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200年前春申君黄歇在孟河北部"围滩造田",他倡导的圩田文化,不仅造就了孟河北部的一大片圩田,还在这种圩田文化引导下形成了一个个有特殊生态结构的圩田村落,使它成了孟河地区一个特异景观。</h3><h3> 每个圩的基本结构是,从春秋大运河(后来的孟河)岸开始,竖向垂直于河道和圩堤,开一条水沟,这条水沟用于排灌,也供居民用水,在沟的一侧,有序的排列四五十户人家。从而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居住区。这居住区的横向距离约为20至30丈,村落的走向一般是东西向,村内南北向的排列是,从南向北,最南是整齐的稻麦两茬的农田,农田北是一条沟,沟北是菜田或果树,然后就是房屋,再向北一般是竹园、果园或菜田,再向北是村内的一条大路,再北又是一条沟,沟北又是整齐的农田。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场地,用于收获时脱谷等作业,屋后有丈余的距离,一般是植树种竹。</h3><h3> 村两边的沟都通过"水洞"和圩堤外的河道相通,以引水灌溉或雨后排水。所谓"水洞"就是现在的涵洞,涵洞的进出口处都有闸门或洞盖,这样就形成了"自来灌溉"。因为这里的长江和运河都是有潮汐的,人们就利用涨潮时引水灌溉,退潮时排水。</h3><h3> 如果遇到长期阴雨或特大暴雨,又逢汛期,不能排水,于是设计了人工排水沟,即在两个圩的中间也开了一条沟,这个沟的近河端造了一个较高体位的蓄水池,蓄水池中也有一个"水洞"通河道,在河道水高,圩内水淹没庄稼时,就用几部水车,日夜不停的轮班车水,把水车入蓄水池内,再通过高位涵洞把水排进河道去,从而防止了水涝。由此可见,黄歇的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h3> <h3> 这种"自来灌溉"的圩田式村落,不仅在布局上合理,在水利排灌上科学便利,在生态保护上也是卓有成效的。</h3><h3> 春日你若站在黄山的顶峰向东北方眺望,长江中白帆点点,似一条巨龙向远方伸去,近看脚下就是两条绿色的蛟龙从江畔向内地游去,那是孟河两岸的河堤,河堤两边整齐的排列着被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所分列出来的一方又一方整齐的农田,那一片葱绿的是小麦田,那一片黄波碧浪的是油菜花田,那一片略带黄色的是已趋成熟的大(元)麦田,还有那彩色的蚕豆田和红、绿、黄相间的紫云英田,在这整齐的、色彩各异的农田中,排列着一长条、一长条的村落,村前村后,河旁舍前,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映在那翠竹园中,偶尔的几声狗叫、几下鸡鸣,再加上不时传来的儿歌,真使人感觉来到了太极仙境。</h3><h3><br /></h3> <h3> 这就是孟河"自来灌溉的圩田式"村落的春天,是一个会永远刻在人们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另一番江南景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