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在建筑设计圈里混了二十年的外行人,高迪的名字已经听了很多年,圣家堂教堂的图片介绍也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是我此行的重点。虽然对此建筑早有了解,进入教堂内,还是被深深的震撼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脱口而出Elegance.瞬间感觉到了一种情愫的勾联。2001年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特地前来拜访我,探讨国体和哲学问题,交流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我公司名号中的这个单词,翻译是我们的美女建筑师孙玉石,她和我当时一样的诧异。</p><p class="ql-block"> 2006年华尔街一大佬就因为看到了我商业计划书上的这个公司名号上的单词,专门在曼哈顿与我会面。</p><p class="ql-block"> Keep Dream Keep Elegance谓之凯帝克及其使命。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东西,昭示用灵魂探索现在,追求未来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 而我并不懂英语。只知道这是一个特别牛的形容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最强烈的感官冲击来自它的空间感。</p><p class="ql-block">中殿的高度差不多50米吧,侧殿也有30-40米。进来的人们无不仰望,这就是宗教建筑追求的空间感受效果。对主是要仰望的。</p><p class="ql-block"> 1999年哈佛建筑系的终身教授艾里亚斯陪日本著名建筑师六角鬼丈来我们公司谈俪城项目,却对我们建筑师李岩获梁思成奖的一个方案表示出莫大的兴趣,我问为什么,他说,建筑是表达空间关系的,这个表达的特别清晰丰富有味道。你应该把它做个模型,这样便于从各个角度看。我把那个模型在我办公室挂了20年。还是没看懂,但它一直在熏陶着我。</p><p class="ql-block"> 主是万物的主宰,他有着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神秘,他的经历又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哀婉,他的追求让人唯有膜拜的崇高,所以宗教建筑外形上都是高耸消瘦,立面处理上的表象特征繁琐细腻远胜于其他建筑,以裹挟包容人们仰望的强烈情感。千年沧桑证明,这里类建筑对于所有人都有着不可抵抗,挥之不去的魅力。</p> <h3> 圣家堂内部的层高令人震撼,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他引领着人们的视线高扬,抬起头放不下,那里有建筑细节的揣摩,目的就是一个,仰望星空,仰望神灵。人们忽略基底方形的立柱随着高度的升高变成了八边形,接着又成了六边形,最后变化成了圆形,信徒不管这是不是螺旋状立柱三维拼合的产物,仰望就是臣服,仰望就是虔诚。那个年代,宗教就是一切。</h3><h3></h3> <h3> 内部空间窄而高,只能仰望。地块就这么大,大约90*60的长方形平面。平面布局全世界的教堂千百年来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高度和立面装饰。如果高度降低30米呢,作为教堂集会的人均面积已经很舒适了,空间拉高30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是感觉是天壤之别。这就是建筑空间感的作用和价值。这才是建筑师高迪的价值。</h3><h3> 记得在金融街英兰项目的营销方案中,我提出用立方米的空间概念代替常用平方米的平面概念,以往没人这么做过。犹豫中,公司德国籍建筑师的父亲来访,谈起合作他在给我展示他们德国设计公司实力时发现,德国在介绍建筑项目时,立方米的概念都要明示。当时立刻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h3><h3> 西方的教堂实现人们的崇拜感,大多是通过室内穹顶之下的仰望达到,中国是通过室外场景的过渡,看看布达拉宫五体投地的信徒,南京中山陵的攀爬,就连人民大会堂漫长台阶的踱步,都是通过建筑表达的神圣意愿。</h3><h3> 人们都希望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排斥那些无用或是眼下无用的东西。但是有用与无用是相得益彰的。圣家堂的外装饰和高空间从教堂的使用功能看,是多余无用的。但恰恰这些无用之用为大用。建筑是这样,其他亦如此。</h3> <h3> 圣家堂教堂一共有三个立面,18个高塔组成。分别是朝东的“诞生立面”,讲述关于耶稣诞生和幼年的生活。朝西的“受难立面”,讲述耶稣的受难和死亡、复活。以及朝南的尚未完工,也是最大最豪华的“荣耀立面”,讲述耶稣死亡、末日审判、地狱以及最后的荣耀之光。
每个立面由4座高塔,一共12座,代表耶稣的12门徒;加上教堂中心的4座高塔,代表四位福音书的作者马太、马可、路加及约翰(若望),外加更高的一座代表圣母玛利亚,以及最高的代表耶稣基督。
