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俄国作家《契科夫中短篇小说集》是“文革”十年浩劫后,最早几批出版的外国小说的其中一本。契氏小说集有一经典名篇叫《变色龙》。我们读过不止一回,印象深刻,还知道世上有变色龙这种动物。</h3> <h3>名篇《变色龙》塑造了在沙皇专制制度之下,一个专横跋扈、见风使舵,欺上瞒下的坏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狗咬了赫留金的手指头。巡官来断案。断案时,巡官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是根据小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个“基本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此官貌似公正,可说出一连串阿谀奉承的话来,竟是颠三倒四,不知卑鄙廉耻。</h3> <h3>只有TQ社会、ZZ社会,一个崇拜官爵的社会,一个小官才敢对下穷凶极恶,无恶不作,才会对上阿谀奉承,丑态百出,才会在不同的场合变换不同的脸色,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百姓对这样的“变色龙”深恶痛绝。看过小说《变色龙》的人都会厌恶那面目可憎的巡警。但万万不可把动物界里的变色龙“牵连”进来。它们是无辜的。它们很可爱,不可憎不可恨。</h3><h3><br></h3> <h3>全世界的变色龙品种繁多,有160多种。有一半在马岛,少数在欧亚。马岛是变色龙的天堂。有59个种类是马岛独有,去马岛,看变色龙是重头戏。在我们的行程中,常常在路过的树上发现各种变色龙。我们一次次对着它们按下相机快门。回来后又看书、看BBC纪录片等,学到了一点知识,属粗识浅见,浮光掠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照片,看看我们的文字。兴趣不大的朋友可以翻翻我们拍的照片,点不点赞,随你们高兴。</h3> <h3>“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能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变色龙》作者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以上这段话是从网上的《搜狗百科》摘录下来的一段文字。</h3> <h3>上面一段文字的“要害”是变色龙会“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这也是人们对变色龙的“顾名思义”。事实是这样的吗?爬在我用胳膊上的这只变色龙似乎要证明上面的论点“的确如此”。在我穿着的绿色条纹衣服上爬行的变色龙几乎与衣服同色,似乎“隐身”了。</h3> <h3>可是,同一只变色龙爬到我们的驴友,身着大红色衣服的美女身上时,依然绿色如故。</h3> <h3>在白底绿花的衣服上,这只变色龙显得那么和谐。</h3> <h3>可这只蓝带豹纹变色龙却依然炫着它那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外衣。</h3> <h3></h3><h3>在这一片绿色的树丛中,它却显现出反差极大的棕红色。眼见为实,变色龙随环境颜色而变色其实是“偶然”。事实并非如此。</h3> <h3>来一张蓝带豹纹变色龙特写。与前一张相比它变了些颜色,不那么红了,有些偏棕,身上(特别是头部)有许多色彩艳丽的浅色斑点。</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这只变色龙正倒吊在树枝上晒它的肚子。它的下巴上也有着炫丽的色斑 。变色龙是冷血动物,为了让身体变暖,它们常常在阳光下变为深色调,以更多的吸收热能。</h3> <h3>夜间的变色龙颜色会比白天更偏黄白些。这是我们在夜间巡游时拍到的变色龙,在手电筒强光的照射下依然盘着尾巴,纹丝不动,做着好梦。</h3><h3><br></h3> <h3>为了调节体温,是变色龙变色的原因之一。变色龙通过改变肤色来保持身体合适的体温。当它感觉到冷时,肤色就变暗,可吸收更多的热量。相反,感觉热时,肤色变淡,反射☀的热量。肤色变化就像是变色龙包裹着一个外部恒温器似的。变色龙还会随着环境的光线、湿度的不同而变色。这只变色龙许是晒够了太阳,现在换身浅衣服,躲到树荫下歇会儿。