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川省石棉县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东部,大渡河中游,雅安市西南部,地处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交汇地带,是内地通往云南、西藏两省区的重要通道 ,县域有汉、彝、藏等20个民族,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县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大渡河、楠垭河奔腾咆哮流经袖珍小城,多桥梁成为山水间的一道道特色风景线。全国唯一悲衬喜的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中外。“大熊猫放归地,彝乡藏家文化,温泉阳光棉城”成为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环线上的大驿站。</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石棉县城鸟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友相邀 </b></p><p> 2018年8月15日,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110团石棉县战友相邀,笔者与孙久明、何秋生等雅安雨城区战友奔赴石棉县,与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曹国强、汪贵军、金尔体子(彝族)、倪德华、沈小洪、陈清顺、苟如海、王远清、张富贵、高永强等生死战友在分别和参战40周年到来之际,重逢欢聚在大渡河畔的石棉县城。17日上午,在曹国强战友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我们战友一行5人,驱车前往石棉县城约3公里处的“川矿记忆文化公园”和“川矿记忆陈列馆”参观游览。驾车越过横跨大渡河畔的钢缆大桥,穿过县城繁华整洁的街道,沿楠垭河逆行而上,向广元堡原石棉矿第三采矿区驶去。</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川矿记忆石刻碑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庄重的川矿矿部大门。</span></p> <p> 到达目标地后,我们怀着对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部分集体转业指战员艰苦创建石棉矿的崇敬心情,参观了“川矿记忆公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景观和矿工群雕;聆听了“川矿记忆陈列馆”解说员图文并茂地深情讲解。我们为原62军部分集体转业指战员创建石棉矿的英雄壮举所震撼,为其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而感动。身为原62军的后代,此刻,我脑海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顾原62军挺进大西南,解放西康征战岁月的光辉历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美丽厚重的矿工广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采矿矿工群体雕塑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解放西康</b></p><p> 1949年12月9日原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24军军长刘文辉与原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在四川彭县联名发出《起义通电》,国民党第24军赓即在雅安宣告起义。</p><p>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奉命解放西康。1月中旬,中共西康区党委在成都宣布成立,廖志高任书记、刘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军长)、秦力生任副书记。2月1日雅安解放。</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先头部队进入西康省雅安城区,刘忠军长率部行进在青衣江文辉桥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入城仪式,部队途径雅安中大街,民众夹道欢迎。</span></p> <p> 2月2日,成立了以廖志高书记为主任、刘忠军长、白认为副主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雅安军事管制委员会。2月8日,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刘忠任司令员,廖志高任政委,方升普任副司令员,鲁瑞林、高德西任副政委,熊奎任参谋长,车敏瞧任政治部主任。62军军部兼西康军区机关,184师兼西昌军分区,185师兼雅安军分区,186师兼康定、昌都军分区。186师于3月24日解放康定。同时,184师(含185师553团一个营)协同14、15军及桂滇、黔边纵队发起西昌战役。于3月27日解放西昌。紧接着相继解放了西康全境。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人民政府办公地设在雅安,主席廖志高,副主席张为炯、鲁瑞林(62军军政委)等,下辖雅安、康定、西昌、昌都4个专区。此后,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展开清匪反霸和建立新政的工作,翻开了西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篇章。</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为1950年雅安,左一:西康省政府副主席鲁瑞林(62军军政委)、左二: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中共西康区党委书记)等。</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筹矿建县</b></p><p>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石棉等工矿产品。1950年10月,西康省委书记廖志高派西康省人民政府工商厅副厅长寇润圻率领7名干部、10名战士,于10月22日抵达汉源县美罗区连坡湾组建“西康省越西县石棉矿矿务处”(组成人员有张永义、张陶、冯定远、张雨琴、李继魁、邓德榜)。10月26日,经西康省人民政府工商厅批准,“西康省越西县石棉矿矿务处”在汉源县美罗区连坡湾正式成立,隶属西康省工商厅。由此,揭开了国有开采石棉矿的序幕。为加大石棉矿的开发和利用,1951年3月,西康省筹建石棉县,并将“西康省越西县石棉矿矿务处”更名为“西康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石棉县石棉矿”,直属西康省工业厅领导。1952年5月9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批准命名成立石棉县,成为全国唯一以矿石(石棉)名字命名的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川矿记忆”陈列馆,由原来的三矿办公大楼改建而来。</span></p> <p> 石棉县城,解放前叫“老鸦漩”,仅有几间茅草屋,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是人烟稀少的荒滩坝。沿河两岸,大渡河以东属汉源县,以西属越西县。后因老鸦漩修了一条小小的茅屋街改名叫“农场”。而今,随着石棉县城镇建设和发展,又改名叫“新棉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转战矿山</b></p><p> 1952年5月,经西南军区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185师及雅安军分区、西昌军分区、各县警卫团、基干团转业部分指战员、184师已转业到西普农场部分指战员(李春福同志带队,分两次调矿),由雅安军分区后勤处长赵瑶台(并提为雅安军分区副参谋长,因转业原因未宣布)带队,成建制集体转业到西康省石棉县石棉矿,共计2329人,其中干部188人。