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俎壮存文章集锦(一)

应时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美篇共收藏了中学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八年同班同学俎壮存以下几篇文章:</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 乐亭城关中学元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 难忘的一中校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 记忆中的乐亭一中名师</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 青海支教往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六 邢燕子专场报告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七 宋国生 乐亭一中操琴示范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八 拜谒李大钊烈士陵园纪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九 聆听王定国赞李大钊</span></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近照 2018年12月9日,拜谒毛主席纪念堂后留影。</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南柯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何事魂欲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牵肠面色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纪念堂口向谁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自是主席忌日庶民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松下人成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栏旁络长排,</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怀仁堂静燕低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且与伤心民众共悲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文/景盛 (观壮存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九月九日参谒毛主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纪念堂视频而作)</span></p><p><br></p> <h1><font color="#167efb">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 ——乐亭一中1966届高三(2)班聚会纪实 俎壮存 从4月13日到拙文截稿之日的每一天,笔者思想感情的潮水,一直在放纵奔流着;原本鲜有的写作欲望,竟勃勃奋起,不可抑止!因为我们高三(2)班50年后再聚会的幕幕场景,以及聚会在乐亭一中新老校友、特别是老三届同学中产生的轰动效应,时时在我耳边回荡,在我脑海闪现!做为此次聚会的亲历者,做为全班兄弟姐妹中最年“幼”的一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将上述种种用文字录下,予以传扬,永志纪念。 学长一呼邀同窗吾侪夙愿终得偿 2018年4月13日,乐亭一中1966届高三(2)班同学的微信群里,赫然贴出了署名“肖荣印”的一则《邀请》:“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校园惜别已逾50年。50年前风华正茂,朗朗书声,音容笑貌,常常浮现;50年后已逾耄耋,同学深情,魂牵梦绕,流水难断!为此,我定于本月22日(周日)在县城设便筵诚邀各位老同学小聚,畅谈别后之情,敬请光顾!现居外地者,若方便还乡出席,不胜感激……” 这一喜讯,不啻天降,即刻乐煞了见到“邀请”的老同学!一时间,微信群里,电话线中,大家相互传询,来往频繁;我们从1968年7月底离校分别,至今已整整50年!半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瞬间;可对百年人生而言,却遮去了大半光环!50年的风风雨雨,将少男少女的靓丽容颜打磨得沧桑成熟;50年间,多数兄弟姐妹未得一见!能亲眼目睹一起度过了5年高中时光的同窗,叙叙别后的思恋,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学长肖荣印发出呼唤,多年的梦想即将成真,怎不令人喜出望外,感慨万端?!同学们疾速应邀,争相报名!仅一天后的4月14日统计,确定参会者即达25人!(我班入学时共42人,现已故去5位) 但凡能来者,一个也不能少!肖荣印反复琢磨着每位暂时缺席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不同措施,再诚邀力劝。有的电话一打就是2个多小时,成了真正的“热线”;有的驱车亲自登门拜访;有的委托就近的同学再做工作……直到21日下午还在忙碌不断,可谓殚精竭虑,衣宵食旰! 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苦口婆心的邀约,礼贤亲切的风度,终于进一步打动了这些同学。他们表示,定会克服一切困难,或亲身参会,或到时用微信语音、视频,向同学祝福,与同窗见面…… 亲爱的读者,在此有必要将我们高三(2)班特有的“三驾马车”做一简介。 当年,我班同学,乃至兄弟班、学校领导、任课老师都知道,身为乐亭一中校团委委员(书记是刘连荣老师)的肖荣印,与班长刘德忠、团支部书记夏玉铭组成的班级领导集体,是协助班主任老师团结带领全班同学勤奋学习、事事争先的坚强战斗堡垒,被我们亲切地誉谓“三驾马车”并传至班外,被人熟知。这三匹“骏马”,可说是当时乐亭一中校园品学兼优的翘楚,又红又专的典范!他们在我们班同学中的威望之高,号召力之强,有口皆碑,人人折服!仅以最年长的肖荣印为例。其在襄助刘连荣老师做好全校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还要为班主任老师分忧,给班级工作出谋,谓之“繁忙”毫不为过。即使这样,他除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外,还靠“挤”“钻”的钉子精神,斩获并始终保持绝对优秀的各科学习成绩,令老师同学“啧啧”称赞!同时,他还是县田径队的短跑队员,篮球场上的主力前锋,下乡劳动时的稼穑能手……刘德忠、夏玉铭同学的故事与之大同小异,3位伯仲难裁!</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群雁高飞头雁领。有这样的“头雁”领航,全班同学怎会不紧随其后,团结冲锋?如今,当年的学长又呼邀,众学弟学妹怎不激动雀跃,诺诺答应! “三架马车”并头驱,力大无比泰山移。这次同学聚会的筹画又显当年之活力!肖荣印的邀请信甫发,刘德忠、夏玉铭就分别从唐山、北京与之保持沟通联系,磋商细节,周密部署。在乐亭,他们指派组成了由王瑞珠、薛志信、曹文田、安秀岩、云白茹、郝成华、赵乐娟等同学参与的办事小组。这几位欣然领命,毫无怨言;事必躬亲,跑步向前。从活动的内容,到议程的安排;从座次的序号,到车辆的分配,事无巨细,件件落实。赵淑新负责联络接送东北3位同学,热情周到,不厌其烦;自己滦州古城的家,俨然成了聚会的“中转站”。肖荣印学长欣慰地说:“这几位整整当了9天(4月13日——4月22日)‘古稀志愿者’,使命未辱,可敬可赞,可圈可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聚会日期的临近,各项活动安排均尘埃落定。特别令人惊喜的是,经反复工作,逐一落实,我班此次乐亭盛会亲自参加者达29人,微信连线者4人。据目前所知,这一参会人数占比之高,可创一中历次单班聚会之最! 5月7日,肖荣印又专赴京城,分别登门慰问高绪英、姚兴志、王柱安、高莲梅4位因故未能参加乐亭聚会的学弟学妹,将母应时、王瑞珠呕心沥血、精诚合作完成的刻录有乐亭盛会实况的光盘,一一亲遗大家,并设宴款待,把酒言欢。兄弟姐妹感涕零,同窗聚会更圆满!这就是学长的敦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高三(2)班! 贤昆接风洗车尘推心置腹殷殷亲 “又喝到家乡的水啦!” 4月21日下午,分别从长春、沈阳、北京、滦县或乘高铁、或坐大巴赶来的王梅荣、石文芬、李会芹、赵淑新、夏玉铭等初聚“双麟”,品咂着家乡的茶水,深情地重复着上面的话语。 是啊,谁不说咱家乡好!这些游子中,王梅荣、石文芬、李会芹3位鲜回家乡,更未同50年前别离的同学见过面;思亲思乡思同窗之情浓浓稠稠,难以融解;今日幸得学长诚邀聚会,并提前为大家接风洗尘,恰似天赐良机,实实逐了心愿,怎不教人激动不已,感谢万分! 稍事寒暄,肖荣印学长说:“4月28日快到了。这天是李大钊烈士就义91周年纪念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咱们乐亭的荣幸和骄傲!大家难得一回,我们就先去李大钊纪念馆瞻仰,送去家乡儿女对李大钊同志的深切缅怀吧!” 天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是为先烈洒酒,还是为游子洗尘?我们来到纪念馆前合影留念。时值周六,纪念馆本不开放;但当工作人员得知了我们“游子”的身份后,一路绿灯,全程放行。 走进大门,敬意肃然而生,心灵为之震动!我们缓步而行,拾级而上,来至展览大厅。大家先向大钊塑像鞠躬敬礼,便慢慢巡回览展。没有讲解,我们自己阅看;做为乐亭人,我们对大钊的事迹略知些许;但再亲见实物、图片,仍如石击浪,扣人心弦……作为乐亭儿女,我们为有大钊这位伟人而自豪;作为共产党员,虽已致仕退休,同样要以大钊同志为典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从大厅出来的路上,笔者默诵着“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诗句,久久方才平静…… 我们来到两侧的湖边合影。大家又回到了50年前:撑着雨伞的姑娘小伙,亲密无间,真话连连……看着此景,闻着丁香沁人心脾的芳香,笔者不禁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我轻轻地叩问:谁该是诗中的“我”,谁又是“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姑娘”? 下午5时许,我们又返“双麟”。洗尘宴正式开始。 荣印学长首先举杯致辞,代表老伴赵佩芝同学一起对风尘扑扑远道而来的学弟学妹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大家的一路辛苦致以亲切的慰问!他说:“为表敬意,我先干了这杯酒!各位开怀畅饮、举箸朵颐吧!” 大家亦一饮而尽…… 接下来的场景,因笔者太过激动,实在不能写清。就允许我借用座中一位同学的话,做这节的收尾吧: 再返续宴筵,心潮高浪逐!换盏又推杯,杯杯盛祝福!半世纪积攒的体己话啊,句句蕴关注;万语千言绵绵意,字字出肺腑! 拥吻母校热土地 久久不舍将身离亲爱的同学啊,你可曾记得?在离开母校半个世纪的日日夜夜,我们是怎样的想往啊,想往着回到乐亭一中、重温5年高中生活旧梦的那一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2018年4月22日上午8:00.母校的西大门前。聚会重头戏的序幕缓缓拉开。赵淑霞同学第一个登场!夏玉铭同学接踵而至!离别50年的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肖荣印学长来了!他20日晚上突闻赵淑霞有实际困难,当即请赵新民先生带路,21日清晨就驱车亲自到其家中探拜;赵淑霞深受感动,摒除困难,22日一大早便第一个来了!分别不到一天的同窗又重逢!刘德忠随即而至。......8:30分,同学们陆续到齐;大家平抚着激动的心情,轻轻地走入母校门中。为迎接离别50年的校友回家,母校今天打扮一新,换上了节日盛装,洋溢着热烈气氛。科技馆正门上面的电视屏幕,早早就打出了“热烈欢迎一九六六届高三(2)班校友重聚母校”的大幅标语;接待室、会议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为大家共叙旧情、祝福母校,营造了宜人的环境。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备战高考的关键节点,乐亭一中校长冯成江等校友拨冗抽暇,莅临活动现场,全程迎候陪同,使我们这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一中赤子,热泪盈眶,始终浸润在醇厚浓烈的亲情之中!一名游子触景生情,大发诗兴,模仿着郭沫若、贺敬之,狂放咏诵:“心口啊,莫要这么厉害地跳;雨丝啊,莫把我眼睛模糊了!拥吻母校热土地,久久不舍将身离!”会议室中,大家你拥我抱,执手相看。或泪眼婆娑,或开怀大笑;或无语凝噎,或滔滔不绝......真个是“时光荏苒五十年,掠心肝,梦缠绵。重聚校园,苍貌换童颜。凝目相观终确认,喉哽咽,泪潸潸”!上午9:00,一中会议室,恳谈赠匾仪式开始。恳谈会由高三(2)班原团支部书记夏玉铭主持。同学们首先赏看了乐亭一中宣传短片。旧貌无觅起新房,教室洁明书声朗;图书、实验、科技馆,名师名校耀黄榜……母校50年的发展进步,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当年一中的校团委委员、聚会首倡者肖荣印同学致欢迎词并即兴赋《五律·母校聚》一首:“白驹过隙间,别梦咒斯川。斗转华年去,星移媪叟颜。同窗回母校,共叙故情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年的班长刘德忠同学发表感言,感谢母校培育之恩,并向同学们表达心愿:“不能常见长相忆,云淡风轻沐夕阳。”冯成江校长代表一中及全体新老校友,对高三(2)班同学50年后再聚母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接着,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肖荣印、刘德忠同学将书有“五十余载魂牵梦绕母校恩泽惠侪终生”16字的感恩镜匾赠至冯成江校长、才永新副校长手中。会场报以热烈掌声。仪式结束后,全体同学合影留念,然后自由活动。在校东门处拍摄最后一张合影时,由我班文艺委员李云霞领唱、学习委员王彩敏指挥,(这是我高三(2)班5年高中生活中唱歌或演出时的不变阵容)全体同学一起,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唱得我们热血沸腾,唱得我们青春回笼!特别是夏玉铭同学振臂吼出的“前进!向着百年目标猛冲”的铿锵声,将气氛推上高峰,久久回荡在蒙蒙雨空。急急切切寻故地,仔仔细细辨遗存。同学们自由结组,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在校园徜徉;仿佛穿越到1963年——1968年代,每人又成了花儿少年!银杏、白蜡树下,翠青桧柏边,叫我们流连;当年,我们就在这些树下受荫,茁壮成长......“这曾是体育教研室!”“这该是外语教研组的地儿”“看,门外就是留下过我们脚印一串串的操场,是我们跑步、上操、参加运动会的地方……”睹景思人。这些话题很自然地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昔日的课堂,叙说起我们对恩师的怀念和敬仰!雨露滋润禾苗壮,园丁育得百花香。5年高中生活的日日夜夜,我们聆听着恩师的谆谆教诲,始终沐浴着春风阳光。恩师位置有别,专业不同,教法各异,但对我们的关怀爱护,对我们的启迪诱导,盼我们长成栋梁之材的殷殷之心,同样滚烫鲜红!他们有的和风细雨,有的纵横脾阖;有的抽丝剥茧,有的举重若轻;有的娓娓道来,有的耳提面命;如严父慈母,比良师益友。他们用几支粉笔,一纸教案,将教学组织得活泼严谨,重点难点把握得精准无误;他们的教容教态大方从容,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充溢丰盈!听恩师的课,如醒酒灌顶,茅塞顿开;似芳香入脾,回味无穷!