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ay19 2018.7.24</h1> <h1>马德里到里斯本的飞机只飞1小时,小飞机飞的不高,下面的风景看得很清楚。</h1> <h1>临近里斯本上空,只见机舱下乱云翻滚,非常壮观。</h1> <h1>飞机钻过云层,降低高度,开始降落了。</h1><h3></h3> <h1>在里斯本机场大厅,遇到了警察部队管弦乐队的演奏,好像在欢迎我们。</h1> <h1>酒店在罗西奥广场旁的巷子里,一进门看到一辆电车,以为走错了。再仔细看,原来是一张照片,竖直的楼梯恰好似电车轨道。酒店和客人开了个玩笑,葡萄牙人的幽默可见一斑,估计第一次进来的人都会晕一下。</h1> <h1>房间在顶层,三人间是套间,房间很大,有保险箱和小冰箱,还有一个带台灯的写字台。</h1> <h1>酒店周围饭馆很多,看到一家以做鱼为招牌的馆子,就进去点了一个鱼肉和一个汉堡。三文鱼热吃还是头一次,味道很赞。</h1> <h1>汉堡中规中矩,倒是汉堡搭配炸薯片和沙拉酱很特别。欧洲人的饭量大,我们点两个人的饭,正好够三人吃。</h1> <h1>酒店门前的街道终日人来车往,最让我们高兴的是,酒店隔壁就是一家Pingo Doce超市。</h1> <h1>人行道上铺着碎小的磁砖,有些地方还拼出图案。</h1> <h1>走出酒店外的小巷,就是罗西奥广场。广场地面也用碎磁砖铺成波浪形图案,立体感很强。</h1> <h1>广场中央是葡萄牙国王佩德罗四世的纪念碑,纯白色大理石柱上,是佩德罗四世的青铜雕像。</h1> <h1>大理石柱底部有4个女性小雕像,分别象征着正义、智慧、力量和节制。</h1> <h1>广场北面是玛利亚二世国家剧院,玛利亚是佩德罗四世的长女。剧院建在原Estaus宫殿的位置,宫殿于1836年毁于一场大火。1842年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剧院落成,并以玛丽亚二世命名。可悲的是剧院在1964年又遭遇火灾,现在看到的是1978年翻新的剧院。</h1> <h1>剧院门廊的6根柱子,取自地震中倒塌的修道院。柱子上部有三角形装饰,左边雕像是代表悲剧的墨尔波墨涅;右边雕像是代表喜剧的塔利亚;中间雕像是葡萄牙戏剧之父吉尔·文森特。</h1> <h1>广场西北,是曼努埃尔风格的罗西奥火车站,建于1886年。130多年的老车站,如今仍在使用。</h1> <h1>从进入葡萄牙,就会不断听到曼努埃尔这个词。曼努埃尔一世是葡萄牙国王,他执政期间正是葡萄牙的大航海时代,所以建筑喜欢用与航海有关的元素来装饰。罗西奥火车站的窗台边沿,就有缆绳样的装饰,窗栏的镂空雕花又像水手系的绳结,窗子两侧则有桅杆似的立柱。</h1> <h1>在钟楼上,我们又看到了缆绳、绳结、桅杆,还有贝壳样的镶嵌。而用扭曲缆绳装饰的小尖塔,又是与哥特风格完美的融合。</h1> <h1>罗西奥火车站旁,是五星级的里斯本阿维尼达皇宫酒店。这酒店的外观可看不出是五星级来,贵在内涵吧。</h1> <h1>再向北,是贵宾公寓酒店。</h1> <h1>光复广场建于1640年,为纪念葡萄牙摆脱了西班牙60年的统治,重新独立而建。1886年,广场中央竖立起象征独立与胜利的方尖碑,方尖碑的南、北两侧分别是胜利女神和独立男神铜像。</h1> <h1>胜利女神手拿橄榄枝叶和花环</h1> <h1>独立男神则斜背长矛,高举拳头。</h1> <h1>里斯本旅游网介绍了10条最上镜的街道,今天下午我们就去最近的一条街。打开导航没走多远,就上台阶了,而且一路都是上台阶。</h1> <h1>台阶两侧墙壁上画满涂鸦,这些色彩鲜艳的涂鸦给老街注入了活力,使它不再暗淡乏味。</h1> <h1>这就是里斯本最上镜街之Calçada de Santana街,狭窄陡峭,两边拥挤着五颜六色的老房子。站在街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塔霍河。</h1> <h1>沿着街道走下去,绕来绕去,竟又回到了罗西奥广场。</h1> <h1>时间还早,那就再走一条街。拐入Calçada de Duque街,也是不断地上台阶。</h1> <h1>走上一个小平台,回头,看到了里斯本红顶白墙的房子,和巍峨的圣乔治城堡。</h1> <h1>平台上盛开着紫红色的三角梅</h1> <h1>继续上行,又是一个小广场。广场北面是里斯本圣卡沙慈善院,这是一家非盈利的慈善机构,成立于1498年。</h1> <h1>慈善院门前是安东尼·维耶拉神父和三个孩子的雕像。安东尼·维耶拉神父是葡萄牙传教士,职业外交官,演说家,哲学家,作家。</h1> <h1>广场东北角是圣洛克堂,这是葡萄牙第一座耶稣会教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耶稣会教堂之一。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中,圣洛克堂是里斯本少数幸存的建筑之一。</h1> <h1>教堂前是个小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纪念碑,上面的字很模糊,纪念碑旁有一个铁路工人模样的雕像。</h1> <h1>绿荫围绕下还有一尊雕像,字迹也很模糊,看不清是谁。