</h3><h3><br></h3> <h3>变色龙变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示威,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有些变色龙会将自己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雄性变色龙会将暗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h3><h3>这只豹纹变色龙是我们的领队摄影师阿兹猫在它没有被我们打扰前拍的,呈现出浅绿色的,而我们随后跟上拍摄时,它已渐渐变成前面几张照片中的棕色甚至红色。<br></h3><h3><br></h3> <h3>这只变色龙在把右下角一只变色龙赶出它的领地时,高昂着头秀出它黄底黑斑强对比的花色。变色龙在示威、炫耀、搏斗、求爱、惊吓、胜利与失败等不同的情绪变化时会改变肤色。</h3> <h3>早期的研究者是这样表述变色龙的变色机制的:变色龙皮肤的外层是透明的。当变色龙经历外部体温或自身情绪变化时,其神经系统会发出指令告知特定的色素细胞,它们就会扩张或收缩,进而改变各层皮肤中各种色素的活性,从而使变色龙变幻出各种颜色和图案。</h3> <h3>而近期的研究者认为:变色龙是靠调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光的折射而变色的。</h3><h3>据说在马岛东北部哈拉岛的热带雨林里有一种变色龙从鼻尖到尾部总长29毫米。成年后的躯干长度仅有指甲盖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br></h3> <h3>据动物专家最新发现:变色龙变换体色还有另一个作用,能够实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与同伴进行沟通。相当于人类通过语言、动作,蚂蚁通过触须、味道,表达自己的意图。</h3> <h3>有些雌性变色龙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时,为了表示拒绝,体色会变得暗淡,且显示出红色的斑点。当欲以挑起争端,发动攻击时,它们的体色会变得更暗。</h3> <h3>变色龙在变色过程中,通常停住不动。非得等变色完成了,才开始缓缓移动。而我们在拍摄变色龙时,为了避开遮挡的树枝,上下左右移动镜头,并未感觉到变色龙在变色。只是觉得每只变色龙的颜色各不相同。</h3> <h3>变色龙的体长大多在15至25公分,最长达60公分。不算尾巴长度。身体呈短筒状,两侧扁平,头呈三角形。</h3> <h3>这哥们,长得够威武,头上好像戴着头盔,大号:"国王变色龙”。它们是变色龙当中体型较大的一种,有70公分多长(不包括尾巴)。</h3> <h3></h3><h3>大鼻子上翘的是雄性变色龙。</h3> <h3>自然,它的太太就号称“皇后变色龙”。虽然颜色与前一只相差很多,但从体型、身上的三道斜纹可以辩认出。没有一个大鼻子,看上去温柔多了。当地的导游因着这三道纹称它们为“ADIDAS”。<br></h3><h3><br></h3><h3><br></h3> <h3>变色龙是树栖动物。除开产卵和求爱,极少会光顾陆地。偶尔,它们在陆地爬行散步时,爪尖着地,前后脚呈八字形向外撇步。</h3> <h3>它们的眼睛👀非常奇特。其眼帘很厚,呈环斜锥形,两只眼睛凸出,上下左右转动自如。这是在注视前方的变色龙。</h3> <h3>更奇特的是,它们的左右眼还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需要协调一致。在动物界实属罕见。也就是说变色龙的双眼可分工,一只眼看前面,寻找猎物。另一只眼看后面,及时发现后面来犯之敌。绝了。</h3> <h3>变色龙行动总是不紧不躁,它用像拳击套一样柔软的爪子抓住树枝,在树上优雅地、漫不经心地、摇摇摆摆地走着、走着。即使在惊慌逃跑之时,其速度也不会超过每分钟6米。</h3> <h3>它们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后三趾形成外组。这些特征很适应于握住树枝。</h3> <h3>它们在树上一走一停,有时走两步还退一步,慢悠悠地走,让它们的猎物以为是被风吹动的树叶,因而失去警惕。同时,也迷惑了它们的敌人。</h3> <h3>从这根树枝跨到另一根树枝,对变色龙来说有点难。这时,它就必须调动起身上各部位的力气了。尾巴也能起不小作用。</h3> <h3>这只变色龙跨越的范围太大了,它把尾巴在树上绕几圈,牢牢地把自己吊在树枝上。</h3> <h3>变色龙,是俗名,其外国学名Chamaeleonidae,英文名Chameleon。中国学名叫“避役”。按汉字字面上理解:“役”的意思是“需付出劳力所做的事”,如役畜、劳役、服兵役。而“避役”是不是说它们“可以不出力,逃避劳动,吃白食”呢?世上哪有白食可吃呀?</h3> <h3>变色龙吃荤,不吃素。以活物为食,蚂蚱、蝗虫、蝶、蝇、蚊,它们都爱吃。而凭着它这慢N拍的动作要抓到这些个活物,没有绝技是万万不能的。</h3> <h3>它们练就一种神功,是一种“软功夫”,人们称它们为“舌技大师”。