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我的高考故事

日尧每 攵

<h3> 作者:<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晓敏</span></h3> <h3>  时光飞逝,转瞬间,我参加高考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虽年代久远,但毕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有些记忆永远刻在脑海里不曾忘记,那些人,那些事,那个年代…… &nbsp;</h3> <h5>本文作者大学毕业照</h5> <h3> &nbsp;</h3><h3> 复习 &nbsp;</h3><h3> 在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之际,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特别推出五集纪录片《高考一九七七》,回望四十年前那一场在历史关头的转折性考试。片中的记载显示,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都以头条新闻正式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几天前浏览过几篇关于1977年高考的回忆文章,文章说一些偏僻地区的知青收到的高考通知更晚,复习十几天就匆忙赴考……与他们的经历不同,我的记忆是,在1977年的春天,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就传遍了大街小巷,我从春天就已经开始看书复习了。<br></h3> <h3>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书,所谓看书,就是翻看已经被遗弃多年的自己曾经用过的初中课本。所有的课本统统看一遍,并认为记得差不多了,就报告家长复习完毕。 秋天的时候,以给生产队买化肥的名义回城,在家偷偷复习了一段时间。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大学生,父母略读过几年书,均从事商业工作,跟教育系统没联系,所以找不到辅导班(上大学以后听说当时各大学给子弟办过辅导班),弄不到辅导资料,甚至连最新的中学生教材也弄不来。 听说我复习好了,母亲请来父亲同事的弟弟,在财贸学校教会计的老师来测试我,我称其朱老师。朱老师只负责辅导数学。上中学时,数学是我的强项,是我最值得炫耀的学科,满怀信心地接过老师出的第一套考题,其结果却一败涂地。于是,数学从小学生应用题开始训练——复杂的题目不许用方程来解,只允许用小学生的四则运算。做不出,又不想认输,就经常偷偷用方程解出来再逆回去,结果每次都会被老师发现遭到严厉的批评。大概训练了一个月左右,数学终于过关。<br></h3> <h5>本文作者高考前夕</h5> <h3>  身为下乡两年“乡龄”的知青,全身心投入复习是不可能,生产队长公开威胁,别看上大学不用当地推荐了,(一直以来工农兵上大学靠推荐,当地村干部掌握着生杀大权)谁不出满工,就不准报名!那个年代处处都要开介绍信盖公章,报名参加高考也不例外,所以威胁有效。我只能白天出工,用业余时间看书。前几天,集体户同学聚会,一位外户的同学回忆说,一次他来我们户,推开房门,见一大排女生排列整齐的集体坐在炕上织毛衣,唯独我一个人在看书。自己也记得夜里经常捂在被窝里用手电看书。<br></h3> <h5>本文作者知青照</h5> <h3> &nbsp;</h3><h3> 报志愿 &nbsp;</h3><h3> 1977年的高考是考前报志愿,中专和大学一张考卷,同时录取,每个人只可以报三个志愿,三个志愿可以中专和大学混搭。所有的招生信息都公布在报纸上。 我和母亲拿着报纸,看着满纸的表格,漫无目标。长春市是全国有名的大学城,好大学云集,女孩子读书就别跑太远了,首先定位——就在长春市的学校里面选择,为了保底,第三志愿报了中专,选了财贸学校的会计专业。第一志愿至关重要,是最难选的。经过筛选,最后锁定在长春市内的四所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 母亲最希望我学医,一是希望我填补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医生的空白,二是那个年代就医找熟人可以免排队,细检查,用好药……当时医生是最好的四大职业之一。可惜我晕针晕血,中学上卫生课学针灸,自己给自己扎针,全班就我一个人没扎进去,只能无缘白求恩医科大学。我最想报东北师范大学。在初、高中教我数学的两位男老师都是我的偶像,酷帅的站在讲台上,被无数双饱含求知欲的眼睛凝视着,感觉一定超爽。母亲反对我当老师,大概是因为那个年代当老师的地位低吧。女孩子学工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分析筛选结果,最后下决心报考吉林大学。