</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1年元旦,185师后勤处全体同志在雅安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1年元旦,185师后勤处排以上干部在雅安合影。</span></p> <p> 1952年5月的一天,雅安军分区参谋长朱刚在汉源县为即将奔赴西康省石棉县石棉矿的集体转业指战员召开欢送会。勉励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到石棉矿建功立业。5月26日,部队从汉源县出发,到达石棉县后驻扎在美罗、宰羊一带。经过5天的培训和整编,部队分为3个营。6月5日至8日,各营分别前往各场,一营前往宋家坪,二营前往大坪,三营前往凉山、苏家山。当时的“营”就是“场”,场下设中队,即2至3个采矿队也叫“生产队”。</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84师李春福同志转业前在西普农场与战友合影。</span></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的2329名指战员集体转业到西康省石棉矿,这对石棉县来说是一次人口大迁徙。1953年7月,石棉县的人口数为50813人,集体转业去的指战员占全县人口的4.6%,使石棉县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人。西康省石棉矿在当时的西康省是一个名副其实,首屈一指的大型企业。据1954年6月西康省工业厅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共有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27个,全部职工人数为9161人,而西康省石棉矿职工人数为3025人,占全省企业职工人数的33%。西康省石棉矿对全省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p><p> 1952年8月,西康省石棉矿矿部由连坡湾迁到“农场”,即现今的石棉县城内。1952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西康省石棉矿区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3年9月,中共石棉矿委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与会同志合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深山扎营</b></p><p> 62军集体转业到石棉矿的指战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战场生死考验。这些身经百战的钢铁战士,有的从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走来,有的从艰难困苦的抗日烽火战场中走来,有的从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走来。他们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党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挥师西南,挺进西康,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英勇善战,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立,为西康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老红军楊常玉的任命通知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老红军楊昌喜的任命通知书。</span></p> <p> 新中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指战员们身上的战火硝烟味尚未散尽,他们牢记党的重托和部队首长在转业动员大会上的深情嘱咐:“同志们,我们不久就要转业奔赴新的工业战线了,开发矿业,任重道远,艰苦而光荣。要记住党的教导,我们人民军队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指战员们坚决服从党的安排,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依依不舍地脱下心爱的军装,摘下军帽上闪闪的八一帽徽和胸前佩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打起背包就出发,随部队集体转业到西康省石棉矿,在深山老林的夹皮沟里安营扎寨。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新中国的开创者,转变为共和国的建设者,由握枪杆子的手,转变为握锄镐、锤钎、风枪的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指战员们在毛主席画像前表决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指战员们抓紧学习开采石棉知识。</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艰苦创业</b></p><p> 指战员们初到荒野矿山,对这个历经枪林弹雨锻造的英雄群体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战场”。</p><p> 解放前,旧矿山曾流行着一支歌谣,这样唱道:“天地是我屋,月亮是腊烛,盖的肚囊皮,垫的背脊骨。”这就是当时采棉工人们艰苦生活的写照。</p><p> 矿山环境,荆棘丛生,残破不堪,山路崎岖,野兽出没,没有住房,严重缺水。生产建设,地质资源不清,无技术力量,无厂房设施,无机器设备。</p><p> 指战员们在生产、生活环境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热情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遵照毛泽东主席“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发扬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他们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依靠革命的坚强意志,依靠钢铁集体的团结和顽强拼搏精神,在荒山深谷扎营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艰苦起步。</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一次受领开采任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举着红旗上山挖石棉。</span></p> <p> 他们用劳动的双手在短时间内搭建了茅草住房和修通了道路。曾在当时的《西康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我们有了两只手,劳动起来样样有》的文章。他们从大渡河里背水上山,为了节约用水,洗脸水再洗脚,星期天下到大渡河边洗衣服。</p><p> 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清废荒、辟工地、造工具、筑路建桥,战胜生产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组织生产,用最简陋的生产工具斧头、镰刀、锄头、铁镐、荒耙、铁锤、钢钎、背篼等工具采挖石棉,手工拣选,肩挑背扛,驮马运输等近乎原始的手工生产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向矿山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开采。1952年当年就生产石棉1470吨。</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悬崖峭壁上挖石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用背篼背开采的石棉。