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壮志长共天地齐,</h3><h3>从戎只为抗东夷。</h3><h3>襟怀浩然谁为道?</h3><h3>百年人生清风缕。</h3> <h3>父亲于1918年九月初一生于浙江上虞的一个书香门第。爷爷是当地的一名私塾教书先生。</h3> <h3>由于家境的变故,于1935年中学没毕业就去了武汉一家钟表行就业。</h3> <h3>1938年武汉被日军围困,轰轰烈烈的武汉大会战开始了,在当时抗战热潮的感召下,他毅然参军了。</h3> <h3>当天共有18名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国军第五军200师。师长就是抗战名将戴安澜。</h3><h3>他们参加了武汉保卫战。</h3> <h3>1939年,日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企图切断同盟国和爱国华侨的对华援助的生命线一一中越铁路。</h3> <h3>中日双方在广西昆仑关进行了生死决战,昆仑关三易其手,最后以歼敌四千,炸死敌旅团长中村正雄而获惨胜。</h3> <h3>与父亲同时参军的十八名青年只剩父亲一人,可见此战之惨烈。</h3><h3>冥冥之中,似有天佑。</h3> <h3>1942年初,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中国成立了以第五军为主体的十万远征军赴缅作战。父亲参加了赴缅第一仗一一同古战役并获得大胜。</h3> <h3>后200师与新38师奉命解救被日军包围的7000英国军队,战场上200师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搏斗并逐渐掌握战场主动。谁知日军晚上派出小股特种部队夜袭200师指挥部,父亲当时是警卫连的当值排长,理应冲锋在前,短兵相接中父亲被日军刺刀挑穿了喉管,负伤下了战场。</h3><h3>英军中一名叫戈尔的中校医官,倒背着父亲走了一天才到同古机场由飞机送到昆明抢救。</h3> <h3>正由于此,父亲躲过了兵殇野人山,十万远征军回国才四万的那场劫难。冥冥之中,似有天佑。</h3> <h3>1943年,国军在昆明成立了由全部美援装备的空降兵,由于父亲的中学文化和远征军经历,顺利地成了中国第一代的空降兵。</h3><h3>由于当时空降兵的主要责职是拱卫首都,所以44年至49年没有参与战斗。</h3> <h3>49年初,父亲所在的空降兵伞兵3团奉调台湾,途中由已是中共党员的团长刘农畯带领下在江苏连云港宣布起义。时任中共新海连地区党委书记的谷牧(后任国务院付总理)召开欢迎大会宣布接收起义。</h3> <h3>在解放军中,他历任伞兵中队长,空军上海基地参谋等职,53年转业至上海建工集团直至80年离休。</h3> <h3>60年代未,爷爷病重,而父亲正陷囹圄,我代表全家去浙探望。爷爷当时已83岁眼也瞎了,他将我叫过去不停地抚摸我的头,眼泪从凹陷的眼眶流了出来,从床头拿出一本毛边宣纸写的一本书。其中有替父亲批的八字,由于当时才十多岁实在看不懂,依稀记得:青年是“七杀",中年是“七杀比"。到老年“祥和安康"。87岁是道坎,过了这道坎,“无从可算"。</h3> <h3>算得真准啊,从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战到滇缅战役直至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当时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经历了何止七杀?</h3><h3>83年时任国务院付总理谷牧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伞兵三团将士,出席人员不到50人。</h3><h3>冥冥之中,似有天佑啊</h3><h3><br></h3> <h3>人到中年,他又经历了镇反,三反五反,肃反,反右,四清,文革等运动,每次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又何止是七杀比啊……</h3><h3>我只能说:冥冥之中,似有天佑。</h3> <h3>今天父亲已100岁了,百岁之人,期颐之年。少之又少,他既不锻炼,又不忌烟酒却如此健康,这在于他的心态。他是一个胸怀志向,却在青壮年时期经受许多苛责和侮辱。但这一切似过眼烟云。归纳下来就八个字:与人为善,善解人意。<br></h3> <h3>父亲是个散淡的人,他宠辱不惊,一生磊落,性格温柔又豁达宽容。<br></h3> <h3>
举个例子,文革中他单位有个木匠当了造反派的头头,他们本无瓜葛,却对父亲又斗又打,还带了人来抄家。但没多久,他们却在牛棚中相见了,他也被揪出来了,真是殊途同归啊。牛棚中待了一年,他俩又同时被解放。
谁知出了牛棚,他俩却成了朋友,隔三差五到我家喝酒聊天,他因曾来抄过家,所以家人都认识他,非常不解,纷纷责问父亲,父亲指指桌上的文汇报:连斯坦尼也知道在坏人身上要看到好的地方,在好人身上看到他不足之处。(当时文汇报正在批判前苏联戏剧理论家斯坦<br></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尼斯拉夫斯基)
<br></span> <h3>另有一事,文革初期。家中突然闯进四人,原来他们是来自太仓的外调人员。他们在一亲戚家抄家时发现一条腰带,搭扣上铸有:中国童子军和国民党徽。亲戚胆小,就说是父亲存放在他家的。</h3><h3>父亲接过腰带坦然地说:是我的,不关他事。亲戚就这样过了一关。而父亲都迎来了无尽的批斗。</h3> <h3>事后母亲说:你到太仓时已卅来岁了,还参加过什么童子军?你凭啥替他担这份罪?</h3><h3>父亲平静地说:我的罪状象新疆姑娘的辫子,不在乎多一根少一根,而这一条如安在他头上,那他一辈子完了。</h3> <h3>
父亲就是这样,在恶中看到了善,所以他生活得很平静,潇洒,快乐。因他对别人的欺骗,出卖等恶行心如明镜,但他能理解,宽容,不求全责备。他深知:包括自己在内,谁都不是圣人。<br></h3> <h3>父亲是个善良的好人,由于日寇的入侵逼着一介书生拿起刀枪去拼命。在保家卫国中他是一名战士,戎马半生,但他的枪口从未对准中国人。他无愧于我们国家,无愧于我们民族。尽管对他并不公平,但他无怨无悔。</h3> <h3>父亲这100年,既跌荡起伏,又平平淡淡,用一副联可概括:</h3><h3>一等人忠臣孝子</h3><h3>二件事读书耕田</h3> <h3>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h3><h3>今人云:人生七十小弟弟。而今100岁刚刚进入老年。</h3><h3>人们常说:进入老年的最初十年是人生的最好时光。</h3><h3>父亲也说:少不见法官,老不见医官。父亲这一百年确实没见法官,今后可尽量少见医官。愿父亲珍惜这最好的十年,尽情享受时光,享受生活。</h3><h3>愿父亲身体永远健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