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图片:刘爱民</h3><h3>编辑<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整理</span>:兰色旋律</h3>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一》</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8日宁武县举行“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报告会,全县上下掀起学习“阳方口战斗精神”热潮。应山西宁武县委县政府邀请,我们在范凌将军带领下,组成小报告团(原1团政指封润德,张太恒二子張闽豫,刘爱民及齐彦忠师干部科干事和记者1人等),于昨天(26号)从北京乘车抵达宁武县,下榻在芦芽山国际酒店。晚上县领导及武装部领导为我们接风,并简要介绍当地情况。阳方口原名杨防口,是当年杨家将镇守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之处,后因时代变迁,当地乃谐音改名,但仍暗中怀念杨家将!宁武是抗战晋绥根据地劳武结合发源地,兵工重地。历史上曾遭两次屠城,一次被李自成屠城,另一次被日寇屠城。</p><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的报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阳方口】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镇古时为交通重地,故历朝历代均建有军队驻守该关口。宋时因杨家将驻防于此关口,所以简称杨防口,后来简化为阳防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大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p> <p class="ql-block"> 【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 (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p> <p class="ql-block"> 【阳方口长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着,供行人来往。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阳方口东长城尚存很大部分砖砌墙体,仅数座砖砌空心敌楼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 三个穿军装的均为在83预备役师当过兵(中间是宁武人武部长)。</p> <p class="ql-block">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p>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二》</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在县政府宣传县域经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推动下,今天我们这个红色团队参观了全县主要景点。一是万年冰洞。宁武南有个管涔山,占地16万亩,是晋西北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山中有个300万年的冰洞,刚开发几十米深,内里景象与钟乳石的溶洞差不多,唯一区别是冰洞,寒气逼人,据说这是全国仅有的一处冰山洞。冰洞售票情况:65周岁以上及军残免费,60一65半票,军人半票。当然,我们全免。二是汾河源头。汾河发源地是这里的泉水。三是三线建设时的部队营地,四是悬绾。具体情况详看下列照片。</p> <h3>降龙木一一十元1根。<br></h3> <h3>汾河源头的水真清,我们都喝了。<br></h3>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三》</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报告团一行在县委高副书记,武装部长政委陪同下,到县体育馆做了《发扬阳方口施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报告,范凌介绍张太恒师长率前指勘探预设战区情况,2团九连刘爱民和1团七连政指封润德分别汇报了连队施工情况。原250团二营通信排长齐彦忠在坑道口见到当年6岁的小哑吧。教他学文化,如今46岁了,敬礼还挺象样。</p> <p class="ql-block"> 原250团二营通信排长齐彦忠在坑道口见到当年6岁的小哑吧。</p> <p class="ql-block"> 教他学文化,如今46岁了,敬礼还挺象样。</p>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四》</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下午,在县委周主任陪同下,我专程去了2团打坑道时住的陈家沟和后碌碌湾村(简称后村)。陈家沟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俊文(45岁)介绍了陈家沟村情况。全村121口人,53户,1103亩地,属特困村。靠国家扶贫款及修高速占地,煤矿补助等去年达到了人均3280元(当地最低贪困线)。上述两村已于83年划归神池县,按照村村通公路的要求,现在从神池县到村已修了水泥公路。因村里穷,年轻人己基本离开村子到外地打工去了,村里50岁以下的人很少见。现住在村里的只有40多口人,耕种着300来亩地(荒700亩)。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村里就没人了。王书记说,我也住在城里,村里有事就开车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五》</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前天,我们到东寨乡的龙凤沟参观悬棺。只見石山的半腰处,有一条人工开凿出的通道,还有半悬空的木料建的庙宇,进到沟底,在不高的半山腰,或一具,或两三具悬棺裸露,有横着紧贴山石:置放的,也有竖着安置的。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淋,木料已呈白色。