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秋华

<h3> 难忘的“知青”岁月</h3><h3> 康平县山东屯公社前山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h3><h3><br></h3><h3><br></h3><h3></h3><h3>1968年9月18日,为了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们二十中学全体在校同学分别下乡到了:盘锦,康平和沈阳市郊的乡村,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知识青年”。</h3> <h3>二十中学校徽</h3> <h3>我所在的初二六班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康平县山东屯公社前山大队赵染房生产小队。与我们班一同“分配”到同一个大队的还有我们学校高二四班和初一六班的部分同学。</h3> <h3>第一排中间是贫下中农代表,其余为大队文艺宣传队成员。</h3> <h3>农村生活是艰苦的。通过一年多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我们从一个不懂事,不会干农活的孩子逐渐学会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事情。我们经历了几乎农村所有的活计:春耕,春播,夏除,看青,秋收,打栅,运粮,打场,送粮,积肥,刨粪,运肥等样样不落。</h3><h3>农村的生活也是枯燥无味的,每天除了干活就是扯闲磕。只要生产队开会或集中学习,男女社员在一起的场合各种荤黄段子层出不穷,几乎没有健康的文艺生活。</h3> <h3>第一排左起张宝华、王彦、宗淑华、于秋华、朱江,第二排左起徐萍、余小林、李捍成、刘宝森,第三排左起冯树顺、隋军、王新福。</h3> <h3>我们班的男同学下乡时带了不少的乐器,如:刘宝森的二胡,马端仁的扬琴,庞书林的小提琴。男生们也经常在一起玩玩乐器,活跃农村沉闷无趣的枯燥生活。尤其刘宝森的二胡,晚间吃罢晚饭,刘宝森坐在青年点围墙的土堆上拉起二胡。悠扬的胡琴声在寂静的乡村传的很远很远。二胡优美的曲调时常把我们这些还没成年就远离父母的孩子带回父母的身旁,听着二胡凄凉的曲调时常感动的我眼泪往下流。悠扬的曲调动听极了。</h3> <h3>舞蹈《山东屯人民改天换地》,“不怕筋骨断,不怕血流干,革命加拼命,大干三五年,血洒山东地,汗灌山东田.....”。</h3> <h3>由于从小就喜欢文艺,喜欢唱歌跳舞。在任何时候也挡不住我的爱美之心,喜爱艺术的心情。为了驱散农村枯燥无味的生活,在农闲时我和我们班的王彦同学经常在一起唱歌练声,优美动听的歌声传的很远很远。往往也吸引不少当地的男女老少,他们时常围坐在我们青年点的周围,听着男生的乐器演奏和我们的女生二重唱。久而久之,我们青年点的乐器声和歌声也传到了大队,大队也知道我们小队的这群“知识青年”在文艺方面藏龙卧虎。</h3> <h3>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折子戏中的道具。大队革委会极为重视和支持,布景、道具、均为大队木匠、妇女队长制作。红灯里面刷的红漆,焊接了电源,点亮后与样板戏中的红灯极为相似。</h3> <h3>1969年在山东屯公社和前山大队革委会的领导下,一个有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管理,从各生产小队抽调部分沈阳下乡“知识青年”和少数本地还乡“知识青年”组成的不脱产文艺宣传队成立了。</h3><h3>9月1日我接到大队革委会的通知,批准我参加大队文艺宣传队,</h3><h3>并即刻到生产大队报道。从此我成为了一位不脱产的大队文艺宣传队员。</h3><h3>宣传队的宗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贫瘠的文化生活,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尤其是为我们大队的贫下中农服务。</h3> <h3>1970年我与宗淑华在前山小队为社员表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红灯高举闪闪亮, 照我爹爹打豺狼.....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我扮演李铁梅,宗淑华扮演李奶奶。</h3> <h3>宣传队的领导权:归生产大队革委会统一管理。</h3><h3>宣传队的属 性:不脱产,不领工资,排练一天按生产队壮劳力记工分。</h3><h3>宣传队排练时间:农忙时基本停止活动或上午劳动,下午排练,晚上演出。农闲时排练时间可以适当延长。</h3><h3>宣传队成立后,第一场用什么样的节目作为给乡亲们的见面礼呢?经过认真思考,细心规划,我们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创作和排练了一台节目,随后就进行了从第一场到一场接一场全大队各小队的巡回演出。</h3><h3><br></h3> <h3>在地头为社员表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节目。</h3> <h3>第一场演出时,社员们早早拿着小板凳去占座,几乎全小队的社员全部到场,甚至其他小队的社员也来到我们的演出地点。</h3><h3>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第一次登台的我们还真有点胆突突的,生怕演出不好砸了场子。没想到在演出过程中,每当一个节目结束时总是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社员们群情激奋,高潮不断,个别节目还连续的返场。</h3><h3>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也不怯场了。有的社员在本小队看完了节目,第二天又跟着我们到别的小队再看一场。所到之处掌声不断,演出深受社员欢迎。由于我们的演出受到社员们普遍好评,纷纷要求增加演出场次。</h3> <h3>每场表演都少不了我们两的女声二重唱。这是我与王彦按剧装化妆拍摄的照片。我穿的是蓝底白点衬衫,在表演中是工农兵的农民服装。</h3> <h3>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我们的舞台演出经验也趋于完善。但是乡亲们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满足现有的几个节目,他们需要新的节目。</h3><h3>之后宣传队根据不同的需要,排练出多台不同的节目。