目前这18座高塔,仅完成了东西两面各8座。<br></h3> <h3> 最强烈的感官冲击第二是它的结构形式。因为高又要保证安全,供支撑的柱子就要密一些,柱子多了顺道又讲了一个森林的故事,那是牵强的编纂。人们相信是因为仰望震撼下已经淡化了对细节的考证。</h3><h3> 1998年我的前任董事长刘克谦在香山饭店给我讲当年怎么配合贝律铭做设计的细节,给我指他们结构专业梁板柱做得怎么漂亮。我才知道建筑师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建筑所有专业的设计,结构专业也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创意和艰辛。</h3><h3> 也许建筑师更多的创意需要结构工程师的支持,那些有创意的结构工程师就很受欢迎,或者干脆就过渡到建筑师。与我配合的一个总经理李晓冰,原来就是一结构工程师,回来又考了注册建筑师。这样的双注册,大都是结构转向建筑。没听说谁是建筑转结构的。</h3><h3> 但是不知道当时有没有这么细致的专业区分,如果建筑师同时也解决结构计算,那高迪确实非常非常牛。</h3> <h3> 在这里,你会不自觉地想抬头。穹顶的灯,璨若群星,为信徒们指明方向。柱子延伸到顶上,分出树一般的枝杈。高迪说过,圣家堂内部的深度和亲密感会像一个树林。</h3><h3> 实际操作时建筑师考虑的只是空间表达的意向,怎么实现还需要结构工程师的严密计算,现在全国结构工程师都在用的(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是我们公司教授级高工王昌兴带着几个年轻人编的,密密麻麻几乎都是数字,941页,数字的数量可能需要以亿为单位统计。我们在蒙古的魔方现代艺术馆论证时,结构工程师张文捷自己做了一个模型,各种数学公式写了19个,我当时就晕菜,有数据支撑的方案才是科学。我现在每每看到这个艺术馆,我就会想起那个红色纸板模型和那一连串数学公式。</h3> <h3> 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式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br></h3> <h3> 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堂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 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br></h3> <h3>圣家堂教堂可能是座落在石头基座上。按照现代技术,其荷载及地耐可以有更漂亮的结构形式。</h3> <h3> 圆润、曲线、亲近自然和童话般的美丽色彩这些审美标准决定了我对高迪的喜爱是必然的。色彩是巴塞罗那的主题,也是高迪的主题。<br></h3> <h3> 擅长使用曲线,强调自然风格。一如高迪的名言:“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归于上帝”,他对于曲线的痴迷与得心应手使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动态。甚至让人觉得那不是建筑,而更像生物一样。个人认为他的建筑思想中存在着“有机性”的概念,让他的作品都像有生命一般的在生长。<br></h3> <h3>严整的结构,让教堂的支柱和顶端获得了神奇的美感。最顶部的部分就像开满了一朵朵花瓣。配合墙壁上所开凿的巨大窗洞,使象征耶稣降临的光线从四面八方照入教堂的内部。为了避免日光的直射,高迪在圣家堂顶棚的开口处覆盖了一种柔光镜,让光线变得柔和动人。于是,圣家堂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天然光线从拱顶洒下的教堂。传说2010年11月7日,当罗马教皇走进圣家堂之际,太阳突然穿透云层,照亮整个室内空间,让见惯世面的教皇也惊诧不已。<br></h3> <h3> 圣家堂的Y型立柱, 创意来自高迪对大自然的模仿, 如同枝条纵横的树丛伸向天顶。立柱上带有12星座的标志, 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信仰。
“受难立面”以基督的死亡为题,高迪为了表现受难的痛苦,设计了棱角分明的现代线条。雕刻家苏比拉克斯按照高迪留下的图稿刻出了由最后的晚餐到基督被钉十架、到基督升天的故事。上帝可能不希望留一座完整的天堂在人间。<br></h3> <h3> 通过对树木枝干自然生长方向的观察,高迪获得了树状立柱结构的灵感。高迪把圣家堂的内殿幻化成一座巨大的森林,“每根柱子的下部为树干,树干往左右分叉出树枝来支撑拱顶以及顶棚,顶棚的结构仿佛是一层层的树叶,阳光从树梢的叶片之间轻轻地洒落下来。”整个圣家堂内有三十六跟外形、高度和粗细不同的树状立柱。</h3><h3> 我觉得这是故事,任何建筑都是有语言的,都在反映那个年代的沧桑。教堂在宗教信徒那里是至高无上的,要反映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繁琐华丽的装饰及高耸的形体和宽阔的空间已经是共识,虽然运用了石材,但安全支撑是必然要解决的。简单讲,是先有支撑柱后有柱的描述。