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领章-追忆65式军服

老兵BG9WH

<p>在我刚记事的不久,有一天上午突然发现部队大院里军人的军装都变了样,仔细一看是佩戴了新式的红领章、红帽徽,非常的鲜艳,晚上父亲下班回家时军装上也佩戴了红领章和红帽徽。当时年纪虽小,但对这件事记忆还是深刻。等长大了才知道是取消了军衔制,65式军服开始在全军换装。换装的时候我才5岁多,对58式军服和后期的62式军服的记忆已非常模糊了,但对换发65式军服这件事我记忆的非常清晰,因为红章、红帽徽的颜色太鲜艳了,终身难以忘怀。记得当时和周围小朋友还议论过说“今天的叔叔们怎么都带红五角星和红领章了”(现在才知道红领章的长度比58式的领章的尺寸长,所以很引人注目)。从此65式军服一直伴我长大,直到自己也穿上65式军服。</p><p>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取消了我军的军衔制度。 5月24日,国务院公布改变部分军装样式和新的帽徽、领章的决定,同年6月1日开始实施,实行陆、海、空三军服装一种样式,戴解放帽(注:其实50式的军帽就是解放帽,58式恢复了解放帽,只是颜色和布料有区别)。干部战士一律佩戴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体现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65式军服一直到1985年5月1日结束,整整实行了20年,是我军装备时间最长、发放数量最大的制式军服。65式军服简洁、朴素、大方、实用,普遍认为是最具中国独创的一款军服,曾为全国人民所喜爱和崇敬,甚至影响到全国人民的服装潮流和走向,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65式军服充满了传奇色彩,甚至影响了世界军服的发展,许多国家军服都借鉴了65式军服的优点。65式军服成为国内外军服收藏研究者的兴趣,全国出现大批军迷爱好者对65军服痴迷收藏和探讨。</p> <h3><font color="#9b9b9b">▲65式-陆、海、空三军的初期式样。</font><br></h3><h3>65式军服继承了红军传统,强调官兵一致,突出红领章和红帽徽。三军服装区别:陆军全身为草绿色,海军全身为深灰色,空军上衣草绿色,裤子为藏蓝色,特别是红帽徽、红领章,鲜艳醒目、简洁明快,不加任何修饰,最具中国军队特色,深受广大官兵和全国人民喜爱。后期陆续进行了改进(71式、74式、78式后面详细介绍)。帽徽:全红色五角星,取消50式帽徽的八一字样,形状比50式厚实一些,材料工艺为铝制烤红漆,前期固定方式为三点线缀,后改为中间横孔方式,用铁丝穿在军帽上。领章:平行四边形全红色,比58式常服领章要长。正面为红色平绒布,分四周扎线(前期)和胶裱背(后期)两种。背面为白棉布,盖有红色方形印戳,内容为部队代号、姓名、血型内容,以便战时负伤抢救等识别。内务条列对帽徽、领章的缀订位置有严格规定,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视觉效果和军人的“精气神”。后面将详细介绍。</h3> <h3><font color="#9b9b9b">▲65式初期女战士有檐解放帽夏服。</font></h3><h3>男、女军人夏帽均为为解放有檐帽,圆顶,前期帽檐为软檐,用线缝纫出“M”形匝线(后期改为硬檐)。冬帽统一为栽绒帽或剪羊绒帽。男军人冬夏服均为立翻领,衣襟扣为五粒光面胶木扣(58式有81五角星图案)。衣袋为内挖袋,有袋盖,干部服为四袋,胸袋扣内藏;战士服为两胸袋,袋扣露于袋盖之上。女军人夏服为小开领,两个下挖袋,三粒衣襟扣。冬季同男军人。男军人军裤为前开口,女军人为侧开口,裤袋为两个侧挖袋,裤扣为四眼胶木扣藏蓝色。腰带:沿用了58式,65式取消了带头的八一五角星标志,改为带边框的平板。干部为革制武装带,带头扣为钢制镀铬,靠革制卡别调整长短。战士为帆布,带头扣钢或铝镀铬,靠金属扣调节长短,1978年后换为和干部相同的革制武装带。裤带:前期为帆布,后期为革制,带头有柱式锁紧机构,越拉越紧,初次使用还不习惯,越着急越解不开,练习几次就顺手了,快捷方便。</h3> <font color="#9b9b9b">▲64年我军战士刚穿着的62式军服,65式除颜色和纽扣基本沿用了62式军服式样。</font> <h3><font color="#9b9b9b">▲65年6月份的《解放军画报》封面正式刊登了身着65式军服战士的照片。</font></h3><h3>仔细观察会发现图中只是佩戴了65式红领章、红帽徽,军服仍然为62式。因当时部队许多军服还没有到换发时间,而且还有大量库存,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除海军外55式、58式、62式、65式军服都可以同时佩戴65式领章、帽徽穿着。所以在看65-69年前部队的照片就会发现,除领章帽徽外,服装的制式比较混杂,特别是干部的着装,直到70年代初才彻底统一成65式军装。我78年入伍的时候还有些干部穿着55式军服,服装肩缝线处有固定肩章的横袢和靠近衣领处的双孔。穿着55式军服当时是老资格和部队子弟的象征,也是一些干部的时尚,随着55式军服的不断减少,能得到一件55式干部军装也是很不容易的,记得在79年我出差回家给连队买电视机(当时的电视很紧张,由于父亲的部队属于国防科委某基地,物资供应相对充足,加之父亲又是基地后勤部主官,买到了一台匈牙利生产的22寸黑白电视机,当时为丰富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团里决定给各连队配发电视机,由于电视机紧张,就决定各连队自行购买,费用团承担50%,其余50%连队从结余伙食费支出。