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4年5月,我和几个朋友慕名到了位于河南辉县的郭亮庄,并在庄上的石头房子里住了一晚。尽管时间很短,但是所看到的一切,简直可以说是人间奇迹,确实深深地感动了我。回来以后,就把马上观花所见简单地记了下来。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这个用石头垒在悬崖峭壁上的既普通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小山村,我又突发奇想地把这段文字改写成美篇,与友分享。<br></h3> <h3> 第一次听说郭亮庄,还是上个月初的事。</h3><h3> 当时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有关郭亮庄的图片和文字,我看了以后,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打电话给河南省政府驻穗办的一位领导也是我的好朋友求证。他告诉我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几年前他还去过那里,去了以后感觉真的很美,很值得去看看。并且告诉我,这个景点开发的虽然没有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焦作的云台山那么久,但也已开发多年。</h3><h3> 家乡的很有名的景点,已开发多年,我竟一无所知,看来用孤陋寡闻来形容我是一点也不冤枉的。
<br></h3> <h3> 前几天利用回老家处理私事的机会,和几个朋友去转了一圈,并在庄上住了一个晚上,尽管时间很短,但真的感到郭亮庄很美很美,很值得再去好好地游游,看看。</h3><h3> 那可是值得我们中原人骄傲的地方啊!<br></h3> <h3> 郭亮庄现在全村共有83户人家,村民329人。
据上了年纪的村里人介绍,郭亮庄虽然不大,但其历史很悠久,最初形成于公元9~23年间的西汉。当时各地爆发了大规模地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建立了农民政权的以郭亮为首一支起义大军,但后来在强敌的打击下这支农民军也兵败山西。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义军的大本营所在地取名“郭亮”,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br></h3> <h3> 郭亮庄的绝大部分人家姓申。</h3><h3> 据村里人介绍,申家元朝末年曾在南京做大官。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大规模地清洗京都,前朝重臣申家全族两百多人被发配到青海做苦役,遣送途中在山西逃离。分离时族人砸烂一口大铁锅,一户拿一片锅铁,但愿后来能拼回原锅,家族重新团聚,故史称“大锅申”。</h3><h3> 后来,其中的一小部分由山西逃到河南,隐居于官军难以到达的郭亮庄。这就是郭亮庄的人家基本都姓申的缘由。<br></h3> <h3> 在临去之前,做功课时发现郭亮庄位于距辉县县城70公里的太行山腹地,隐藏于高山密林中。我原想那里是深山老林,环境一定是十分恶劣,山上也一定是寸草不生的。到了以后才发现,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小小山村,简直就是在画中。尤其是朝阳初升的早晨和夕阳西下的傍晚,周围的山峰简直就是一幅幅被无限放大了的山水水墨画。</h3><h3> 在村子里可以看到许多房子的门口都挂着“XX画院培训基地”,“XX美术院写生基地”等等牌子,在村子和景区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遇到许多在专心致志写生做画的画家,艺术家和期盼着成为画家,艺术家的学子们。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作画时在想,其实他们不需要太多的构思和创意,只需要如实地把眼前的景色照搬到画布上,那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但是很可惜,不要说我在现场看到的初稿或者半成品,就是以前我所见过的名画家的画作(当然了,由于我缺少这方面的细胞,我所见到的大家的作品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哪幅能和现实中的美景相媲美。也许这样说会让很多的大家不高兴,好在他们并不认识我是谁。<br></h3> <h3> 我的家乡在豫中平原地区,参加工作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山,但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也去过一些名山大川,说实话,郭亮庄这里的山,集各名山大川的雄,奇,险,秀于一体,是我从来没见到过的那种独特的秀美。目前正值初夏,我想要是层林尽染的金秋时节,这里的山一定会更美,更奇,更引人入胜。这样的美景,仅仅来一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再来好好看看的。<br></h3><h3><br></h3><h3><br></h3> <h3>
<br></h3> <h3> <br></h3> <h3> 郭亮庄的另一个独特之处,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它是一座用石头在悬崖峭壁上垒起来的村庄。从踏进郭亮的大门开始,在古老质朴的村子里,满眼都是石磨石碾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石头铺的院和路,浑石到顶石头房。在整个村子里,无论是道路也好,院坝也好,就连狭窄的小胡同,只要是没有种蔬菜的地方,都用石块,石条或者石板精心地铺筑得整整齐齐。简直就是踏入了一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完完全全的石头城,石头的世界。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看勤劳,淳朴,智慧的郭亮人算是把老天赐给他们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石头利用到了极致。这既体现了他们坚毅的个性,淳朴的民风,也展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智慧,精明与算计。无论是在古代或者现代,满山的石头无疑是最能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省钱最合算的建筑材料了吧。<br></h3><h3>
<br></h3> <h3> 在村子里一个小院子的门口,我看到一盘还在使用中的石磨。这种古老的小石磨别处偶尔也能见到,并不特别引人注意。但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的内容倒是很新奇。上写着:“少推多看,减少寿命,照相为主,大磨感谢!” 也许是他们看多了“禁止倒垃圾”的牌子旁垃圾成堆,“禁止大小便”牌子下尿液横流的情景,这里人却写上你推大磨“减少寿命”,减少谁的寿命人家没说,推不推由你,你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精明吧!<br></h3> <h3> 在红岩绝壁的西侧,海拔1297米的悬崖边,明末清初年间依次建造了四幢农家院落。这些农家院落在建造过程中就地取材,木柱石墙,浑厚古朴,座落在10亿年前的滨海沉积的肉红色石英岩层上,院门朝东,大门外三米即为绝壁悬崖,崖上一排粗壮的黄榆树,树下绝壁陡立,垂直高差达139米,站在崖边探头下望,双膝发酸,触目惊心。好在崖边的一排大树稍稍地增加了些许安全感,不然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不敢站在崖边往下看的。<br></h3> <h3> 站在崖边,看着几幢历史久远的石头房子,我忍不住在想,不知住在这里的乡亲们是不是要把不懂事小孩子们用绳子拴起来养呀!
