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四)禾木村

秀绒

<h3>  2018年8月10日,早上7点我们就从贾登峪出发了,要去我们国家大公鸡版图上那个公鸡尾巴最高处的一个村庄,即“中国第一村”禾木村。禾木村位于北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喀纳斯湖东侧约30公里处。从贾登峪出发不久,我们就踏上了一条风光绮丽的美景大道。</h3> <h3>  连绵不断的阿尔泰山脉,环绕着美丽富饶的冲乎尔山谷平原。这里水源充裕,牧草丰美,绿色的大地上散布着一座又一座牧场。</h3> <h3>  山谷里时而能看到白色的毡房</h3> <h3>  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普照在山上,给山坡披上了美丽的新装。</h3> <h3>  8点钟我们到达景区门口,景区还没有开门,稍等了一会儿,导游买好了票,我们第一批进入景区大门。</h3> <h3>  8点20我们坐上了通往村里的区间车</h3> <h3>  在车上,我们看到山谷里云雾缭绕,光线随着太阳在不停的变化,犹如进入了仙境。</h3> <h3>  我们还看到广阔的草原,草长的非常茂盛,草丛中夹杂着许多野花,把草原装扮得更加艳丽。阳光一照,像是给草原刷上了一层金粉。</h3> <h3>  9点20,车到站了。</h3> <h3>  导游带着我们沿着村里的主干道前行,主干道很热闹,有成群的游客、木屋前有卖各种美食的小贩。</h3> <h3>  “中国第一村”禾木村,是最著名的图瓦人的原始村落,这里保持着最完整的图瓦人民族传统,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这里的房子全是用原木手工搭建而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这些木屋是跟白俄罗斯人学的,具有俄罗斯风格。</h3> <h3>  禾木村的木屋很有特色,是由村民将木头两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顶。他们用松木搭建出的一幢幢屋舍之中,每一根木头缝隙的连接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填满在木头缝里,这种草吸水后膨胀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这样就能遮挡风寒。 <br></h3> <h3>  这座古村落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符号王国,一间间图瓦人家的木头房子在阳光中泛起金光,方方正正的,所以整个村庄看起来也显得有棱有角。那一个个曲折半开的木栅栏皆为松木,经历漫长岁月,变成了温暖的金黄色,具有迷宫似的风格。</h3><h3> 在禾木村,当地人的木头房子大都是尖顶长方形,有在地形高敞、干燥的山坡上独立着的,也有在平地上数10间连在一起的。<br></h3> <h3>  禾木村又被称为“神的自留地”,禾木村的人被誉为“神的自留地的守护者”。</h3> <h3>  木屋前波斯菊竞相开放,9:40左右在一个比较开阔,有公共卫生间的地方导游停了下来,告诉了我们注意事项和去观景台的道路以及集合的时间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我们集合的时间是11:50,相对比较宽松。</h3> <h3>  观景台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高山草甸,相传它曾经是成吉思汗的点将台,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检阅过10万精兵,也就200多米高,走路也就20分钟左右,去观景台的路上有不少载客的摩托、兜生意的骑手。</h3> <h3>  这条河是禾木河</h3> <h3>  禾木河发源于中俄交界的友谊峰冰川,之后与喀纳斯河一起汇入布尔津河,再经额尔齐斯河穿过西伯利亚,流入北冰洋。这里是上游,河里的水非常清澈。</h3> <h3>  这座桥叫禾木桥,是禾木村的标志性建筑,经历了几十年高山冰川溶水的冲击,古旧而敦实。这座带门的桥,最早是白俄罗斯人用原木和铆钉修的,桥上并没有门。1970年,桥旧得不能使用了,当地人就拆了旧桥,在原处建了座新的。</h3> <h3>  新桥东西两端都建了门拱和双开木板门,还刷上了油漆。据说桥上修门是战备需要。禾木河离边界只有几十公里,属于边境管理区。桥修好后每天晚上还有两个人在桥上站岗。门上还上锁防特务,不过从来没有抓到过特务。岗哨设了一年,后来林彪出了事,门也开了,岗也撤了。风雨里,桥上除了拱门还顽强地立着,门扇已随桥下的岁月之河流逝不见了踪影。</h3> <h3>  跨过禾木桥,河对岸是一大片的白桦林。</h3> <h3>  白桦之美在于它的白,一年四季的洁净唯美!风骨清奇,傲然超脱而立。<br></h3> <h3>  阳光下的白桦林,充满了诗情画意。</h3> <h3> </h3> <h3>  继续往前走,草里还有乌鸦。</h3> <h3>  乌鸦被人们惊飞了</h3> <h3>  大家在草丛中照相</h3> <h3>  上山的路是木头做的台阶</h3> <h3>  半山腰上看看禾木村</h3> <h3>  沿着台阶向上走</h3> <h3>  休息一会儿</h3> <p class="ql-block">  10点20,我们终于上到观景台了,上面已经有不少人了。