</h3> <h3> 教堂呈十字架结构,十字架交汇之处,是四根最大的支柱,呈粉红色材质。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斑岩的特殊石材。根据承受重量的差异,高迪使用不同的基座与石材来建造立柱。浅红色的斑岩是承重量最高的岩石,接着是深灰色的玄武岩、蓝灰色的花岗岩和浅灰色的蒙荷依卡石。节点是柱身与分叉的交汇处,高迪利用它们来标记立柱的分叉点。<br></h3> <h3> 圣家堂整体设计以大自然的洞穴、山脉、森林、花草动物等为灵感,高迪将整个教堂建筑设计为一座可以用浮雕雕刻出来的《圣经》,从教堂的三个立面描绘出耶稣的诞生、受难和上帝的荣耀。教堂的18个高塔分别代表耶稣和他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本人。
<br></h3> <h3> 第三是它由采光和玻璃组成的美轮美奂的色彩。整个教堂的采光设计非常奇特,可谓空前绝后。仰望教堂顶部,仿如百花盛放,高迪依据一天中光线的不同变化设计的采光,让阳光透过无数个小光孔和五彩斑斓的彩色玻璃窗投射进来,比任何灯光都要美丽。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一侧是暖色、一侧是冷色也是按照太阳日出日落而设计的。光影下一棵棵高大的树干延伸出树枝支撑着高大的尖顶,四周彩色玻璃窗映衬出五彩的花朵,渐变的色彩自然梦幻,整个教堂弥漫着梦幻般色彩,宛如一个万花筒的世界。
伴着管风琴的圣曲开始,教堂里虽行人匆匆,但都保持着安静,每个人都怕打扰到教堂里安静的气氛。我走了一圈后,宁心静气的坐在教堂中央的椅子上,静静地注视着耶稣像,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此刻只想将心放空。那高高的穹顶回旋着撼动人心的颂诗,此时此地,人如蚁族,微不足道。此情此景,让我心生敬畏,不由感叹自己在信仰面前是如此渺小。<br></h3> <h3>人们都被眼前的建筑色彩深深的吸引、震撼。高迪采用了大自然的设计,参天大树的环抱,精湛的彩绘窗花的设计,象征着的大自然色彩变化的对比,让人留念。</h3> <h3>最让人欲罢不能的,还是花窗。圣家堂的花窗主要是由Joan Vila Grau和J. M. Bonet按照高迪的意图设计完成的。</h3><h3>光透过花窗玻璃幻化成教堂内部明艳绚丽的空气,与传统哥特式教堂内部的阴森完全相反。</h3> <h3> 任何建筑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迎合时代的需求而诞生。那个年代上帝是无比神圣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是纯粹的。在建筑的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探索也顺理成章。采光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h3> <h3> 不同的自然光线赋予不同的意向,故事要顺其自然,比如这个方向是西侧,夕阳是暖色调。</h3><h3> 故事是人类有意识之后,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许是为了证明什么,也许是为了救赎什么,也许是为了得到什么,也许是为了回避什么,总之,故事在这里起到了疏通剂的作用。记得1999年底,我们参与竞标大连星海湾广场项目,当时有八家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准备了半年,市政府没有邀请国内的公司参与,我气宇轩昂的争取,虽然只有28天,我们还是做出来了,而且同意KDKE第一个汇报,汇报时不能主动讲,而且只能是一个人,问什么说什么,我默默的在市委书记的身边,当他看到我们方案中的轴侧图时,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轴侧图,他又问,为什么。我说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他说,我懂了。</h3><h3> 他转身走之前,告诉其他市政府领导,其他的我就不看了,这个就不错。一位付市长问,怎么评分呢,他说,我看也就是100分吧。</h3><h3> 在场的几十人,都愣了。傻了。呆了。</h3><h3> 轰轰烈烈的竞标就这么结束了。</h3><h3> 这个与我对话的市委书记叫薄熙来。</h3><h3> 我们一起去的香港设计大师潘加风问我,你说了句什么就搞定了。我重复了一遍,他问什么意思。我说故事,是风水的故事。</h3><h3> 事后,我拒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和公司宣传,我觉得有点胜之不武。</h3><h3><br></h3> <h3> 空间穹顶,结构伸展,色彩斑斓,形成全方位震撼。人之渺小,神之伟大,仰望之间,唯虔诚祈祷。</h3><h3> 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说,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在这样穹顶之下的空间里,人与穹顶是不成比例的存在,仰望就是瞻仰,仰望就是跪拜。</h3><h3>东西方的宗教建筑,都去展现神圣与平凡相遇的场景,区别是东方的跪拜行为是外露的表象,而西方的跪拜行为是内在的心灵臣服。