按说这种现家只在南方才会有,可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呢,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下山时,又经过路边的一座小院落,上面写着"妙香庵",大门上了锁。往下不远处,有石板路呈之字形通往半山腰的悬空庙宇。正好有位农人在沟里搬石料修理河沟。大家走上前去与他攀谈,询问悬棺来历。农人着极普通的服装,腰里扎根红腰带,脸色黑红,头发则是剃光又长出的模样。深谈下去,他说是住在山腰庙宇的住持,法号"常 演",`今年56岁,是本地人,十年前得心脏病后,去南方修行,三年前回到家乡。现在身体不错,背十块砖五、六分钟即可上去,一般人需十分钟。他说得病时医生告知只能活到六十岁,现在我的身体多棒,没一点问题。他在当地上学到高中,未毕业。打开话闸子后,他索性不干活了,陪众人边走边说。这里的庙宇里原有几百名僧人,沟外还有两座庙宇,后来进入一股土匪,为首的一个武艺高强,身手不凡,据说能在云杉树顶上行走。这伙士匪到后,将那数百名僧人赶尽杀绝,占庙为王,鱼肉乡里,百姓恨之入骨。上报官府,官府遂派兵围剿。不料此处根本无路可进,易守难攻,上面备有擂木滚石,久攻不克。约大半年之后,官军伤亡数百人,强攻下匪寨。当时河流北大,可并排放四根木料顺流而下,到了东寨,则可排列十根木料直放到太原,银子就回来了。 在将战死的官军埋葬时,为防止水淹,有返回僧人建议用南方悬棺方法被采纳,并将官阶最高的战死将领置于最高端遂成为今日之悬棺。但庙宇香火从此不再。如今,山上山下共有两人。常演师父告知,政府拨款150万修路建房,修了一半停了,说是没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六》</h3><h3>252T刘爱民</h3><h3>宁武自古以来就是战场,是中原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争夺的战略要地,三千年战火不断。早在战国时期,(前333年),赵武灵王学胡人兴骑射,并修建城墙抵御胡人,成为最早的赵城墙,赵开始在宁武设军事要塞。阳方口现存的内长城,历经战国、秦、隋、至明又加固修补达11次,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就是受此启发并在此基础上修建延伸的。西汉,建楼烦县城,隶属雁门郡,延续千年。隋炀帝曾在此建百里避暑行宫汾阳宫。唐朝在此设牧监饲养战马,明成化年间(1467年)建立宁武城,雄踞三关中路,迄今五百余年,清初设府置县,府辖宁武、偏关、五寨、神池四县,成为统领山西军务的楼烦重镇。这里有北宋名将杨业殉难的陈家谷口古战场,有多处气势雄伟的堡、屯、营、烽火台等古迹。抗战时贺炳炎、余秋里率部在此多次作战,留有众多战斗遗址。取县名为宁武,含有"安宁、息武“之意。
<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阳方口30号坑道,当年熊副团长负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陈家沟李书记领着通过羊肠道,到洞口解说。</p> <h3>标记</h3> <p class="ql-block">刘爱民在洞口指认<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9年打的坑道口在此</span></p> <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10日</p>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阳防口的系列报道之七》</p><p class="ql-block">252T刘爱民</p><p class="ql-block"> 宁武县域面积1987平方公里,原始次生林占16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6万。在县委县府领导下,2017年财政16.9亿元,名列忻州市前列。昔日的旧城古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高了,路宽平了,山绿了,水清了。已获国家级卫生城市丶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正向更高一层迈进。经济发展已由过去的挖煤丶卖煤向科教兴县、生态立县丶煤电强县、旅游活县方向转变。风电、光伏正着力打造全省新能源基地,芦芽山、万年冰洞、汾河源头先后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称号,旅游产业正冉冉升起。尽管宁武这些年有大变化,但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是当前面临最大的考验。我们到宁武宣讲,进行红色传承,就是为宁武的战略发展做出贡献。衷心祝愿宁武县经济发展取得新进步!感谢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在四十年前的部队国防施工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帮助和作出的无私贡献!谢谢。</p><p class="ql-block">继续取得新进步!</p> <p class="ql-block">《来自宁武的系列报道之八》</p><p class="ql-block"> 宁武的特点是老:历史攸久,古战场。这里东北距雁门60公里,西北到偏关80公里,恰似个锅底,一旦突破,则长驱直下,三晋不保;老少边穷,老根据地;干部也老,县委书记50多岁了,高副书记在宁武已干了九年半,之前在另个县当宣传部长八年;当地思想观念老。由于过去交通闭塞,经济不发展,人们仅靠挖煤致富,路子不宽。尽管任书记来了5年后,大刀阔斧,宁武现在已经大变化了,但是还不够。如旅游业,省外面的人们对这里的300万年冰洞知之不多,前些年被一家私企收为已有,这两年县里费了好大劲才收回来。目前已与一央企达成协议,正在規划进一步扩大开发。我们随口编了几句顺口溜广告语,他们感到很新鲜,如,见到万年冰,幸福又年轻;冰洞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冰洞游一遭,生活步步高。并告之当年二团到河北正定时見到的正定领导依托大佛寺先后开发出《荣国府》《西游记宫》《三国演义宫》免费用公交车到石市火车站拉候车人员来游玩扩大宣传等等做法,全县旅游业赚得盆滿钵滿的实例拓宽其思路。农业亦如此。以陈家沟为例,全村共110口人,50几户人家,現在50岁以下的人们已基本进城或外出了,村里还余三、四十口老人,种着30O来亩地,尚有七、八百亩地搁荒。仅管该村已归神池县了,但周边情况都大同小异。我们见到当地种植草药黄芪长势良好。每种一亩黄芪,国家补助200元,三年后收获,老乡讲每斤可卖二十多元,亩产几十斤可收入一千多元。