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ff8a00">[题记]所有的遇见都是一次难忘的相逢。</font></h3> <h3> 临近离开庄子的日子,心里藏着心事,天一亮早早赶往跳八里。
跳八里,庄子的一个偏远自然村落,临溪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来往跳八里须由龙峪湾景区大门进出,山路弯弯,途径白马潭,溯溪而上大约3.5公里的路程。
相传,早年间跳八里与外界没有道路相通,山民下山要绕着从群山之间流出的溪水,踩着河石,随着河床跌宕起伏不停的跳跃。时间久了,流传下跳八里地名。<br></h3> <h3> 现今跳八里道路通畅,出行方便。跨过眼前这座石桥拐向一条山谷,顺着蜿蜒山路上行约五百米有一处绿荫遮蔽的院落,居住着张家三兄弟。
张家原本兄弟四人。大哥已故去,如今二弟、三弟、四弟仍然健在。
这是一所典型的豫西伏牛山里农家院落。上院住着二弟和三弟俩人,下院住着四弟一家。<br></h3> <h3> 二弟今年69岁,三弟65岁,四弟64岁。我姑且这么称谓他们吧。
巧得很,刚走近院落就遇见从地里转回来的二弟。
今天二弟兴致很高的邀请我来到上院。二弟耳背,需要当面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br></h3> <h3> 二弟高高的个子,挺直的腰板,性情直率而坦诚。他告诉我早年曾在部队服役,退役后返乡务农。现在这所房屋是75年退役回家后翻盖的,以前屋顶是草苫覆盖,至今仍和三弟俩人共同相守着这座容纳太多岁月记忆的老宅院。<br></h3> <h3> 上院是一座小四合院。二弟的房屋坐北朝南。门前垒着高高的石阶。堂屋昏暗,正中摆放一个老式条柜。东屋安放一张木床,窗角桌子上有一台电视机,墙上老式日历和挂钟准确记录着拜访者进入主人房间的日期和时刻。西屋堆放着日常生活物品。挨着西屋是一间仓屋,用作存放杂物,对面是紧邻三弟西厢房搭建的小厨房,火红的灶膛弥漫着淡淡的烟火味。<br></h3> <h3> 二弟的早饭。白米粥、馒头、油饼。二弟与三弟虽同居一所院落,仍是各自取火做饭,可能是照顾到俩人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吧。<br></h3> <h3> 二弟喜欢戴手表,显示出与山里一般人的迥然不同。腕上这只机械手表是从庙子镇买的,花去二弟五百多元。<br></h3> <h3> 屋内昏暗和略显凌乱的陈设,难以看出二弟感受过女人细致的呵护。出于尊重和谨慎没有贸然打听二弟的家事。
我正专注看着屋檐下粘贴的一排已经风干的松鼠毛皮,突然被二弟手上怪异的举动惊愕不已。原来他正在宰杀一只松鼠。<br></h3> <h3> 转眼之间,一张完整的松鼠毛皮被二弟剥下粘贴在门框的边墙上,同旁边对联的红颜色一样引人注目。<br></h3> <h3> 我问二弟是怎样捕捉松鼠的。二弟狡黠地笑着:石头砸的。二弟见我狐疑,随即带我向屋后山坡走去。
二弟在一处隐蔽的用小木棍支起的石板前停住,随意的抬手一指:就是这里。<br></h3> <h3> 二弟不等我再问话,娴熟地拿起支撑石板的小木夹向我炫耀的演示。
机关就在这个木夹上。上面有一个凹槽,刚好卡住一根枝条。枝条一头分叉上各插入一粒橡子果实。</h3><h3> 橡果,其实就是栎树的果实,富含淀粉。栎树,也称橡树或柞树,是壳斗科的一个属。伏牛山脉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栎树理想的自然生长环境。<br></h3> <h3> 二弟笑着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松鼠最喜欢吃橡子果实。松鼠偷食橡子时会碰落枝条,引发木夹机关,原本被木夹支撑的石板瞬间砸住下面的松鼠。被石板砸住的松鼠动惮不得慢慢窒息而死,成为二弟的战利品。
二弟得意地告诉我这样的鼠夹有四处。去年冬天一共捕捉二三百只松鼠,其它鼠类照样能捕。运气好时还能扑住黄鼠狼,但诱饵得换成肉食。
二弟讲得眉飞色舞,坚毅的脸颊不经意流露着曾经的山野少年躁动的顽皮。这手少年时期练就的本领仍被掌控的得心应手,想象得出二弟当年曾是何等轻狂,有哪道山岭没有留下过他的足迹和身影。
