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永州“养在闺中人不识”。昨日与八岁即习篆刻、终身从事文化工作,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王锌平先生一席谈。甚觉,永州文化,即使放到全球背景,亦可大谈特谈!我们永州要有文化自信!要千方百计让这一“明珠”熠熠生辉,大放异彩!走市场化、群众性和现代化之路,不是捷径,却是正道!借势出“海”、入“市”……让“昔日庭前燕飞入百姓家”,让更多百姓享受永州“文明”熏陶,乃吾辈之责!昨日参观一大,才知吾之同乡李达,乃一大“三巨头”,为建党贡献之巨!</h3><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0dilp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永州定比杭州美</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qens7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爱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不来永州,是你的错;来了又走,错上加错!</a><br></h3> <h3> 福岩洞的考古发现表明,乐福堂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现代人的发祥地或发源地。以前学术界有种说法,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从非洲起源迁移过去的。但从乐福堂福岩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来看,这里的人类牙齿尺寸较小,明显小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更新世中、晚期人类,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其牙齿齿冠和齿根呈现典型现代智人特征。研究还表明,这些牙齿的年代在8~1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牙齿。这给中国的人类进化史,尤其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连续进化这一观点提供了新证据,说明也许在东亚大陆存在一个内在的人类进化谱系。换句话说,中国乃至东亚的现代人,都是由东亚大陆自己的原始人进化而来的。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但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表示,会有信心在此地开展更为深度的研究。如果这一研究成果得以最终确认,那么乐福堂将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现代人的发祥地或发源地。换句话说,乐福堂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现代人的“伊甸园”。人类的原始人在福岩洞一带实现了由原始人向现代人的华丽转身,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进化的历史性跨越。此后,乐福堂的远古现代人,经由洑水、潇水、湘江、长江沿岸走向整个东亚,经由湘桂走廊与道贺谷地走向岭南、大西南、东南亚乃至南亚。可以肯定地说,即乐福堂是东亚的“伊甸园”,福岩洞人是东亚现代人的“亚当”“夏娃”。<br></h3> <h3>千年古村建筑迷倒专家
要说乐福堂的古村当数龙村的历史最为悠久,传说龙村曾经居住着两位王侠的后商。东汉时期,有熊姓者,居住在此,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该村是道县、乃至永州、湖南有记录的最久最远古的村庄,龙村,犹如一册木制版的线装书,安详地闲散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可以说龙村的巷道每一处都留着历史的印迹,每一块砖瓦都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楼一阁尽管历史的风云变换,至今却风雅依然,散发着被时光侵润过的温暖与馨香,龙村,就是一幅被时代凝固的历史画卷。
龙村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龙溪河穿村而过,也因了龙溪河,才有了龙村的美名。原本神奇面美丽的村庄,加之以高高的山峰作背景,悠悠岁月中,她不仅成为乐福堂乡境内一处耀眼的风景,也默默地给美丽道州平添了精致的点缀。
龙村的史居者为熊氏, 是东汉末年龙平侯熊尚的子孙。西晋时期道县另一位侯王蒋嵩的后裔也定居十此,蒋姓的姻亲柏姓在明末清初搬来龙村,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大村落。贯穿村子南北的青石板铺成的纵道是村子的中心轴,与这条纵道并行的是一条水渠,房屋沿水渠两边而建。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村的先民们,他们在村落的建筑设计上除了符合风水的内涵,更以生活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纵道中间有座青龙阁,民国六年建成,青龙阁的修建见证了一段历史故事,村民们叫青龙阁为八角楼,建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历史上蒋跟柏两姓是姻亲,以前两家都比较发财,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为避免以后两家出现纷争,姓蒋的不能到柏家买地,柏家的不能到蒋家买地,在村中间建一个青龙阁,以青龙阁为中心,柏姓在上面发展,蒋姓在下面发展,就这样日积月累村庄便形成了一个条状性的格局。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让村民之间和睦相处、长治久安。一座楼阁,不仅锁定了龙村的古朴与祥和,也见证着岁月悠悠创造出村落文化的庄严与肃穆。
就古建筑而言,蒋姓柏姓都有引以为傲的建筑。柏姓一大户有四个儿子,在清朝乾隆时期都考上了进士,老大,老三,老四考上了文进士,老二中的是武进士,乾隆27年便在龙村修建了四栋精美的房子。于乾隆年间修建的柏氏祠堂大门上就挂了一块嘉庆丁丑岁柏忠清的进士匾,门前左二右三五个旗杆石见证着柏氏家族的荣耀。
蒋氏祠堂与柏氏祠堂门前格局相似,有坪有井,坪上四对十一个旗杆石更为气派,它不仅为村落增色,还为人们了解龙村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提供参考,竖旗杆石也是为了激励后辈成才立业,造福桑梓,足见上辈人用心之良苦,祠堂大门镌刻的楹联“道德文章双进士,宜山圣水两侯王”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祖先荣光,那青幽闪亮的水磨石砖砌成的门墙,与门前肃穆了数百年的旗杆石,相依相望,互为辉映。尽管岁月的创伤已将它抚弄成苍老状,却依然是一幅笃定的神色,在属于自己的尺寸里,安详地叙说者属于自己的遗韵。
龙村除了南北纵道,每姓各有东西横巷道两条,鹅卵石铺路,巷道两旁保存着许多清代的古建筑。一个院落两栋连排。院前一堵风火墙围成一个整体、门墙上题字“阳春挹蔼”“朗团秋月” 白底蓝字。清明醒目.倏忽之间,又将我们领进了农耕时代的意识和思维的边缘,柱门条石立框上苍劲质朴地镌刻楹联“储天地太和之元气”“诒子孙乍宅以安居”,横批“维德之基”,讲述的是“温文尔雅,毕恭毕敬地待人,才是修持道德的基准”之类的道理。
可见龙村人的家风确实令人景仰,龙村的历史更是让人羡慕!<br></h3> <h3>“吾道南来”的南在哪里?在道县。
“吾道南来”,语出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里已将“吾道南来”的南,回答得清清楚楚,就是“濂溪”。