亲爱的恩师,您就是蜡烛,照亮了我们,燃尽了自己;您就是大树,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今天,我们回家看您来了!虽然你们大多已故去,或因年老体迈不能到场,但你们的浩浩恩德,我们早已铭刻在心,牢记终生!可以告慰恩师的是,无论在党政军学,亦或工农商警,我们均列佼佼,事业有成。我们始终遵从您的教诲,为国为民,蚕丝吐尽;鞠躬尽瘁,奉献无穷!工作在乐亭的,为家乡直接作出了贡献;在外地的游子,也都为大创故乡美传了鹊起名声! </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我们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8年4月22日上午11:00。 同学们咏诵着“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一中看母亲”,依依惜别了母校,乘车来到了丞起植物园毓秀院内的天静轩。 中午12:00整,学长肖荣印并代表老伴赵佩芝宣布:乐亭一中一九六六届高三(2)班聚餐正式开始! 顿时,“天静轩”变成了“天‘闹喧’”。30多位同学分坐两大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祝酒声、问候语嘈嘈杂杂,不绝于耳。 酒过一巡,肖荣印学长请各位肃静。他先后连通了三位同学的微信语音或视频。未能赴会的同学,用亲切、略显颤抖的话语、清晰的形象,向在座的同窗送上美好的祝福,表达未能参会的歉憾之意。陌生又熟悉的音像,勾起了在座同学们对这几位50年前发小音容笑貌的追忆与述评。 宴筳继续进行。大家深情款款、如数家珍般地历数起了我们当年的高三(2)班……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全国同届的高中校友一样,从1963年9月建立,至1968年7月底解体,我们高三(2)班在乐亭一中的历史上存在了整整5年。 前3年,在李绍轩、石玉明、王树椿三位班主任老师的先后领导下,在“三驾马车”的直接管理下,我班全体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灼灼,誉满年级直至整个一中校园,赢得王晓谦、赵延军、赵兵、庄树屏等当时的校领导、各科老师及兄弟班级共同发出“(2)班心齐气正,事事争先”的赞叹!除前文介绍过的肖荣印、刘德忠、夏玉铭三位精英外,其他同学也各有所长,身手不凡。王瑞珠的诗词、书法,王柱安的化学实验;薛志信、李 希育的长跑,孟凡田的200米低栏;李翠一的“号长”,陆祥森的“映月二泉”;齐玉民的诗歌朗诵,曹文田的过人投篮;周秀英的田径成绩,高绪英的钢笔字力过伟男;李云霞、王彩敏、云白茹、高莲梅的舞台形象,蜚声当时的一中校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提起我们高三(2)班,当时的一中校友无人不晓,无人不赞!若不是……我们高三(2)班定会为乐亭一中1966年的高考升学率多多贡献分子,与另外3个兄弟班一起,合力“摘取河北省高考宝塔顶尖上的桂冠”(赵延军校长语),使之更加璀璨耀眼! “莫叹息,别抱怨,说说同桌的他(她)吧!”“咱们现在不是都挺好的吗?年逾古稀还能相聚相欢!” 哈哈哈……这几位同学的戏言,瞬时把大家的情绪又调至“轻松”一挡。于是,你揭我的“小”秘密,我爆你的“大”隐私,气氛又活跃起来,致沸反盈天。 突然,不知是谁,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吟起了陆游的《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的仰天长叹,是诵者即兴有感,还是啥事触动了他的心肝?! …… 即使祈求日光滞,曲尽人散终有时。不知不觉中,3个半小时过去了,只得忍痛再分离!学长肖荣印“无奈”地宣布:此次聚会圆满结束!同学们,再见! “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大家哼着深情的《送别》,又一波离别的大潮涌起:“勿忘我,常相忆!”“多保重,祝幸福!”……知心的话儿道不尽,惜别的深情诉不完。此起彼伏的道别声,声声刺得笔者的心隐隐作痛,无法排遣! 望着一辆辆远去的车子,盯着一个个渐没的背影,笔者默念着:车儿人儿慢慢地行,心儿情儿紧紧地随;诚祈兄姊多保重,下次再相会! 聚会结束了,可是由此在乐亭一中新老校友、特别是“老三届”同学中引发的如潮好评,至今仍绵绵不断;大家对聚会参加人数(占比)之高、安排之缜密、场景之盛大、效果之上佳,纷纷击节点赞! 4月24日清晨6:28,“乐亭一中校友群”群主、1968届高一(4)班的李德滋即在群里发出“祝贺高三(2)班师兄师姐们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愉快、健康、快乐,欢度百年!”的贺辞;他同班同学王景盛,与我班同届的高三(4)班的赵文年、佟淑兰等纷纷吟诗填词,浮想联翩;1968届高一(1)班的赵新庭,与我班同届高三(1)班的王自新、李景林亦电询相关信息,予以关注和称赞。4月25日,乐亭一中公众号上的《圆梦·感恩——六六届高三(2)班50年再聚母校一中》一贴出,顷刻点击爆棚,留言不断。“致礼!老一辈的一中校友”“又见当年三(2)班!”等话语溢满屏间。截止5月10日,该贴已阅读3860次,有200余条留言…… 毋庸再赘。聚会的圆满,使我们欣喜地感触到,当年“爱党爱国爱校心齐笃学争先”的高三(2)精神一直在赓传延续!我们还领悟到,我班此次聚会在一中新老校友、特别是“老三届”及其亲朋好友中衍生的轰动效应,盖缘于大家对乐亭当年高中教育丰硕成果的回顾与怀念。仅就这一点,此次聚会之意义又出乎意料,非同一般! 同学们!让我们用真情把高三(2)这艘客船精心维护好,安稳地停泊在依旧的涛声之中;愿大家永远年轻,随时登船常相见! </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这是作者俎壮存及同学母应时和当年城关中学的教师赵凤君老师合影。拍摄于2018年8月18日河北乐亭。</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br>二 乐亭城关中学“元年”散记<br>○俎壮存<br>  1962年9月初,县师范下马,我所在的一中原初三(2)班,连同初三(1)、初二(2)、初一(1)、初一(2)一起共6个班被划到其旧址学习,是为乐亭“城关中学”。<br>  笔者在这所仅有4年(1966年8月初更名为‘乐亭红卫中学’文革后叫‘乐亭二中’)历史的学校只学习了一年时间,可是当年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众多老师、同学,亲切的校园、教室、甬路、操场,乃至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因为,那是“城关中学”创业的第一年,也是我们这批学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一年啊!<br>发 奋 图 强<br>  开学的第二天下午,学校在西校大饭厅召开了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乐亭城关中学首届开学典礼”。大会由教导处主任刘瑞符主持,张拱之校长和公毅守书记先后作重要讲话,教师代表方之琳、学生代表刘德忠也在大会上发了言。<br>  张拱之校长在讲话中首先介绍成立“乐亭城关中学”的缘由和意义,接着详细地阐述了“城关中学”的办学方针和宗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靠全体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超一中。他还强调了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向全体师生员工提出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要求和希望。公毅守书记则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本县、本校实际,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发奋图强,努力奋斗,一定要把‘城关中学’办好的号召”。他说:“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可是国际上有些人却蠢蠢欲动,制造麻烦,企图掀起一股反华大合唱。学校党总支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发奋图强,努力奋斗,认真工作,刻苦学习,把刚刚诞生的‘城关中学’办好,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回击反华小丑们的猖狂挑战!”<br>  领导的讲话说得全体师生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有序地学习、工作之中。总务处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配齐了各类教学设施,还想方设法凑全了学生宿舍、饭厅、伙房的床铺、炊具等,使原本走读的我们初三两个班的同学得以在校食宿,增加了学习时间。随之,学校建立了广播室,每天早六点半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中午、晚上播出“校内新闻”、“学习园地”等,还播放《我们走在大路上》、《工人阶级硬骨头》等歌曲,让全体师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跟上形势,激励斗志。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分歧从何而来——答多列士等同志》、《陶里亚蒂和我们的分歧》等文章就是从新闻中听到的呢!同时,学校党支部还经常召开时事报告会,由公书记给师生讲评时事政治,勉励大家,特别是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一定要争分夺秒,学而不厌,用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党争气!<br>  与此同时,各部门、各任课老师纷纷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紧张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教导处的刘瑞符、赵凤君老师的身影不时在宿舍区、教室外、操场上显现,他们或鼓励同学加油,或提醒同学休息,或劝导同学守纪。任课老师备齐,认真讲授,精心指导,诲人不倦。李青林、李仲严二位数学老师还利用教室外墙上的黑板,每天出一道题指名学生板演完成,进而评判,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生动场面。这二位都是班主任。他们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挤时间找同学谈心,有的放矢做耐心的思想工作,激发了大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勇气。有位同学天资聪慧,基础也好,但因父亲突然病逝而生缀学之念。李青林老师知道后,立即找其了解情况,鼓励他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几次到家中和所在大队探访调查,沟通协商,并为其申领了助学金,使他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并考上了一中继续深造。说来惭愧,笔者因喜欢课外书、广播、电影之类,在课堂上有时就免不了“开小差”犯错,还是李青林老师多次找我谈话,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既有严厉的批评,又有耐心的引导,终使我“改邪归正”,能够较好地处理课外与课内学习的关系,成绩稳中有升……<br>  这里还得说说“吃饭”的问题。当时粮食紧张的程度,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的,可在那样的生活艰难中,我们城关中学食堂伙食质量之高,却令我们啧啧称赞,给我们留下了勾抹不去的印记。<br>  当时,学校领导尽全力让学生首先吃饱,并逐步做到吃好!一年中,我们晚上从开始每周一次的白面疙瘩汤增加到每周三次,午饭也从顿顿白薯面窝窝到每周一次、每人三个白面馒头,再到每周三次、每人一次三个,最后两个月变成了每周三次、每次每人可以买三个白面馒头啦!要知道,那时的白面馒头胜过如今的山珍海味,盛宴大餐呀!<br>  当然,这与全国经济形势好转的大好形势是不无关系的,但吃饭问题解决得这么到位,学校该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努力呀?有了巨大的精神鼓励,有了丰沛的物质食粮,我们这批稚嫩的幼苗,才能在母校的哺育下茁壮成长!<br>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刚刚诞生的“乐亭城关中学”宽阔的校园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初三语文课本首篇)的诗声朗朗。《我们走在大路上》、《工人阶级硬骨头》的歌声震荡!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场“学好知识,练好本领,为党争气,为国争光”的学习攻坚战迅即打响了……<br>恩 师 懿 行<br>  张拱之老师。先生举止斯文,和蔼可亲,穿着朴素,平易近人,熟谙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很好地驾驭学校全盘工作,堪称一位合格的中学校长。<br>  公毅守老师。从开学典礼上鼓舞人心的讲话,到多次实事报告会上鞭辟入里的剖析辅导,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说话干脆利落,办事决然果断,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细致得法的思想工作技巧,无愧党务优秀工作者。<br>  刘瑞符老师。第一次看到刘老师的名字和形象,大约是在1960年前后的一张全国性大报《人民日报》或《光明日报》上的一幅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中。画面上的老师正在辅导县艺校一学生练功,其态专注认真,尽是严师之神。到“城关中学”后的首次见面,即是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主持会议时。但更深入的了解,则是在老师陪同方之琳老师第一次走进我班教室向全体学生介绍“方之琳老师是咱乐亭县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这也是笔者首次听到‘权威人士’一词)后,愈发觉得老师这人谦和,多才多艺,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位颇受师生爱戴的好主任。<br>  赵凤君老师。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乐亭城关中学首届开学典礼”12个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庄重大气,后来得知此即老师所书。老师时方20岁出头,中等身材,模样俊朗,眉宇间透出股股英气。老师当年耳提面命晚生之景,学生至今历历在目,真乃弟子之良师益友!后虽偶遇老师几次,均是阴差阳错,未得好生叙谈,幸好从《读乐亭》中,不时能欣赏到老师的墨宝,拜读到老师的大作,知老师身体康健,生活美满,书法造诣突飞猛进,日臻完美,学生甚感欣慰!借此机会,学生向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和衷心的祝福!<br>  方之琳老师。方老师个子不高,长方脸,尖下颏,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确是“乐亭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课讲得有声有色,深入浅出,效果极佳!他讲《孔乙己》时,用张开的五指捂着碟中茴香豆摇头晃脑地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惟妙惟肖,讲《范进中举》时模仿胡屠户边喊着“老爷回府了!”