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哈尔滨

无語

<h3>  哈尔滨历史渊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城市建筑的多样化是它的一大特色,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林林总总⋯使之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而且<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那里还有穿城而过的美丽松花江,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韵味</span></h3><h3> 这次呼伦贝尔自由行,哈尔滨是我们的中转站,去海拉尔前的几小时空挡对这个城市小转了一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喜欢这个城市的建筑,因此返程时特意哈尔滨逗留了一晚,想</span>体会那种"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浪漫味道!</h3> <h3>这座洋气的城市里到处弥漫着西方的味道,城市建筑颇具欧洲的风格<br></h3> <h3>哈尔滨站前北广场对面的孤儿院2017刚修复焕然一新。这是处俄罗斯风格的平房,中间拱门上有隆起的山花,壁面上有彩色马赛克拼贴而成的镶嵌画,这里就是1920年修建的名为"俄人之家"的孤儿院。其镶嵌画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较为罕见的近代彩色马赛克风俗镶嵌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h3><h3><br></h3> <h3>到了哈尔滨,去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必须的。教堂位于中央大街东面,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的东正教教堂,清水红砖砌成的墙体,中央主体建筑上有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四翼建有大小不同的帐蓬顶,足以彰显出教堂的古朴典雅,宏伟壮观。以它恢宏气势屹立于哈尔滨,毫无疑问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br></h3> <h3>但遗憾的索菲亚教堂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无法看到教堂的整体外观,修缮期教堂参观正常进行 <br></h3> <h3>内部的穹顶<br></h3> <h3>彩色壁画<br></h3> <h3>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设计。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br></h3> <h3>索菲亚教堂内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富丽堂皇,相反有些年久失修感<br></h3> <h3>鸽子围绕在古老沧桑的教堂四周,听不到教堂的钟声。<br></h3> <h3>哈尔滨艺术建筑广场,广场四周汇集了索菲亚教堂、艺术砖廊、钢构塔廊、凯旋旋门等众多欧式景观建筑。<br></h3> <h3>晴朗天空下的索菲亚教堂显得宏伟华贵。<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夜幕下的索菲亚大教堂更充满幽幽神秘。</span>十字架金光闪闪直指霄汉,红褐色的外墙沉稳厚重</h3> <h3>夜空下的冰城夏都悠静凉爽,欧式风格的建筑在霓虹灯闪烁下更显典雅静丽,唤发着异国的风情和韵味<br></h3> <h3>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这是中外游客对“中央大街”的评价。<br></h3> <h3>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性建筑13栋。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br></h3> <h3>大街两旁欧式风格的建筑引人入胜,五步一典,十步一观,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汇集街内,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的街道。更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街”<br></h3> <h3>中央大街120号,原为日本商人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设计师为俄国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富丽堂皇,以深红色阁楼、孟莎式屋顶和半圆穹顶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br></h3> <h3>中央大街上最令人注目的建筑要数马迭尔宾馆,建于1906年,为法式文艺复兴时期路易十四式建筑,它造型简单,自由流畅,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格调。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有东方的“凡尔塞宫”之称<br></h3> <h3>中央大街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愈发美丽多姿。<br></h3> <h3>最为独特的方石路,如俄式面包一块一块,精巧密实,铺路也这么艺术,踩在上面,那起起伏伏、光滑细腻的韵律质感,让人舒身惬意,步履翩然。据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铺路的石头每块1银元。</span>是中国最贵的一条街,</h3> <h3>中央大街还有很多犹太人活动的场所,上世纪初,哈尔滨接纳了两万名犹太人,他们安然地在这里生存、发展,与哈尔滨共同成长。<br></h3> <h3>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独特的建筑文化及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br></h3><h3><br></h3> <h3>塔道斯西餐厅,创办于1901年,哈尔滨餐饮业的先驱。<br></h3> <h3>在中央大街上有非常多的“秋林.里道斯”专卖店,红肠、酒心巧克力、熏烤大马哈鱼,都是风味十足的哈尔滨特产。百年品牌,秋林里道斯的红肠<br></h3> <h3>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门前,吃根马迭尔冰棍儿,对面华梅西餐厅门口,老口味的面包也不错,走在中央大街,一杯老酸奶,一个华梅西餐厅的面包,烤上一根里道斯红肠。惬意! <br></h3> <h3>这老式邮筒对我来说已经是久违了</h3><h3><br></h3> <h3>哈尔滨是个包容的城市,多元文化丰富着民众的精神生活。