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到哥本哈根

老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00 小引 &nbsp;</b></h1><h3><b><br></b></h3><h3>五月份以探亲的名义申请了申根签证,八月六日从上海飞抵哥本哈根;八月二十六日,从瑞典的马尔默返回哥本哈根,又在凯斯楚普机场搭乘北欧航空的航班回到上海。二十一天中先后在丹麦、瑞典、德国游历了哥本哈根、阿姆胡特、斯德哥尔摩、柏林、德累斯顿、巴德萨罗和马尔默七地,所见所闻颇多感怀。回来后整理了一些照片和旅行观感,集成一辑,不敢僭称游记,聊作此行一点浅浅的记念。 <br></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01 哥本哈根,童话的城堡</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说希腊是神话之国的话,那丹麦就是童话王国了。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名篇,伴随了无数儿童度过了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从而享誉世界。哥本哈根市中心长堤公园的小美人鱼铜像就是具象化的《海的女儿》,在丹麦人的心目中她就是丹麦的象征。</p><p style="text-align: left;"> 漫步于哥本哈根的街巷,造型各异的建筑,规整光滑的石街,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童话韵味。尤其是新港码头,河里是旗桅林立的游艇和帆船,河边有鳞次栉比的酒吧和餐厅,映衬着色彩缤纷的房屋组成的背景,在午后的斜阳里幻化成一幅真实的动画片场景。置身其中自己似乎也“卡通”了。运河南侧18号和20号是安徒生住过的房子,在此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童话名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到哥本哈根,王宫广场的卫兵换岗仪式是必看的。守卫王宫的卫兵身高据说都有一米九,头戴熊皮帽,身穿古军装,黑上衣蓝裤子,一个个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洋铁兵”。执勤时,每 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从大门这头走到那头,站立几分钟,然后180度转身往回走。仪态说不上威严但肯定是庄重的,童话感十足。卫兵立定时,与他保持一米多距离,你可以跟他合个影。</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哥本哈根的第一顿午餐非常有趣。儿子网上订了一家在哥本哈根步行街边上的丹麦餐餐厅,接待我们的是一个颇有圣诞老人面相的服务生,目测年龄应该在七十岁以上,步履稍有蹒跚,上菜时一手托二个盘子会轻微的颤抖,但精神矍铄,谈笑间幽默风趣。我儿子点了一个据说是丹麦名菜“魔鬼的太阳”:生牛肉肉糜+生鸡蛋,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p><p style="text-align: left;"> “ 圣诞老人”:你不是维京人为什么吃生牛肉?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儿子:(亮出右臂,握拳鼓出饱满的肌肉)看看,我就是吃生牛肉吃的。</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圣诞老人”:中国人也吃生牛肉?</p><p style="text-align: left;"> 儿子:中国人不吃,但我现在在瑞典工作。</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圣诞老人”露出了一种说不清楚的表情,儿子调侃道:你讨厌瑞典人吗?</p><p style="text-align: left;"> 老人晃动着满头白发,接连吐出了三个“No”,说:我们历史上跟瑞典人有过几次友好的战争。说完,狡黠的眨眨眼。</p><p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的丹麦和瑞典虽然同为维京人又同为海盗策源地,但自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间,为争夺领土,两国间发生过多次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战争,直到近代才平静下来。克里斯蒂安堡宫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记录了这些战争的惨烈。历史的恩怨似乎并没有在当代丹麦人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阴影,残酷的战争被冠之“友好”,我想这并非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度,而更多的是一种童话心态的幽默。</p><p style="text-align: left;"> 此景此情此心,让我顿生感怀:哥本哈根真是一座童话的城堡!作为一个匆匆而过的旅人,因此由衷的祈愿:</p><p style="text-align: left;"> 让杀伐和仇恨不再,</p><p style="text-align: left;"> 愿和平与安宁永驻!