边毕恭毕敬地替姑爷范进抻手抚净其发疯时弄脏衣服的生动逼真,讲《缭绫》中“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的句法特点时用“条绒条绒何所似?不似市布华达呢”类比转换的驾轻就熟……这一切,迷倒了两班同学,折服了全体弟子!从此,我才真正品尝到了语文老师的无穷魅力,彻底体味到了语文教学教法的精妙之道!<br>  方之琳老师对我更是厚爱有加。一次,写一篇以我为题的作文时,笔者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学用鲁迅笔法,写就了近似杂文的一篇习作,但由于年少气盛,字里行间夹杂些诸如“苏修”、“赫秃子”之类的不当言辞,而中苏分歧那时还未公开。老师看过后,加了密密麻麻的眉批、总批,又把我叫到办公室当面批评。老师先肯定了这篇作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深刻,且句子犀利有力,可说是别具一格。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壮存啊,你可别忘了,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可都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忌感情用事啊!”随即我便遵老师之嘱,反复推敲,慎重改正。在几天后的作文讲评课上,老师把我修改过的短文作为范文,叫多人在班上诵读,让大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此事更加激发了我学写驳论文的兴趣,而老师对晚生严慈相济,谆谆教诲之恩,亦永远铭刻在了笔者心中。<br>  李青林老师。老师是我们初三(2)班的班主任,教代数课。他中等身材,留着板寸平头,双眼炯炯,异常有神。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丝丝入扣,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课讲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激情洋溢。每说一句话,老师总是习惯地伸出拿着粉笔的右手用力一按,好似在告诉同学们:“ok!就这么简单,这不解答出来了吗?!”顿使大家信心倍增。老师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利用室外加大作业量,多提供人解题机会之策就出自老师之谋。<br>  李仲严老师。老师满头乌发,留分头,镶一颗金牙,衣冠楚楚,思维慎密,逻辑严谨;教言不苟言笑,教态沉稳大方,析题环环紧扣,结论毋庸置疑。老师任我们几何课,因是滦南人,口音极浓,“以定点O为圆(yuān)心,定长R为半径的点轨迹(如今表述为‘集合’)叫做圆(yuān)”的声音至今仍不时荡在耳边。<br>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人间的鲜花红彤彤;北斗黑夜指方向,鲜花烂漫赖园丁。亲爱的老师啊,您就是北斗,您就是园丁!自然规律固不可违,恩师们的嘉言懿行以及给学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却灿若云锦,熠熠永恒!</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城关中学第一届初三毕业生部分师生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这是初三一班部分师生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中排右二为初三一班班主任李中岩老师</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中排左二为初三二班班主任李青林老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初三二班部分师生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母应时和恩师李青林(当年城关中学初三二班班主任)合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拍摄于2017年10月李老师家院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三 难忘的一中校园<br>○俎壮存<br>  笔者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曾在乐亭一中校园度过了整整5年时光;(不因留级或复课,只为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那段亲身经历,(后2年略)至今仍教人梦萦魂牵。<br>同学格致如饥渴 共参大道似研钻<br>  学生云者,当以学为主。乐亭一中的“学”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即除了学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向社会学习,学做人做事,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光荣传统在这期间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br>  以笔者所在的(2)班为例。自1963年9月高一始,我班同学就在班长刘德忠、团支部书记夏玉铭、校团委委员肖荣印组成的“三驾马车”领航下,齐心协力,你追我赶,努力向科学文化和道德修养的高峰飞攀。<br>  每天1个小时的早读课,前半节是语文,大家畅吟诗文歌赋,书声琅琅,余音绕梁;后半节是俄语,众人朗读列(宁)斯(大林)奥(斯特洛夫斯基)普(希金),忘我投入,似置他乡。正课上,老师们讲得纵横捭阖,津津有味,特色各异;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充盈了学生的知识宝库,陶冶了大家的精神情操。3年中,我班向老师和家长、向母校和社会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连续3年(1967、1968年除外)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历次期中、期末及毕业考试,始终稳居年级总分、单科平均分第一名,创乐亭一中1968年前历史上的奇迹。骄人的业绩,喜得王晓谦、赵延军、赵兵、庄树屏等领导点赞,也赢得了各位老师及兄弟班级“(2)班手儿真齐呀!”的由衷佩服。<br>  我班只是当时一中校园的缩影。其他班级、年级亦实力雄厚,各有千秋,全校师生共同把这座著名学府点缀得繁花似锦,争奇斗艳!<br>  除了刻苦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同学们还积极参与当时的各项政治活动。我们认真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毛主席著作,踊跃践行雷锋精神,收听“九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雷锋之歌》等诗文,观看《东方红》《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深刻的道理,激昂的旋律,铿锵的声音,如春风化雨,大吕訇鸣,或点滴入土,或震聋发聩,激荡着颗颗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心房,鞭策着我们高歌猛进、奋发向上!全校千名学子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日益提升,积极要求进步、争做雷锋式的好青年蔚然成风。在扑灭西河槽、县木器厂大火的两次突发事件中,高中同学召之即来,英勇顽强,经受了浴火考验。我所在的(2)班因表现突出,先后被团县委、人武部授予“模范团支部”“英勇善战民兵排”称号。<br>广阔天地习稼穑 文体舞台展异彩<br>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当时一中各班级除在校参加每2周1天的体力劳动外,每学年还集中2周时间到农村劳动。记忆中我所在的班就依次到大吕庄、于坨、安各庄三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至于临时参加的捉拿粘虫、撒颗粒剂、挑选种籽等突击劳动,更是难以细数。这些经历,增强了同学们的劳动观念,磨练了大家的坚强意志,也使我们学会了一些农业生产技能。同学们的脸晒黑了,手上的水泡变成了硬茧,但与劳动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农民身上的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热爱集体、纯朴隐忍、大胆直率等特质,至今仍深刻在我的脑海,规范着我做人做事的路径。<br>  一中校园当时的体育运动开展得可谓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王殿弼、张振祥、傅贵山几位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每年春秋各一次的校田径运动会乃体育“盛宴”;不定期的田径、篮球、越野跑、团体操等班级对抗(表演)赛亦应有尽有,轮番举办。体育项目的普及,强健了我们的青春体魄,激发了大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运动水平。全校同学劳卫制达标率几近100%,还涌观了孟凡田、何绍文、刘彩凤、周秀英、肖荣印、刘平、高树悦、李希育、李春英等县田径队主力队员。何绍文1965年考入河北体育学院。孟凡田已达2级运动员标准,并顺利通过了1966年高考天津体育学院提前进行的专业测试;其在昌黎县举行的1966年唐山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创造的男子200米低栏记录,至今无人打破。<br>  “人才济济,多姿多彩”是当时一中校园文艺舞台的形象写照。各类歌咏比赛,例行的期末、军学、新年联欢晚会,排满校历,此起彼伏;合唱、独唱、乐器合(独)奏、快板书、相声、活报剧、俄语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陆祥森、杜锡瑞、赵品义、杨自华、王自新、李希育、张绍国、李云霞、王彩敏、李淑英等“名角儿”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校宣传队多次携合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独唱《社员都是向阳光》《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骑马挎枪走天下》、齐唱《花儿与少年》、表演唱《八大嫂闹深翻》、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二胡独奏《山村变了样》、相声《画像》、诗朗诵《雷锋之歌》等保留节目下乡慰问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祥森同学的二胡演奏,水平已达相当高度,得到了来一中探望弟妹的宋国生先生的肯定和鼓励,并顺利通过了1966年高考天津音乐学院的专业测试。<br>天道酬勤结硕果 奋力攀塔摘明珠<br>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一中校园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人才济济,名校苗子”,是对此时一中学子的具体颂赞。笔者有限的记忆中,1964、1965届高中毕业的学长,纷纷考中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军事外语学院等著名学府,被本省等地一般院校录取者难以计数;1965年高考升学率已达87.4%,“攀上了河北省高考的宝塔顶层”。(赵延军校长语)笔者1966年下半年在北京“串联”期间,就是听从了北京大学原子物理系一位一中学长“哪个大学几乎都有咱乐亭一中的同学,直接去找他们借宿毫无问题”的建议,而直接到相关高校去找寻一中学长;果如斯言,从未落空,才免受了在“外地革命师生接待站”等待分配之苦的。后在津冀及东三省“串联”时仍如法炮制,亦屡试不爽。这可说是当年乐亭一中学子遍布京津冀及东三省各院校之有力佐证!<br>  包括笔者在内的1966届的130余名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当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志愿时,(当年高考的程序是:高三第二学期初体检,学期中填报志愿,毕业考试后再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分“一类理工”“二类农林医”“三类文史哲”复习备考,7月中旬考试。可就在我们把志愿表填完、毕业考试后刚进入紧张备考阶段的1966年6月13日,高等教育部突然发文决定:“1966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延期半年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复旦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名校赫然在列,成为首选。可以肯定地说,若不是特殊的历史原因,乐亭一中1966届的高考结果,定会在前届已稳居全省宝塔顶层的基础上,“奋力将塔尖上那颗熠熠闪烁的明珠摘入囊中”,(赵延军校长语)创造乐亭一中建校史上空前的辉煌!<br>  这就是1963—1968年的乐亭一中!她响亮霸气,掷地有声,深深铭刻在众多学子的心间,饮誉当年唐山地区乃至全省杏坛校苑。<br>园丁浇灌百花开 师恩浩荡永缅怀<br>  雨露滋润禾苗壮,恩师育得百花香。一中的莘莘学子,之所以能茁壮成长,全得益于诸位恩师的精心哺育和培养。<br>  王晓谦、赵延军、赵兵、庄树屏几位校领导在乐亭县声名赫赫。<br>  石玉明、李绍轩、王树椿3位先生分别担任笔者所在班班主任。特别是王老师,从1964年9月接任,到1968年8月我班“解体”,陪伴了我们整整4年!王老师当时还兼任教导处副主任,工作繁忙;可她却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工作极端热枕的精神,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腻征服了每个同学。敬爱的王老师,我们永远爱您!<br>  王逸梅、牟云江、苗薪亭3位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br>  孙敬华老师高三时任我班解析几何课。他天资聪慧,毅力超群,因仰慕华罗庚之大名而易称“敬华”以明志,为时人津津乐道;他自学成才,独树一帜,在众多数学老师中脱颖而出,誉满唐秦。1978年调入唐山师院任教,成为该校唯一一名初中学历的大学教师,足证其学养之厚,影响之广!令笔者终生难忘的是,我被该校录取的信息,就是孙先生早于通知书半个月即亲笔修书告知我的。先生对不才爱抚之深之切,殷殷可鉴!<br>  先后任过我班课的恩师还有:(以年级,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体为序,上文提及者不再列入)杨来春、王西元、白寅清、周文珠、苑殿甫、刘昆、徐鸿姝、杨铁铮、王蓬海、刘汉民、张坦、杨志清、王鸣岐、宋庆远、曹毓坤、刘久安等。<br>  能记忆起来的此时一中的老师还有:史秉厚、高秉礼、俎延秀、李树良、梁戈慕、郝庆祯、孟宪义、孙荣林、张启征、韩振铎、齐丽英、刘泽茹、王笠云、郑质爽、王景祜、祖志铎、张秀亭、崔庆友、刘乃宇……<br>  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但当年各位恩师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回荡在我们的脑海耳边,铭刻在学生们的记忆深处,永远永远……<br>(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font></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作者上大学期间与牟老师及乐亭籍同学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br>四 记忆中的乐亭一中名师<br><br>○俎壮存<br>  我自1963年9月入乐亭一中高中学习,至1968年8月离校回乡,其间共经30余位恩师沥血培育,悉心呵护,为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发展积累了能量,夯实了基础。