濂溪,这个在哲学,理学,文学,甚至法学里都经常出现的名词,其实是说濂溪先生,而不是说濂溪水。有濂溪水才有濂溪先生。濂溪水是一条平凡而涓细的小河,只有短短的四十公里流程。它发源于道县西部的都庞岭,都庞岭是五岭之一,横跨永州的7个县,主峰在道县,有湖南第二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3米,人烟罕至,很有些原始风景。濂溪从都庞岭下来后,流经周敦颐的家乡楼田村,而且绕了好几道湾,并蓄了楼田山,即道山的好多溪流,汇合成一条小河缓缓向东,这就形成了濂溪先生看得见、摸得着且挥之不去的乡愁。故而,他走到哪里都要把濂溪挂在嘴边。迁居一个新地,也要把那里命名为濂溪,甚至将自己也自诩为濂溪先生。濂溪和濂溪先生,比周敦颐的名声还要大。<br></h3><h3>理学就是道理学。理学、道学是一回事。理学、哲学也是一回事。人活在世上,不可以不懂道理,也不可以不讲道理。什么是懂道理?什么是讲道理?濂溪先生早已说得明明白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见《太极图说》)这么复杂的道理,您见可如此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定义吗?我敬佩孔夫子的《论语》,更敬佩濂溪先生的《理学》,就像今天读马列的一些经典一样。<br></h3> <h3>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创始者。
在事先儒、佛、道合流的情势下,从关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材料停止熔铸改造,并爲宋当前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围和形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展”,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根底上使道学实际愈加完善化、零碎化而已。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要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去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
世界的多样性及其一致性是中国哲学史上临时争论的一个复杂成绩。周敦颐经过“一”与“万”的关系成绩重新把这个成绩提出来,把本体论的哲学争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他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爲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指多样性的一致性。“是万爲一”指事物的多样性具有一致性。“一实万分”指一致的本原的实体分化爲千差万别的特殊物体。总起来看,他以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他所谓“一”,就是《老子》的“无极”和《易传》的“太极”。把“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围一致起来,重新对本原的实体停止哲学加工,显示周敦颐“合老庄于儒”、交融儒道哲学的新意向。
他运用两推法来阐明“一”与“万”的一致关系。一方面,从一到万、从本体到景象:“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爲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其公式爲: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另方面,从万到一,从景象到本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其公式爲:万物→五行→阴阳→无极(太极)。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一成不变焉。”
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他的宇宙形式论虽然糅杂了物化论(“万物生生而一成不变”)、阴阳五行学说(“二五之精”)的思想材料,但依然归其本于无极(太极),贯彻的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道路。不过,他把无极和太极两者结合起来规则本原的实体的特征,显示了道学创始者的实际思想程度。一方面,“无极而太极”,说的是无极虽可名之爲无,但无中涵有,其名爲太极。因而,无极不是相对的空;另方面,“太极本无极”,说的是太极虽可名之爲有,但有本于无,其名爲无极。因而,太极又不是详细的物。周敦颐把本原的实体规则爲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相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实际总结,表示他力图克制玄学、佛学空无本体论的实际局限,爲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拓新的途径。
爲了论证“一实万分”的本体论,周敦颐还以“诚”、“神”、“几”等陈旧范围停止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态观: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爲其根。”(《太极图说》)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通书》)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通书》)
周敦颐用“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态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的陈旧命题。他用太极的“一动一静”解释了阳气和阴气的发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分阳”,都是说阴阳二气是从太极自我运动进程中发生、分化出来的。假如没有太极的“一动一静”,即假如没有“无极(=太极)之真”,那末,即便有“二(二气)五(五行)之精”,也不能“妙合而凝”,发生万物。因而,把“万物生生,而一成不变焉”这两句话与“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联络起来看,万物的生生不已不过是“一成不变”、掌握动态自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进而已。这就在“万物”、“五行”、“二气”之上安上了第一推进者——无极(或太极)。<br></h3> <h3>濂溪先生还只是古道州森林中的一棵大树。“道非道,非常道”的道县,还有很多惊天动地、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地方。这里虽然地处偏远,不尚发达,鲜为人知,但人文资源明摆着,自然优势明摆着,历史价值明摆着。这里就是没有文韬武略的帅才,没有一分钱的投入,没有一寸土地的开发,她也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古文明博物馆!</h3><h3><br></h3><h3>这个博物馆不是建在县城,不是建在某一个名胜之地,而是建在全域之上。</h3><h3><br></h3><h3>她有四个天然的出入口:东口湘源,看湘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可尝试温泉滋味。南口鬼崽岭,看祭祀先祖舜帝之胜状,领悟德行天下之真谛。西口仙子脚,看人类始祖之发源,农耕文化之发源,稻作文化之发源,领略不一般的道州。北口车头,看宜阳田园之美,家国治理之难,思改革之策,改良之法。</h3><h3><br></h3><h3>入得馆来,有三个重点馆区非细看不可。</h3><h3><br></h3><h3>一是古城区。那应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最有南方特色的城池。你可以跨过古牌楼,走过古城门,抚摸古城墙,迈步古文庙,拜谒寇准司马,见过书圣何绍基先生。</h3><h3><br></h3><h3>二是濂溪故里。可享尽楼田道山、道水之奇,月岩、月窟之奇,濂溪先生“理学”之奇。让你也来讲一通《通书》,说一遍《爱莲说》,画一个《太极图》。</h3><h3><br></h3><h3>三是三个岩洞。都在寿雁镇方圆七八公里的地方。一曰福岩洞。