</h3> <h3> 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材质,不同形状,不同的工艺过渡的非常自然。</h3> <h3> 自然光从天上倾泻飘洒而下。在室外是感觉不到的。</h3><h3> 这就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h3> <h3> 为了采光效果,连不同部位的颜色都有刻意的搭配,而这种搭配完全是下意识的。</h3> <h3> 教堂的墙壁上设计了大量的玻璃窗户,让阳光可以自然的照进殿内,让人感觉整个教堂光明而又庄严。</h3><h3> 窗户不再单单只是通风和透光的作用,而是成为了建筑的主题。</h3><h3> 东方的玻璃采用了蓝绿冷色调,西侧选择了红橙暖调的玻璃。</h3> <h3> 走进教堂内部,被五彩斑斓的窗户所吸引,一面为冷色一面为暖色,象征着太阳升起和落下。阳光的折射让教堂更加熠熠生辉。不同材质的石柱支撑着树枝状的穹顶,像是走入了森林之中。中庭是耶稣像,抬头正上方是圣堂,中厅左侧是圣母玛利亚,右面是圣约瑟。受难立面是由后世的建筑家陆陆续续建造的,石柱的颜色有很明显的新旧区别。受难立面即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后升天的过程。8根小柱子象征人类的肋骨6根倾斜的大柱子象征紧绷的肌肉,寓意真相和生命的艰难与赤裸。生命有限,艺术不息。
</h3><h3><br></h3> <h3> 仰望需要细节,长时间仰望需要揣摩,平坦可以一览无余,比如西方的园林,而起伏可以移步易景,比如东方的园林。</h3><h3> 这里各种构造的面和装饰一样,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除了令人震撼的层高,富有设计感的几何图案细节,圣家堂内部的光影效果,更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圣家堂是彩色的,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气质。</h3> <h3> 教堂内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外面看到的那些超凡复杂的风格,一下子被舍弃,视觉感觉瞬间转换,你能感受到的是那五彩缤纷的光芒。</h3><h3> 教堂内外人为的制造了丰富的视觉凝聚点,而且每个凝聚点都没有你可以一晃而过的理由。抬起你的头,仰望仰视,直到你的颈椎发酸,也不舍不能放下。</h3><h3><br></h3> <h3> 东立面的窗户是从浅蓝到深蓝的冷色系过度。象征着清晨的诞生。<br></h3> <h3>西立面的窗户则是从橘黄到红色的暖色系过渡。象征着黄昏。<br></h3> <h3> 颜色和结构。是教堂内部最为值得欣赏的所在。“高迪的设计团队特别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玻璃窗花,以三原色的三片玻璃彼此覆盖重叠,调配制造出一种全新的色调。他敢于在各种表现手法上向极端行进。</h3><h3> 我记得有本书形容美国精神的一句话,朝着目之所及以外的地方,而且敢于迈开脚步,奔向那未知的前程。</h3><h3> 与欧洲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教堂,圣家堂的确给我以冲击,留下了一种全新的,让人意外而惊叹的印象。</h3> <h3> 教堂内外差异化设计几乎做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印象深刻。内部的设计清新简洁,没有太多的装饰。这让所有进入教堂的人,都会第一时间被这种斑斓的色彩所震撼和吸引。高迪用无比繁复的设计完成了东门入口的诞生立面。却让人一进门后看到如此简单清新,充满颜色的多彩内堂,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惊叹。让你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恍然。<br></h3> <h3> 绿色的、蓝色的、黄色的和红色的光线从加泰罗尼亚艺术家Joan Vila Grau设计的彩色玻璃窗中投射进来,斑斑点点的光亮形成了不断变化着的图案,照亮了装饰着葡萄、樱桃和花朵的石壁。
现在可以参观的是“诞生立面”和“受难立面”。“诞生立面”以基督的诞生为题,墙上的雕塑展现了由童贞玛利亚怀胎到基督长成的故事,因为主题是欢迎庆祝基督诞生,所以以欢喜愉悦的雕塑为主。<br></h3> <h3>对大自然的敬畏,让高迪同样迷恋色彩。“不论过去还是将来,装饰物都应被染上颜色。大自然呈现我们眼前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自己的色彩:植物界、地质学、地理学和动物界中的一切,构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
圣家堂的设计带有强烈的自然和超自然的色彩和效果,除了吸收了当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的造型,例如蜥蜴、鸽子、仙人掌、棕榈等,将其作为蓝本来设计教堂,更将《圣经》中的各个人物、场景和故事通过这座建筑内外的各种几何造型及无数雕塑来表达展现,使这个教堂成为每个来访者都可以读到的一本天主教教义问答书。<br></h3> <h3>五彩斑斓的彩色玻璃拼花窗