这几户人家,是现存的保护的最好,最完整的太行古民居。被称为“崖上人家”。
一户人家门口牌子上写着一首诗,想来是用来描写这几户“崖上人家”的吧:
“千仞绝壁立太行, 高阔雄险在郭亮;
崖上耕织农家乐, 春风白云拂石房。”
</h3> <h3> </h3><h3>由于郭亮庄优美的环境和村落建设的独特,多年来它受到多位影视大家的青睐,先后在村子里拍摄过《清凉寺的钟声》,《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四十几部影视剧。最近的一部是《举起手来》,我们在大峡谷边还看到了为拍该剧在已被拆除的抗战期间的碉堡的基础上重新建起来的碉堡。 著名导演谢晋为拍电影曾先后三次入住郭亮村,精明的郭亮房东,在谢晋去世后,把他居住过的房子起名为《谢晋居》,现在成了卖点很好的农家旅馆。 郭亮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影视村”。</h3> <h3> 古朴的石头屋很壮观,万仙山的山峰也很秀美,但一提起郭亮庄,首先使人想起的还是闻名于世的郭亮洞。
郭亮庄地处太行山的腹地,交通十分的不方便,在1977年以前,村子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梯”。</h3><h3> 天梯始建于明代,清朝光绪年间曾进行过扩建,高差100多米,共720级台阶,梯势蜿蜒曲折,陡峭险峻,最宽处约1.2米,最窄处只有40厘米,旁边除了少量的一些灌木丛以外,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村民们肩扛担挑走在天梯上,稍不留神,即有坠崖的风险。天梯现在已被弃用,除了少量的攀援爱好者和探险爱好者以外,基本没有人再走这里了。据说从这里上山可以省掉20块钱的门票,我想,咋说一个人的命也不只值20块钱吧。<br></h3> <h3>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3年郭亮村党支部挑选了13个青年成立了筑路专业队,动员全村村民卖鸡卖羊,东挪西凑,共集资了5万元,下决心要开凿出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br></h3> <h3>
那时村子尚未通电,也没有任何筑路机械 ,青年筑路队的钢铁汉子们腰系大绳,“钢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一钎钎,一锤锤,用了整整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硬是在陡峭的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00米的绝壁隧道——郭亮洞,并于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打通了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彻底结束了村民肩扛担挑登天梯的历史。被某国外影视公司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被凯迪拉克公司评为“世界最奇特的十八条公路之一”,号称“太行隧道之父”。</h3> <h3>施工中,壮士们为了克服当时没电,没有施工机械的困难,他们采用了半明洞的施工方法,就是每隔一段距离,在旁边的陡壁上开一个远看像碉堡射击孔的口子,这样的口子一共开了35个,一是为了采光,二是为了通风,三是为了可以直接向峡谷排倒开洞产生的渣石,可谓是一举多得。现在该挂壁公路成为景点以后,这些排渣口就成了游人实地体验郭亮洞的雄险,欣赏大峡谷美妙景色的观景窗了。估计这是当初突击队的壮士们所没有料到的。<br></h3> <h3> 在郭亮庄的村口,竖着一座构造略显粗糙的纪念碑,这就是郭亮人在绝壁隧道正式通车的那一年自己树立的纪念碑。为了充分体现当时立碑人的心情,我把碑文一字不漏,连标点符号都不改地抄下来。碑文是:</h3><h3><br></h3><h3>
郭亮村位于辉县西北部深山区。四个自然村,八十户,三百二十九口人,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天梯陡险,山路崎岖,山上的特产运不出去,山下的物资难上山,全村人过着肩背,担挑,步行流汗的艰难生活。一九七七年以申明信为首的党支部在上级党委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信天命干革命,集资捐物修交通。当时经济困难,自然灾害严重,村里卖山羊搞副业,集资筹款,社员捐献钢钎,铁锤,雷管导火线,三月份组成了十三人的修路专业队,打响了开山凿洞的一炮。
凿洞工程,地处深山绝壁作业,既无电力,又无机械,全凭革命意志,群众智慧,男女老少齐上阵 。专业队常天干,雨天,农闲全体群众都上班。共投资八万元,以三万工日,凭万能双手,钢钎铁锤,劈山凿石二万四千立方米,仅用了五年时间,终于打通了一条高五米,宽四米,全长一千二百米的郭亮洞,于一九九七年五月一日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郭亮村人民千百年来靠肩扛担挑登天梯的历史。
在施工中,辉县县委和公社党委,教育局,交通局,在人力物力上也给与了支援。
修路民工王怀堂同志,在开山修路中,不幸光荣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工程告竣,同声歌颂党的领导,人民丰功。特立此碑,永誌不朽。
党支部
郭亮村
村民委员会
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立
</h3><h3><br></h3> <h3> 记得建国后最深刻的那场革命后期,也就是“全国工业学XX”,“农业学XX”高潮期的前后吧,人民日报曾针对辉县当时发生的几件大事情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就叫作《辉县人民干得好!》
几十年后 我第一次到辉县,深深地感到,这里不仅山势巍峨,景色秀美,民风淳朴,而且“辉县人民就是干得好!”
</h3><h3><br></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