恩师们的音容笑貌、嘉言懿行令弟子终生难忘,力顶点赞!但限于篇幅,谨敬遴3位先生忆述如下,以誌恒念。<br>牟云江先生:博学多才<br>  高一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即是语文。上课铃声甫落,一位颀长身材、着笔挺西裤制服、戴宽边眼镜、风度翩翩的年轻老师,缓步走进教室。老师用一口地道标准、字正腔圆且声声入耳的普通话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边说边转过身去板书课题。伴着“吱吱”声,一行漂亮大方、间架硬朗、棱角分明的白色粉笔字出现在了黑板上。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42双眼睛全神贯注,84只耳朵洗净恭听。习惯了乐亭乡音、看惯了土气穿着的风华正茂的42名少男少女,顿觉耳目一新,惊喜过望,均为这位举止儒雅、谈吐不凡的“帅哥”所折服。<br>  他就是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牟云江先生。<br>  在这一学年里,牟老师凭着兼茂的学识、横溢的才华、高超的水平以及待人的诚挚赢得了我们的敬重和佩服,也受到了同仁及王晓谦、赵廷军、庄树屏等校领导的肯定和好评。<br>  因我自幼喜爱文学,对朗诵更是情有独钟,因而对牟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奉若神明,遂利用一切机会向先生求教;先生对我亦谆谆教诲,不倦指导。他教我吐字发音常识,告诉我普通话与乐亭话一般要“二、三声互换”之规律,并着力培养,实践磨练。讲授新课泛读时,牟老师经常以“壮存,到前面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命吾;只要有集体活动,老师就力荐我上台,或报幕亮相,或朗诵演讲;学校广播站又选我当播音员……如果说后来我在播音、演讲诸方面小有成就,偶获奖项,也全赖牟先生的支持和热心鼓励!<br>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牟先生不单单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更是一名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高超“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的语文成绩之好是没的说的了,更与众不同的是,他在高质量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我们补充一些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家轶事,作品背景,拓展学生们的阅读视野,提高弟子们的文学素养。从牟老师口中,我们第一次知道了罗曼·罗兰,知道了《简·爱》,知道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笔者对《红楼梦》的粗知和喜爱,即仰牟先生之授。之前,我只知道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先生告诉我,《红楼梦》博大精深,不仅国内有俞平伯等大批“红学家”,就连包括苏联、美国在内的不少欧美国家也有人在研究《红楼梦》;我又知道了王熙凤、薛宝钗,还知道了史湘云、晴雯、尤三姐;我背会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等“四大家族”的隐喻,初解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关注了“好了歌”的内容……1972年末,笔者作为乐亭县教师代表,先后在全县和唐山地区批林整风大会上的发言中,就曾引用“聪明累”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一句,博得全场的瞩目。作者写的《试看花残春将尽,便是红颜老死时——谈电视剧&lt;红楼梦&gt;对黛玉之死的处理》一文,在《青海日报》刊发,后被几家报刊转载;至于1978年高考前,先生拨冗面点迷津,为我忝获县文科状元助力多多。牟先生对弟子的教化浸润之果由此可见一斑。<br>  机缘巧合。在我入师院不久,牟先生即因才学出众、声名远播而奉调至唐,教授我们现代文学,使晚生又能亲聆教诲,乐享盛宴,实乃三生有幸!还记得,先生到师院讲的第一课是鲁迅的《药》,一开口,全班即刻噤声,均为其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学识和气度所倾倒。一下课,昌黎县文科状元张维华马上对我说:“这就是你们高中的语文老师?乐亭一中的学生太有福气了!”<br>  是金子总会灿灿发光。大学讲堂给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使先生如鱼得水,自由翱翔,不久即以出色的才华和突出的业绩晋升为教授,成为师院中文系众多名师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先生还热心社会活动并担任民进唐山市委秘书长之职,成为业界名流。<br>  无奈天逆人愿。牟先生命途多舛,过早染疾苦撑,不幸英年早逝。与先生的最后一面,是1992年6月上旬。后因在青海工作,再无缘得见。悲夫!但与先生唯一的合影照片,留有先生亲书笔迹的大学毕业证书,不才定会悉心保存,永誌纪念!<br>王逸梅先生:诲人不倦<br>  在所有任课老师中,王逸梅先生是唯一一位教了我们整整3年的老师。<br>  先生瘦瘦的,身高近1.90米,瓜子脸,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因师从苏联李秀果夫教授而发音纯正,词汇丰富,语法稔熟,经验老道。王晓谦、赵延军、庄树屏等领导决策安排王老师一直跟我们到高三的目的,就是希冀在1966年高考中,乐亭一中要创俄语单科平均分超100分(有10分附加题可计入总分)的奇迹,为此我们用的教材还是北京市十年制课本呢!王老师在当时乐亭一中俄语老师中的魁首地位不言自明。<br>  记得全省的一次俄语公开课曾在我班举行。听课的50多位老师来自全省各重点高中,可谓强手云集,阵容庞大,压力之重可想而知。但王老师安之若素,从容不迫。师生互致问候并听完值日生的汇报后,老师朗声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хх页,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普希金的童话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话毕,老师背过身,用左手抓住右臂的袖口,伸着颇显“兰花指”的右手,在黑板上写下了俄文题目。隽秀清晰的笔迹,整齐连贯的字母,美观标准的字形,诚如一幅书法珍品般映入大家的眼帘,顿时赢得众名师的“啧啧”赞许。<br>  这节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br>  王逸梅老师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的话音刚落,铃声即响;知识点的准确传授,课容量的恰如其分,师生互动的紧凑顺畅乃至时间的精细掌控,均发挥到极致,真乃天衣无缝,滴水未漏,令人叫绝!<br>  需说明的是,王老师一进教室,师生或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全部用俄语了。诸多名师对此愈加刮目相看!<br>  三年(含文革期间)多,老师不只满足于把教材所涉篇目、知识点传授给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学生创造学习俄语的浓浓氛围,加大日常生活用语的灌输、实践力度。除如上述在俄语课堂上绝对不能出现“汉语之音”外,就是课下遇到老师,辄会用俄语问“你干什么去?”“吃饭没?”“吃的什么?”之类,非把你问得即使搜肠刮肚也“理屈词穷”、只能用俄语说“对不起,老师!我实在不能回答了!”方罢。跟着先生,我们学会了大量课外用语,甚至骂人的话;从高二开始,王老师还给我们订阅了《新华社俄文电讯》、《真理报》,在全体同学中传阅。这样,我们俄语的词汇量日渐丰实,朗读听译能力层递上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公开信、关于斯大林问题、约翰逊、胡志明、抗美援越、赤旗报、新华社、塔斯社、美联社、当头棒喝等与时俱现的政治术语悉数掌握;歌曲《东方红》、《国际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亦能用俄语唱出。“文革”中,王老师仍帮我们找来俄文版的《毛主席语录》,给我们讲“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译法的由来,到现在,我们还会用俄语背诵“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等十几条毛主席语录呢。<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强将手下无弱兵。经过王老师3年的精心培育和着力打磨,到1966年毕业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地朗诵出任意一篇首次见到的俄语文章,即使有不少生僻单词,但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亦能粗懂大意;师生、同学之间用俄语进行交流的内容也日趋广泛充实,从穿衣吃饭、娱乐电影,到时事政治无所不包。此等高水平在当时全省高中学生中可说是凤毛麟角,鲜有比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我们俄语单科平均分定会实现“超百”的既定目标,这将给每位弟子个人总分增加多大的权重啊!故冠先生“名师”的荣誉,当之无愧!<br>  幸运的是,笔者因得王老师厚爱真传且带病临场指导,在时隔12年后的1978年高考俄语加试时斩获了67分,跻身唐山地区(时含秦皇岛)6名及格者之列,荣膺“榜眼”。这全拜王先生高风亮节、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之所赐!<br>  敬爱的王老师,弟子永远祝福您!<br>苗薪亭先生:术业精湛<br>  当时乐亭一中近百名老师中,苗薪亭老师的名气之大,可谓首屈一指。关于苗老师的全面介绍,庄树屏先生在《读乐亭(35期)》中已撰文详述。晚生冒昧,赘补先生几桩轶事。<br>  其一,苗先生教我们高三代数课。印象中,先生上课时鲜拿课本,唯一张纸、几只粉笔而已;先生讲课举重若轻,一语即切肯綮。听先生的课,就好比驾着小船在逻辑思维的海洋中循航标航行般,经一番风雨,终见灯塔,豁然开朗,正所谓“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是也。<br>  其二,因苗先生多次参加省高考阅卷,因而对各类试题的解答,轻车熟路,不假思索,即可给出,乃下意识使然。65届高考后,同学们追着问苗老师数学题的答案,因苗老师事先已问过白汝石(又名孙石诚)的答题情况,故只说一句:“问白汝石去,他的答卷就是标准答案!”后成绩公布,白汝石同学数学果为100分,并被中国科技大学“抢”录!<br>  先生已于几年前仙逝,享年九十二岁。<br>(作者俎壮存,退休教师。)</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其三,1978年高考前,笔者到苗老师处讨教。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题估计不会太难。依我对你的了解,问题不大,要有信心;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牢牢掌握,灵活运用即可。”又把当时刚刚编发的一册先生仅有的《高中数学综合课本》送给我:“一定要把老师给你的这本书看好!”</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先生已于几年前仙逝,享年九十二岁。</font></h1> <h3></h3><h1><font color="#167efb">五 青海支教往事(俎壮存)<br> <br>  到2018年12月底,我从青海省乌兰县柯柯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柯柯铁中)退休,已经23年了。从1985年12月14日西宁铁路分局邹汝修局长下令,分配我到柯柯铁中支教,至1995年12月14日兰州铁路局刘振民局长令我退休,笔者在该校工作、生活了整整10载!每当忆及这段往事,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一个个亲切鲜活的形象,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映闪脑海;挥之不去,难以释怀……</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作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3600多米高的柯柯铁路中学工作时的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赴青一路沐春风 省刊发文先报名<br>  1985年12月9日,我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同事,踏上赴青海支教的征程。<br>  我在滦县火车站购得一张到西宁的硬座票,当晚就抵达了北京;因当时北京——西宁的列车只有一趟,且为隔日运行,故只签到了12月11日19:21发车的车次。无奈,只好在北京站附近宿下待乘。<br>  利用两个白天的空闲,我步行至天安门广场瞻仰游览。我先后瞻仰、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书房,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对天安门广场,我并不陌生;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书房、天安门城楼等处则为首次拜谒瞻仰,意义非同寻常;特别是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以后再无机缘进入,故此次更显弥足珍贵。幸甚也哉!<br>  1985年12月11日19:21,北京——西宁的“直121”次列车从北京站正点发出。列车鸣笛启动那一刹那,我的心不禁一颤 ,但马上平复下来。我默默念叨:好男儿志在四方,建功业奉献边疆!<br>  列车一路高歌,风驰电掣般沿京广线南下。随着车身轻轻摇晃,我渐入梦乡。<br>  “同志,请喝水!”(那时,是列车员挨个给乘客送水的)朦胧中,我听到了甜甜轻盈的女声。“啊!谢谢!”我本能地抬头睁眼,见天已大亮,面前站着一位20多岁、长相清秀的姑娘。她着一身合体的深蓝色铁路制服,戴一顶大盖帽,面露微笑,麻利地往印有铁路标志的白瓷杯里倒着水,慢慢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又继续忙碌着……<br>  我望着她的背影,想,我也要穿和她一样的制服、马上就是一家人了!顿时浓浓的亲切感驱散了我身心的疲惫,精神顿时为之一振。<br>  不一会儿,姑娘打扫着卫生过来。我问她:“同志,车到哪儿了?”“快到郑州了。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不!没有!”“您到哪儿呀?”“西宁。”“出差吗?”“不是,我到西宁铁路分局支教,去报到。”她听了,喜出望外,热情地说:“哦!是这样啊,欢迎欢迎!按规定,您可以享受卧铺的!”她叫我把调令给她,说:“请稍等,我去给您办卧铺手续!”<br>  约10分钟后,她拿着卧铺牌,招呼我收拾好自己的物品,亲自送我到卧铺车厢。就这样,我从陇海线的洛阳站起,便坐上了卧铺。当我向她致谢并问她的姓名时,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您叫我小刘好了!再见!”<br>  卧铺车辆的列车员姓陈。