一进入教堂,所有的人都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情——抬头仰望,然后惊讶,肃穆,感叹,满足得热泪盈眶!渺小的人类仿佛又回到了襁褓之中,回到了诞生之初的年月,置身于密林和洞窟,沐浴在从五彩斑斓的彩色玻璃拼花窗洒下的一束束“和谐之光”之中。<br></h3> <h3> 日光倾泻下来,流到光滑的地板上像是天堂的影子,流到人们的眼睛里,像是恒久幸福的错觉。</h3><h3> 伟大是熬出来的,伟大是逼出来的。高迪做圣家堂设计时,电还没有发明运用,室内空间的只能靠自然光,如何运用自然光是教堂建筑从开始就必然面对并解决的问题。</h3><h3> 倒逼,是面临的问题的拷问。是不得不的实践表达。建筑是这样,人类所有的问题概莫如此。</h3> <h3> 第四个震撼来自于这座建筑的属性----教堂或者称之为宗教建筑。</h3><h3> 到欧洲走走,到处可见教堂,教堂是城市的制高点,教堂是最奢华的建筑,教堂是建造时间最长的建筑,教堂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教堂是靠信徒捐赠政府不参与的建筑,了解西方必须了解宗教建筑。那是西方文明的根基。教堂令人敬畏,敬畏到几乎没有听说捐款挪做他用的丑闻。在这里形成了世界最大,持续时间最久,全靠信仰,唯一没有惩戒性条款,自觉自愿的组织。</h3><h3> 如果说东方文明比较多的倡导以生观死,西方文明则比较直接的告知要以死观生。</h3><h3> 我告诫自己,让死亡引领生活。</h3> <h3>西方的教堂建筑,历经一千多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每次重大的建筑风格的演变,教堂必然是体现新思想的先锋军(包括现在也是)。教堂的演变,也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宗教、社会、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从教堂入手。<br></h3> <h3> 教堂既是生之地,也是死之地。人们洗礼于斯,安息于斯,升天于斯,教堂在西班牙人的生命轮回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精巧华丽的教堂可称为中古时代的建筑象征。宗教建筑壮丽的教堂以赞美上帝,祈求赐福给天下众生。</h3> <h3> 用几代人的时间去继续建造一座教堂,这样一种 对艺术的理解和宽容,在功利主义横行的现代,在信仰缺失的国度不可能实现。<br></h3> <h3>圣家堂不仅是个教堂,还是一个献给上帝的礼物。这是无可挑剔的初衷与归宿。千载难逢,万年难遇的良机。任何一个建筑师都会倾其一生做这件事。</h3><h3> 建筑大师寿振华生前是我的总工,他在谈到他的过往时,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业主的想法才是建筑师创作的源泉。他与贝律铭配合做中国银行是因为他对模数设计见解的契合。他主持设计的金融街七号,现在的英兰国际项目,吸引了在中国顶尖金融机构的入住,他依然强调,是大老板于志强的信任,才可能有这样高空间的写字楼,当我每年在这里的中庭欣赏圣诞音乐会时,面对陈逸飞50高的漆面今夜无人入睡,伴随着音乐我屡次想起他。</h3><h3> 高迪是幸运的。他有了这个平台。高迪是幸运的,他诞生在那个时代。高迪是幸运的,信徒捐赠而且无条件信任他。高迪是幸运的,他遇到一个或者是一群信奉上帝又给他时空的业主。</h3><h3> 香港设计大师何弢生前也说,没有业主的认可,建筑师将一事无成。</h3><h3> 高迪在这个时代,与见这样的委托人,所有的构思想法创意和坚持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才是成立的。</h3><h3> 我被高迪的作品震撼的目瞪口呆,更被高迪背后支持他的人感动的热泪盈眶。</h3> <h3> 高迪做圣家堂时,世界上第一个宗教建筑已经诞生了700年,那是1143年的事。高迪有足够的过往实践供参考,而做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是建筑师的职业特性,况且高迪乎。</h3><h3> 当我听到什么风格的建筑什么名称的柱廊时,那都是外行人浅薄的亵渎。建筑是时代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空间艺术,它诠释的是对空间功能的理解。</h3><h3> 高耸的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高耸入云到当时技术的极限,而且要做它50年,功不必在我成啊。这胸怀这想法只有感叹的份儿啦。</h3> <h3> 圣家族大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进行了建设。高迪将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设,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圣家堂的建设进展缓慢,仅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维系,中间又受西班牙内战干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的建造时断时续。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