二弟告诉我这只大花猫已经整整陪伴了他18年。如今花猫衰老的连房子都攀不上,整天栖息在窝棚里,偶尔走出晒晒太阳。望着猫和主人相依为伴的样子,想起一句流行很广的话:你伴我长大,我陪你变老。<br></h3> <h3> 二弟取出刚宰杀的松鼠喂食大花猫。我注意到,头发已经花白的二弟望向花猫舔食猎物时,眼神里溢出一丝爱怜的目光,让人无不动容。好像告诉身旁的人,有花猫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和寂寞。<br></h3> <h3> 花猫也被二弟宠得从不食其它肉类,只吃二弟用炉火烤熟的松鼠肉。花猫现在的食量大不如以前,真不知这样的日子还能存续多久。我仿佛突然间明白,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二弟每天精神抖擞捕捉松鼠的动力和乐趣来自哪里了。<br></h3> <h3> 三弟挑着一担刚收获的玉米回到上院。熟练地将玉米叶打结成捆,登上梯子挂在墙上晾晒,和善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对生活寄予的希望。<br></h3> <h3> 上院东西厢房归三弟所有。<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厢房用作三弟的住室和日常起居,西厢房放置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span></h3><h3> 让人意外的是东厢房堂屋正中安置着一台烘干机。农历白露前后,满山沟的山茱萸到了成熟季节,也是山里人一年最忙碌的日子。山茱萸,又称肉枣、药枣,为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山茱萸的果肉加工剥核后,就成了一味中药材山萸肉,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的主要成分。此外,山茱萸还可以制作药酒、饮料等。出售山茱萸果肉是豫西山区农民传统的经济作物收入,烘干机是农户专门用于加工山茱萸果肉。</h3><h3> 东厢房贴着喜庆的门神,依旧泛着红色的对联醒目书写着:精准扶贫国强民裕康庄道,共同致富鸟语花香盛世春。屋里院外收拾的干净整洁,与二弟居住的房舍形成明显反差。<br></h3> <h3> 三弟友善地同我聊家常,清瘦的面颊始终带着微笑,微驼的背部肩负过太多的生活重担。娃们都已成家立户,他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坚持和二弟住在山上,种植山茱萸、木耳、连翘、玉米和蔬菜,养殖蜜蜂,相互照应着,过着自给自足的平静晚年生活。
三弟平时在白马潭景区担负一段道路保洁工作,每天风雨无阻地翻越横亘东面的山梁,往返在景区和家之间崎岖的山路上。
东厢房外墙上挂着镇政府颁发的脱贫光荣证和庙子镇精准扶贫公示牌,刚好与房门对联的内容相映衬。我深深地被兄弟俩人自食其力、劳动脱贫的举动感染着,愈发敬重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传统美德,以及像伏牛山一样的博大情怀。<br></h3> <h3> 四弟和老伴一家住在下院。四弟早年在村里担任会计和队长,是个精明能干的山里人。三年前,四弟患上中风,经过老伴悉心照料和治疗现在已康复能够自行走动,只是语言功能受到影响,无法与人交流。四弟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身体受到疾病困扰,仍不放手地里的活计,挺直脊梁,作为家庭的支柱不停息地日夜操劳。
四弟家嫂子贤惠善良,话语不多,默默地操持家务、照顾四弟。嫂子得知我没有吃早饭,张罗为我做饭,我推脱早饭一般吃的很晚,婉言谢绝了她的善意。如今,四弟家里的娃们都住在镇上,过着自家安逸的生活。</h3><h3> 时值暑期,上初中的孙女和上小学的孙子回到老家陪伴爷爷奶奶。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家的味道和对亲人的眷顾维系着这个家族的亲情。<br></h3> <h3> 下院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紧邻上院。北房高大宽敞明亮用于住人,日常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房间布置的整洁干净。厨房位于北房隔壁。西房主要存放生产用具和各类粮食作物,同样有一台烘干机被安放在房屋中间的位置。北房与西房之间留有进出下院的通道。柴房和鸡舍建在庭院东侧,另有出口通向山里。南侧没有建房屋,凸显庭院平坦开放、视野开阔的特点,与周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景色和谐相融。