音乐也起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带着城市一起律动,中央大街上的夏天音乐广场就是哈尔滨这个城市在夏天时最鼎沸的时刻。<br></h3> <h3>具有40多年悠久历史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吸引中外著名艺术家纷纷前来献艺,现已成为全国“三大音乐盛会”之一,哈尔滨也因此赢得了“北方音乐名城”的美誉。 <br></h3> <h3>街头长长的画摊吸引了不少游人的驻足观看,有的游客干脆坐下来画张肖像留作纪念。文明与浪慢,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浑然天成的融在了一起,这些街头画师们也成了冰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h3> <h3>走在中央大街,哈尔滨的曾经与现在交织辉映。看着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似乎也读懂了哈市那久远的故事<br></h3> <h3>中央大街的尽头是松花江,江边高高的矗立着“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br></h3> <h3>防洪胜利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古罗马式回廊组成,塔高22.5米。是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于1958年建成。这座塔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br></h3> <h3>塔身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 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br></h3><h3>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 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br></h3> <h3>斯大林公园是松花江畔游览地之一,与太阳岛隔江相望。<br></h3> <h3>在祖国的版图上,松花江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闪闪发光,江水流经东三省,它养育的东北人民勤劳勇敢。仅次于长江、黄河,居第三位,有着东北母亲河之称。<br></h3> <h3>富有文化底蕴的哈尔滨人,傍晚都会在这里散步休闲,犹如杭城的西湖边<br></h3> <h3>岸上的建筑,与松花江相互辉映,如生活一样和谐美好。<br></h3> <h3>松花江大桥通南北,两岸风光秀丽迷人<br></h3> <h3>盛满了老故事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大桥<br></h3> <h3>中东铁路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已经伴随哈尔滨走过116年,已于2014年停止运营,与其相邻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投入运营,现在中东铁路桥为哈尔滨的旅游观光桥<br></h3> <h3>新与旧,一座建筑,一个时代的变迁。老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h3> <h3>老铁路桥已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完整保留,现在大桥改作中东铁路博物馆观光步行桥,供游人参观游览。<br></h3> <h3>走上中东铁路桥一一玻璃栈桥,透过玻璃直接腑瞰铁桥枕木、钢梁等原桥,眺望松花江两岸旖旎的风光<br></h3> <h3>中东铁路桥头堡,已经建了102年!<br></h3> <h3>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松花江美不胜收。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平如镜的江面上,金翅金鳞般的波纹,熠熠生辉<br></h3> <h3>松花江畔夕阳西下的钓鱼人<br></h3> <h3>江北的斜拉桥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br></h3> <h3>站在夕阳下的松花江畔,突然想到一句话,是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说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路人。<br></h3> <h3>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的城市中实属鲜见。现今留存下来的宗教建筑,不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利用不多的时间,打的去见识了几座不同风格的教堂<br></h3><h3><br></h3> <h3>巜经纬街犹太教堂》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教堂。这座于1918年奠基的犹太会堂被称为新会堂。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双园心式穹顶、尖顶廊柱、门窗和六芒星,都是犹太建筑的特征。 <br></h3> <h3>现在馆内陈列有“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用大量图片和雕塑模拟生活场景,展示着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状况。<br></h3> <h3>《通江街犹太教堂》也称之为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始建于1907年,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大规模犹太会堂,因此又称“总会堂” </h3><h3><br></h3> <h3>犹太老会堂是一个将犹太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教堂建筑。<br></h3> <h3>二战后,随着犹太侨民逐渐迁出哈尔滨,犹太新老会堂也相继关闭。2013年,政府对犹太老会堂修缮性改造。如今,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作为音乐厅,其历史文化风貌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续传承。<br></h3> <h3>还有一墙之隔的犹太中学</h3> <h3>《通江街土耳其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于1922年重建。这是一座以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鞑靼穆斯林为主建造的清真寺。