有:歌剧表演《李大娘痛说血泪史》;舞蹈《山东屯人民改天换地春耕忙》;革命样板折子戏《痛说革命家史》;舞蹈《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节目。</h3> <h3>我与初一六班朱江的合影。我俩经常在舞台表演姊妹俩,你们看像吗?</h3> <h3>在所有的节目中,我与王彦的女声二重唱节目深受欢违。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二人音色和谐,在二个声部的准确性方面都具有一定水平。我们先后唱过:《听我们歌唱毛泽东》;《军民鱼水情》;《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歌曲。</h3><h3>由于演出深受当地社员的欢迎,我们又增加了地头演出活动。每当春耕,夏除,秋收农忙时,社员们都比较辛苦。就在社员每干完一垄地,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我们文艺宣传队保证准时把凉白开递到社员的手中。当社员团团围坐在田间地头休息聊天抽烟时,就是我们文艺宣传队开锣之时。短小精悍的半个小时贴近当地生活的精彩演出,往往使社员忘记当时的劳累和辛苦。</h3> <h3>这几组照片是我们文艺宣传队的部分沈阳知识青年回沈阳时在沈阳中山广场和中山公园合影。这是在沈阳中山广场留影。</h3> <h3>随着我们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增多,我们也时常去其他生产大队汇报演出,渐渐地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在县里有了些小名气。县里经常抽调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进县城汇报演出,时间短任务急时就会派车接我们到县里汇报演出。</h3><h3>那时无论那个单位基本都没有汽车,就连县政府也没几辆正经八百的车辆,能派车接我们,可见县政府对我们的演出还是肯定的。</h3> <h3>在沈阳中山广场合影。</h3> <h3>由于当时的车辆少,我们人员加道具比较多,所以来接我们的车辆经常是敞篷汽车。</h3><h3>一次去县城演出,县里派汽车接我们,我们都是站在汽车上面。当汽车到一处拐弯处时,由于汽车开的速度比较快,路边的大树枝从王彦同学的脸上刮过,顿时半侧脸被刮的全是血道子。看着王彦美丽的脸蛋被刮成满脸花的样子,我们都感到钻心的痛,当时的王彦是如何感受?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为了演出,我们还要化妆,演出结束后还要卸妆,真的不知道王彦是怎么忍痛熬过来的。</h3> <h3>刘岩等几名男生在沈阳中山公园合影。</h3> <h3>更可笑的是有时为了县里的临时任务,县政府还会派囚車来接我们去演出。囚车里四处空荡荡的,没有扶手和椅子,我们只能倚靠囚车的车体站立。结果一个大的上坡或下坡,一个晃动,一个坑洼的颠簸或急刹车,就会把我们从车前边甩到最后边,或撞到前后车板上,疼痛难忍,或一下撞到男生身上,人挤人狼狈不堪,哭笑不得。</h3> <h3>在沈阳中山公园合影留念。</h3> <h3>1971年末冬天的一个晚上,生产大队通知我去开会。由于天太黑,我真有点害怕。我们小队的老贫农刘大爷说:你牵我家的大狗去吧,有狗的保护,你不用害怕。我高兴的对刘大爷说:谢谢刘大爷,太好了。</h3><h3>到大队后,我把狗栓在院子里的柱子上(可能没拴结实)。一个多小时出来再找狗,狗没了。我生怕狗丢了或被什么人偷走了,也顾不得害怕了,一口气跑回赵染房刘大爷家。刘大爷迎出来说:妈了个巴子的,这条该死的狗先回来了,吓着你了吧。我一看狗没丢就放心了。其实我真是犯傻,狗是最认道的!</h3> <h3>在沈阳中山公园留影。</h3> <h3>在一次县里举办,县乡各级领导参加的综合汇报演出中,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被县革委会领导和武装部领导相中,点名确定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代表县政府和县武装部,参加铁岭军分区组织的“铁岭地区民兵连文艺汇报演出”单位之一。</h3> <h3>在沈阳中山公园留影。</h3> <h3>1971年3月4日,康平县战备办寄给前山大队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参加汇报演出的通知。当时的大队革委会书记李信让我看了这封信,我感到格外的高兴,也替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感到格外的光荣。这封信被我作为“文物”永久的保存了下来,真是太珍贵了!</h3><h3><br></h3> <h3>1971年3月4日,康平县战备办寄给前山大队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通知我们大队文艺宣传队准备参加地区民兵汇演。这封信我一直保留至今。</h3> <h3>以知青为主的文艺宣传队是一支活跃于乡村文化阵地的骨干力量。辽宁康平县山东屯公社前山大队从1969开始至 1976年,先后从各青年点选调知青中的文艺骨干建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活跃在乡村舞台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宣传题材集中在加强当地民兵建设、忆苦思甜、农业学大寨、戏曲和民歌,参加各重大节日调演等内容上。颇受当地村民、知青的欢迎和好评。知青农忙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排练送文化下乡相得益彰,为贫瘠的土地,寂寞的田间地头添写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这是那封信的信封,由大队革委会书记李信交给了我,我一直把它当成“文物”收藏起来。</h3> <h3>知青的生活是苦涩的,每名知青在农村都经历了不同的遭遇和感受。每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感受,都会引起对当时所发生事件的美好回忆,每一段不同的经历也都值得我们现在认真地回忆。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芳华留给了康平!</h3><h3><br></h3><h3><br></h3><h3></h3><h3> </h3><h3>2018年8月31日 于秋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