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部论语话春秋,半部论语治天下,怀着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礼仪之邦的探寻之心,我来到东方圣城,孔子故里,曲阜。<br></h3> <h3>因时间忽忙,我只选择了游览曲阜三孔之孔庙。孔庙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重,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172人配祀。孔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庙内现存有汉以来历代石刻1000余块,尤以汉魏六朝碑刻,汉画像石和明清雕龙石柱驰名中外。<br></h3> <h3>万仞宫墙起,一扇朱门开,早上八点,阳光正好,正南门前己聚集了很多游客,城门官宣布开城仪式开始,音乐响起,礼、乐、射、御、书、数,优美的“六艺”表演带你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开城仪式隆重而又亲和,民俗而又优雅,</span>最后高呼一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城门徐徐打开,开始迎接八方宾朋,历史如此乎,今天依旧然,只是今天走进这大门的不再是衮衮帝王将相,而是芸芸凡夫俗子。</h3> <h3>经过两道厚厚的拱形石头城门,映入眼前的是一排厚重的三间四柱式石坊,此石坊为明嘉靖十七年建,“金声玉振”四字取自于孟子的“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有意思的是,“玉”字一点写在字中,据说是体现中庸之道。穿过“金声玉振”坊,依次分别是“棂星门”坊、“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每一座石坊题字虽表达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都是历史对孔圣的赞颂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h3> <h3>孔庙里一条主干道为祭拜神道,两侧是苍桧翠柏,龙干虬枝,<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夹道侍立,</span>历代帝王祭拜除了树碑立坊,还要种桧植柏,以示祖宗基业万古长青。<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桧柏苍翠,经</span>风吹雨打,耐霜冻雪压,有些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有些却己根松冠倾、枝枯叶落。桧柏常青,经秦皇汉武,看唐宗宋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沧海桑田,连同岁月无情都烙印在桧柏的生命里。参天千年,苍劲挺拔却古朴自然,桧柏无言,默默守护孔庙千年不变,每个来祭拜孔庙的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都会驻足轻轻抚摸,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希望桧柏可以加持自己,佑护家人。</h3> <h3>走过石坊群,经过桧柏林,便到了孔庙第三大门,弘道门,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系当时的孔庙大门,名字取自于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跨过弘道门,继续沿着桧柏林掩映下的祭拜神道行走,依次通过第四大门“大中门”,第五大门“同文门”。<br></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孔庙内空间有限,历代帝王都想在此建个楼阁立个碑坊,以示自己的正统和尊儒,最后万民臣服,天下归心。所以房屋顺地势而建,楼阁边角对峙而立,初看感觉别扭,看久了反而大气壮观,</span>杜牧的《阿房宫赋》里面描写阿房宫是这么写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后人根据自己理解,借用其中的“心”和“角”,用以形容不良用心和口角之争,成语的范围和内容也完全发生了改变,成语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应该就是如此吧。<br></h3> <h3>同文门两侧是孔子庙碑,明弘治十三年大修孔庙时,在同文门前建四碑亭:洪武、成化、永乐、弘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成化碑。成化碑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遭破坏,碑体断为两半,后修补,修补痕迹仍清晣可见。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有清澈的小溪,细水长流,滋养生息,也有浑浊的河水,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有清风相伴也有烈日相随,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骤雨,谁又知道呢?谁又要知道呢?<br></h3> <h3>过了同文门,便是奎文阁,奎文阁原名藏书楼,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绕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碑重约35吨。<br></h3> <h3>经过十三碑亭,沿着祭拜神道继续前行,就是孔庙第六大门,大成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br></h3> <h3>跨过大成门,一座金碧辉煌大殿突兀凌空,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终于到了,九脊屋顶,十龙擎檐,琉璃黄瓦,雕梁画栋,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大成殿供奉着十七尊像,他们是五圣十二哲。五大圣人为至圣孔子,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十二哲东头六位,西头六位,分别子贡、子路、冉求等十二位先哲。<br></h3> <h3>在大成殿门口,有一排香炉,游客们尤其是带有孩子的,纷纷双手合十,内心虔诚,焚香叩拜,希望五圣十二哲能给我们加持能量,佑护我们和孩子们能集大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h3> <h3>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龙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其中大成门,大成殿的明清雕龙石柱尤为壮观,印象也最深,龙柱擎檐,让整个孔庙享有了皇家的规格。大成门前后四柱,大成殿前檐十柱,崇圣祠前檐二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中有宝珠、四绕火焰、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span></h3> <h3>整个孔庙游览要结束了,内心澎湃,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华夏文明、儒家思想的起源地,难以想象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先生是如何参透这人世沧桑,一座丰碑,后人也许永远无法超越,但又是否能很好地传承发扬呢?抚摸每一个勾栏的柱头,柱头没有那么复杂和精致,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朵,一字排列,静静守候,时间的厚重和细腻已经把它打磨得光滑明亮,你所抚触的己不再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而是一段段有温度有厚度的历史,光阴荏苒,今天,我们不再相信时间的谎言,我们要只争朝夕,因为一万年真的太久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