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爷爷走过的历程

荒漠独行人

<p class="ql-block">  其实,他是我的外公。我一岁多一个月的时候,他就主动把我带在身边,因此,我叫他爷爷。爷爷一直陪伴着我,照料我生活、学习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他是无数极其平凡的爷爷中的一个。至今,爷爷已为我操劳了9年多,在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了解了爷爷走过的路,感觉到他一生的不易,他逆境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感动着我。</p> <h3> 爷爷的老家在浏阳市区往东约15公里一个偏僻的山村,老宅没了,屋后的竹林依然苍翠挺拔。他的祖父民国时期为徐氏族长,同时兼任浏阳澄中、豫章两所学校的校长,属于乡绅之列。(图为老宅所在地和伯爷爷凭记忆画出的老宅图)</h3> <h3> 听爷爷介绍:我的曾祖父民国时期在河南、湖北、长沙等地经商,小有成就。1949年后在长沙工作至退休。是个颇有文化知识的人,《论语》倒背如流,满口之乎者也;可以双手同时打算盘,准确率百分之百;写得一手好字;与人书信往来半文半白。(图为他工作过的长沙太平街和他的晚年写的《自传》手迹。</h3> <h3>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8、9岁时,遇上三年大饥荒,他说记忆中从来没吃饱过,但是,在饥肠辘辘中,学习十分用功,一直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写作业、看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1966年5月,爷爷快要读完初中一年级,“文革”爆发,学校全面停课,他从此中断学业。“文革”高潮过后的1968年底,16岁的爷爷成为一个年轻的农民,在地头田间挥洒汗水和青春。(图为爷爷曾经辛苦劳作的土地,他多次带我来这里。右上角古老的小桥,是他无数个苦闷寂寞的晚上,独自坐到深夜的地方)</h3> <h3> 1971年,作为农民工,19岁的爷爷被派到攸县网岭修建湘东铁路。在铁路工地,他们起早摸黑,披星戴月,挑土、推车、开山炸石……用肩膀堆起了铁路路基。期间,他因公多次负伤。在铁路工地,爷爷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写快板、写报道,表演节目,曾因写一篇学习心得而被县指挥部领导看中,准备调他去指挥部工作,但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被人从中作梗,失去离开农村的机会。</h3> <h3> 一年多以后,铁路通车,一些人招工走了,爷爷又回到农村。面对高强度、超时间的体力劳动,爷爷从没气馁,他学会了所有的农活,并挤出可能利用的时间,读书看报,坚持学习。他买来《内燃机原理》学习,到邻村观看人家拆卸修理柴油机,用4天学会了操作和简单维修柴油机,争取担任了生产队的柴油机手。他碾米、抽水、耕田,乐在其中。</h3> <h3> 1974年春节后,不满22岁的爷爷被推荐为民办老师,并担任学校校长。从此,“自己初中冇毕业教初中”成为爷爷自我调侃的话语。那个年代,学校除少数公办老师外,大部分是老民办教师和刚刚初高中毕业的青年,没人讲究教学质量,没人探讨教学方法,业余时间就是玩扑克的“xx亮相”、“xx结婚”。爷爷没有随波逐流,当了老师,更给他带来学习的机会,他四处寻找能读的书籍,在实践中摸索教育教学规律,关心爱护学生。带领师生勤工俭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得上级认可。在担任民办教师3年后,爷爷被招录为公办教师,并调离这所学校。从此,他的天地更加宽广。(图为40年后,爷爷重返故地所拍摄的照片:第一次任教的学校,虽然废弃几十年,但房子还在,爷爷亲手画的国旗、写的标语、对联还在,学生办的黑板报还在。)</h3> <h3> 爷爷走着中国许多人走过的路,也留下了太多的故事。40年后,第一次工作的学校大门上方亲手书写的校名已经依稀莫辩,他应浏阳市政协《乡村教师》编辑组之约,写下了初当老师的回忆——《荒田坡办学记》,这篇6000多字的文章,是当年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特殊年代教育事业的特殊现象。</h3> <h3>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走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开始大抓教学质量,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为挽回失去的青春,爷爷和当时的千万青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学校狠抓教学质量,他自己所教的科目,统考中总是名列一、二名;他负责的学校,总分总是名列前茅。经常主讲公开示范课。期间,他被评为浏阳“百名优胜教师”。