<br></h3> <h5>本文作者当年的升学报考申请书</h5> <h3>  吉林大学是全国有名的重点大学,之所以没有直接选定是因为底气不足怕考不上。选什么专业好呢?初高中时期,学习偏爱理科。数理化中,最不喜欢化学,物理又学不好,数学是我的强项,选志愿时,正逢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他的成果被每天的广播和报纸炒的沸沸扬扬的,我也跟风把志愿锁定在数学系。数学系里又分三个专业:数学、计算数学、力学数学。数学应该是研究理论的吧,一定枯燥,不适合我;力学数学要用到物理知识吧,物理学得不好,排除掉;计算数学应该是负责算题的,有点意思。第一志愿终于选定——吉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几个月以后才知道,计算数学是吉林大学的三个王牌专业之一,隔年招生,在计算数学领域中全国排名屈居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招生录取竞争非常激烈。我却误打误撞地选了这么好的专业,纯属无知者无畏。<br></h3> <h5>本文作者学生证</h5> <h3>  临近高考,我的邻居,一位长春市7中的政治老师,拿来一套数学题,来测试我和她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一共10道题,我答对了8道题,她女儿只对了1道题,7中的数学老师看了我的答卷反馈说单看数学成绩,这个考生可以报北大清华。在后来的高考中,我的数学成绩几乎满分。 衷心地感谢朱老师。听说后来朱老师直接考取了名牌大学的哲学硕士,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其他的科目找不到辅导老师,只能自学。<br></h3> <h3> &nbsp;</h3><h3> 赴考 &nbsp; 1977年的高考是各省(直辖市)各自为战,即各省自己出题,自行规定考试日期。吉林省的高考时间定在1977年11月25日-26日。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雪也特别大。我所在的沃皮公社没有考点。我们需要走30多里的路,到朱城子公社去考试。可谓“进京赶考”。考试需要两天的时间,当天早上出发,路途太远,赶不上考试,所以就托朋友在朱城子公社找了一个落脚的地儿,提前一天出发。<br></h3> <h5>本文作者当年的准考证</h5> <h3>  我们大队一起结伴去考试的,好像有三四个人,其他人不记得了,只记得我们集体户参加高考的还有一个女孩,她是77年应届毕业生,刚下乡两个月,人地生疏,所以我带着她一起去赶考,一起住在我的“关系户”家。 那年的雪特别大,皑皑白雪覆盖着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寒风吹过空旷的田野,沟满壕平,白茫茫的连成一片。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时常踩到沟里被大雪没了腰。虽然天气寒冷,强烈的信念在心底升腾,十年动乱结束,终于又给了我们重新读书的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终于来到了!我们就这样互相搀扶着,在零下二十多度严寒中艰难地行走了6个多小时,总算到达了目的地。<br></h3> <h3> &nbsp;</h3><h3> 考场 &nbsp; 考场设在朱城子公社中学(或者小学)的一个教室里。 教室不大,二三十张课桌,围着一个小炉子。不知道是因为那一年的冬天太冷,还是炉子太小或是教室透风,总之感觉那教室超级冷,冷到冻手冻得握不住笔,写一会儿就要搓搓手,在手上哈点热气。<br></h3> <h3>  考试拉单桌,考场里的二三十个考生只有7-8个人在作答,大部分人,或叹气、或望天、或者干坐着。但是秩序很好,考场很安静,两个乡村小学教师模样的监考老师坐在前面,面容和蔼,但是很明显他们对考题一窍不通。 第一科考语文。中学的时候,语文就是我的弱项。基础知识不喜欢背,作文也拿不到高分。清清楚楚记得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二选一——《伟大的胜利》,《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吉林各族人民心连心》 。刚刚粉碎四人帮,作文的题目时代感真强。穷乡僻壤的知青生活,没有报纸、广播、电视,既不清楚长春市庆祝十月革命胜利那天的场面,也不了解华国锋对吉林省的工作做了哪些指示。写作文一向是我的短板,写点纪实性的记叙文还勉强凑合,最怕没有素材的生编硬造。<br></h3> <h5>吉林省1977年语文高考卷</h5> <h3>  怀揣着美好的梦想,顶风踏雪的走了这么远的路,想改变自己的人生,离开这穷乡僻壤,结束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绝不能让考卷空着。