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设长年来饱受争议:有人质疑高迪本身的设计;质疑高迪去世后的建设可能违背了高迪的设计意图;以及西班牙与法国间高速铁路地下隧道的建设可能会影响教堂的稳定性等等,但其仍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br></h3> <h3> 圣家堂 起初,是在建筑师Villars的指挥下动工的, 但是他只建了部分地下室就退出了。1883年,高迪开始正式接手,直到43年后他遇车祸死亡。</h3><h3> 圣家赎罪堂起源于一个叫Josehines 的组织,他们不满于社会的颓废,打算建一个赎罪教堂让信徒们来这里祈祷,为有罪的人们求得宽恕。高迪死后,留下了很多资料、设计稿和模型。</h3><h3> 这样一座繁复且施工难度极高的建筑,不难看出他本身对宗教信仰的高度虔诚与敬意,接手圣家赎罪堂的建造之后,高迪将他全部的心力都投注其中, 没有再设计任何其他的建筑。</h3><h3> 对于高迪来说,圣家赎罪堂不只是为上帝而建的房子,《圣经》中的各个场景在整个建筑中如同图画一样逐幅展现,栩栩如生。建筑的立面无疑是最能体现这些宗教场景的舞台。教堂共设有三座宏伟的立面:诞生、死亡和荣耀,每个立面的主题都代表了耶稣神职的一个方面:作为地球上的一个人,作为人类的救世主,作为在最后审判日判决生死的法官。在高迪去世的时候,东方表现耶稣作为地球人的诞生立面已经基本完工,极其繁复细致的装饰和雕刻布满了墙面,多以圣经中的人物和场景为题材,显示出无以伦比的高超建筑技巧。在高迪世俗建筑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光线在这里有了象征的意义,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人们接受第一缕阳光和象征获得拯救的起始点。</h3> <p class="ql-block">高迪被人们称为具有惊世才华的疯子,衣衫褴褛、沉默孤僻,无绯闻无情史,几乎不享受任何俗世乐趣,包括音乐、运动、社交、女人......他一生只沉迷两件事情:观察自然,以建筑为载体重现自然。</p> <p class="ql-block">高迪终生未娶,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别的爱好和需求,圣家族大教堂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贡献在那里,1925年还干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族教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礼拜,被一辆电车撞倒,当时他衣衫破旧,路人以为是流浪汉,把他送到圣十字医院,三天后去世了,大家才发现流浪汉竟是高迪,为他举行了个很隆重的葬礼,送葬的队伍从圣十字医院一直缓缓的延伸到了神圣家族教堂,把他安葬在他未完成的神圣家族教堂地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圣家族大教堂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堂,它已经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当你从远处遥望巴塞罗那这颗地中海明珠时,圣家族大教堂无疑就是这颗明珠上最闪耀的一个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建筑师可以运用特有的空间语言讲述上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有语言的,建筑是有释放感觉的,建筑是营造空间的,高耸是主线,巴塞罗那的犹太山是173米,高迪说自然是要尊重的,他把圣家堂的标高定在172.5米,无可挑剔唯有认同的沟通啊,如果犹太山的标高是500米呢?</p><p class="ql-block"> 公众认同的故事就是文化,经过历史洗礼的故事就是文明。</p> <p class="ql-block"> 高迪接手后,地下圣坛已在建造中,无法修改设计图纸,于是他按照第一任建筑师的设计建造完成地下圣坛,然后把整个教堂进行重新设计,把原先设计的新哥特式教堂改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从1883年至1893年高迪主要在原有设计的平面上做修改,不敢做太大变动。从1891年至上世纪初,由于米拉之家、古埃尔公园建成的成功,高迪开始大胆修改教堂设计。他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设计成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并且增加到18个,由此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顶峰。