</h3> <h3>发现前方有虫子,它们悄悄的、慢慢地接近,站好姿势。一旦猎物进入了它们的攻击范围,变色龙就会吐出一小截舌头当准星来瞄准目标。</h3> <h3>锁定目标后,它就迅速把舌头弹射出去。变色龙舌头结构非常独特,有弹弓一样的速度,有长于身体两倍的长度,有突破肌肉能力的极限韧度,快速而精准地将猎物一举拿下。(这张照片是我们从旅友天天妹妹的视频上截图下来的)。</h3> <h3>闪电一般,射出舌头,把虫子粘住,收入嘴中。精彩瞬间一秒钟之内(精确数字是70毫秒)完成。旧有的说法是变色龙舌基部窄,末端膨大,上有粘性分泌物粘住虫子。现有另一种说法是变色龙舌头有强大的吸力,靠吸力吸住虫子。<br></h3> <h3>悠闲地把食物收回嘴巴后,它们慢慢地咀嚼,品尝,享受。变色龙做什么事情,都慢慢地,它们过的是真正的慢生活。它们用色彩来宣泄内心的情感,用坚持来面对世界的一切,用眼睛不慌不忙地洞察猎物和敌人的动静,只有捕食出击时是闪电⚡式的。</h3><h3><br></h3><h3><br></h3> <h3>看看同行伙伴天天拍摄制作的变色龙吃虫的视频</h3> <h3>据研究,小型变色龙的舌技比大型变色龙的舌技还更胜一筹,它们吃下去的东西比大型变色龙数量还多,原因是体型小的变色龙往往有着相对更高的代谢率。更长更快的舌头使得小变色龙能够有效地捕捉更多的猎物,从而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h3> <h3>变色龙长长尾巴在它休息时常常卷曲成一个漂亮盘状。</h3> <h3>这一头变色龙把尾巴卷缩起来,睡得正香。</h3> <h3>变色龙大多是卵生,产卵2至40枚。卵埋在土里或腐烂的木头里。孵化期约3个月。也有几种胎生,都在南非。除繁殖期外,变色龙都是过单身汉生活。</h3> <h3>这两只变色龙在搞啥名堂呢?他们是在亲热吗?闹着玩吗?不是说,平时它们独立生活吗?或许是妈妈找了个好地,正盘着尾巴舒服地晒着太阳。小家伙刚睡醒,全身发凉,把自己变成褐色(还隐约看到些绿底),爬到妈妈身上,好快些晒暖身子。</h3> <h3>变色龙和恐龙同属一个家族。它们是mini型恐龙。变色龙与恐龙是同一个时代出现的生物。恐龙早已灭绝。可变色龙还活得好好的。</h3> <h3>变色龙是稳重的、心细的,它们的脾气大多时候是温柔的。但是它们也有火爆的时候,有时也不得不打上一架。</h3> <h3>就是打架,它们也是蛮绅士的。它们先着装,变好颜色,身上冒出些花点来,张大嘴巴,发出“试试,(你来)试试”的声响,摆好姿势迎敌。</h3> <h3>变色龙古怪的外表让我们想起半年前在加岛看到的海鬣蜥。它们都像史前的动物。古希腊人给变色龙起名叫Chamaileon,意既在地上爬行的狮子。</h3> <h3>变色龙用智慧来捕捉猎物,也用智谋来对付敌人。可是,在人类面前,它们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它们的听力不够灵敏,可它们的眼力十分敏锐,视野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在人类面前,有什么用呢?</h3> <h3>变色龙的天敌是谁呢?蛇是威胁它们生命之一种。鹰是一种。还有,人。人是它们最大的天敌。由于马岛变色龙之多,使得它们经常作为当地人的肉食来源。还有一些不那么悲催的变色龙成了当地孩子的玩偶,被抓来作弄、摧残,离开它们的栖息地。</h3> <h3>当下,马岛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马岛人不断烧掉自己的森林,开辟可供种植的农田。他们大量砍伐树木用于烧炭,当做燃料。这里是变色龙最后的乐土。但愿“开发即破坏”的速度来的再慢一点,不要让变色龙这样神奇的物种很快走向灭绝。</h3> <h3>离马岛东南部的自然保护区拉努马法纳国家公园不远,当地人已经砍光了山坡上的树木,用来开垦耕地。越来越少的森林意味着森林里土生土长的变色龙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它们的生存之所终有一天将化为乌有。</h3> <h3>没有哪一种动物像变色龙一样,高兴时,不高兴时,放松时,焦虑时,攻击时,被攻击时,都以变色来表达自己。“我,变色时,变的是心情。你们知道吗?你们,人类知道我现在是什么心情吗?”变色龙这样告诉世人、叱问世人。</h3> <h3>这是伙伴天天妹妹拍摄制作的变色龙走路的视频。</h3> <h3>这是阿兹猫拍摄制作的变色龙漫步视频。</h3> <h3>以下是我们在山上、路上拍的变色龙同属的壁虎。</h3><h3>壁虎在我们这儿也常常,</h3><h3>但马岛的壁虎却还是令我们称奇。</h3> <h3>这只壁虎那皮肤好似透明的。</h3> <h3>而这只壁虎在枯叶中完全隐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