</p> <h3>哥本哈根凯斯楚普国际机场,从下飞机到离开机场都有中文标识导引,非常贴心。</h3> <h3>克里斯蒂安堡宫,曾经的王宫,现在丹麦国会、最高法院和首相均在此办公,所以又称国会大厦。应该相当于我们的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吧。辟有博物馆,供民众和游客参观,成人门票70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74元)。然而,这里没有森严的警戒,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参观游览(办公区域不含)。</h3> <h3>克里斯蒂安堡宫收藏的精美瓷器</h3> <h3>阿美琳堡宫,现在的王宫。共有四座宫殿,其中克里斯汀八世宫开放参观,成人门票90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95元)。</h3> <h3>阿美琳堡宫所在国王广场。铜像为克里斯汀八世。</h3> <h3>克里斯汀八世铜像</h3> <h3>国王广场的卫兵</h3> <h3>悄悄的跟卫兵来个非亲密合影,注意与他保持1.5米以外的距离。</h3> <h3>哥本哈根的圣母大教堂 ,又称大理石教堂。</h3> <h3>圣母大教堂的穹顶</h3> <h3>圣母大教堂内景</h3> <h3>哥本哈根的建筑和街景</h3> <h3>旗桅林立的新港运河</h3> <h3>新港运河</h3> <h3>新港运河的夜景</h3> <h3>罗森堡宫(门票110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约117元。)</h3> <h3>罗森堡宫的收藏</h3> <h3>罗森堡宫收藏的丹麦王冠</h3> <h3>哥本哈根的共享单车</h3> <h3>所谓的丹麦名菜,魔鬼的太阳:生牛肉肉糜+生鸡蛋。我想我是难以下咽的。其之所以有名,无非是曾为海盗的餐食而已。</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02 斯德哥尔摩-马尔默</b></h1><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濒临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入海口,是诺贝尔的故乡。市区分布在14个小岛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其连为一体,被冠之为“北方威尼斯”,其实我觉得叫它“岛城”更为名副其实。</p><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去参观了斯市的地标性建筑——市政厅。这座外表砖红色的建筑始建于1911年,底层的蓝厅,是瑞典国王和王后每年宴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宴会厅。买票入内,人手一份A4中文介绍,一个曾在中国留过学的瑞典小伙子做我们的导览,尽管汉语比较生硬,但解说认真幽默,扎着冲天小辫子颇有喜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市政厅不仅美在其身,因其临湖而建,与环境融为一体更体现出一种大气的美。如果站在梅拉伦湖对岸远观,它红色的外墙和绿色的尖顶,与湖水的深蓝和天空的蔚蓝形成大色块的映衬,无疑是一幅绝佳的北欧城市风情画。</p><p style="text-align: left;"> 瑞典王宫广场也会在固定的时间举行卫兵换岗仪式。较之丹麦,这里的仪式感更强,持续时间更久,参与卫兵的人数更多,队列中还有女兵,由骑兵组成的一百多人的乐队更是它的特色。</p><p style="text-align: left;"> 马尔默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以保存完好的古堡和绿荫连片的公园而闻名。16世纪时由当时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世从丹麦占得。马尔默清晨的宁静给我印象至深。那天早晨七点多,我们从酒店出来到火车站-大广场-小广场走了一圈,约一小时。这一圈算是马尔默老城区的中心了,类似于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但是,除了火车站还有零零散散几个人外,街道上大馆小店门窗紧闭,几无人迹,犹如一座空城。一辆长长的公交车开来,上面不过三四个人。早晨明晃晃太阳下,两个中国老头老太在空荡荡的街巷中闲逛,是不是很容易让人生疑。</p><p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的瑞典也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与邻国挪威、丹麦几经打杀分合。但自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至今的约200年左右,其国土再未燃过战火。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中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发展至今,达到了真正的国强民富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的绝大多数瑞典人都有很高的素养,大街上人走车行,遵规守矩秩序井然;电梯里走道上陌路相逢都会微笑着打个招呼。