拿过考卷,开始奋笔疾书的闷头作答,会的答,不会的就蒙,手冻木了就搓一搓再接着写,直到把整张考卷写满。<br></h3> <h5>吉林省1977年政治高考卷</h5> <h3>  以至于后来回到我插队的小队都有村民传过来消息说“赵晓敏一定能考上大学,因为她的考卷答得特别满”。</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虽然卷子答得“满”,但我自己知道正确率很低。可谓出师不利。后面又考了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其中除了数学答的还不错,其他几科都答的一塌糊涂。</span></h3> <h5>吉林省1977年数学高考卷</h5> <h3>  还没有进入状态高考就结束了,我的心被阴霾充斥着,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让我十分沮丧。<br></h3> <h3> &nbsp;</h3><h3> 等待发榜 &nbsp; 赴考前和母亲约定,高考结束直接坐火车回长春做汇报,连车次都事先约定好了。 母亲性子急,候在出站口,想第一时间听到我的喜讯。听到我高考“考砸”的消息,善谈的母亲不再言语,表情严肃了一路。一进家门,我便遭到母亲严厉的批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不够用功,不够刻苦、不够努力……急脾气的母亲甚至把书摆在我面前,让我复读,来年再考。平心而论,我认为自身努力程度还可以,教材陈旧导致的知识面不够、没参加辅导班进行系统的复习才是主因。<br></h3> <h3>  初高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两名,母亲对我寄以厚望,她难以接受我的失败。我从小到大从不跟母亲顶嘴,落败的沮丧与被冤枉的责备一起袭来——我病倒了。 平生第一次病得这么重,浑身无力,站立不稳,每天只能躺着;嗓子哑到完全失声,每天打着哑语,一病就是十几天。<br></h3> <h5>本文作者中学时代</h5> <h3>  母亲四处打听,终于查到我的高考成绩——261分,而当年的录取线是180分,这就意味着,我考上大学了!<br></h3> <h5>本文作者大学时代</h5> <h3>  高兴之余,我却为我的大病一场不值,就不该那么谦虚低调,不该向母亲坦白的那么彻底。上大学以后,考试成绩未出来前,每每母亲问起考试感觉如何,即便考的不好,我也会回答感觉还不错,等成绩出来再看。这样可以避免被冤枉,如果成绩出来真衰,也能被少批评一次。 1977年高考总结:自己没考好,别人也没考好。<br></h3><h3> 没有张榜公布的程序,录取通知书是各自去公社自取,通知书的发放顺序是先重点大学,重点大学里先异地后本地,我的录取通知书是第三个接到的,根据发放原则可见,全公社考上重点大学的只有三个人。<br></h3> <h3> &nbsp;</h3><h3> 杀威 <br></h3><h3> 1978年3月,我去吉林大学报到。 刚入学,就莫名其妙的接到通知——马上进行入学考试,如果考试通不过,将勒令退学。 考试卷发到手,心里不由一沉。10道考题(每题10分)竟然有4道题完全看不懂,其余6道题不能有任何差错才能确保及格。怎么可能,扣除马虎的因素,6道大题里的个别小题也有没思路的。千辛万苦到了这一步,一切努力就要付诸东流。<br></h3> <h5>当年吉大数学系77级课堂</h5> <h3>  公布成绩,我得了47分,一个中等水平的成绩。那次入学考试20分以下需要补考,其中,全系最少的分数只有8分,其补考又不及格,被勒令退了学。<br></h3> <h3>  停止了10年的高考首次恢复,积攒了11年的考生似开闸泄洪的江水,倾泻奔涌……远的不说,分到计算数学专业的7个女生,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刚刚在宿舍聊起来,或学校的学习标兵,或当地的高考状元,还有在读的高中未毕业在校生中的尖子生,我在里面垫底。<br></h3> <h5>本文作者(右一)与77计算全体女生合影</h5> <h3>  上初中以后,我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尤其以我的数学成绩为傲,为此得到初、高中两位德高望重的数学老师的特别赞赏,我曾经一度得意忘形,从心底里滋生出骄傲的情绪。1977年的“高考”与“入学考试”,如同两记杀威棒,彻底杀了我的“威”,我的字典里新增了一个词——服气。从此告诫自己,要沉下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时至今日得知,那一年的入学考试就是吉林大学数学系为防止那届特殊的考生骄狂,而为其精心设计的“杀威棒”,可谓用心良苦,估计像我这样“中招”的人不在少数。<br></h3> <h5>本文作者大学时代</h5> <h3>  40年前的今天,做为一名天之骄子,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