他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母亲、孩子,每天看书到凌晨两点,从此养成了晚睡的习惯。他坚持数年,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通过每学期严格的考试,1983年,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h3><h3> 由于爷爷工作出色,1984年下学期调到区教育办,负责全区8个乡镇130多所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他骑着单车,深入学校听课,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每次一去8、9天。每周星期六上午,坚持给老师讲课,5年里为老师讲课达230多节。期间,他担任过浏阳教育学会理事,长沙小学语文教研会员;他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全国作文教研会上交流。1987年,爷爷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h3> <h3>  1989年9月,爷爷离开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调到浏阳市建委从事行政工作,爷爷表示:“将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接近内行的外行”。他先后分管工、青、妇、机关、教育、市政、园林、档案工作,参与村镇建设。兼任过浏阳建筑学校校长。他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工地,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苦读专业书籍,学习了规划、施工管理、市政建设等相关知识。获得经济师职称。</h3> <h3> 1995年,爷爷主持浏阳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他和他的前任以及同事们,还有数以千计的建设者,历时几年,通过拆迁、征地、安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把浏阳河畔一片河滩建设成为宽阔平坦、鸟语花香的大道。</h3><h3> 1998年,为打通浏阳市区与东区的瓶颈,爷爷指挥了降低北岭、修建车站路的工程。期间,工程出现险情,他在工地坚持7天7夜指挥抢险,直至险情排除。仅用10个月,该路建成通车。<br></h3><h3> 对这个时期的工作,爷爷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需要被记载,我们不计较被忘却,因为我们的足迹已经深深地印在这遍土地上。”</h3><h3> </h3> <h3> 随着时光流逝,爷爷慢慢变老,60岁,爷爷退休了。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他和朋友中的教授、作家、诗人、收藏家、书法家们建了微信群,经常相邀聚会,游山玩水,谈天说地,评秦论汉,赋诗作词。有时我放假回家,逢他们聚会,爷爷总要带我去和这些爷爷奶奶一起玩,让我“近朱者赤”。他们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健康。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时间凋零了年轻的身体,我们却保留着一颗年少的心。我们是一群童心不泯的老头子,我们有快乐园地微信群。我们遍览壮丽山河,我们满怀豪放诗情。”</h3> <h3> 几年来,流连于山水之间,爷爷写了《灿烂如秋》、《山水情未了,纵情尽为诗》两篇文章,记录他们晚年健康向上的生活。创作了120多首格律诗词和自由体新诗。其中一首《临江仙》还获得“浏阳市老干部诗词书画竞赛”二等奖。他说:“我们老了,却还在成长。”<br></h3> <h3> 只要我在家,爷爷必定和我在一起。这源于爷爷一辈子的教育情结。不当老师了,他始终关注教育发展的信息,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晚辈的学习。</h3><h3> 我在爷爷的照料和陪伴下长大,爷爷经常和我说过去的事。教育我要不怕困难,激励我认真学习。其实,爷爷也是我的老师。他从小忍饥挨饿,被人歧视,道路坎坷。但他毫不气馁,与命运抗争,继承了祖辈读书好学的传统,活到老学到老。他坚持独立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他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爷爷是我的一本书,我要吸取其中的营养,走好自己的路。</h3> <h3>七律·立老宅废墟前有感 荒漠独行人 竹翠花红恋百回, 人情风物尽相违。 故园春雨曾怀远, 旅路秋霜亦望飞; 云汉还期描景去, 江湖不忘赋诗归。 当欣绪胄多儒辈, 且待朝阳灿璧晖。<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