平均亩/年三、四百元。若有人来开发成农庄,那就历害了。再就是开发小食品,当地的攸麦等小杂粮属高寒无污染作物,对降三高很有利,烹饪也有多种做法和称呼,将其做成半成品卖到大城市去,一定很受欢迎。汾河源头的水清澈见底,完全不是在临汾侯马那样的混浊,说是有两家矿泉水厂,但我们在源头景区没看到多少人,在县城宾馆见到的矿泉水也是外地牌子。商标和广告工作需加强作为。当地还想了个土地置換方法,将荒野按国家标准改造成耕地,用其到大城市换土地指标,八、九连坑道口南面现在裸露没有草的平地就是这种类型。原九连住的自挖土棚子已经大部被平整,面目不再。宁武在发展! 临行前,县委任书记热情地请我们有机会再来,大家欣然接受邀请,说,宁武大开发之日,就是我们再来之时。再次祝愿宁武老区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报告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宁武县举行“传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报告会。全县上下掀起学习“阳方口战斗精神”热潮</p><p class="ql-block"> 8月28日上午9时,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一场庄重神圣、内涵丰富的“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报告会,在山西忻州宁武县体育馆拉开序幕。来自原陆军84师参加阳方口国防工程施工战斗的五名老前辈,向近千名青年学生、应征青年及家属代表和宁武县县直机关广大干部职工深情讲述了那段永难忘怀的光辉岁月,赢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宁武县是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也是自古以来的边关重镇。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孕育了历代宁武儿女精忠报国、崇文尚武的传统。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长期战斗在宁武一带,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和光荣传统。解放战争时期,晋绥特级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劳武结合”经验,誉满晋绥。</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战功卓著的原84师数千名官兵,为了国家安宁转战千里,驻扎宁武进行国防工程施工建设,住牛棚羊圈、吃限量口粮、靠简陋工具,用鲜血、生命和无数汗水,铸就了抵御外敌入侵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段热血忠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牺牲奉献精神,一直在大山深处流传。“阳方口战斗精神”一直是激励广大宁武儿女从军报国、成长成才、建设家乡的重要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成员有原84师组织科副科长范凌,250团3营排长齐彦忠,251团7连指导员封润德,252团9连指导员刘爱民,以及原84师老师长张太恒之子张闽玉等五位当年参与阳方口国防工程施工的有功之臣。虽然40年过去了,他们中有功勋卓著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转任地方任职的党政机关领导,投身商海拼搏的知名企业家。但不管身居何职,无论走到哪里,“阳方口战斗精神”赋予的红色基因,一直在他们的心中永不变色,当年与驻地人民结下的军民鱼水情醇厚绵长。</p><p class="ql-block">报告团成员,251团7连指导员封润德以《固我长城甘奉献 军魂永驻宁武关》为题深情讲述了英雄7连和自己在宁武施工战斗四年间,战顽石挥汗洒血铸军魂,斗严寒笑迎风霜保家园,讲传统薪火相传不变色的动人故事,讲到深情处,几度哽咽难以自己。报告团成员,252团9连政治指导员刘爱民,坚持站立报告,充满激情的从深入做好干部战士思想工作保持部队稳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住房,牢记“高速、优质、安全、低耗” 八字方针,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部队等方面讲述了三等功9连和自己参加施工战斗的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报告团成员,原84师组织科副科长范凌详细回顾了原84师的战斗历程和辉煌战绩。系统阐述了“阳方口战斗精神”的丰富内涵。一是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忠诚精神。从接到命令的一刻起,全师的工作重心就转到国防施工上来,全师上下以临战的姿态投入了紧张的战备准备。命令下达后,全师上下的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上级领导机关,干部战士都要求上施工一线,证明了全师官兵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忠诚,对全国人民的忠诚。二是不怕苦、不怕亏、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在天寒地冻的阳方口,干部战士发扬了三不怕的精神,住牛棚、宿羊圈,栖山神小庙没有一丝一毫怨言。乐观的唱着“柳条帽、黄棉袄,腰里缠根烂稻草;羊肠道、锹和镐,吃着发糕打坑道”的顺口溜,投身紧张繁重的施工战斗任务。在施工中,受伤人数至少在500人以上,但没什么人要求评残,绝大多数转业复员,他们的奉献精神却永远镌刻在阳方口的青山绿水之中。三是着眼未来战争特点,遵循坑道掘进规律的求实精神。国防施工来不得一点虚的,全师官兵牢记今天施工多流汗,明天打仗少流血的指导思想。认真勘察地形,科学制定方案,多次举办爆破、风钻、测量等各类培训班,并从阳方口矿区请来技术顾问,形成了现场教、现场学、边干边教,边教边干的大好局面,短时间、高质量完成施工作任务。四是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感恩精神。部队驻宁武时,很多群众把自己的暖房热炕腾出来,自己去住冷房冷炕。部队埋锅做饭,群众送来柴火热炭,甚至像当年拥戴八路军那样送来羊、送来鸡、送来鸡蛋、送来红枣、送来鞋垫。部队官兵为群众挑水扫地,捐款献血,提供看病就医方便,辅导孩子作业。