然而,君子之国也并非人人都是君子,富裕之邦也不会个个都是富翁。我们到达斯德哥尔摩的第一天,在闹市区就偶遇一次五对一的群殴,打人者出手之狠,颇有其祖上的海盗风范。从哥本哈根到阿姆胡特的火车上,一位带了二个孩子的妈妈用矿泉水瓶给孩子接尿后将瓶子扔在车门旁的废物箱(私心以为虽不文明但尚可理解);街角处痰迹烟蒂、垃圾杂物并非偶见,骑车闯红灯不是个别;街边坐地行乞大有其人,背着大塑料袋翻找垃圾桶的不乏青壮。好在他们的垃圾分类很到位,基本上可以按照桶上的标签按需所取。</p><p style="text-align: left;"> </p> <h3>斯德哥尔摩的地标建筑-市政厅(门票110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80元。)</h3> <h3>市政厅远眺</h3> <h3>斯德哥尔摩街景</h3> <h3>斯德哥尔摩街景</h3> <h3>斯德哥尔摩街景</h3> <h3>梅拉伦湖岸景</h3> <h3>梅拉伦湖岸景</h3> <h3>夕阳下,斯德哥尔摩老城的街道,弥漫着浓浓的古韵。</h3> <h3>斯德哥尔摩民居</h3> <h3>斯德哥尔摩林荫跑道</h3> <h3>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卫兵</h3> <h3>皇宫广场卫兵换岗仪式</h3> <h3>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一个国家首都的火车站旅客竟如此之少。</h3> <h3>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大门,是不是可以称之为门可罗雀?</h3> <h3>瓦萨号沉船(瓦萨沉船博物馆门票130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98元)</h3> <h3>瓦萨号沉船的船头。这艘造了三年、用了近千棵橡树建造的战舰,首航仅仅几百米就在一阵轻风中倾覆于海港中,直至300多年后被打捞出水,修复后置于博物馆供大众参观。</h3> <h3>马尔默的晚餐</h3> <h3>马尔默城堡</h3> <h3>马尔默的风车</h3> <h3>马尔默清晨的街景</h3> <h3>马尔默的民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03 柏林-巴德萨罗-德累斯顿</b></h1><h3><b><br></b></h3><h3><b> </b></h3> <h3>  <b>柏林</b>,一座背负着沉重历史的城市。二战的炮火几乎摧毁了它的全部。战后,因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一堵长约160公里的水泥墙把它割裂了近30年。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墙不仅是柏林、也是德国的一道难以抹平的伤痕。尽管柏林墙的推倒也已近30年,但你站在这个凝固的历史现场,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柏林墙遗址公园、查理检查哨及其博物馆、史塔西(前东德国家安全机构)博物馆、东德博物馆,成了清算所谓的“极权时期”的物证展示。其实,东德政府的倒台,并非是因为民不聊生,而是当时苏联-东欧集团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执政当局的腐败、对思想自由的钳制、漠视和限制民众的正当诉求和民主权利。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身的错误。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的去参观思考,应该会有一个清新的认识。<br></h3><h3> 柏林又是现代的。林立的高楼、便捷的交通(上下五层的柏林中央火车站令人印象深刻)、时尚的购物中心,等等,具备了现代化都市的所有元素。其中波茨坦广场就是现代柏林的标志。柏林在战后,特别是两德统一后的修缮和重建,为人们完美展现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柏林。</h3><h3> 柏林也是包容的。走在市区里你不时可以看到前东德时期留下的具有那个时代政治色彩的宣传画。国会大厦底层的内墙上,甚至留有苏军攻占时留下的标语和涂鸦,原地原样不作任何改动的保留。这是历史的印记,新柏林并没有因为社会转型而将其彻底铲除。</h3><h3> <b>巴德萨罗</b>是距离柏林一百公里左右的度假小镇,有铁路与柏林相通。之所以称之为镇,只是就我们对居民聚居区规模的习惯标准而言,在德国或许就是一个“市”。小镇的酒店和民居临湖散布。乍一看湖光水色与我们的江南小镇很相似,但散落于林间和草坪上的色彩艳丽的民居又展现出它欧洲乡村迷人的氛围。午后,漫步于浓荫下的村路,看着远处湖面上跳跃着的粼粼波光,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巴德萨罗,应该称之为度假的天堂。</h3><h3> <b>德累斯顿</b>是德国东部的重要城市,易北河穿城而过。南岸是老城。二战分治后前东德政府在北岸兴建了新城。在二战的最后阶段,盟军对格累斯顿进行了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全城几成残壁断垣。战后,特别是两德统一后,这座有着无数建筑艺术瑰宝的城市开始了重建。德国人的严谨和匠心在重建中得到了体现。南岸老城是优秀历史建筑的集中地,已经重建或修葺一新的老建筑,可以看到外墙不同的颜色:黑色的是老构件,白色的是新做的。