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东南,如梦、如画、如诗!

Ly

<h3><b>  中国有两个被联合国列入"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保护圈地区,一个是西藏,另一个便是黔东南。</b></h3><h3><b> 今年8月,朋友金金策划了近两年的探寻黔东南文化之旅终于成行,我连忙跟上。短短14天的行程,不断地被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人与自然诗意融合的村寨风光所迷醉,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这样的原生态文化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的距离有多远?我们还可以回去吗?</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里: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b></h1><h3><br /></h3><h3> <b>行走在黔东南,最令人迷醉的是那一个个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b></h3><h3><b> 江口的云舍,中国土家族第一寨,坐落在巍巍梵净山下,寨中有一个深不可测、能预报天气的神龙潭,潭水顺流而出,形成一条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河——龙塘河,孩子、鸭子在河里嬉戏,妇女在河里洗衣,老人在河边闲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山、这潭、这河,让寨子有了生命、生机、生趣。</b></h3> <h3>  <b>从江的银潭侗寨,寨子后面有一棵千年红豆杉长在悬崖边上,树下有二三十个小孩,正抢着挂在树上两根粗粗的绳子——最天然的秋千,抢到的小孩轻松一蹬就飘出去了,再荡回来时,有一两个小孩加上去、继续蹬出去,并变换着各种造形……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没有教练、甚至没有大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能力是靠个人经验在这里获得,勇气是在同伴的榜样与鼓励中获得,技能是在观察与实践中获得,快乐是在挑战高度与造型的过程中获得……</b></h3> <h3><br /></h3><h3> <b> 傍晚到达榕江的宰荡侗寨,仿佛走进了一幅田园牧归图:大山脚下,一个青瓦木楼的小村寨 ,村边是清澈的小溪和一片片青青的稻田,炊烟袅袅升起,衣着古朴的村民荷锄而归,有的带着瓜菜,有的牵着水牛......当我们向一位扛着木材的中年男子问路时,他干脆放下木材,把我们带到了颇远的目的地,再返回。走进寨子,溪边有几家人在门前吃饭,街上有三五成群的小孩在嬉戏,这里有三两个妇人在打布,那边有四五男人在拉牛腿琴……</b></h3> <h3>  <b>  简朴、宁静、悠然、自由、快乐,这是我梦里的桃花源。</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画里:多彩的民俗文化</b></h1><h3> </h3><h3> <b> 黔东南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生活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每种风俗,都是一幅幅绚丽画卷。</b></h3><h3><b>侗族大歌:这是我们此行的一个重点项目,从江小黄和黎平肇兴的侗族大歌表演已很商业化了,索然无味。榕江的宰荡比较原生态,我们找到了歌师胡官美老师,她专为我们组织全村的合唱队在鼓楼里演唱了10多首侗族大歌!</b></h3> <h3><b>  晚饭过后,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鼓楼,分男声、女声、童声三部分,加上我们,刚好围成一圈。侗族大歌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领唱的是胡老师,表情比较严肃,但她的歌声在女儿辈的身上打开了欢乐的闸门,唱出来的是多声部自然和声,沉着、柔和、悦耳。童声唱的多是充满趣味的林中遇到猫头鹰之类的故事,女声唱的是爱情、村寨历史传说、规矩,男生唱得不多,比较深沉,多为和音。</b></h3><h3><b> 侗族没有文字,这样的歌唱是口耳相传,是一门传代的大课程。而歌是一种载体,传教着人间的基本情感,传教着民族的坎坷历史,于是歌声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识、世代的叮咛,这 "多声部自然和声"是不同年龄间的一种共同呼应、集体承认。这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不谋而合!</b></h3> <h3><b>  听完侗族大歌回到我们入住的杨老师的家,余兴未尽,杨老师吹起芦笙,他家的狗竟跟着节奏鸣唱起来!真是妙不可言!我想,他们的行歌坐月又会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图画呢?行程太短,无缘见识了。</b></h3> <h3><b>  从江占里的人口文化:听说占里几百年来家家户户都只生一男一女,达到绝对平衡。来占里,我们便有探秘的初衷。占里村坐落在深山密林中,一进村,我们见人便问,关于只生并能生一男一女的事实、关于男井女井的位置、关于"换花草"之说,都被问出来了,但一问到配"换花草"的药师在哪儿,他们都笑而不语。我们也觉得不能深探了,必须就此打住,以免唐突了占里的美。还有,这里财富不隐蔽,粮仓统一搭建一处,也不上锁,谁家有多少粮食大家都知道。这里男女平等,家里的田地房屋由儿子继承,织绣、银饰由女儿继承。据说,每到节日,姑娘们自己织绣多年的大半积蓄,父母亲赠予她们的未来妆奁,都凝结在节日的盛装里,光彩夺目,是画卷里最绚丽主角。惊叹!这里的财产,全都为青春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  </b></h3> <h3><b>  美妙、神秘、绚丽、原味,无邪,这是黔东南画里的风情。</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里:人与自然的诗意融合</b></h1><h3><br /></h3><h3><b> 人与自然,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远古的"女娲补天""愚公移山"至今日之"三峡工程",人与自然的交流从未停止过。 人定胜天?