因购买物资的方便当兵的当年就开始出差,原因是当时的各种物资都比较紧俏),我们的排长托我无论如何搞一件55式军服,当时家里还有几件55式军服,回来的时候带了一件给排长,当时排长高兴的不得了,缀订好领章后穿上在全连不停转悠显摆,平时舍不得穿,只是节假日上街才穿上。</h3> <h3><font color="#9b9b9b">▲身着65式军服的通讯兵使用81型电子管电台训练。</font></h3><h3>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兴起佩戴毛主席像章热,各式各样的像章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佩饰。为满足全军指战员佩戴毛主席像章的愿望,并使全军像章形制统一,1967年5月,总政向全军指战员颁发特制像章。毛主席像章:铝制冲压,金黄色,五角星形,周围放射光芒。中间为毛主席像。毛主席衣领上戴红领章。毛主席像周围内衬密集小星点,涂紫红色透明烤漆。背面有“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字样。“为人民服务”语录章:铝制品,长方形,金边,中间为毛主席亲笔体“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底涂紫红色清烘漆。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字样。佩戴方法:“为人民服务”语录章,佩戴在上衣左上口袋盖的紧上方;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语录章的紧上方。像章和语录章可以单独佩戴,也可以和其他式样的毛主席像章或语录章混合佩戴。</h3> <h3><br></h3><h3></h3><h3><font color="#9b9b9b">▲身着65式74年前军服手捧红宝书佩戴主席像章的女战士。</font><br></h3> <h3><font color="#9b9b9b">▲佩戴毛主席像章和语录的战士。</font></h3><h3>军服都有长方形印戳,根据军服颜色分红、黑、黄、白色油墨印。一般印在口袋、衣领(水兵服)、裙腰后容为:姓名、编号、制作时间、启用(1980年后启用面,内框用血型框替代)、号数(正号为标准号数、付号为加肥号数)、工厂编号、以及检验代码,另附辅助说明的字戳,如“缩”表示衣服会缩水,“女”表示女式,罩表示冬季罩衣,“新”表示该衣服使用新式面料或新式缝制手法等。这些印戳也是识别军装真伪的重要要素之一,行家就可以从油墨、字体等方面一眼就可以识别真伪。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纶、锦纶、棉三元混纺布的夏季单军衣俗称“的确良”,70年代初期陆续装备部队。这种含化纤成分的新式面料与棉布相比较,具备挺括、不缩水、洗后易干、颜色鲜艳、不易褪色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该型称为71式军服。这是我军军服面料一个质的飞跃。</h3><h3></h3><h3><br></h3> <h3><font color="#9b9b9b">▲1974年5月1日,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批准,部分恢复了55式军服的一些着装特色:海军重新沿用55式夏季上白下蓝、冬季全蓝的军服,男干部大沿帽,海军战士又穿上了久违了的水兵服,戴上水兵帽(据说受到江青的指责,74式水兵帽的两根飘带中途被取消,直至“文革”结束后不久才恢复);同时,三军女军人夏季佩戴无沿帽,配发放裙服一套。74式军服较好地改进了我军的军容,特别是海军战士的水兵服漂亮神奇,尤其是女兵们穿着74式裙服,佩戴无沿帽显得更加亮丽,走在大街上有极高的回头率。</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74式海军战士夏季军服。</font><br></h3> <h3><font color="#9b9b9b">▲空军女战士74式夏服。</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74式女兵春秋季服装。</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着74式夏季军服的女兵。</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陆、海、空三军女战士的74式裙服。</font></h3> <h3><font color="#9b9b9b">▲陆军74式裙服。</font></h3> <h3>65式军服虽然简朴和现在军服无论在布料上还是在款式上不能相比,但是65式军服在当时的年代的的却却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这个年代不是喊得空口号,确实是这个时代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br></h3> <h3>那时的部队医院是最可以信赖的医院,不但是医术高明,设备先进,而且服务质量也是堪称一流。80年我因病在师医院住院,深感医生和护士对待病号像亲兄弟般的关爱。尤其是身着74式军服的年轻女护士靓丽、淳朴和自然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 <h3>野战部队团以下单位没有女兵,所以能见到女兵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文工团和师宣传队下部队演出才能远距离的看到。