除了颜色,新老衔接处严丝合缝,浑然天成。工匠们把所有能用的构件全部利用,这不是为了物尽其用,而是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历史原貌。</h3><h3> 站在号称“欧洲的阳台”布吕尔平台远眺,新老两桥横跨易北河,北岸的新城掩映在绿色的树林中;近观,南岸的老建筑矗立眼前,触手可得。平台上河岸边游人如织,一派祥和安宁。战争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但在老建筑上一个个为填充弹痕而留下的白点,又无时不刻提醒着人们要珍视和平。</h3><h3> </h3><h3> 德国的物价较丹麦和瑞典便宜,尤其是食品。德国的啤酒名扬世界,无论是品质还是品种都是首屈一指的,但其价格至少要比北欧便宜三分之一以上。玩得口干脚乏的时候,餐前喝上一杯冰凉的德啤,真是是无上的享受。如果喝完了菜还没上,那就换个口味再来一杯。德国的名菜:猪肘。烤猪肘脆香,蒸猪肘鲜嫩,各有千秋。至于说口味特色,我看也不过尔尔了。猪肉总归是猪肉的味道吧。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论美食,洋餐不可能比得过中餐,无论是味道还是品种。</h3><h3> 德国人安静,一个人叫上一杯啤酒,慵懒的坐在街边餐桌独自慢饮,不声不响看着往来的行人车辆,坐上个半个小时,抑或一个小时。也有朋友小酌,围坐一桌轻声细语。桌上没有菜,每个人面前只是一杯啤酒,慢慢的啜饮,真的就是“喝”酒。那份闲适真让人羡慕。</h3> <h3>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建于1788年-1791年。</h3> <h3>勃兰登堡门的铜像</h3> <h3>德国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1933年成为德国国会所在地,二战时大部被毁,二战后修复。参观无需门票,但要预约。</h3> <h3>国会大厦德国议员开会的会议厅</h3> <h3>国会大厦穹顶内景</h3> <h3>德国国会大厦里保留下来的苏军攻占时留下来的标语和涂鸦。</h3> <h3>在国会大厦顶上远眺</h3> <h3>胜利女神柱。建成于1873年。柱高约60米,登楼285级楼梯,登楼门票3欧元,合人民币24元左右。</h3> <h3>前东德留下来的宣传画,类似于我们的工农兵、全国人民大团结之类。是不是画风很熟悉。</h3> <h3>柏林大教堂</h3> <h3>犹太人牺牲者纪念馆,地面部分为2711块高低不一的水泥石碑。</h3> <h3>博物馆岛河里的游艇</h3> <h3>柏林6月27日大街上的摩拜单车。——记忆中这是我在这趟旅行中所看到的极少的中国元素之一,似乎也因此可以扬一下“骄傲”之眉、吐一口“自豪”之气了。</h3> <h3>柏林街景</h3> <h3>苏军牺牲战士纪念馆</h3> <h3>在博物馆岛看柏林大教堂</h3> <h3>博物馆岛上的佩加蒙博物馆。门票12欧元,约合人民币95元。</h3> <h3>佩加蒙博物馆陈列的古巴比伦建筑</h3> <h3>柏林一些沿街房屋的墙面上有不少类似于涂鸦的作品,内容有文字、漫画、我们看来是莫名其妙的图案之类。就其数量之多而言,这似乎并非即兴的不文明之举,而更像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h3> <h3>暝色中的查理检查哨。一街之隔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铁幕,铁幕两边是完全不同的两国世界:向前,即进入美军控制的西柏林。两德统一后保留了原建筑,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工作人员会在此穿上当时的美军制服,收费与游人拍照,生意很好。</h3> <h3>在查理检查哨的父子合影</h3> <h3>柏林墙遗址,已成东边画廊。</h3> <h3>柏林墙上著名的漫画:兄弟之吻</h3> <h3>柏林墙遗址的标记</h3> <h3>巴德萨罗的湖光水色</h3> <h3>巴德萨罗的林间小屋</h3> <h3>巴德萨罗的民居</h3> <h3>德累斯顿老城的行为艺术。——他们可以一动不动站上几十分钟,走过他们边上,如不注意还真以为是石雕什么的艺术品。你可以与他们合影,但要收费。</h3> <h3>德累斯顿奥古斯特街的瓷板画王侯队列图,长101米,共用瓷片27000块,人物93人。</h3> <h3>德累斯顿圣母教堂的祭台。——巴洛克风格的圣母教堂于&nbsp;1726&nbsp;至&nbsp;1743&nbsp;年间建成,二战期间教堂在盟军的轰炸中坍塌并被焚毁,1994&nbsp;至&nbsp;2005&nbsp;年间,凭借资助机构的帮助和捐赠,圣母教堂得以重建。</h3> <h3>德累斯顿的圣母教堂的穹顶</h3> <h3>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h3> <h3>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br></h3> <h3>布吕尔平台远眺易北河北岸</h3> <h3>德累斯顿的有轨电车,犹如一条彩色的铁皮毛毛虫,蛮可爱的。</h3> <h3>泡沫丰富的德啤</h3> <h3>炸猪排</h3> <h3>烤猪肘</h3> <h3>第一百张、也是最后一张照片,还是给德啤。</h3>

柏林

马尔默

斯德哥尔摩

丹麦

哥本哈根

德累斯顿

瑞典

卫兵

博物馆

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