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俄旧影》十六 胜利日

李国华

<h3><h1><b>新俄旧影:我眼中的俄罗斯</b></h1><b>李国华/摄影撰文</b><br></h3> <h3>胜利广场上专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卫国战争”阵亡将士修建的小教堂。</h3> <h3><b>十六 胜利日</b></h3><h3><b><br></b></h3><h3><i><font color="#167efb">懦夫有一千种死法,勇士却只有一种。 一一恩内斯特·海明威</font></i><b><br></b></h3> <h3>每年的5月9日,是苏联时期(我赞同王蒙先生的观点,不加“前”字,因为并不存在后苏联)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沿袭了这个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红场上都会举行盛大庆典。</h3><h3> <br></h3><h3>1998年5月9日,一大早,我乘地铁赶往红场,想亲眼见证并记录下那种盛大场面。可是当我来到红场外的时候,发现四周戒备森严,不允许游客进入。转到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边的另一个出口,仍有警察把守,照样进不去,我只好站在莫斯科河桥边,从大喇叭里面听叶利钦总统发表讲话:“牙,哈瓦流……”叶利钦是叶卡捷林堡人,他那浑厚的男中音里面,带有浓重的方音。</h3><h3><br></h3><h3>无奈,我只好再次转乘地铁来到胜利广场。</h3> <h3>胜利节那天早上,红场的每一个出口都有警察把守。</h3> <h3>5月是莫斯科最美的季节,鲜花开遍了市内的800个街心花园和数百条林荫大道。胜利广场边的绿地上也到处是绿树红花。节日里游人也非常多,有得四处闲逛,有的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晒太阳。</h3><h3><br></h3><h3>广场上有座为纪念参加一战和二战阵亡将士的教堂,后来以此为核心扩建为胜利广场,并在一旁兴建了“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事实上,俄罗斯人只参加了二战其中的一部分:1941年——1945年,并称之为“卫国战争”。 矗立在广场上的胜利纪念碑,高达141.8米,象征着卫国战争中那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纪念碑的基座上有传说中神奇的勇士奥尔基的雕像,他骑着骏马,手执长矛,将一条毒龙拦腰斩为一截一截,象征着法西斯的彻底毁灭。<br></h3> <h3>广场上休闲的人们。</h3> <h3>广场上观看演出的游人。</h3> <h3>在《走向毒气室》群雕前凭吊的游客。</h3> <h3>在《走向毒气室》雕像前玩轮滑的孩子。</h3> <h3>卫国战争纪念馆前,骑在炮口上玩耍的孩子们。</h3> <h3>历史得从两个方面解读。苏共领导人民抗击纳粹,最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是有伟大历史功绩的。但是,斯大林战前与希特勒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勾结纳粹瓜分波兰,战争期间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卡廷森林惨案”,一次杀害两万名波兰军官。对内,斯大林及其继任者实行极权统治,不断进行“肃反”、清洗、镇压,自身高度腐败,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也正是它最终走向覆亡的根本原因。<br></h3> <h3>在高大的纪念碑上值勤的警察。</h3> <h3>这一天的胜利广场上,挤满了兴致勃勃的游人,尤其是那些当年参加过战争的老人们,到处可见“某某近卫军某旅某营在此集合”的旗帜。虽然时过境迁,但看得出俄罗斯人对那段历史并没有淡忘。 <br></h3><h3>当时的场面,对我这个抗战老兵的后人来说,的确是有些感动的。感动之余,手中的相机也抓拍了不少瞬间。<br></h3> <h3>广场上随处可见胸前戴满勋章的老兵。</h3> <h3>这位老太太据说是当年的女英雄。</h3> <h3>即便是初次见面,也一样有说不完的话。</h3> <h3>中国人好像对老兵们格外感兴趣。</h3> <h3>当年的老战友们高兴地跳起了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