颀长的身材,白净的脸庞,洋溢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她已从小刘的口中知道了我的情况,这一路更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br>  车过三门峡,我渐感口干,她提醒我多喝水;车到西安,她告诉我,过了西安,就快到宝鸡了,一般人会感觉“胸口压着个枕头”,但不要怕,没事的;车进入秦岭隧道区,她又提醒我关好车窗,免得窜进烟来;(当时还是蒸汽机车牵引)车过天水段,她告诫我别睡觉,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此段扒手猖獗……<br>  就在这“一路关爱一路情”的感动中,我于1985年12月13日13:56正点到达西宁站;我恋恋不舍地向小陈道别,立即扑入西部古城的怀抱,足迹首次踏上了青藏高原!<br>  我来到西宁铁路分局人事科,梅科长接洽了我。他首先问我反应严重不?并主动介绍自己:“我是沧州人,咱们是河北老乡啊!”他替我办好了报到手续,又亲自送我到招待所,安排好房间,陪我吃完晚饭,说:“您好好休息,明天我再来看您。”梅科长的平易、热情、细心,使我又一次浸润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教我倍感温暖,如家之意油然而生。<br>  第二天8:00,天还漆黑一团,(西部比咱家亮得晚)梅科长如约而至。他将打印好的应由个人持有的签有“邹汝修”分局长名字的人事命令交给我,说:“经研究,您被分配到西线的柯柯铁中工作。从今天开始,就算正式上班了。柯柯离西宁还有400多公里。海拔也高得多,您不要着急,在西宁休息适应一周,20号以后去柯柯即可。我已和唐校长打了招呼。”并一再叮嘱我:多喝水,多休息,少剧烈活动;若有严重不适,随时给我打(铁路)电话……句句肺腑之言,字字语重心长,感动得我这个离家2000多公里的游子默默哽咽,泪下潸然!<br>  梅科长走后,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狂跳的心新久久不能平静,赴青几天来的经历清晰在目,如镜头般帧帧回放,胸中荡起阵阵涟漪!一股极欲将一路沐浴春风之情景及感受诉诸笔端的冲动再也按捺不住!我起身挥毫,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写就《赴青别冀千里行,一路处处沐春风》一文,投进了招待所门口的邮筒,寄给了《青海日报》。<br>  不料,1985年12月16日晚,服务台喊我听电话。拿起话筒,一操四川普通话的男声问我:“您是俎壮存老师吗?”“是我。您是—”“我是柯柯铁中唐纯宴。您在今天《青海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咱全校老师都看到了!大家争相传阅,说‘俎老师了不起,人未到校,省报的文章就先报到来了’!这可是咱们柯柯铁中1982年建校来首次上报纸、且一上就是省报啊!您给咱校争了光,谢谢您了!您别着急,好好休息。明天我派人事刘巨夫主任去西宁接您,然后一块儿上来吧!”<br>  5天后的12月20日,我随刘巨夫主任一起,来到了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3600多米的柯柯铁中,开始了在青藏高原10年的支教生涯。:</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88年5月,作者与兰州铁路局高中语文教材同步练习编委会的部分同事在兰州“5.1”广场合影。右一为兰铁一中的王蓝田老师,他曾是央视李修平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不惧恶寒乐奉献 壮年风采绽高原<br>  “好大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静躺尚憋气,活动大口喘;饭生水不开,头疼是常态……”这些顺口溜是青藏高原恶劣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以我常年生活的柯柯为例,这里海拔3600多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咱家乡的6成,水60℃就沸腾(开)了;昼夜温差将近30℃,且经常刮风,少见绿色,从而被称为“生命禁区”。这对从渤海岸边一下子就上来的我,无疑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br>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咱乐亭人的特质,因毅然选择了高原支教这条路,对此已有思想准备,那就义无返顾,一路前行吧!<br>  高原反应强烈?别管它!咱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看它能奈我何?!凭着这一股坚韧的信念和定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即逐步减缓适应了高原反应,“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终得很好体现。<br>  生存关一过,我就放开手脚,把自己的精力和才智悉数投入到支教的具体工作当中。<br>  针对多数同学基础差且重理轻文的现状,我在课堂中狠抓“双基”教学,夯实难点重点;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挤”、“钻”时间,大胆尝试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内容。一是发挥自己喜好新闻和朗诵的特长,开设“读报”、“小说联播”等“第二课堂”,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初,我唱主角;一段时间后,便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播讲。在这些课堂上,曾播讲、讨论过铁凝的《哦!香雪》、路遥的《人生》等小说,苏晓康的《河殇》、戴晴的《阴阳大裂变》、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等解说词或报告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堂教学或当时形势,自己“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走两步”,以避“天桥把式“之嫌。拙文见报后,我及时与学生分享。这样,不仅能将自己如何分析课文之外(课文的分析有参考书)文艺作品的思路、文字、方法展示给学生,更能激发大家学好语文、写好文章的兴趣和信心。在青海支教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现在能回忆起来的,约在40篇以上。报刊涉《青海日报》、《人民铁道报》、《少年文史报》、《兰州铁道》、《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甘肃教育》、《青海教育》、《兰铁普教》等10余种,体裁有影视评论、散文、报道、诗词鉴赏、课文评介、习题试解、历史掌故、教研论文,内容几乎涵盖了该期间热播的《红楼梦》、《围城》、《三国演义》等电视剧及一些名家名篇和敏感事件或话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1987年7月31日发表在《青海日报》的《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谈电视剧&lt;红楼梦&gt;对林黛玉之死的处理》和1988年9月15日的《大喜大悲 大起大落——电视剧&lt;严凤英&gt;观后》两篇文章。前者自投入火车邮车到见报仅仅两天,(当时是铅字排版)且引起有关“红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转载;后者是我在给同学们读完《青海日报》上的《评严凤英》一文3天后才出版的《光明日报》上,又看到了同题目、署名钟艺兵(著名文艺评论家)的《评严风英》的文章;而笔者是在每天一集一集地看完电视台播映后才写就的拙文邮寄给《青海日报》的。若当时网络如今,笔者定难避抄袭之嫌!<br>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0年耕耘累累硕果!从1986年9月我接任第一批高三毕业班起,每届高考语文成绩,平均分一直在西宁铁路分局同类学校和海西州地方学校中位列榜首!1989届的周宁、孟祥铭,1993届的陈敏分别斩获乌兰县、海西州语文单科第一、二名的佳绩,惊艳了柴达木盆地所有校园!为此,我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兰州铁路局教育处、西宁分局教育科、青海省教育厅、乌兰县教育局领导及同行,乃至柯柯铁路地区各站段领导及职工、家属的瞩目、肯定和欢迎。一时间,听我课的路内外领导、同行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高考语文成绩优异学生的家长所属站、段也给我披红庆功、表彰奖励,《青海教育》、《兰铁普教》等还刊发了相关报道。我撰写的《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文,分获兰州铁路局、青海省教育厅组织的有关论文大赛一、二等奖。<br>  精诚所至金石开,腹有诗书弟子拜。10年间,我在柯柯铁中教授过近千名学生。他们来自除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国各省市区,分属汉、蒙古、回、藏、壮、满、苗、瑶、土、土家、撒拉、哈萨克、维吾尔10多个民族。我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是师生,更是忘年、莫逆和诤友。在几十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记住了我,也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到目前,仍有86名同学和我保持着微信或QQ联系。如今,不论是当了站(段)领导,还是做了企业高管;不论是成了博导教授,还是在潜心科研或在生产一线,提起当年的语文学习,弟子个个高呼“受益匪浅”!下面让我摘录几段学生的微信留言吧。<br>  李明霞(铁路某段办公室主任):俎老师,我爱您!<br>  孟祥铭(某高校中层领导):我至今还在享用您当年传授给我的资源!<br>  王莉(某高校副教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您当之无愧。<br>  杨海强(某企业高管):俎老师,您的语文课真棒,无法形容!<br>  周宁(医学博士):我喜好古诗词并能写上几句,全拜您所赐。<br>  陈敏(私企老板、移民加拿大):俎老师,您的文字功底了得,真个是会教能写的全才!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br>  周强(某大学教授):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文字若无您的指点润色,不会一次通过!<br>  王海平(某报编辑、“红学”研究者):是您引导我喜欢上了《红楼梦》!<br>  王颖(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庭长):俎老师,我从小学到高中经历过8所学校,20多位语文老师,您是最有魅力、最有个性、给我印象最深的!<br>  ……<br>  看(听)着这些赞语,虽觉受之有愧,甚或汗颜;但面对弟子们的认可喜受,笔者怎不欣慰异常,心甘怡然!<br>  我的默默坚持和倾心奉献,各级领导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乐在心田,一直给予我支持和鼓励。1990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起,连续3年被授予西宁铁路分局“先进工作者”;1994年教师节,获兰州铁路局“优秀教师”称号,之后又被授予该年度“兰州铁路局先进工作者”。除此之外,我还多次代表学校、分局、路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集体争得了荣誉。最值一提的,是1987年在西宁与时任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宋秀岩同台献艺、1992年与来西宁讲学的著名专家魏书生个别交流并做其助手演示公开课、1993年在无锡举办的“铁道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演讲比赛”夺魁后受到时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韩杼滨的当面夸赞这三次经历。特别是演讲比赛夺魁,为兰州铁路局争了光,令局领导兴奋不已!基于以前的成绩,经局党委研究决定,由王振秋局长直接下令,破格将我晋升为最高档次的高级教师!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局教育处朱处长转述的王振秋局长针对此事讲的掷地有声的一段话: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水平,这样的成绩,早就够格了!还讲什么年限、学历硬件!<br>  天上的星星数不尽,出彩的事儿说不完。笔者37-47岁整10年的灿烂人生,就这样在世界屋脊灼灼绽放,奉献给了青海的支教前线,为“天路”的建设发展,为青海、西藏的稳定、繁荣作出了应有贡献,彰显了乐亭儿女永远释放正能量的价值观!</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作者与年轻同事登上了学校北面的塬顶。远方白色为祁连山终年不化的雪线。左右两位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989届毕业生。此照片约拍摄于1990年6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90年暑假,周宁、孟祥铭分别从北京、沈阳的大学来乐亭看望作者时,师生3人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门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作者在柯柯铁路中学,一九九三届高三毕业晚会上表演节目。</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93年11月,作者参加西宁铁路分局职代会。</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94年7月,作者在无锡疗养时留影。前数第三排左四为作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94年9月10日,作者参加兰州铁路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后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常怀拳拳赤子情 时时弘扬吾乐亭<br>20181109205455_001_副本.jpg<br>柯柯铁中九三届高三(理)毕业留念(第二排右起第四人为作者)<br>  吾从家乡来,当传桑梓事。10年支教期间,我始终未忘自己乐亭赤子的身份和义务,利用一切机会场合,见缝插针、不厌其烦、不惮误解地介绍、宣传具有革命传统、雅文重教、名人辈出的亲爱的乐亭!<br>  最多最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我的柯柯铁中的千余名学生和同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与同事相处时,我总是自豪地宣称“我是乐亭人,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老乡!”令人欣慰的是,那时的广大师生还都知道李大钊,知道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但对“乐亭”的详情尚知之甚少,且多数将“乐亭”读成“乐(lè)亭”。我就给大家讲述“乐(lào)亭”读音的来历,再自然地嵌入李大钊等名人及乐亭县的历史渊源、奇闻轶事……这样,“乐亭”这一称谓及其丰富的内涵,就播散在千余名师生心间,随之传遍大江南北,盆地高原!<br>  我还利用出差、参赛等机会,多方接触有关领导和各界人士,哪怕只有几分钟时间,也乘机向他们表白:我是乐亭人,是李大钊的老乡!<br>  行文至此,徐兴信先生当年对笔者嘱托、鼓励、支持的一段佳话不禁历历在目,犹如昨天——<br>  那是1987年休假期间,我到宣传部看望徐部长,汇报在青海一年多的工作生活情况,得到了先生的热情接待和鼓励。