敬畏自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结论。而行走在黔东南,你会惊叹,人与自然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地融合! </b></h3><h3><b> </b> <b> 岜沙的生命树,世界上最诗意的生命诠释!</b></h3><h3><b> 从江的岜沙苗寨,位于从江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对树的虔诚,他们认为,人的出生是祖先魂灵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去世意味着灵魂回到远祖中去,生与死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替,交替的中介是树!于是,每当寨里诞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并让这棵树陪伴孩子成长;当一个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搭起他魂归故土的桥梁。同时,在死者的墓上种下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因此岜沙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灵魂。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方式,值得我们仰望。</b></h3> <h3><b>  加榜梯田,地球上最美的曲线!</b></h3><h3><b> 加榜梯田,是苗人精心使用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智慧见证,他们在日复一日中,创造了地球上最美的曲线。</b></h3><h3><b>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的东鹏、加页的两嘎、加车的心心相印、镰刀、螺狮等。我们在这里玩了2天,第一天阴天有小雨,清晨一层层云雾从加车河边缓缓升起,梯田、村寨全都被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那些吊脚楼,若隐若现,飘渺悠然,真是云里雾里。第二天是晴天,清晨,阳光明媚,一道金光洒落梯田,成千上万条曲线因为有了光影全都生动起来,浅黄的、翠绿的、金黄的,心形的、镰刀形的、螺丝形,美不胜收。那被覆盖了金色的梯田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交相辉映,又与四周的青山融为一体,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阐释的淋漓尽致,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临。"</b></h3> <h3><b>  村寨古城,有待完善的诗意栖居地。</b></h3><h3><b> 黔东南被誉为 "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是有其魅力所在的。苗、侗、水、瑶、畲等民族依山傍水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即风雨桥),苗寨的美人靠……这里的建筑,是和整个山河连在一起,它们以青翠的大山作为背景,以绿油油的稻田为前景,一条小溪环抱整个村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一律青瓦黑墙,色彩这么低调,保持着对大自然的谦恭。肇兴、唐安、增盈、增冲,寨沙,真是美到你惊呼!我不由得想起了瑞士的湖光山色、绿草红房,如果说,两者都美如画的话,瑞士是油画,这里是中国的水墨画。并且,这里有历史的张力(据说,苗是蚩尤的后代!),有生命的绿色,瑞士只备其一。但走进寨子里,村里的环境卫生、市政建设,村民对生活的美化,真的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点,是远远不及瑞士的。</b></h3> <h3><b>  古城镇远,又是另一翻风味。</b></h3><h3><b> 镇远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是贵州唯一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城,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古镇内的建筑是徽派风格,但又吸收了苗寨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布局,很特别;镇内古巷道狭长又幽深,结构错综复杂,内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等交叉衔连、互相达通。贯穿古镇的舞阳河,流经古城时拐了个弯,古城被这个突如其来的S大弯分成两半,并蜿蜒成形,自然造就使之成为一个天然的阴阳八卦太极图,南北两端的府城和卫城恰如太极图上的阴阳两点,故又名"太极古城"。</b></h3> <h3><b>  镇远的夜色是迷离的,夜幕降临,河两岸楼房的红灯笼、灯饰齐齐点亮,流光溢彩,倒映在汪汪水面上,就像打翻了的画板,洇染出一束束五颜六色的花,层层叠叠,此起彼伏,如梦似幻。两岸柳树下的酒吧街,歌声迷人,只要你路过,一定忍不住坐下来,喝杯小酒,体味风情。</b></h3><h3><b> 镇远只宜停留,不宜栖居,因为,游人实在不少!</b></h3> <h3><b>  梵净山,在铜仁市江口,当属黔东北了。这里风光奇丽,并有5000多种生物,今年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遗产。自古名山僧占多,这里是弥勒佛的道场,但可能寺庙建在需爬90度险径的山顶,香客不多,反而仙气十足,登临当日虽为晴天,及顶,云雾触手可及,并在身边飞驰,如临仙山。</b></h3> <h3><b><br /></b></h3><h3><b> 田园里的智慧、树林里的哲学、村寨里的诗意、古城里的风情,梵净山的仙气,这是黔东南 人与自然诗意融合的最美诗篇。</b></h3> <h3><b>  现代文明,让我们日渐远离这样如诗如画的原生态文化,如今,还可以回去吗?余秋雨到过黔东南后说,"这里,或许是归程。"在其看来,身后繁华的都市文化,只不过是远年的废墟,黔东南的这些村寨才可能是归程,是目的地。因为,黔东南,让你感受自然、体悟生命,在这里"迷失",在这里彻悟。</b></h3><h3><b> 是的,这里,也许是归程!</b></h3> <h3>注:美图来自金金,感谢她带我们领略如梦如画如诗的黔东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