</h1> <h1>一转身,看到24路有轨电车不慌不忙地开过来。道路很窄,电车进站停车,跟在后面的汽车也停下来等着,没有人超车抢道。电车起步,后面的车也走起来。</h1> <h1>里斯本的有轨电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仍保留着5条运行线路。狭窄的街道、古老的铁轨、杂乱的电线、拥挤的楼房、和漫不经心行驶的老爷电车,已经成为了里斯本的一张名片。<br></h1> <h1>山顶的圣佩德罗观景台是俯瞰里斯本城市和眺望圣乔治城堡的绝佳位置。</h1> <h1>意外发现,观景台边就是格洛丽亚升降机的上端终点站。所谓升降机就是在山坡上行驶的有轨电车,里斯本是座山城,“升降机”一直是人们出行和运送货物的工具。现在,升降机又成为了旅游景点,当地人乘坐的反而少了。</h1> <h1>格洛丽亚升降机于1885年10月24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先是水力发动,1886年改造成蒸汽发动,1915年变成现在的电力发动。</h1> <h1>格洛丽亚升降机运行全程265米,单程3.5欧,往返5欧。这种上下坡的电车有三条铁轨,中间是牵引轨道,车子底盘可以调整角度,所以坐在车上不会感觉到倾斜。</h1> <h1>我们沿着升降机铁轨下山,这条Calçada da Glória小街是里斯本著名的涂鸦一条街,现在成为了官方的街头画廊,经常举行主题画展。</h1> <h1>街头的画版是里斯本市政府免费提供的,画板定期更换,任何人都可以投稿。</h1> <h1>这里的涂鸦已经不是乱涂乱画,大部分可以称作艺术品了。</h1> <h1>升降机身也不可避免地被涂鸦画满</h1> <h1>街道很窄,升降机开过来时,行人必须贴墙站好。</h1> <h1>很快走到格洛丽亚升降机的下端站,等着上车的人不少。</h1> <h1>走下坡就是光复广场,离酒店很近了。</h1> <h1>圣多明我堂在罗西奥广场东北角,教堂于1241年由葡萄牙国王桑乔二世亲自奠基,继任的阿方索三世国王又扩建了修道院。教堂一直是葡萄牙重大宗教仪式、皇家洗礼、王室婚礼和国葬的主要场所。</h1> <h1>而圣多明我堂又是一座命运多舛的教堂,1531年的地震将其原建筑毁坏,1536年教堂重建,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再次给予教堂沉重打击,虽然建筑未遭损毁,但内部的许多珍宝圣物等在混乱中丢失。不幸的是,1959年的一场大火几乎摧毁了教堂的全部内饰,包括镀金祭坛和珍贵的绘画作品都被付之一炬。</h1> <h1>火灾后的教堂,内部虽然重新装饰过,但并没有掩饰火灾留下的创伤,而是将一片苍凉展示给众人,让人们记住这里发生过的一切。<br></h1> <h1>500多年前,在这座教堂里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屠杀。事情的起因是1492年,约有9万多犹太人被西班牙天主教驱逐,被迫到葡萄牙避难,此时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接收了他们。1506年4月19日下午,人们在圣多明我堂为旱情和瘟疫祈祷,蜡烛的光影被误认为是神迹,一个年轻的犹太新教徒当众指出那并非神灵,而是烛光反射,这个新人很快被当做异教徒打死。此时教堂的多明戈修士宣称,是犹太人给葡萄牙带来了饥荒和瘟疫,谁杀死异教徒就可以赦免100天的罪孽。于是狂热的教徒们开始全城搜捕犹太人,他们的家被洗劫,人被拉到这里殴打屠杀,尸体被焚烧后扔入塔霍河。从19日到21日的三天内,竟有4000多名犹太人被杀,包括妇女和孩子,占当时城市犹太人总数的1/4。直到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知消息派皇家卫队出面制止,并处决了始作蛹者多明戈修士,屠杀才被制止。</h1> <h1>2006年,在这场灾难发生500周年之际,圣多明我堂外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那场屠杀中死难的犹太人。纪念碑为圆形,中间是犹太标志大卫星,碑文写在大卫星上:纪念在1506年4月19日开始的屠杀中死难的犹太人,他们死于宗教狂热和不包容。</h1> <h1>为了警示后人,2008年4月23日,圣多明我堂前的广场上建起了一面“宽容之墙”,上面用34种语言写着“里斯本,宽容之城” 。天主教里斯本宗主教也对1506年的里斯本大屠杀表示内疚,请求犹太人的宽恕。</h1> <h1>幸存的犹太人感激曼努埃尔一世的宽容,于是就有了“里斯本,宽容之城”这句话。</h1> <h1>圣多明我堂前的地面上,也有磁砖拼图,祭奠死于1506年4月19日大屠杀的犹太人。</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斯本的中午还是很炎热的,但是晚上就可以用冷来形容了,餐馆的露天座位纷纷升起炉火取暖。当地人喜欢坐在外面吃饭,中午不进屋里享受空调,晚上也不进屋里寻找温暖。</span></p> <h1>今天跑得很累啊,这一大盘有肉有蛋有菜的晚饭,是犒劳自己的,吃饱了回去睡个好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