临别,先生给我20套当时刚刚出版的大型彩印画册《乐亭》,嘱我好好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乐亭争光,寻机将这些画册送给能接触到的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人士。<br>  先生所嘱,话重心长;责任在肩,立竿见影!笔者领命回青海后,便陆续将这些画册先赠给柯柯铁中校长、书记、图书馆各一册,然后以我的名义从图书馆再借出供我所任教的两班同学传阅;又赠送柯柯铁路地区办事处主任关春勋,西宁分局副局长兼格尔木工委主任潘悍东,乌兰县教育局局长陈天凯,西宁铁路分局局长李榕根,《青海日报》副刊编辑张晓岚,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夏江河,青海省副省长尕布龙(电影《金银滩》主人公原型),《兰州铁道》报编辑王旺斌、刘立及资深记者申培德,青海省教育厅教研员魏元石,兰州铁路局教育处处长朱育英,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宋秀岩,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刘枫,(邢台人,同事兄,后调任浙江省政协主席)“西部歌王”王洛宾,“教育怪才”魏书生,兰州铁路局局长王振秋……各位赏看画册时的惊喜神态,特别是潘捍东(锦州人)主任:“乐亭好啊,名不虚传!你这‘老呔’也不错,我都知道!好好干吧,给家乡再增光彩!”的赞言,至今仍教我记忆犹新,自豪满满,为完成了徐先生嘱托,为未负桑梓情怀!<br>  长时间缺氧状态下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严重损伤了我的身体。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遵医嘱我不得不提前退休,离开了青海柯柯,离开了自己打拼奋斗了3650天的青藏高原,离开了支教第一线!但23年来,我却始终忘不了那里的一切,几回回梦里回青海,双手搂定日月山!何故?因为那里留下了我的脚印串串,留下了我的茂茂壮年,更留下了我支教青海奉献精神转化的累累硕果,还留下了我与弟子、同事、领导、各界人士乃至不少藏、蒙古、回兄弟民族同胞交流、相处的闪回瞬间……<br>  啊!青海,我挥之不去的挚爱,我不能忘怀的眷恋!<br>(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1995年12月14日,作者与前来送行的同学在柯柯车站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009年5月,作者与看望自己的学生陈杰在北京合影。作者曾带领其与丁秋红同学一起,夺得兰州铁路局演讲比赛总分第一名。她现任职于某大型国有煤矿团委书记。</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017年12月9日,作者在一红楼梦研讨会上,与当年的学生王海平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2018年4月16日,作者与知名红学家俎永湘先生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六 邢燕子专场报告会拾忆<br>○俎壮存<br>  1960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享誉全国的知青典型邢燕子曾来我县作专场报告。时在乐亭二中初中一年级(1)班读书的笔者,有幸参加,亲耳聆听了邢燕子的精彩报告,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此次报告会及其影响的些许碎片整理串联,缀成拙文。<br>  邢燕子是天津市人,1958年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自愿到宝坻县农村安家落户,作出了骄人业绩,其境界弥足高尚,故引起了强烈反响,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关怀和称赞。<br>  我对邢燕子名字和事迹的粗知,是在小学毕业“考中学”前夕,从我六姥爷的矿石收音机中“听”到的,当时还为在那么远的宝坻县也有姓“邢”的而感惊讶呢!(因为我以为只有我居住的前庞河邢庄才有姓“邢”的人)1960年9月考上乐亭二中后,班主任王恩英老师在周会上,就多次给我们介绍邢燕子的事迹,还让我给全班同学读《河北日报》、《人民日报》上面的有关文章。这样,“邢燕子”的名字和事迹就慢慢地熟悉起来,对这位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姑娘的崇拜之情亦与日俱增。所以,当那天中午刘凤祥书记宣布“我们要参加邢燕子的报告会”时,用喜出望外、欢呼雀跃来形容当时我的神态,再恰切不过了!<br>  报告会在乐亭县大礼堂举行。<br>  主席台正上方,“邢燕子同志专场报告会”的会标规整醒目;礼堂南北内侧墙上分别张挂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热烈欢迎邢燕子同志来我县传经送宝”、“向邢燕子同志学习,向邢燕子同志致敬”等大幅标语。<br>  邢燕子同志坐在主宾席位置,县领导,团县委、县妇联的负责人分坐她的两旁。<br>  乐亭一中、二中的全体师生,县直各单位、各公社的代表约2000人参加了报告会。<br>  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南北靠墙的过道上亦站满了与会人员。虽水泄不通,却秩序井然。<br>  一中、二中的师生以中间座号为界,分坐南北两大区域,笔者是初一的,又是(1)班,自然坐在了第一排,这下可遂了我一直的心愿,能将邢燕子的神态和声音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br>  报告会由团县委书记主持。<br>  县领导致欢迎辞。首先代表乐亭县委、县人委及全县人民对邢燕子同志不辞劳顿、拨冗抽暇为乐亭传经送宝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这场报告会是遵照河北(此时天津市、宝坻县均属河北省管辖)省委指示,由唐山地委部署安排的,体现了省委、地委对乐亭的重视和关怀。大家一定要认真听,重点记,会后反复学习、讨论,把邢燕子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落到实处,开花结果;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县大办农业和知识青年为农村建功立业运动的蓬勃发展,以不负省委、地委的殷切期望。<br>  邢燕子个头不高,黑红色脸庞,透着一股英气和爽朗。她上身穿着蓝底碎花棉袄,下身是黑色棉裤。脖子系一条红、绿、黑相间的头巾。她讲话底气足,感情满,一口“嘛”味津腔,使少不更事的我颇觉新鲜,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至今我还记得其中的一段话——<br>  今年秋天,我和突击队的姐妹们蹚着水扛高粱头。有位大嫂心疼地说:“燕子,燕子,看你的脸晒得和高粱一样黑红啦!以后咋找婆家?!”我说:“嘛?黑有嘛不好?黑是健康美!”<br>  话音一落,先是一片笑声,随即掌声四起,响彻整个礼堂,经久不息……<br>  邢燕子讲完后,师生代表发言。代表二中发言的是高二毕业班(当时二中高中学制是两年)的肖勤学姐,(烈士后代,共产党员,故记得牢)、她表示,一定做到“一颗红心,两套准备”,以实际行动向邢燕子同志学习,落实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考上大学,就继续深造;若考不上,就高高兴兴、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在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和力量!<br>  报告会的次日,教语文的张秀芝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写一篇听邢燕子报告的感想。张老师为此还给我们下发了油印的郭沫若写的《邢燕子歌》。由于我们学过课本上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中的《我来了!》,知道郭沫若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啊!大文豪都写诗赞美邢燕子,她真了不起!这更加激增了我对邢燕子的景仰!<br>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邢燕子这场报告会给乐亭当年知识青年下(回)乡运动及个人命运、给有过整整10年知青生涯的笔者,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br>  笔者陋知,大吕庄的吕玉堂就是这场报告会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知青模范,曾在全省名噪一时。我亲眼看见过《河北日报》(当时还是老报头)整版刊发过吕玉堂的事迹和照片。(那时的报纸就4个版面)窃以为,这在我县知青史上算是最早的浓墨重彩。幸运的是,1963年9月中旬起,笔者下乡劳动就在大吕庄大队,与已是大队支部书记的吕玉堂共同度过了半个月的时光。白天,他带领我们蹚着过膝的“养老水”用兆子往外扛苞米棒子、高粱头,以邢燕子的事迹和精神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咬牙坚持;晚上,在贴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标语和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人画像的宣传画的大队部,与该大队青年民兵共同学习,听吕玉堂讲他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心路历程。他说:“邢燕子在咱县大礼堂的报告会我参加了,听得真是热血沸腾!当时我就立下了一定要向邢燕子学习,为大吕庄作贡献、使人生有作为的志向!要说这3年多来干出了一点成绩,与邢燕子同志的精神激励密不可分!”吕玉堂说这些话时的神态、口吻仿佛如昨,历历在目!<br>  笔者本人1968年7月底回到家乡前庞河后,也是在邢燕子精神的感召影响下,(报告的印象太直观深刻了)学会了多数农活,培养了劳动习惯,亲尝了稼穑艰辛,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思想得到了升华。与此同时,也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为农村作出了些许贡献:我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设计入室电线的走向;用化学知识,学习叶洪海搞发酵饲料科学养猪;用数学知识,计算迫击炮的仰角与射程……这些都得到了大队、生产队领导和广大社员、基干民兵的肯定和欢迎;自己也觉得大有用武之地,充满了荣幸和自豪。<br>  六十齿发衰,岁月如逝波。58年过去了!邢燕子报告会的幕幕场景,邢燕子报告时话语举动,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帘。特别是她的事迹和精神给包括笔者在内的亿万知识青年所带来的震撼和激励,至今仍绵绵不断。党和人民从来也没有忘记她。2009年9月14日,她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纪念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之际,邢燕子的事迹和精神更是被人津津乐道,热烈传颂着……让我们借用郭沫若先生的《邢燕子歌》做拙文的结尾吧!<br>  ——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苗苗幼成行,冰上沉鱼鱼满网;天荒地冻,抢种垦荒,要使石头长出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荒变成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br>(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七 宋国生乐亭一中操琴示范记<br>作者:俎壮存<br>    1967年1月,寒假前的某日,宋国生先生曾来到乐亭一中,给有关同学传道授业,亲自操琴,手把手讲授、指导二胡演奏功夫技巧,给亲历者留下了一段这位音乐大家平易谦恭、诲人不倦的佳话。<br>    原来,宋先生回家省亲,因当时还未放寒假,故在家中没能见到久别的正在一中读书的妹妹宋国春及堂弟,无奈探亲假天数有限,不能再延,所以顶风驱(自行)车30余里,风尘仆仆到一中探望,以尽兄长之义;谁知,宋先生一进校园,便引得同学们奔走相告,边喊着“宋国生来了!作《老两口学毛选》的宋国生来了!”,边簇拥着先生在校园缓行。当时笔者与陆祥森同学正在音乐老师张秀亭先生宿舍听其讲述相关知识,(时值“文革”停课,大部同学“串联”刚刚返校)听到外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推门一问方知原委。于是张老师便说:“走,咱们出去看看,如果能让宋国生给我们演奏几首曲子,再讲讲二胡演奏知识,给你们指导指导,那真是天赐良机,千载难逢啊!”边说,边拿起他的二胡(一中当时最好的一把),冲出门外。<br>    张秀亭老师的宿舍在老师办公室后面第二排紧挨从东数第一个门洞的西边第一间,门洞东边为音乐阶梯教室。我们刚一出门,就迎面看见了一位约30多岁的年轻人在几十名同学的裹挟下向西北方向走来。他戴一副眼镜,身着中式对襟棉袄,文质彬彬,风度儒雅。宋国春(高二学生)对张老师说:“老师,这是我哥宋国生。”宋国生深深地鞠躬,握住了张老师的手,真诚地说:“您好,老师!我是宋国生。”张老师笑着说:“你好!你好!乐亭出了你这样一位音乐家真是令人骄傲自豪啊!”闻听此言,宋国生顿显手足无措,连声说:“不敢当,不敢当!请老师多多指教……”张老师说:“指教谈不上,我有一小小要求:你如方便,能否给我们讲讲有关二胡演奏的常识,并现场给同学们示范指导一下呢?”宋国生满口应允,欣然从命。我们一听,真是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在哪授课呢?当时的阶梯教室已废置多半年了,里边杂物狼藉,灰尘满地,实不可用;几番考量,最后决定把宋先生堂弟(高一学生)所在的男生宿舍权做临时教室,一来离得较近,就在由此往西月亮门的那边;二来该宿舍为两大间,对面通铺,相对宽敞;三为男生宿舍,方便一些。<br>    进宿舍后,宋国生与张老师坐在床铺正中,其他人就围定二位站在床铺或地上。这时,同学们越聚越多,后来者只有打开窗户在外面听课的份儿了。<br>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宋国生用张老师的二胡忘情投入地连续为大家演奏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及他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的获奖作品《江河水》,还有《社员都是向阳光》、《机轮飞转歌声扬》共四支曲子,听得我们物我皆忘,如痴如醉:忽儿来到无锡惠泉山下,与阿炳一起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忽儿眼前浮现一衣衫褴褛的母亲,在插着草标以示卖身的女儿身旁如泣如诉;忽儿在麦苗青青菜花黄黄的广阔天地,与社员们共享幸福阳光;忽儿机轮飞转,人心欢畅……大家完全沉浸融入到先生用二胡诠释描绘的情深味浓的意境之中……先是鸦雀无声,万籁俱静,唯闻悠悠琴声;继而掌声四起,好评如潮,皆出“啧啧”赞音,为宋国生精湛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宋国生站起身来,向同学们频频点头,连声说:“不好意思,见笑!见笑!”<br>    随即,宋国生对陆祥森说:“张老师说你喜欢二胡,拉得不错,拉一段我听听。”别看陆祥森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可在宋先生这样的大家面前,还是有些紧张,拿弓子的手微微抖动起来。见状,宋国生轻声说:“别害怕,咱们是同学,也是老乡,今天就是互相学习……”亲切的话语使陆祥森如沐春风,“咚咚”跳着的心慢慢平复下来了。他运了运气,酝酿了一下感情,认真地拉起来了莎莱的《纺棉花》。