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回故乡,去寻儿时的玩处、我们小学、中学读书的学校,那是养育我们并走向“成人”的地方。

宝香

<h3>  昌黎城关三街东关门牌66号是我出生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拆迁。小东山就位于三街东头,从我家到小东山步行十分钟的距离,那就是我儿时常常玩耍、学习、劳动的地方。那时山下是一片林果树,有大樱桃、桃树、梨树,我常常到树下放羊,把羊拴在树上,我在树旁念书。有果树研究所的工人看护树园,但是他们从来不管我,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从山下爬上山,没有路,我穿着胶鞋,踩着一块块光滑的大理石头往上爬,不时的会抓到石头上的大肚蚂蚁,索性就吃了,酸酸的味道很是不错的。爬到山头,一定要上小亭子的顶层,在那里观望四周:南面是海,东面是水库,北面是和小东山连绵的又一个山峰,那座山的山腰处有个庙,记得爸爸挨整的时候,姥姥带我爬了199个台阶,到庙里去给爸爸祈求平安,那也是我唯一一次上那座山。西面是一片又一片的林果树,还有一片片居民住宅。老潘家住地区医院宿舍,属地也是三街,小东山自然也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h3><h3> 昌黎真的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我们上学时,春天春游上山,夏天下海游泳。家乡独特的山珍海味,五谷杂粮把我们养大。我们这次回家还逛了市场,对那些远道物流过来的水果丝毫不感兴趣,还依稀可见的沙果、小酸梨、还有青皮鱼,倒是情有独钟,买了些许。</h3> <h3>娘娘顶,上面有电视塔,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每人背着几块砖,或是一小袋洋灰爬上娘娘顶,既是春游,又是劳动。</h3> <h3>我们这次还是奔着小东山来了</h3> <h3>现在好爬了,修了台阶。但是没有风险感了。</h3> <h3>途中留个影</h3> <h3>爬上了小亭子,小亭子更美了,但是只能在一层,不能攀亭顶了,缺失了攀高的感觉。</h3> <h3>亭前留个影</h3> <h3>遥望大海</h3> <h3>这是小东山的南门,从牌楼望去,可见矗立在丛林中的亭顶。</h3> <h3>娘娘顶下留影</h3> <h3>我们的小学是城关三小,但是现在三小原址已是汇文中学的艺术学校。新三小易址了。我们还是在三小旧址里面去寻找曾经的记忆。</h3> <h3>三小旧址,这是我们上学的地方。曾经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那三颗117年树龄的古树。老潘记性比我好,他边走边指认着:这里是他曾经住校的宿舍,这里是咱六年级的教室,南面是曾经地区农校的实习基地,有林果树和各种菜,他们住校生半夜饿了还不时地越过墙,去那里偷果子吃。是啊,那是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吃糠咽菜还真是常事。</h3> <h3>校园里还保留着三颗古树,她们已经有117年的树龄了。</h3> <h3>40~42都是有编号的,她记录了母校的历史。</h3> <h3>古树伴着我们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h3> <h3>古树</h3> <h3>我们在红旗下成长</h3> <h3>  昌黎一中原址。学校数次易名,我们上学时叫河北昌黎第一中学,也简称省中,是河北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就其教学质量应该排在16所中学的前列。</h3><h3> 这是原一中东校门,原正门朝南开。几次同学聚会,都来过这里,同学们五十年后相聚,相认是第一关,诉说着表达不尽的同学情谊,真是来不及细细回味曾经的校园记忆。聚会过后,我俩抽出时间,来了一次母校自由行。我知道现任周校长,也知道有个才女王老师,原本想请王老师带着我们,听她细细的讲述学校的过去、今天,恰巧那天王老师不在,我俩索性打着找王老师的名义进了学校,沿着我们曾经上学的路径,绕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曾经的校门口、曾经的紫藤走廊、曾经的教室、操场、实验室……,曾经的位置都还在,但大多改扩建了新的楼房,种植了新的植被。但是,母校厚重的历史,以及后人对母校的敬畏,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座已经被列入文物保护的贵贞楼,以及楼后的水塔;那个流水不腐的三角湖;那个影响我一生的紫藤园(上学时就被她那婀娜的身姿征服,以致我现在也喜欢藤萝植物);那些树龄108年的古树……,我们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偎依在湖畔遐想,在藤萝下逍遥,在古树下留影。感恩母校,我们在这里度过了12岁至18岁美好的成人时光。</h3> <h3>这是原一中正门,现已封存。</h3> <h3>紫藤园</h3> <h3>三角湖</h3> <h3>在湖畔遐想</h3> <h3>女贞楼、水塔,水塔下的小门依旧在。</h3> <h3>女贞楼已列入文物保护之列</h3> <h3>在女贞楼下留影</h3> <h3>古树下留影</h3> <h3>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母校几十颗古树见证了她的历史和功绩,在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才。</h3> <h3>老伴在紫藤树下逍遥。紫藤树生命力顽强,如今的紫藤还是那个紫藤,我们当年上学的路径就是进南门,穿过紫藤园,就是我们的教学楼。</h3> <h3>  108岁的古树,今年也是母校建校108周年。古树见证了母校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悠长,还有岁月的沧桑。那么多古老的建筑所存无几,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失了场大火,把那个全是木质的大楼烧塌了,我是走读生,没参加救火,老潘他们住校生全都半夜起来救火,相传,刘留堂校长望着被烧毁的楼房心疼的坐在操场上痛哭。</h3> <h3>  赵家馆是昌黎的名店,小时候进赵家馆是太奢靡的事,我女儿小时候在姥姥家,时不时地去赵家馆改善伙食,还只是女儿吃,姥姥在旁边守着。现在老百姓去赵家馆吃一顿已经是区区小事了。赵家馆这个老字号已经名扬海外了,91年我去美国,看见了“赵家馆”的招牌,我们马上进去,墙上挂着牌照,但是我断定它不是正宗的赵家馆品牌,老板怒斥,但我的一句话他就服了:赵家馆的饺子是蒸饺,你何来煮饺?后来我回家去赵家馆和他们提起过这个事,他们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同乡出国后没回来,就留在美国开了个店维持生计。</h3><h3> 今年暑期,回故乡寻找曾经与我们相伴的时光和地方,专程从北戴河到昌黎往返了三次三天,这也是我们高中毕业离开家以后的第一次回家游玩。老人在时,工作之余抽时间探家,来去匆匆,看望亲人都来不及,压根就没时间出门转转。记得还是我们结婚那年回家途中,在小东山下停车,上了一次山。这回,我们目的专一,行程自由,没有打扰任何人,畅游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里。满满的回忆、浓浓的爱意,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