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个光荣而响亮的名称--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荣深

<h3>  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2018年8月26至28日我们原辽大附中初一三班(现120中学)部分知青同学,重新踏上了辽宁省昌图县曲家乡小坊村这块曾辛勤耕耘的土地。光阴荏苒,同学们自从七十年代从农村青年点抽调回城,已有四十几年没有回到这里了;岁月蹉跎,往事历历在目,我们在深情地找寻当年的足迹,重温青春的影像与记忆……。<br></h3> <h3>  光阴似箭,一晃五十年,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是从沈阳南站(现沈阳站)乘火车来到了昌图县曲家公社,到达那里时天已经黑了,早早就在火车站等我们的老乡赶着胶轮大马车一路颠簸、按照在校事先分好的村屯把我们拉到了所在队部。乡亲们见到我们这些从大城市来的小青年高兴的了不得,院子里大人、小孩睁大眼睛新奇地看着我们,就听屋子里锅碗瓢盆叮咚响,热气腾腾,炊烟袅袅,朴实的大叔大婶们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就像过大年似的,张罗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那个年代辽北农村兴猪肉炖粉条,大豆腐和小鸡炖蘑菇,我朦胧地记得,第一顿饭好像就吃的这些,这次返乡我们又特意回忆了一下,来农村下乡那顿晚饭吃的什么?同学们说:“还能有啥?‘猪肉炖粉条’呗!”说完一阵爽朗的笑声在田野回荡,青春的往事啊,鲜活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br></h3> <h3>  “知青”,一个光荣、响亮、特殊的历史称谓,自共和国成立六、七十年代整整一代人,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推动者、践行者,现大多年岁已高而退出经济和政治舞台,但他们吃苦耐劳,朴素善良的高尚品格以及奋发向上,优秀闪光的履历将永远载人共和国的发展史册。<br></h3> <h3>  我们那个年代大多青年都渴望参军,我也一样,年轻时就想当兵,想戴上金灿灿肩章,威武神气一身戎装照张相,1970年我19岁那年参军政审体检都通过了,但没去上,听后来知情人讲,因为公社武装部不认识接洽人被挤掉了,非常遗憾没去上广州空军地勤部队。这次在八面城站利用火车停站几分钟抓紧拍照时,同学们看我兴冲冲的样子风趣地说:“照相把风纪扣系上。”我说,“不用,重现当年知青形象,越土越随便越好。”一辈子了,总想穿黄军装留个影,这两天回乡终于实现了,感觉真的挺“带劲”,就此也了却了我一个长久的心愿。<br></h3> <h3>  为了找回当年知青生活劳动的情景,一位女同学穿上了她当知青时穿的黄上衣,这件衣服她一直整洁地珍藏了几十年;黄军包,也是一位女生翻箱倒柜在家里找到的,都是那个年代知青的实物,我们一往情深地复原那段珍贵的历史画面,<br></h3> <h3>  这里是曲家乡政府,变得一点以前的影子也没有了。我们还依稀记得,那时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小院,四周坐落几趟红砖瓦房,一条不很太宽的沙石路,来来往往人很多。公社广播站记载着我们青春奋斗的事迹,我们的耳边还在缭绕着知青同学那充满激情纯真的播音员声音。<br></h3> <h3>  这是现在的小坊村委会,我们怎能忘却,在那个蹉跎岁月,我们曾在这里编织出青春的梦想,挥洒了汗水的光亮,也正是这些素有粮仓美称的昌图玉米、大豆和高粱滋养了我们,在这块神奇而广阔的天地上我们奋力耕耘少则三年,多则八年,把壮丽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毫无保留奉献给了这块桑田,这片山岗。</h3> <h3>  这是当年我们从沈阳到乡村下火车的车站“曲家店火车站”,现在也今非昔比,面目皆非,四十几年前的痕迹荡然无存,听说现在每天只有一列通往双辽的过路车停靠,那时来往旅客,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都不见了。<br></h3> <h3>  这幅照片,是在八面城火车站方圆几里唯一尚存的“古迹”,原来的“国营站前第三百货”,布满岁月沧桑,唯有我们还能回忆起她当年耀眼的容貌,这里是我们那时每逢在八面城中转回城,间歇、购物常常光顾的地方。</h3> <h3>  一顿丰盛的午餐,听说我们这些“青年” 回来了,乡亲们准备了几道农家菜,又到相隔几里路的饭店预定了几个“城里菜”,拿出当地特产“小烧”酒款待我们,一种憨厚朴实,热情洋溢,浓浓的乡情让我们为之感动。</h3> <h3>  答谢晚宴,相见时难别亦难,期盼已久的小坊之旅一行接近尾声,同学们举办小聚,举杯共祝福,感谢大哥、大嫂及老乡对我们热情的接待,<br></h3> <h3>  朝阳升起,沉睡中的小坊大地,一派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我们衷心祝愿我们的第二故乡在未来的岁月里,蒸蒸日上,富足安康。</h3> <h3>  夕阳西下,晚饭后我们漫步在乡间小路,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刚巧赶上了这个时候,遥望浩瀚的夜空,闪闪的星星,我们用手机拍下圆圆的月亮,观天赏月,好不惬意。</h3> <h3>  短短的三天回乡旅程就要结束了,知道我们要回沈阳了,杨大嫂凌晨2点多钟就起来了,烧起了大铁锅烀苞米、炖茄子、土豆、蒸米饭。五点多钟,我们起床看到铁锅里热腾腾香喷喷的米饭和苞米,此情此景,令我们深受感动。乡亲们还像当年那样照顾我们这些老知青,为了让我们再品尝一下家乡饭,这位年已70开外、身体又不好的老人,老早起来给我们做饭,有什么还能比这种友情更加感人肺腑呢?让我们发自心底的道一声:“谢谢大嫂,您辛苦了。”<br></h3> <h3>  “拥抱一下吧,尊敬的大嫂”,分别了,我们热泪盈眶,难舍难分,感谢您几天来的热情招待,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候雪下得好大,深深的脚印在青春里安了家,那时候梦做得好傻,天边的原野在天的尽头开满鲜花",乡亲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间。青春无悔,今天我们不再为过去而遗憾,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再次相会时,感慨与平静交织,现实与畅想同行,再见吧,我梦中的大地,我心中的小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