<br>    一曲终了,宋国生带头鼓掌肯定,说:“不错,不错,音色很美!你应到专业院校继续深造才是!”当先生得知陆祥森为慕其名已参加了天津音乐学院1966年高考的专业考试并顺利通过,却因高考延期而无果后,鼓励说:“别灰心,继续努力!将来如有机会,我会帮你的!”几句话听得陆祥森热泪盈眶,只连连说:“谢谢!”<br>    这以后,宋国生就以陆祥森为“范本”,边听边讲,或亲自操琴,或手把手纠正,给同学们讲起如何理解作品,如何练指,如何运弓,如何学习使用“快弓”等多种技法的要领和体会。讲得认真仔细,不厌其烦;听者频频颔首,不断称是,同学们感慨道:同样一把二胡,为什么在人家手中就能奏出那么美妙悦耳、流畅动听的曲子呢?真不愧是名师大家啊!<br>    不知不觉,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宋国生先生在张秀亭老师等陪同下,来到大饭厅,(此时老师的小饭厅已停用)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顿香喷喷的秫米豆干饭,白菜汤,并继续切磋交谈。时值隆冬,昼短夜长,加之宋先生还有几十里路要赶,吃完午饭稍事休憩,便在其弟妹及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目送下,骑车回家了。<br>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46年过去了!乍一想,宋国生先生当年能到一中授业,颇为偶然;但是细一琢磨,如果没有《老两口学毛选》的风靡全国,没有他谦虚平易、学养丰厚、循循善诱的君子之德,没有他尊老爱幼的拳拳之心、孝悌之义,这次的“授业”也许就不会发生;可是上述嘉言懿行宋国生先生全都拥有!如此说来,宋国生能有机会在家乡的最高学府为桑梓后生传道布经,就是顺理成章的必然之果了!<br>    宋国生先生蜚声天下,阅人无数,46年前那次“授业”不过是其丰富经历中的沧海一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亲耳聆听、亲眼目睹过先生言传身教的故里后生们,却时刻铭记在心,念念未忘。特别是陆祥森同学,谨遵教诲,勤学苦练,二胡演奏水平日臻成熟,音乐理论及实践知识也渐次益增,他先在大清河盐场宣传队供职,后来在沈阳上大学期间,多次登上包括“沈阳之春”音乐会在内的舞台屡展风采;他创作了不少曲子,还发表在相关音乐刊物上,且至今操琴不辍。每念及此,陆祥森总是感慨不已:“宋先生一堂课,教我受益终生呀!”<br>    说到笔者,实实惭愧!一是天生愚钝,二是不能持之以恒,故浅止于“喜欢”、“欣赏”层面,再无长进,汗颜,汗颜!但是,先生的教容教态,先生的大家风范,先生的君子之德,都已深刻在笔者心田,时时催我自励,教我自勉……<br>  (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八 拜谒李大钊烈士陵园纪事</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俎壮存<br></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2019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130周年诞辰;5月4日,又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日清明节前,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李大钊烈士陵园,缅怀这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送去家乡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追思和景仰。半天亲历给予我的感动和激励太多太多,难以细数;但也听到的些许杂音,教我不得不以陵园义务“讲解员”的身份,据理消弭,以正视听,为维护李大钊同志的光辉形象略尽绵薄。<br>迫不及待去祭奠 乘车抢在头一班<br>  李大钊烈士陵园坐落在香山脚下,距笔者住地尚远,且中途还要换乘。为抢在上班高峰前尽快到达,早尝夙愿,我凌晨4时即开始起床、洗漱、进餐,赶乘5时的头班公交车出发,一路顺畅,6时便到了陵园门口。<br>  下车一看,这里已聚集了百余人。他们或是集体乘大巴、或是结伴乘私家车赶来的,为的是早早给大钊同志献上自己的一份敬意。大家年龄不一,身份不同,职业各异,但脸上都溢满了庄重严肃的崇敬之情。忽然,两个硕大的花篮将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我走近细看,见花篮的缎带上分别写着“深切怀念李大钊烈士 北京卫戍区第九退休干部休养所党支部敬献”“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烟台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敬献”。我凝视着,沉思着,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波澜,对烈士的敬意又一次肃然而生……<br>  花店开门了!我第一个冲进去,请了束菊花,立即疾步来至李大钊、赵纫兰墓前,脱帽鞠躬,献上鲜花,默默念叨着:“大钊同志,您家乡的小民看您来了!这么多的人民群众看您来了!您安息吧!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最终实现您壮丽献身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不息!”<br>  礼毕,我缓缓绕行墓地和塑像一周,又依次瞻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碑文”以及邓小平、朱德、陈云、林伯渠、彭真、李先念、叶剑英等人的题词。在每块字碑前,我都伫立良久,敬颂着大钊精神,无疑是在上一堂特色各异、主旨合一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取义节操、高尚道德情怀的生动实践课!犹如小学生般的笔者,从中再次沐浴了一场净化灵魂、坚定信念、奋斗终生的虔诚洗礼!<br>  当笔者最后来到展览大厅时,这里已是人头攒动;再看院子里,瞻仰的人流络绎不绝。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从早上8时至中午12时短暂的四个小时里,集体祭拜、送花篮的单位,除上文说到的外,还有“北京市东城区国资委机关党支部”“北京泛生子党支部”“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展览与媒体化中心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曙光街道机关总支部第四支部”等单位,计300余人;或结伙儿、或个人自发祭拜瞻仰的,总数当远逾千人!<br>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目睹着一批批祭奠大钊的人们,耳濡着一浪浪颂扬大钊的声音,笔者的心狂跳不已,小民的泪潸淌不息——为大钊的人格魅力,为忝列乐亭后生之辈的幸运!此景此情,也正是对上述诗句最形象的诠释和示范!<br>为把大钊英名捍 甘做“义务”讲解员<br>  烈士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看到,集体祭奠的队伍大都按照列队墓前肃立默哀、(或鞠躬)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大钊作品、表达奋斗决心、入厅参观、墓前拍照留念的程序活动;个人的活动方式不一,但墓前默哀献花、入厅参观展览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祭奠群众敬意满满、有条不紊的一系列活动,交织成了一曲庄严肃穆、深情款款的革命赞歌,置身其中的人们,备受感染和鼓舞!<br>  不料想,在这样壮怀激烈、康慨昂扬的主旋律中,竟出现了个别不协调的音符,令笔者气愤不已!<br>  为维护大钊英名,为正视听,笔者不吝人微言轻,被迫做起了大钊陵园的义务“讲解员”。下文即为当时场景之简录。<br>  其一<br>  某党校一女教师,在大钊同志墓前给某街道祭拜群众公开讲话时,先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大钊的生平,突然把话锋一转,却津津有味地谈起了孙维世的奇闻轶事!我一听到,想马上冲上去予以制止;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只是对站在队伍边上的一位负责人说:“同志,不要说李大钊同志和孙维世没有任何交集,即使有,也不能在这样的场合、面对这样的对象讲这样无聊的东西!请您赶紧告诉她,叫她马上住嘴!”这位同志还好,立即上前和她耳语了几句话。她斜了我一眼,悻悻地停了下来……<br>  过了一会儿,还是这名女教师,还是在大钊墓前,还是面对群众,在带领拜谒群众从展览厅出来后的总结中,又大讲起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这回,我再也不能忍了,大声说:“请恕我直言,刚才你讲孙维世就令人费解,现在又将孔子的‘仁政’与李大钊同志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观两种阶级属性根本对立的主张硬扯在一起相提并论,更教人怀疑你祭奠大钊同志的动机?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浅薄无知吧!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br>  她尴尬至极。问:“你是干什么的?”<br>  “干什么的重要吗?干什么的也有权制止你在祭拜李大钊同志时讲上述极不妥当甚至是污蔑先烈的话!告诉你吧,我是来自李大钊家乡乐亭的一名共产党员!”<br>  “好!讲得好!”正在旁边等待祭拜的群众纷纷响应。其中一位负责同志走上前来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您不愧是李大钊家乡的人,有魄力,有水平!不说别的,李大钊同志的家风传承就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老领导李葆华的高风亮节我是耳濡目染,亲得其泽;乐亭的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我去过多次呢!”<br>  “谢谢您对李大钊同志及家人的颂赞!谢谢您对我们乐亭的热爱!”握着这位同志的手,我的心里充满了了感激和自豪。<br>  其二<br>  上午10时许。展览大厅东北角。两名50岁左右的女同志正在窃窃私语。<br>  我驻足细听。原来她们正在议论李大钊同志的婚姻,说什么赵纫兰不是大钊同志的原配,其原配的墓在某某某附近,云云。<br>  我急了,想马上纠错辟谣!可一转念,她们与那名女教师不同,并没有公开大声散布,咱还是和风细雨地摆事实,讲道理,正本清源吧。<br>  “请问二位在说什么呢?”<br>  她们把上述内容重复了一遍。<br>  “二位是单位组织来的还是自发来的?”<br>  “自己来的。小学时我们就学过李星华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来的政治、历史等课上,又多次学过李大钊同志的事迹,深受感动,对大钊同志仰慕已久。清明节了,我们来看看他,缅怀一下。”<br>  “不瞒二位,我是李大钊家乡乐亭的。我代表家乡人民感谢二位对李大钊同志的敬仰和爱戴!”<br>  “应该的,应该的!你们乐亭(‘乐’字发音准确,甚慰)出了个李大钊,了不起!”<br>  “那刚才二位所说一事,是听人说的,还是亲眼见过呢?”<br>  “没见过,听人说的。”<br>  “哦!我可以十分负责任地告诉二位,不管你们是听人说的也好,还是‘见’过也罢,这都是捏造的、虚假的、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李大钊同志的原配就是赵纫兰,而绝非他人!”<br>  接下来,我将自己知道的李大钊、赵纫兰伉俪情深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给她俩,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该流言予以揭露和回击。<br>  这里还有一段插曲。<br>  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经询知其为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在旁边听了我的“讲解”后,也接着话茬儿说:“这位老师讲解得事实确凿,无懈可击!我再从我研究的专业角度说几句话予以佐证。”<br>  于是,这位“研究生”讲起了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不少思想文化界名流片面追求个性解放致私生活混乱放荡、颇受社会垢病的形势下,洁身自好,私德无瑕,和赵纫兰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不离不弃、被蔡元培委以北京大学“道德整饬”负责人重任的大量事实,明确地说:“我个人认为,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最值得纪念、学习的‘弄潮儿’就是李大钊同志!”<br>  这一番话,更教两位女同志频频点头,连连致歉:<br>  “真对不起李大钊同志及家人,对不起乐亭人民,对不起千千万万崇拜热爱李大钊同志的群众……我们知道了这些事实,更加热爱敬佩李大钊同志了!请放心,今后我们绝对不会再以讹传讹,而会多做澄清辟谣工作的!”<br>奋笔疾书提建议 邮报高层投媒体<br>  时至中午12时,我的半天“义务”讲解员的工作结束了。返程的路上,笔者沉思这半天的亲历亲为,感到既满足又有些忧虑:满足的是亲眼见到了人民群众对大钊同志深忱的爱,自己也尝了多年的夙愿,并为捍卫李大钊同志的英名做了一点实际工作;忧虑的是,就在这仅仅4个小时里,笔者竟遇到了两起诋毁李大钊同志形象的“不该发生的”事件。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呢?我苦思冥想,反复权衡,决定要尽快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据实反映,提出建议,希冀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干预整改。<br>  回到家中,我先就此事与我县相关权威人士进行了沟通核实,再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做足了功课的基础上,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一篇题为《应加强对祭扫革命先烈活动内容的引导和管理》的短文。短文从笔者祭拜李大钊烈士陵园见闻到的某些“怪象”说开去,陈述事实,表明立场,提出建议和希望。经电话联系,我便把短文分别邮报、投寄给中宣部宣教局、民政部优抚司、《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br>  当我在邮局将这些函件的挂号手续终于办完的那一刻,郁积胸中的块垒方得化解!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默默地敬诵起下面的一段文字<br>  先烈长存,丰碑永恒!<br>  敬爱的大钊同志,请您放心,<br>  您绘就的猎猎红旗千万人已昂首扛起,<br>  您留下的革命足迹千万后来者正整齐踏循!<br>  您“高筑”的“风雨楼”坚如磐石,固若金汤,<br>  您念兹在兹的家乡乐亭同全国一样河清海晏,物阜民丰!<br>  李大钊,家乡的不朽赤子啊,<br>  您伟岸挺拔、白璧无瑕的光辉形象,<br>  共日月一色,同天地比龄!<br>  (作者俎壮存,毛庄镇前庞河村人,退休中学教师。)</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建议朋友们看一下😊 作者在山东曲阜车站上车时,看到十几名士兵,身背各自的行装,排成一列,按照车站工作人员指定的位置,安静地等候上车。列车进站后,检票进站的旅客从各处涌来,把排队的士兵们冲得七零八落。士兵们几次重新自动排好队,但车厢门口被争先恐后的旅客挤得水泄不通。列车只停三分钟。士兵们脸上淌着汗珠,头上冒着热气,在旅客们都挤进车厢后,终于在列车启动的瞬间,全都上了车。<br>  古人曾传“妇孺与王师争道”,我想此言不虚。我跟在士兵们身后,在已经启动的列车上,寻找坐席。正巧,按座号我和这十多名士兵坐在一个区域内,比肩而邻。