这种军民共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军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报告团成员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同寻常,每一个故事都映照着老一辈革命者爱国忠诚、勇于奉献、求实创新、互助感恩的时代光芒。</p><p class="ql-block">宁武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张申良表示,这次报告会开得很及时、很成功,意义十分重大。“阳方口战斗精神”是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的,是与新型人民军队强军思想共生共长的,是必须时刻牢记并传承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阳方口战斗精神”铭刻于心,做“阳方口战斗精神”的忠实传承人。</p><p class="ql-block">宁武县委副书记、县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高建文指出,富国与强军是一个梦,就是中国梦。要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撑,需要广大军民共同参与、加强教育,需要不断的“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对军人而言,就是要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对地方党委政府而言,就是要履行好国防职责,行使好国防职权,落实党管武装。</p><p class="ql-block">宁武县委书记任宁虎对此次报告会非常重视,报告会前和会后,两次与报告会成员座谈交流。详细介绍近年来宁武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报告团成员就宁武的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报告团成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宁武发展献计献策,助推宁武早日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p><p class="ql-block">赓续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优良传统,干事就会有定盘星,前行就会有指南针。这次“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报告会在宁武县引起强烈反响。报告会后,体检合格的适龄青年纷纷找县武装部领导表决心,强烈要求参军入伍,献身国防建功立业,将“阳方口战斗精神”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习“阳方口战斗精神”热潮,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党员干部结合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对照报告会精神,开展查前进动力,查精神状态,查廉洁自律,查干群关系行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以更加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p><p class="ql-block">报告会结束后,报告团一行亲临当年施工战斗的国防工程一线参观考察,并亲切看望了当年一起战斗生活的乡亲们,看到当年战斗成果保护完善,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昔日的旧城古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高了、路宽了、山绿了、水清了,都感到十分幸慰。</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国防工程现场,报告团成员、250团3营排长齐彦忠遇见了40年前自已曾教他读书识字,一直念念不忘的老房东、小哑巴李铁柱。当年部队离开后,李铁柱就将家搬到了战备坑道口,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国防工程。齐彦忠和报告团一行倍受感动,真诚的为李铁柱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久久牵手叙旧不忍分别。</p><p class="ql-block">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能忘的就是“阳方口战斗精神”,不能改的就是以此为发端形成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有了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才能无往不胜。有了红色基因的赓续,革命才能永葆生机。</p> <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老大哥、战友们大家好!这次我有机会去阳方口,宣传老二团的施工故事,仅是个代表队。我深知,凡参加在阳方口施工的干部战士,每个人在那大山里都有一肚子的故事,九连只是其中的一员。我尽全力当好代表队,同时,每天挤时间写些随感供大家参阅,了解那里历史和现在的情况,是一气呵成的。文字粗糙,很不成熟,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首长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强子秦战友给予的大力帮助,感谢各位领导的鼓励支持!</p><p class="ql-block"> 刘爱民2018年9月3日</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退役军人讲述全军十大英模事迹</p><p class="ql-block">讲述人:刘爱民</p><p class="ql-block">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p> <h3>谢谢欣赏欢迎再次围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