庭院整体布局合理,生产和生活极为方便。既传承豫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又彰显家庭主人勤俭持家的朴实家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你站立庭院面南眺望,近处的竹林和远方的山林相继映入眼帘,让人悠然产生一种久违的、极其享受的安居感。<br></h3> <h3> 离开四弟家挥手告别时,一直处在安闲中的四弟意外地向我伸出左手,我赶紧向前双手相握,四目相视。从四弟温和沉静的目光里,我读出一个男人肩上担当的责任和对生活充满的期盼。四弟平和沉稳的面容难以掩饰内心的痛楚和不甘,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苦与累的纠缠,稀释掉对生活的满足,更激发对人生命运的抗争。
我将视线移向院落西面。那株历经五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的栎属古橡树,在金色的秋阳映照下熠熠生辉,高大的树冠像一柄撑开的巨伞,与远方逶迤的山峦呼应着。一阵山风吹来,树上的叶子沙沙地作响,仿佛诉说着与张家几代人相守相望的日子里发生的一切。<br></h3> <h3> 这是我在庄子见到唯一保存良好,精心养护的民居院落。上院闭合式结构与下院开放式布局相得益彰。历经风霜雨雪的人文景观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逐渐演变成我几次三番光顾这里的动因:淳朴善良勤劳的山野人家,诱人动感的小桥流水和茂密幽静的林间小路,成为我创作美篇《寻》捕捉灵感的理想原型地。
长期以来,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现今,山里山外的生活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需求迥异不同,决定着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追求同样各有千秋。
毋庸讳言,张家兄弟年事渐高,逐年失去劳动能力,无力参与乡村新兴的家庭旅游服务产业。可当我们去接近、去感受、去熟悉之后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朴素的情怀。他们驻守老宅、守望岁月,秉承传统、感恩生活,敬畏自然、自食其力……不给子女添麻烦,不为国家增负担,安享辛勤耕耘收获的愉悦,抒发纳福大自然馈赠的快意,同样体现出可贵的人生价值和令人仰慕的高尚品德,可亲可敬,理应受到人们的关爱和尊重。
《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推崇两千多年的“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的理想社会,如今在庄子日益红火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必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标志的乡村振兴的到来而得以实现,成为农民向往的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h3><h3>
二弟的日子简单而惬意。
三弟的日子充实而乐观。
四弟的日子温馨而殷实。</h3><h3>
夜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普通山里人家日子过得衣食无忧、安详淡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作、收获、繁衍、生息,为语出《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千古传颂作了绝妙的现代版真实写照。
一幅炊烟袅袅,唤醒晨雾,送走晚霞的山村景象,在眼前蓦然腾起,久久挥之不去。<br></h3> <h3> 日子。淡而味甘,静若安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谨以此文</fon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献</fon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给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fon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ff8a00">(2018年9月23日 农历秋分)</font></span></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