只有到师以上单位或到城市出差才能近距离见到。距离我们团几公里外有军区的测绘大队,那里的女兵多,但是很少见到,偶尔周日上街能见到,但是机会不多。我记得我们隔壁重炮连的指导员的女朋友在军区某单位服役,有一次来队探望那位指导员,恰逢我们排在进行队列训练,路过我们前面的一条小路,大家都不约而同目视她行走,带队的排长立即说:“看什么看,没见过女兵吗?”,战士们马上转过头来,但仔细观察排长的眼睛也在不停的扫视着身着74式军服的女兵。事情过去后自己在想:是太没有出息了。79年临战训练时我到军区司令部联系打靶器材,路过军区通讯总站,恰好碰到一个女兵连在训练,我从她们面前经过,发现她们同样投来异样的目光。这时我才明白,在封闭的环境下,男女都有对异性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是人之常情,不是没出息。</h3> <font color="#9b9b9b">▲电视剧《幸福的像花儿一样》中殷桃穿着74式军服的剧照,领章的缀订位置严重不符合规定,一是领章位置没有在翻领领端的中央,都靠下,二是领章一端没有没有与翻领一端取齐。就这点区别效果是不一样的。</font><div>还有整个电视剧中表现的各个季节的场景都有,在夏季女兵的上衣只有春秋季立翻领,而没有一个反应74服装最靓丽的小翻领和裙服,我感觉就是这些细节使这部电视剧大打折扣,这也是我国影视剧不真实的原因所在,导演与服装道具的知识面太窄。<div>前苏联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为什么能吸引许多观众,就是道具服装真实,做的无懈可击,细节决定成败,我国战争题材和部队历史题材影视剧太不真实,内行一眼就可以看出破绽。我对我军各时期的通讯装备研究和收藏了很久,除60年代拍摄关于的电台场景的道具是真实的,现在拍的都是胡编造,张冠李戴。《亮剑》里的道具、服装和当时有很大的差别,鬼子背负的电台既然是我军70年代的营连884电台,相差了几十年,居然这部电视剧还拿了多项大奖,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针对65式军服领章帽徽的缀订位置内务条例是有严格规定的帽徽应用铁丝穿过两个平行孔固定,以保持一角向上,防止转动。缀定位置:解放帽。女无沿软帽订于帽瓦正前方。帽徽的两下角尖端距帽墙上沿一公分;栽绒帽订于护脑(即前挡)正中央;大沿帽订于帽墙前方正中央,帽徽的上角与帽瓦前中线对起;水兵帽订于帽瓦前方,与帽瓦前中线取正,与帽墙上的“解”字取齐,帽徽两下角与帽瓦下缝线取齐。 领章和海军水兵肩章应用红线缝钉,如用其他颜色线时,缝线不得外露,并应经常保持平整,不皱不翘。缀定位置:领章应在翻领领端的正中间(领章上下边缘距翻领上下边缘的距离相等),左右领章之一端与翻领口边缘取齐;水兵肩章后缘距肩缝二公分,一端与袖隆取齐。现在很多有65式军服场景的影视剧中基本着装没有按照当时的内务条例缀订领章帽徽,尤其是领章,基本都没有按领章一端与翻领一端对齐,这一点很重要,位置不对,视觉效果也就不一样。<br></div></div> <font color="#9b9b9b">▲本人严格按照条例缀订的领章帽徽,领章是和翻领一端取齐的。</font> <font color="#9b9b9b">▲本人79年着71式军服手持56-A(折叠)冲锋枪的照片,拍完才发现,领章、帽徽缀订符合规范,遗憾的的是枪带应该放在右手后的背部。</font> <h3><font color="#9b9b9b">▲本人79年着78式两用衬衣,小翻领缀订的领章符合规定。</font></h3><div><br></div><h3>1978年1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在74军服的基础上对军服进行改进的方案,称之为78式军服。这次改进是进一步扩大采用化纤与棉花混纺织物,增加品种,改进工艺。将冬装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对战士军服的侧接缝改为两条,女军人夏服加强了收腰,裙服的裙子由绿色改为藏蓝色,与空军的区别在军帽的牙线上区分。根据气候差异,增加了全棉绿色小开领,两个贴胸袋长、短袖衬衣,外穿下摆扎进裤腰可佩戴领章。同时将战士的帆布腰带统一更换为干部的人造革腰带等。</h3><h3>65式军服陪我成长二十年,与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终身难以忘却。在2016年81节就要到来之际,撰写此文,以表对65军服的怀念,对战友的怀念,对培养和教育我的部队怀念。</h3><h3> (本文2016年7月30日发表于本人新浪博客,本次进行了整理。)</h3><h3><br></h3><h5><font color="#9b9b9b"><b>本人简介:</b>老兵BG9WH;真实姓名:汪建国,BG9WH是本人的业余无线电台呼号;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市;1978年3月-1980年12月曾在步兵183团82无后坐力炮连服役,到地方工作后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无线电和电台通联以及短波电台收藏;固定翼和直升机航空模型飞行;音响发烧友,喜欢听古典交响乐;用相机记录社会变革,领略大自然的精彩瞬间。 </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