</p><p class="ql-block"> 出身于世代铁匠的高迪,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间解构能力与雕塑灵感;儿时的风湿病又迫使其练就了一双观察与解读大自然的敏锐的眼睛,这些因素都成就了高迪日后成为师法自然的建筑大师。圣家堂的重新设计就带有强烈的自然色彩,高迪以大自然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来设计装饰教堂,更将《圣经》中的场景画面以立体的形式在整个建筑中加以展现,同时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等各种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神圣建筑,这些都使得圣家大教堂完全有别于其他教堂而独树一帜,卓尔不凡。</p> <p class="ql-block"> 高迪一方面保持了原设计的的哥特教堂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另一方成面也在很多地方背离了哥特教堂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他为了取消飞扶壁,自己创建了一套斜柱和双曲面拱的结构系统,让水平荷载直接通过柱子传递到内部,不再需要外部支撑。</p><p class="ql-block"> 高迪曾经做了很多石膏模型来研究设计,包括一个长宽各5米、深2米的1:10的主殿模型。他把教堂的平面挂在屋顶上,下面悬坠着砝码,再通过变形的平面形成的翻转的模型而取得柱子拱券的必要角度。在“耶稣受难”立面上需要受拉力、实际却受压力的斜柱子上看起来很明显。</p><p class="ql-block"> 从1914年开始,高迪不再接手任何新的建筑设计任务,而为圣家堂的建造倾注全力。后来,他又直接搬到教堂地下室居住,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人质疑为何工程如此漫长且久未完工,高迪说:“我的客户并不急”。他所说的客户,其实指的是上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合作,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和建筑师都依赖于其余的图纸和石膏模型来推进这个项目,并且尽可能地坚持高迪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教堂却完全不一样,新艺术运动使得它不再是中世纪僧侣束缚大众思维,剥削农奴财富的罪恶象征,也使得高雅不再是王宫贵胄和资产阶级庄园里沙龙上的专利。</p><p class="ql-block"> 以高迪为首的一系列艺术先驱,用他们短暂而辉煌的生命,石破天惊的杰作,传播普世价值,打破阶级的禁锢,让美能够被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平凡的人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悬链线的设计是高迪在米拉之家等建筑中很喜欢使用的设计,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如同上图,把整个结构倒吊小沙袋,然后镜像反转过来,就成了悬链线的独特结构。</p><p class="ql-block"> 他坚信一切建筑都必须是对自然的再现和人类幻想的结合,而不是凭空设想 ——“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不过他并没有被莫名其妙地草草埋葬,而是得到了最风光的全城出殡,因为一位粉丝老太太认出了他——西班牙的骄傲,上帝虔诚的仆人——东尼奥·高迪先生。他被安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墓室,和他献给上帝的最杰出礼物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高迪曾经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各种变化组合成的充满韵律动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圣家堂以“圣家赎罪殿”的名义登录为西班牙文化财产。1984年,圣家堂的诞生立面、地下圣坛与高迪其他6个位于巴塞罗那的建筑作品,以“安东尼·高迪的作品”的名义共同登录为联合国世界遗产。2010年11月,由教宗本笃十六世祝圣主祭台成为宗座圣殿。</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策划了一个大项目,占地25平方公里,名字叫(Cradle To Cradle).拟实体再现世界文明史的发展演进历程,作为总策划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项目要建成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并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圣家堂教堂内,我觉得那是无知无畏的狂妄。