我们一直没联系上丛静波,多希望她能在美篇里见到我们,和我们联系上;即使回来一趟不容易,我们也可以隔屏相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静波:“无论相隔多遥远,仿佛你从未走远;无论分别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边。”同学聚会大家都念叨你,都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张我和丛静波在知青岁月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虽然短暂,但短暂的聚会让我们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2018年8月26日,是个令我们难忘值得纪念的日子!分别40余年再聚首,忆当年知青岁月,青春年华!走过万水千山,历经沧海桑田,唯有我们的知青情谊最纯洁最真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次遗憾没赶上聚会的同学们,我们还有再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226, 192);">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226, 192);">祝大石沟青年点的同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span>相聚是首歌,唯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