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夹缬
夹缬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 “四缬”(夹缬、蜡缬、绞缬、灰缬)之一。其中,夹缬在唐代盛极一时,到明清便渐不为人所知。近代学者常将夹缬与灰缬(蓝印花布)混为一谈,已难明其详。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日本的正仓院,夹缬被供为国宝。这种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在浙南地区称“方夹被”、“花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多用于新婚被面等。温州苍南、瑞安、乐清等地至今完整保存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程序繁多,工艺精湛。夹缬研究者、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艺术中心主任张琴将之命名为“蓝夹缬”。2011年5月,文化部将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龙湾民间,仍可查清晚期以来许多夹染工艺师名录,仍保留许多蓝夹缬被。 蟾钟夹染老司李日华 纹样 花版(龙博藏品) 位于永昌堡内的“王源丰染坊”(2015年10月被拆建) 张琴与蓝夹缬
张琴是龙湾走出的一位了不起的青年学者。她醉心于研究传统织染绣工艺及戏曲图像多年,收藏近万件民间织染绣作品,擅长田野调查与实物鉴定,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工艺的命名人。2001年—2005年,张琴在温州媒体主持“地理”栏目时,历时五年在中国东南部的浙闽地区为蓝夹缬工艺做独立田野调查,首次完整记录该工艺的生产流程、使用民俗及流传范围、纹样断代等,最早提出“蓝夹缬”概念,并解释其戏曲纹样之谜,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为该工艺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奠定理论基础。其后为弘扬蓝夹缬工艺,张琴离乡赴京,以独立学者的身份,继续课题研究及项目筹备,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等场所策划、举办过《中国蓝夹缬艺术展》等。2006年开始,张琴将田野调查范围扩展至全国乃至拓展到国际研究。与此同时,她在北京举办相关的各种展览,特别是2014年6月和2015年3月,分别在日本和中国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中日夹缬联合展》。2016年年初,张琴入选美国联邦政府全球“杰出人才引进计划”,正在美国为蓝夹缬工艺筹建国际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华觉明研究员认为张琴集田野调查、开拓性学术研究、收藏等于一身,在学术界是不多见的,很不容易。 张琴著《中国蓝夹缬》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学术著作类 一等奖 张琴著《蓝花布上的昆曲》 张琴著《蓝夹缬图案集》 张琴著《寻找夹缬》 张琴新著《各美与共生——中日夹缬比较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讲座
借“五一”小假回温期间,很少回家的张琴接受龙湾区文广新局的邀请,表示应该为家乡出点力,同意举办讲座,普及蓝夹缬知识,讲述蓝夹缬故事,研讨龙湾文化遗产传承。现场除讲座外,张琴将为龙湾图书馆捐赠自己的著作,并为现场听众鉴定“花夹被”等。
主办单位:龙湾区文广新局、龙湾区文联
承办单位:龙湾区非遗保护中心 、龙湾区文博馆 、龙湾区图书馆
讲座时间:2016年5月5日下午2:00
讲座地点:龙湾区图书馆(龙康路89号)一楼多功能厅
讲座题目:《从蓝夹缬谈非遗的传与承》
主讲嘉宾: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