</p> <p class="ql-block"> 有人取笑它只不过是“一堆石头”,也有人赞叹它是“能够让人狂喜心碎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尚未完成的教堂已成为建筑爱好者的朝圣目的地,去巴塞罗那的游客不会忽略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它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p> <h3> “没有哪座城市像巴塞罗那,因为一个人而熠熠生辉。”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一生的作品中,17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直到有幸亲临圣家堂才明白世间当真有这般天才的存在。</h3><h3> 圣家堂始建于1866年,高迪于1883年接手,直到1926年他去世,将这座尚未完成的旷世奇作留给巴塞罗那。高迪毅然抛弃直线设计,将几何图案中的螺旋、双曲线、抛物线精妙地运用在这充满韵律的建筑内,五颜六色的琉璃、马赛克与自然光线巧妙结合,使得教堂内部肃穆而又奇幻。<br></h3>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是一个整体,无论哪一个立面、哪一座高塔,无论是高迪还是后代的建筑师设计的,它都是一个整体,一个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可贵的追求的有机结合体。这种追求就是,永远信仰美,不管是人性之美、神性之美还是自然之美、创造之美。</p> <h3> 圣家族大教堂作为唯一一座入选世界遗产的未完成建筑,无论身处巴塞罗那何处,总能瞥见它直插云霄的塔尖。
从漫长的中世纪开始,教会便通过修建教堂的方式,取悦神明,更客观的结果是把资金、人员、技术聚集到一起,消耗不计其数的资本和成年累月的时光,最后以不断刷新纪录的铺张宏伟昭示世人——教会的权利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r></h3> <h3>2010年,教皇本笃十六世将奢华的圣家族大教堂册封为宗座圣殿,这座教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高大的尖塔、色彩鲜艳的彩色玻璃、华丽的建筑外观以及装饰拱的狂热追求。
高迪说:我会变老,但其他人会继续。一代代保留下来的是专注工作的精神,圣家族教堂会是几代建筑师生活和思想的体现。<br></h3> <h3> 高迪几乎就是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象征。单看这些中文介绍的书籍,起码能感觉到对中国游客的影响。高迪的圣家堂配得上这样的赞益。</h3> <h3> 西班牙璀璨文化的缩影 正因为教堂承载了西班牙人的生生死死,所以生人们才将教堂营造得如此的气势宏伟,精妙绝伦,无与伦比,不同凡响。</h3> <h3> 自由的氛围能诞生奔向远方的人,尽管衣衫褴褛,孤独蹒跚,但心灵是愉悦的。自由的环境造就伟大的作品,尽管要行走在非议寂寞的路上。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路径依赖。</h3> <h3> 到2026年,希望我能再次到巴塞罗那,按计划那是圣家堂最终建成的日子,也是高迪去世100周年纪念日。届时将能看到完整的圣家堂的18座塔楼和重楼,最高的耶稣之塔高达170米,会成为世界最高的宗教殿堂(科隆大教堂157米,梵蒂冈彼得大教堂137米),超过自由女神像和伦敦的大笨钟。</h3><h3> 我在基督教的教会里做过近百次的礼拜,我感受到了自觉的虔诚,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堂是神圣的。这里可能没有机会参加了。</h3><h3> 即使依然在建设中,这又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文明之途民众之盼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因为那里代表着诗和远方。</h3> <p class="ql-block"> 圣家堂教堂是座无与伦比的宗教建筑。可能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建筑了。美国的水晶大教堂建了12年,那完全是一个现代建筑,室外没有繁杂的装饰,室内空间与地块差不多大小的圣家堂相比,又是另一个感受。</p><p class="ql-block"> 我在圣家堂内唤醒更多的是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感觉,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圣家堂是个时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圣家堂代表了一个纯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