由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 </h3><h3><br></h3> <h3>土耳其的建筑样式在伊斯兰中独具匠心。既传承了阿拉伯的风采,又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形式。<br></h3> <h3>在东大直街两侧有三座不同教派的精美教堂和谐共处。<br></h3> <h3>《圣母帡幪教堂》现在的官方名叫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拜占庭式建筑,俄语音译为巴克洛夫斯卡亚教堂,始建于1902年,1930年迁址此处,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br></h3> <h3>教堂身处闹市,四周停满了车,周围环境嘈杂但无法掩盖教堂的美。教堂的穹顶仿效了著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的圆形穹顶。绿色调拱状圆形穹窿顶高耸入云,尽显异域风情。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立有一个金黄色的十字架,它们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br></h3> <h3>在教堂不远处的路边,有一座两米多高的石头祈祷亭。应该是墓地的附属物,看上去满是沧桑。 </h3><h3><br></h3> <h3>《东大直街耶稣圣心教堂》是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塔尖高51.6米,相当雄伟,但显然不是个老建筑,一查,2004年重建,原来如此。 这也是目前黑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 </h3><h3><br></h3> <h3>《东大直街尼埃拉依教堂》原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建于1916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是一座充满北欧风情、简约自然的</span>哥特式建筑,与圣母帡幪教堂隔街毗邻,显得格外迷你。显然是德国血脉,红墙绿屋顶却非常接地气。</h3><h3> <br></h3> <h3>这也是现在仍在对外开放的教堂之一,<br></h3> <h3>《哈站北广场圣伊维尔教堂》它是由俄国建筑师设计,教堂的平面采用希腊十字样式,其主要特征是优美的烛光穹顶(俗称“洋葱头”)。这座教堂“文革”中被严重损毁,2017年刚修复。<br></h3> <h3>沿哈尔滨精心打造比较热闹的果戈里大街,是这次我看的最后一座教堂一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br></h3> <h3>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典型俄罗斯东正教堂。建于1912-1935年。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1980年经修复后改名叫哈尔滨天主教堂。 <br></h3> <h3>与圣·索菲亚教堂广场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同,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广场人很少,几乎没什么游客,都是附近的居民在这里遛弯交际。这个教堂至今仍在开放使用。<br></h3> <h3>教堂庇荫下,是中老年人的乐土<br></h3> <h3>相比于圣·索菲亚教堂的繁华,我更喜欢这个教堂的简单精巧,也是在哈尔滨见到的外观造型比较别致的教堂,红白相间的墙体,挺拔方正的设计,高低错落的圆顶和十字架,显得典雅端庄。<br></h3> <h3>这次在哈尔滨看到的教堂就是这几座。 客观上讲这些砖石或砖木结构色调单一的教堂,和那些精雕细刻、色彩斑斓、精美绝伦的大教堂比,还是无法比拟。伹在中国的一个城市,集中(幸存)了这么多教堂还是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我对历史和宗教都无用心,不敢妄言</h3> <h3>不难想象,这些不同风格建筑,每一栋的建造,都必定会有一些不平凡的故事,无论是整体构思、布局、建造,都是设计者与建造者付出心血而成。当我们今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漫步,应以感恩的心为当年的设计师,建造者鼓掌!<br></h3> <h3>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历史老城,20世纪初的巴洛克风格建筑随处可见,老建筑保存完好,比较原生态,很有沧桑感。游人比较少,没有中央大街的繁华景象,正适合静静地品味和欣赏。<br></h3><h3><br></h3><h3><br></h3> <h3>老道外的故事是哈尔滨的半部历史。百年前,俄国人修建的中东铁路将这座城市分割为两个区域。东区为道里、南岗,住的洋人与侨民,西区为道外,住着中国老百姓<br></h3> <h3>部分修整后的区域建筑风格中西混搭,被称为"中华巴洛克"。在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由此诞生,从外面看是西式建筑,走进去又是中式庭院,每一栋建筑都非常有历史年代感<br></h3> <h3>其实,我以为道外的几百栋连绵连片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无论是从巴洛克建筑的数量、还是它的历史厚重感来说,价值都不输于中央大街<br></h3> <h3>老道外还聚集了许多知名小吃,可一饱东北特有的历史地方特色。<br></h3> <h3>不过而今,许多消失中的"老道外"如同许多消逝中的传统,可闻难再寻。<br></h3> <h3>历史建筑保护都始于文革后,有的不是那么幸运的,逛在街上,破败不堪,但仍能识得原来富丽雍容样子的建筑比比皆是,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与中央大街恍然隔世。在哈尔滨这样的状况似乎非常普遍。在经过维修重建,号称东方巴洛克风情街区的南二道街三道街周边,大片的原本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在一个个街巷里蓬头垢面⋯ </h3><h3><br></h3> <h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我想我是幸运的,遇到了一座每块砖每片瓦都渗透着故事的城。掉皮的老墙、欧式的门楼、褪尽铅华朱颜改的老建筑是这座城沧桑的印证,远去的时光里奏响过这座城华美的乐章。不经意的一条街、一堵墙、一个转角,也许就藏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哈尔滨,这座建立在广阔的松嫩平原上的城市,赐予了我一场惊鸿一瞥。 你是我的过目不忘,我是你的行将过客。 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再来!<br></h3> <h3>  (摄于2018年七月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