我的对面,已经坐着一位带孩子的年轻女士。她看了看我,又对正要坐在她身边的一名士兵皱了皱眉,把头转向窗外。<br>  士兵们静静地安置好各自的行装,像执行统一规定一样,脱下厚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座位上,坐在上面。我对面那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儿,努力挣脱对面那位女士的束缚,跑到我身边那位士兵身旁,去抓他的军帽,那位士兵在叠外衣,见状就把帽子给他。孩子把军帽戴在自己头上,接着又去抓士兵的外衣。士兵直起腰,裂开干裂脱皮的嘴唇,朝他笑笑,看了看他妈妈,把叠好的外衣打开,披在他身上。<br>  孩子转回身去,欣喜地跑向脸冲着窗外的妈妈,他妈妈从从窗外转回目光,看到孩子的装扮,吼道:“谁让你穿的?快脱下来!脏!有味!”<br>  车厢里的其他士兵都红着脸低下头去。我身边的那位士兵接过孩子的妈妈扔给他的帽子和外衣,羞愧地无地自容。他转过身去,舔着刚才因对孩子笑而干裂流血的嘴唇,嘴里呼着粗气,用布满冻疮裂痕的双手,认真按照衣服原有的印缝,仔细叠自己的外衣。外衣叠好后,他抱在怀里,悄悄看了看四周,闻了闻衣服,自言自语地说:“这衣服发下来俺都没舍得穿,今天第一次穿,新的,咋会有味来?”其他士兵谁也没有说话。<br>  我想起多年前我在青藏高原当兵时,每年发下新军装,总也舍不得穿,只在重大活动或探家时才穿。问起来,这些士兵果然是去参加部队的重大活动,他们是从各连队选拔出的优秀士兵,到师部驻地参加对抗演习。他们激动得昨天夜里没睡好觉,今天一早换上新军装,赶了很远的路来坐火车。<br>  乘务员推着盒饭餐车走过来,有二十元一份和三十元一份的两种,许多乘客起身围观,询价挑选。这十多名士兵见状,默默地把脸转向窗外。正是午饭时间,我的肚子已经叫了,对面的母子把盒饭一打开,味道闻起来诱人。<br>  我注意到身边的士兵们,虽然尽量让目光远离诱人的盒饭,但他们很多人却在悄悄地吞咽口水。这些十八九岁的大兵!正是见了食物就会感到饿的年龄。我问身边的士兵:“为什么不买盒饭?不吃午饭吗?”士兵腼腆地一笑说:“太贵,一盒也吃不饱。等到了部队再吃。”说着,红了脸低下头。我想起有次我步行几十里从连队到县城出差,因县城的饭菜贵,舍不得买,饿着肚子赶回连队的情景。那天是星期天,连队吃两顿饭,我赶回连队时已过了下午开饭时间,结果饿了一天。<br>  我起身走到车厢后部的餐车,告诉餐车人员:我买二十元一份和三十元一份的两种盒饭,各要十六份。我把八百元人民币递给餐车人员,悄悄对他说:“这些盒饭是送给前面车厢里那十六位士兵们吃的,请你告诉他们,这些盒饭是本次列车专门为他们订的。他们还都是孩子,一定是今天一早就赶来乘车,可能早饭都没吃。”餐车工作人员听了,睁大眼睛,怔怔地看着我。<br>  当餐车人员把两种盒饭分别送到每个士兵的手中时,士兵们眼里流露出孩子般的惊喜。过了一会儿,列车长和一位乘警,在那位餐车人员引领下,来到我的座位前,请我到餐车去一下。在去餐车的路上,列车的音乐广播中断了,列车广播告诉大家,本次列车有位不愿留下姓名的乘客,为乘坐本次列车的子弟兵买了盒饭……。广播员刚说完,走在我前面的列车长转身指着我大声说:“刚才广播里说的,就是这位乘客……”<br>  话音刚落,我经过的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位旅客站起身和我握手,对我说:“我也当过兵,三年前退伍,在外打工,现回家过年……”他手心里夹有一张一百元的钞票。见我发愣,他说:“给战士们买盒饭也算我一份,我挣得不多,只能表示一点心意。”接着,又有几个人上前和我握手,每人手里都握有一张钞票。<br>  面对众多旅客的热情,我想起古书上所说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那句话。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广大人民,都尊重和爱戴自己国家的军人,这个国家就一定立于不败之地。<br>  到了餐车,列车长让我免费点一份喜爱吃的午餐。我把刚才经过各车厢时许多乘客塞给我的钱铺开数了一下,总共一千九百块钱。我让列车长在广播里,替我感谢刚才给我钱的乘客,并请他把这些钱转交给那十六名士兵,让他们在接下来的途中买一些食物。<br>  列车到达下一站前两分钟,我身边的士兵们静静地收拾好自己的行装,排队悄悄走向车厢门口。列车停站后,他们鱼贯而出,列队跑向车头方向。当列车开动时,乘客们从车窗里看到,这些士兵们面对开动的列车,致以庄严的军礼。<br>  如果一个国家的广大人民,都尊重和爱戴自己国家的军人,这个国家就一定立于不败之地<br>  通读过后,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发给谁哪,伟大的群是一定要发的,感谢正能量........这是我看到的好文章(细腻 进心)。<br>  没有人民的军队,没有这些孩子们。谁来保卫国家,谁来保卫我们。没有他们我们是否还能这样安逸的生活在这里?<br>  这篇短文写的太好!刚刚看完泪流满面,这世上善良的人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多,我愿接力下去,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啪啪啪1.2.3....发了十几个群!这篇文章真的太感人了,请各位朋友继续接龙啦[抱拳][抱拳][抱拳]!我愿意转发~朋友[抱拳][拳头][强]</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看了短文,感慨良多!<br>重温主席的几句话吧……<br>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br>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br>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br>辽西会战的时候,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可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在他们看来,吃了是很卑鄙的,不吃是很高尚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的精神就是从这里边产生的。<br>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看了短文,感慨良多!<br>重温主席的几句话吧……<br>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br>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br>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br>辽西会战的时候,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可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在他们看来,吃了是很卑鄙的,不吃是很高尚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的精神就是从这里边产生的。<br>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敌</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凝睹图片,心灵震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语填膺,欲说无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冲锋前进,战火硝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身挡陷,只手擎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血肉之躯,阻敌来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力源何处?卫国固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义在胸,责任扛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儿女,岂惧死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雄辈出,金星璀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厥功至伟,民族典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累世靖表,炎黄盛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鞠躬敬奉,伏叩晋献……</div></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r>  九 聆听王定国赞李大钊<br>  ○俎壮存<br>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这是11年前笔者采访“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走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功勋卓著、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同志的一段“旧闻”。值此李大钊同志130周年诞辰之际,笔者特将当年访谈时亲耳听到的王定国老前辈真情盛赞李大钊同志的几段肺腑之言回忆整理于后,以示对大钊同志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br>  2008年11月的某天下午,王定国老前辈不顾95岁高龄,在初冬的寒风中自北京驱车200公里,风尘仆仆,悄悄地来到了玉田银河中学(私立),看望在该校寄读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400名中小学生。其间,王定国老前辈对“自己家乡的幺娃儿幺妹儿”(老人原话)嘘寒问暖,用自己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对这些“川娃儿”进行革命传统和英雄主义教育,并代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款物,让这些劫后余生的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鼓舞。<br>  时笔者正在银河中学高中部任教,并兼做校报《银河之光》编采工作,故采访老前辈的任务当属份内,义不容辞;我也想趁此良机,“公私兼顾”,在亲聆这位德高望众、资格够老、资历够深、级别够高、硕果仅存的极富传奇色彩的长征女战士耳提面命之间,再相机向老前辈宣传一下我们乐亭呢!故此,笔者搜集资料,反复推敲,写了详细的采访提纲,可谓做足了功课,上午便在宿舍模拟演练,只盼那一刻早早到来。<br>  谁知“风云突变”!正当我即将开始工作之际,不知是哪路“神仙”走露了风声(老前辈一向低调,此行也未告知官方),唐山市委主要领导听闻老前辈莅临,即率一干人等忽然来迎拜,执晚辈之礼,尽地主之谊。这一下子就将笔者阻挡在外围以致不得近前,遑论直接面谈?眼看自己的“如意算盘”不能拨动,“公私兼顾”要全面落空,这便如何是好?<br>  心诚,定会得老天眷顾;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当中。突然,“老俎,你跟我来!”的喊声,惊醒了正处焦急慌乱、“山重水复”窘态之中的笔者。我循声望去,原来是省报记者、我大学广播台的“室友”招手唤我!“柳岸花明”的反转,不啻救星天降,使一筹莫展的我喜出望外,良机顿现。我来不及再说二话,忙三步并做两步急趋过去,紧拉住“同室”的手,旁若无人地共入房间……<br>  正因为这戏剧性的又一次“突变”,才有了接下来笔者与王定国老前辈的“记者访谈”;正因为这不同寻常的采访,才得以能亲聆老前辈对李大钊同志的真情景仰和颂赞!<br>  (下面即为未写进当时“访谈录”中的的老前辈与笔者的一段“题外话”实录。“王定国”简称“王”,笔者简称“俎”。因笔者在青海工作时的同事、朋友多是四川人,故我也掌握了四川话的基本特点。为拉近与老前辈的感情距离,采访的全程我一直用还算说得过去的四川普通话腔)<br>  王:(听到乡音,亲切激动地)这位同志哥,你是四川啥子地方的人嘛?<br>  俎:老人家,不好意思,我不是四川人萨,我就是唐山这边的,是乐亭人。<br>  王:乐(裸,拖长,下同)亭的?李大钊的老乡嘛!<br>  俎:是的,老人家!您晓得李大钊是乐亭人萨?那您对李大钊同志就更晓得了萨!<br>  王:哪个不晓得嘛!我一参加革命,就知道了“南陈北李”,这“北李”不就是你们乐亭的李大钊萨!到延安后,经过系统学习党史,对李大钊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他的丰功伟绩,他的献身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一直是激励鞭策我走完长征、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的力量源泉!我就崇拜李大钊同志这样的共产党人,这样的革命先烈,这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们乐亭出了个李大钊,了不起的萨!<br>  (说这段话时,老人家情真意切,气息充盈,一气呵成)<br>  俎:“谢”(写音,下同)谢谢您啰,老人家!谢谢您对李大钊同志的真情赞颂和评价,谢谢您对我们乐亭的夸奖和肯定!<br>  王:(庄重严肃地)谢啥子嘛!这个是事实,也是我的心里话嘛!我相信,这也是每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萨!咱不说别个,就说比李大钊同志还年长几岁的谢(觉哉)老,他在世时,经常与我讲起李大钊同志对他的深深影响和示范。谢老说,他年轻时参加“五四”运动、投身革命,1925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等人生大事,都是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当时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多篇文章的启迪、教育和鼓舞的……可以说,李大钊同志是指引、教导包括谢老在内的无数有识之士和革命青年走上信仰马列主义、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道路的旗手和领袖,是我们永远纪念、学习的榜样嘛!<br>  (老前辈谈兴正浓。无奈时间已过,在秘书的提醒下,笔者不得不与老前辈恋恋不舍地握手道别)<br>  俎:老前辈,再见!<br>  王:(风趣地)有机会再摆龙门阵萨!<br>  ……<br>  需要说明的是,老前辈当年虽已9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口齿清晰,逻辑严谨,侃侃而谈中,一位具有坚定信念、坚强党性的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超政治水准句句尽显,文武双全、功勋卓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迈英雄气概处处毕现!11年过去,但老前辈对李大钊同志的真情赞语犹在耳边,对李大钊同志敬仰之态仍刻脑海,教笔者一直念兹在兹,记忆犹新。上述文字,就是我铺纸疾书、稍加润色、一气呵成的现场实录。这再次使我体会到,李大钊同志的形象早已深深铭刻在包括王定国老前辈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千万人民群众心中,是那么神圣崇高,永垂不朽!<br>  “启蒙民众为导师,甘洒热血志不移;挣脱羁绊证大道,解放天下为先驱。”诵吟着这些诗句,回味着王定国老前辈的深情话语,笔者眼含泪水,心绪难抑,遂情不自禁,仰天长啸:<br>  伟哉,李大钊!<br>  家乡的骄子。<br>  你这座巍峨的丰碑,<br>  已在人民心中<br>  永远永远屹立!<br>  (作者俎壮存,中学退休教师。) </font></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