</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p> <h3>  禾木村有自然原始的山野风光,风景独特优美,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一栋栋小木屋与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br></h3> <h3>  禾木村现有1800余人,其中蒙古族图瓦人有1400多人,以蒙古图瓦人和哈萨克族为主,他们的木屋散布在山谷中的草原上。禾木草原就位于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之处的山间盆地中,海拔约1124~2300米。盆地周围的山体十分宽厚,顶部呈现浑圆状,河流多切割山地为峡谷,地形比较复杂。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其间,将草原分割成为两半,山地阴坡森林茂密,苍翠欲滴,马鹿、旱獭、雪鸡栖息其间;而阳坡绿草满坡,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蜜蜂在采花酿蜜,一派迷人的广袤草原景色。</h3> <p class="ql-block">  禾木村的先人们来到阿勒泰也就是两百多年。在定居禾木河以前,他们住在山下,禾木只是冬季的狩猎场。在禾木,先辈们用圆木盖了一种半地窝子的临时住房,那是为了熬过冬日的长夜。这种房子在禾木偶尔可见。在那个时候,先辈们是天生的猎人。</p><p class="ql-block"> 1918年,猎人们突然发现禾木河来了许多白皮肤白头发的人,这些人在禾木河边盖房、种地、养畜,猎人们称他们为白毛子。这跟东北称老毛子的不同。后来猎人们才知道,这些人是从俄国过来的,十月革命后昔日贵族和军官无藏身之地,就流浪到了此地。这些到中国避难的白俄贵族们带来了让猎人们眼热的物质文明。为了换取粮食和布匹,猎人们在夏季为白毛子打工,冬季仍然是狩猎。慢慢地,猎人们也就把家固定在禾木河。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猎人们学会了自造土枪。土枪不准,杀伤半径小。白俄罗斯人带来了快枪,猎人们用珍贵的毛皮与白俄罗斯人交换快枪和子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猎人的生活很艰辛,也充满了危险。为了冬季在山区打猎,猎人们个个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滑雪本领,捕猎大型肉食动物棕熊时,经常会发现伤人事件。如果不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禾木猎人也许会一直过着旧生活。人多了,枪多了,猎物就少了。事实上,政府收缴枪械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政府收枪共有3次:1958年、1982年和1997年,猎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缓慢变化。种地养畜成了禾木人的主业。不过,这个过程经历了半个世纪。</h3> <h3>  白俄罗斯人从俄国带来了种植、养殖技术,还带来了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养蜂技术和蜂群。禾木村的猎人们在给他们打工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养蜂技术,但不全面,或者说根本没用心,技术很不到家。到了1959年以后中苏交恶,在禾木一带避难的白俄罗斯人也就纷纷远走,去了澳大利亚,走得一个不剩。</h3><h3>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白俄罗斯人走了,白俄罗斯人带来的高加索黑蜂也就是欧洲黑蜂却留了下来,留给了禾木。那时是公社化时期,蜂群是集体的,有专人管理,最多时蜂群有一千多箱,后来慢慢少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大包干时就只剩下300箱了,乡里留下一些,大多分到各家各户分散去养,后来越养越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以前蜂群多的时候,蜂蜜自家人还留着吃点。现在价格高了,自己就舍不得吃了,因为一年就可从蜂蜜中收入七八千元,占全家一年收入的一半。蜂蜜的价格能有多高?当时市面上普通蜂蜜的价格在每公斤8元左右,禾木村的蜂蜜在当地收购价格就在60元以上一公斤,下了山100元也算正常。这个价格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涨上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h3>  禾木村蜂蜜为什么这么贵﹖当然贵在生态环境上。这里每到夏季,野花漫山遍野怒放,村里老百姓种了少量大麦,既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蜜蜂采集的山花含有多种中药成分,颜色也非常特殊,是白色的,含花粉少,并有浓浓的药味。用过的人反映,对哮喘、支气管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最重要的是,采蜜期只有7月一个月,产量很少。市面上根本见不到,都上了高门大宅人家的餐桌,寻常人家哪里见得上,也就听个禾木村的蜂蜜好的空名罢了。