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的变迁,看人生的长河。从穿着的变化,看时代的发展。

老娅妮

<h3> 亲们,前几天应一位报社记者电话采访,要我以个人的角度说说:"对服装变化看法与感想",于是,我就又开始"胡说八道",希望我能给朋友一个"抛砖引玉"的功能,咱们一起来说说:</h3><h3><br></h3><h3> 我生长在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五十年代末,国家与苏联关系很好,所以我们接受的苏联教育与影响很多,包括服饰,孩子的取名等,比如我的小烫卷的头发,我的名字:娅妮等。</h3> <h3>  灰白相间的小毛衣,豆绿色小背带裤,一双小红皮鞋,一看就知道这孩子是出身家境很好的干部家庭,因这时髦的童装,在当时,一般的家庭是消费不起的。</h3> <h3>  六十年代初,一身翠绿色的小毛衣、裤,配上胸前雪白色的花饰,象征着雪城对绿色的向往,当这套漂亮的毛衣飞舞在北方冬季的滑冰场上,这小姑娘该是多么的令人羡慕!</h3><h3> 还有那顶花格子的小蓓蕾帽,她一直就放在我的琴旁,至今还焕发着时尚的光芒。</h3> <h3>  文革开始了,最后的一件红色小衣服的留影里,吐露着苦涩的微笑。</h3> <h3>  一字领,小翻领领导了所有女式服装的款式,黑、灰色占据了女式所有年龄的潮流。</h3> <h3> 在我上高中时,有幸接触到了农民子弟和当地居民子弟,全国统一的色调和女孩子统一的发型,是没有什么城乡差别的。毕业那一年(197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刮的铺天盖地,彻底破了我们上大学的梦,在我们毕业分别的前夕,每个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拍下了这组毕业照,格子衬衣、大长辫子,是当时女孩子们最流行的装束,男孩子们永远是中山装、小白衬衣,尽管很旧、很破,甚至很短小,但那依然是男性服装的潮流。</h3> <h3>  但在下乡时,母亲还是大胆地在北京给我带回一件水红色的确良衬衣,它整整让人们羡慕我八个夏天。</h3> <h3> 泳装照,在大山里的知青群体中,被视为不雅之作,相当于现在的三级片,是我当时找个闺蜜,偷偷地叫上小镇照相馆的女摄影师,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拍的,然后就将这张照片藏了起来,直到泳装"解放"了,才拿出来给人们和自己看。</h3> <h3> 七十年代中期,当然还是"黑、灰"统帅服装天下,但红色围巾,红色手套,墨绿色挎包,已经开始悄悄走进人们的审美世界。</h3> <h3>  七十年代末,的确良已经普及,迪卡面料开始盛行,红、绿色衬衣的小翻领慢慢取代着霸主地位的白色衣领。</h3> <h3>  八十年代初,开始流行自费旅游结婚,服装、服饰也开始接近现在。比如:体恤,太阳镜,太阳帽,发型等。</h3> <h3>  男、女式西服套装外翻出尖尖的衬衣领,是当时最时髦的装束。</h3> <h3>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全面开始了,被禁锢了多年的文化、艺术等都得以放开,于是,服装,也变得多姿多彩了,但还是比较有些拘谨。</h3> <h3>  变化真的很快啊,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当我第一次穿着自己设计和编织的薄毛衣,露着脖子、戴着项链,穿着条日本进口的毛呢裙(后来才知道是垃圾货),那个春天,走在大山里,引来了无数的……</h3> <h3> 上个世纪,我受发小云霞邀约,去宜昌现场观看三峡大坝截流,牛仔裤,毛呢裙,已经是普及装束了。</h3> <h3> 2000年,我下岗了,但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开始正式带学生了。这说明社会宽容度越来越大了,所以,我的穿着也开始"放肆"了,牛仔裤配着近乎于吊带的体恤一直拌陪我到现在。</h3> <h3>  以下是我在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时上班时的装束,下岗后就几乎没穿过,但也舍不得丢,去年,在我六十一岁生日时,在我自己的家里,又重新穿上二十多年前的衣服,自己给自己拍了一组照片,以做纪念。</h3> <h3> 但这套旗袍只穿过二次,因为它太"择地方"了,所以,一次去看芭蕾舞演出时穿过,一次是参加学生的婚礼。</h3> <h3>  现在,我的穿着更是"放荡不羁"了,不但要大方舒适,而且还多少追求些品牌。一身"皮尔卡丹"的牛仔装,一顶"靠背"棒球帽,一副"古琦"太阳镜,是我出行的标志。家里,短裤,运动背心,甚至是泳装,是我秀瑜伽和身材的道具,来学生上课了,超短裙,小体恤让我在孩子们的面前显出一种活力,冬天,一款法国"玛斯菲尔"的品牌大衣展现着我花甲的气质。……服装,在变化中伴随着每个人的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