</span></p> <p> 建矿初期,石棉开采对这些曾经扛枪打仗的指战员们来说是陌生的事业,更无参照示范。但是,他们边生产边学习,不断钻研生产知识,在生产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随着石棉开采的规模逐步扩大和愈来愈专业化,矿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相继推广了“梯形开采”、“水平阶段开采”、“坑道水平掘进”等采矿方法,还修建了架空索道、轻便铁道,使矿区开采逐步走向正规,并由原始落后的手工生产操作,逐步发展到机械化生产操作。石棉产品由单一的生产长纤维石棉,增加了1—5级中短牌号。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配套,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给矿山工地的采棉战士送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3年1月,石棉矿第一矿场部全体同志留影。</span></p> <p> 建矿初期,虽然生产和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指战员们却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节假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床单当幕布,土堆垒舞台,创作了《石棉矿工之歌》“二锤响,矿车叫,风光把工地照,生产记录日日新,劳动热情火样高……”。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曾刊登在了当时的《中国音乐》杂志上。</p> <p>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同年11月,“西康省石棉矿”更名为“四川省国营石棉矿”,隶属四川省工业厅冶金局。1962年1月,“四川省国营石棉矿”收归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管理,更名为“四川石棉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赵立信同志获得的劳动模范奖章。</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元帅与士兵</b></p><p> 1966年3月25日,彭德怀元帅沿成昆铁路线去渡口(今攀枝花市),途中特地来到四川石棉矿,视察了矿山、选矿厂和职工医院,看望了技术人员、工人和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摆渡的老船工帅仕高。</p><p> 彭德怀元帅健步登上海拔1248米高的第一采矿场,来到坑道口的选矿班,全班有10多人,正围坐在地上用棉锤剔除矿石上面的长纤维石棉。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部队转业来矿的,战争年代曾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老战士们在矿山工地意外见到老首长,激动地向彭总问好!彭德怀元帅跨前一步,深情地伸出宽大而温暖的手与老战士们亲切问暖握手。这是不穿军装的元帅和他的士兵战友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战场重逢时的握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彭德怀元帅视察过的1248矿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矿工广场”复制景观1248矿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彭德怀元帅视察四川石棉矿后,用“石穿”的名字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转型改制</b></p><p> 1974年7月,“四川石棉矿”由国家建委建筑材料工业局下放到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局管理。1980年4月,更名为“四川省石棉矿”。1985年3月,“四川省石棉矿”隶属关系由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局下放到雅安地区工业局管理。</p><p> 1985年后,由于石棉矿资源开始出现枯竭,石棉替代品出现,生产陷入困境。2006年6月,举步维艰的“四川省石棉矿”转型改制融入地方,管理权限由雅安市下放到石棉县,成为石棉县属企业,与石棉县一道和谐发展,踏上新征程。</p> <p> 原62军部分集体转业指战员,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荒野开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川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川矿的创建、发展和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伟业篇章,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重要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得到彭德怀元帅亲临视察的肯定和高度评价。</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雨中“忠字广场”上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画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忠字广场”上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层楼上的巨幅油画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川矿精神</b></p><p> 四川石棉矿六十余载岁月,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白手起家,艰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工业文明史。而原62军部分集体转业到石棉矿的指战员,就是这个艰苦创业史、工业文明史的奠基人。他们把青春和终生献给了川矿,有的人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人光荣地伤病致残,有很多人的后代继承父辈事业成为了接力的矿二代。他们同后来的川矿人一起,把川矿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八大石棉矿之一,累计利税达14.3亿元,鼎盛时期向国外出口石棉占全国87.45%。</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四川石棉矿历任经理、主任、矿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战友一行参观复制景观著名的1248矿坑。</span></p> <p> 川矿完成了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它的名字已经尘封。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川矿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宝贵精神财富。原62军部分集体转业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将载入川矿的光荣史册,将载入62军的光辉军史,将成为62军后代心中永远的记忆和传承的红色基因。</p><p><br></p><p><br></p><p><br></p><p>史料来源:</p><p>1、石棉县“川矿记忆陈列馆”、“川矿记忆公园”。</p><p>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石棉县委员会编撰的《川矿文史(专辑)》。</p><p>3、川矿原62军部分集体转业指战员后代。</p><p>4、笔者收集整理、现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