</h3> <h3>  从这个方向看, 这个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森林草地环绕下地炊烟袅袅的原始村庄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h3> <h3>  草甸上照两张</h3> <h3>  山顶上,可以看到小片的积雪。</h3> <h3>  禾木村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4~9℃。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就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夏秋两季是这里旅游的黄金时间,气温较平时要高,但是昼夜温差依旧很大,六月底在5度~30度左右,秋天雨后的气温有时会接近零度。<br></h3> <h3>  禾木村原始而又古朴,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和谐自然的山村景致,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h3> <h3>  草甸上的野花也很艳丽</h3> <h3>  在辽阔的大草原,骑在马背上的感觉也挺好。</h3> <h3>  美景是看不够的</h3> <h3>  10:50,我们下山了。</h3> <h3>  </h3> <h3>  下山路上</h3> <h3>  上山的马队也多起来了</h3> <h3>  赵姐后边的两位小姑娘是浙江绍兴的朋友,也是我们新疆之旅的旅友。</h3> <h3>  回来时又看到了美丽的白桦林,它像一幅幅优美、恬静的俄罗斯油画。</h3> <h3>  禾木河中有了漂流的人们</h3> <h3>  山上森林野草满坡、郁郁葱葱,山下鲜花遍地盛开、五颜六色。</h3> <h3>  11:20,离集合还有一段时间,进村转转,近处看看图瓦人的标志——小木屋。</h3> <h3>  院子里有向日葵</h3> <h3>  黑心金光菊<br></h3> <h3>  矢车菊<br></h3> <h3>  女人爱花,看见花就走不动了。</h3> <h3>  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特别的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 我们当初在宁夏参加红井子石油会战时挖的地窝子就是从新疆过来的师傅们传过来的,跟这些小木屋的形状很像。</h3> <h3>  木屋已有些年头了,依旧保留着木料的本色,这种完全由原木搭建而成的尖顶木屋,在房间里是平顶,平顶与尖顶之间的空间是用来贮藏食物和饲料的,像我们现在城里人住的阁楼,这是土瓦人特有的建筑特色,梯子原来是存取东西时用的。<br></h3> <h3>  我们上到牧民家的梯子上照相</h3> <h3>  这哥俩也在这里来一张</h3> <p class="ql-block">  11:40,我们来到路边的集合点,这个小胖是这次新疆之旅中最乖的小朋友,整天笑眯眯的,大家都很喜欢他,像不像朱师傅的亲孙子。</p> <p class="ql-block">  11:50,导游带我们去景区的餐馆吃饭。</p> <h3>  路上烤串的生意真好</h3> <h3>  餐馆人很多,菜等会儿才能上来,我们去院子转转。</h3> <h3>  这是我在后院照上的金雕。在禾木村上空,经常可以看到盘旋的金雕。金雕属于鹰科,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它们在新疆哈萨克人的草原上是司空见惯的。哈萨克人训练有素的金雕除了狩猎最大的一个用处还要看护羊圈。</h3> <h3>  院子里照两张</h3> <h3>  12:45,我们离开了餐厅,跟着导游去区间车场,然后坐车出村,这是我在区间车上照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h3> <p class="ql-block">  进入禾木区域,沿途几乎不见牛羊踪迹。禾木草原年均降水量约610mm,植被以禾本科与杂草类为主。草高30——50cm,覆盖度90%以上,是附近地区主要的夏牧场和冬牧场。</p><p class="ql-block"> 禾木河的草多,是禾木人能够一年四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主因。禾木人从每年7月中旬就开始了打草的活计,山下的牧人打草用10天左右,禾木人要打两个月,直到草枯了雪落下来了才停止。</p> <h3>  这是禾木人割好的草困成的草垛,冬季禾木的雪有两米深。禾木人家里养的牛羊只好吃主人在夏季储备的干草。</h3><h3> 羊的刨食能力差,舍饲的时间长达七个月,因此当地人喂养的大牲畜牛马较多而羊较少。<br></h3> <h3>  禾木村很美,像个童话世界,9月份景色会更美,天可能会冷一些。新疆真大,两天来,我们玩的景点五彩滩、喀纳斯、禾木村都在布尔津县内,都属于喀纳斯景区。</h3> <h3>  下午2点,离开景区,坐上我们的大巴车,下一个景点赛里木湖离这里还有1000多公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翻山越岭行车480公里,晚上快10点入住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杰嘉大酒店。吃过晚饭11点休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