位于乐福堂乡塘碑村,距县城18公里,一个令人敬畏大型溶洞。在这里,美、英、中三国的考古人曾发掘了47枚人类牙齿化石,其年代在8万年至12万年以前,比欧洲和西亚要早出3.5至7.5万年。由此证明,福岩洞是东亚现代人的发祥地或者发源地,福岩洞人是东亚现代人的亚当、夏娃!那个溶洞空灵深远,林木茂盛,密不透风,充满神秘。</h3><h3><br></h3><h3>二曰玉蟾岩。就在寿雁镇郊,貌似一个硕大匍匐的、张开大嘴的蟾蜍,当地人称之为“麻拐”岩,“蛤蟆岩”。麻拐、蛤蟆,都是对青蛙的土称。1988年至1995年间,中外考古研究者在这里发掘出距今1.2万年至1.4万年的稻谷和陶片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人工栽培稻谷和人工生产的陶片。按照人类栽培稻谷形成中华文明,而今上下五千年的说法,玉蟾岩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七千至九千年!所以,玉蟾岩的发现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玉蟾岩也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人们给予了“天下谷源,人间陶本”的称誉。</h3><h3><br></h3><h3>三曰中郎岩,也在乐福堂乡,与福岩洞、玉蟾岩都是相距一箭之地的邻居。据说这个洞子因汉代中郎蔡邕(蔡文姫的父亲)来游过而得名。我们暂且不讲它的人文历史,只讲其洞之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里在那里办水泥厂,我去过。那是公社用来开万人大会和放电影的地方,我进洞之后,足足转了两个多小时。因无灯光,只知道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流水潺潺,却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身在何处。心想,这可比桂林的七星岩大多了!听人说,这还不是最大的。</h3> <h3>何绍基先是于唐人颜真卿浸淫尤深,后上溯至两汉魏晋碑刻,博采诸家,而形成独有的风格。清代中后期,帖学式微,碑学中兴,何绍基熔帖于碑,帖学为先导,碑学为后起,融会贯通,在名手如林而无突兀高峰的嘉道书坛,独树一帜,因而成就其特有的书坛地位。<br></h3><h3>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br></h3> <h3>“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参加革新集团被贬。<br></h3> <h3> 永州八记
作者: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br></h3><h3><br></h3><h3>《钴鉧潭记》
原文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馀。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br></h3><h3><br></h3><h3>《钴鉧潭西小丘记》
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6〕。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7〕,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8〕,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9〕,瀯瀯之声与耳谋〔10〕,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11〕,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2〕,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13〕,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br></h3><h3><br></h3><h3>《小石潭记》
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í)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br></h3><h3>《袁家渴记》
原文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支流者为“渴”[1]。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2],间厕[3]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4]。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5]。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6];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7]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8]众草,纷红骇绿,蓊葧[9]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颺葳蕤[10],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11]也。出而传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br></h3> <h3>《石渠记》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br></h3><h3><br></h3><h3>《石涧记》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br></h3><h3><br></h3><h3>能走到尽头。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br></h3> <h3>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 枝山头村怀素故里</h3> <h3>永州还有一大书法成果展示,那就是颜体代表作的《大唐中兴颂》。原作在永州市祁阳县的《浯溪碑林》中。</h3><h3>元结在公元761年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后来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下来镌刻于江边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誉为浯溪“三绝”。此后,历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学士到此游览,题诗作赋,铭刻石上,成为国内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个宝库。其中,除《大唐中兴颂》外,还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浯溪诗》和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长诗《书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绍基、吴大征等名家题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铭等。碑林中还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经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块。<br></h3> <h3>江永(江永及道县边界村庄妇女使用)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蚁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