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旁又响驼铃声

高山二族

<h3><br></h3><h3>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在清脆的驼铃声中,东起长安一路向西的茶马古道上,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在天地浑黄的沙漠中走出一条东西方相联的青光大道一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崛起了强大的汉帝国,兴起的大唐朝。从这条路上走出去的不仅是丝绸、茶叶、陶瓷,古老悠久的东方文化也沿着这条路向西传播,发展,繁荣。</h3><h3><br></h3> <h3>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古老的丝绸之路充满了恭敬之心。多少次在梦里和她相约,多少回神往楼兰古国的神秘,多少次想亲眼目睹飞天神女的芳容。终于在这个绿荷舞动,蝉儿欢唱的盛夏,我与家人朋友一起,相约敦煌,感受美好。去触摸那厚重的历史,去那驼铃声悠扬的古道上行走,在广阔的沙漠上呼吸,去感受沙漠阳光的炙热。真真实实地与丝绸之路有个亲密地接触。</h3> <h3>走在这条曾经僧侣众多,商队络绎不绝的古路上,最让我为之顶礼膜拜的圣地就是敦煌莫高窟。它是丝绸之路上最辉煌的光环,最耀眼的明珠。是从公元360年乐尊和尚三危山下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始至中唐时期到达顶峰,无论从规模和艺术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我虽然没有拍下一张壁画的照片,没有拍下一个飞天女的神韵,仅仅去石窟里随着人流走马观花似的游赏了一番,听解说员述说着那年那月每一尊佛像的前生,经历和今生的故事。对壁画的的绘画艺术,佛像的雕刻技术,以及所蕴含的佛教意义及艺术价值都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h3> <h3>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有一处茂密的白杨林,在浑黄的沙漠中显得那么清脆那么碧绿。敦煌石窟就座落其中,被绿树丛林掩映着。它是沿悬崖而建的岩石建筑,石窟分为上下两层,共有552间。每一间石窟正中前方凹进的莲花石座为佛像的龛台,两旁是侍者或弟子,佛台左右两边的墙壁和窟顶,都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壁画内容有历史故事,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等。洞顶上方正中有一个六角斗形顶,有一米见方,四周有一圈10厘米宽的莲花图案或飞天神女图案作花边。花边周围壁画和佛像两边的壁画浑然一体。这些壁画的内容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石窟的壁画和雕塑会是相同的。为保护这些珍贵的的壁画和佛像,让它们的色彩依然鲜艳,让壁画紧贴石壁不会脱落。人们现在只是选择性地开放了一些石窟,每天限制一定的人数参观,洞内禁止拍照,使用手机,甚至大声说话,这都是为了使佛像不被氧化,不被光污染而采取的保护措施。</h3> <h3>走进石窟就被壁画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所折服。它是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开始,有汉武大帝与匈奴特使的会见等历史故事的记录,有茶马古道上的驼队壮阔的景象,也有从汉朝到唐朝,历代供养人的姓氏画像,更多的是佛教佛经故事的形象描绘。敦煌飞天女描绘的是在举行佛教圣会时,天女怀抱乐器,在空中一边飞舞,一边弹奏天赖之音,神女姿态万千,服饰鲜艳飘逸,充分渲染出佛教圣会的圣洁和隆重。壁画人物的神态各不相同,面容和善慈悲,服饰色彩鲜艳如新。佛像才是石窟的精髓和主体,壁画是渲染和衬托。佛像是一窟一窟依次建造的,从汉朝到隋唐几百年的时间,建造出五百多座佛像。庄重肃穆的佛祖,慈祥安闲的睡佛,慈眉善目的观音……一尊一尊的佛像大小不一,造型不同,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个故事。这是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宣扬佛法,传播善念,普渡众生。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发展,创新。每一尊佛像都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术和极高艺术造诣。中唐时期塑造佛像的热潮到达了顶峰,同时建造佛像就达到上百座,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也是空前高涨。</h3> <h3>古老的丝绸之路有讲不完的故事,承载着一千多年厚重的历史。走在这条路上,被古代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深深地打动着。只是觉得时间太短了,还没有看够那些美妙的壁画,那些动人的佛经故事还没有记下来,就顺着人流匆匆地走出了石窟。踏上如今的丝绸之路,草青路面平坦宽阔,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虽然沙漠还是当初的沙漠,路还是那条路,虽然没有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没有看到了长长的慢慢行走的驼队,耳边却不时传来人们快乐的欢笑声,看到了一辆辆载着集装箱的物流车飞驰而去。沙漠上一架架随风旋转的风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随着热风时而顺时旋转,时而逆时旋转,不管风吹向哪里,都发出同样交相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需要它的地方去。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展示自己新的面貌。</h3> <h3>这条公路依着沙漠的高低起伏而修建,如同在黄色的地毯上,嵌上了一条蓝黑色的丝带。奔流不息的汽车,无论行驶到哪里,都好像是给这条丝带上绣上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人们不时从汽车上走下来,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或爬坡登高,沙漠同样是一道欣赏不够的风景,时不时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h3> <h3>沙漠也不总是宽阔平坦的,有的地方也会有一座座隆起的小沙丘,如同一个个刚蒸好的馒头。走在上面,热腾腾的,热气直顺着脚心向身体上窜,头上火热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直往下推,身体四周也都是热呼呼的空气在流动。人好像是蒸笼上的馒头,我想,多呆一会儿,肯定会被蒸熟的。</h3> <h3>干涸的沙漠,在难遇的一场新雨之后,谁知却裂成了一块块泥板。这是大雨过后,沙漠的盐碱溶解结晶,上升到表面而呈现出的沙漠表面形状。那白色的一颗颗白色的坚硬的小像颗粒就是盐碱。难怪治理沙漠那么艰难,它不仅仅是水的问题,治盐治碱才是大难题。</h3> <h3>治理沙漠再难也难不到英勇而智慧的中国人民。有经验的治沙能手从沙漠边缘地带入手,裁上那种抗旱稀盐的沙漠植物,仙人掌和胡扬是最常用的治沙植物,现在人们大片大片载种的沙柳,红柳等,成了治沙生力军,它们易活,生长快,效果好。这是刚刚种下的红柳,据说是飞机播种,一次就是几百亩,甚至上万亩。沙漠变绿洲也是有希望的。</h3> <h3>你看,这里已经有生长了一段时间的红柳,一丛一丛的,根在沙里扎得很紧,你不使劲也是不容易把它拔起来的,起到了很好的防沙固沙的作用。它们已经长得有一人多高,人在它后面,还可以捉迷藏呢!</h3> <h3>实际上在这条一路上走来,见到最多的就是白杨树。不管在公路两边,还是在乡间的田埂,城市的小区,都有一大片一大片,一长排一长排的白杨树,高高的,直直的,绿绿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整齐向上的,绝不旁逸斜出,茅盾先生曾赞扬它们象征着西北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如今,它们难道不也是西北人民顽强智慧的治沙精神的写照吗?风一来,被掀起的叶子呈白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如同盛开的银色的花朵。风一吹,整个白杨树哗哗作响,仿佛演奏出一首首欢快的治沙乐章。<br></h3> <h3>在西北大地上拔地而起的祁连山和昆仑山,把中国大地分成了第一和第二阶梯。如果没有祁连山,西北将丢失一多半的美。整个西北都将是茫茫的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分不清天和地,只是浑黄一片。正是有了祁连山,才有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才有了丝绸之路沿途播撒的灿烂文明。才有了我们暑假之行看到的连绵起伏的高山,绿草如茵的草原,湛蓝如洗的湖泊,广阔无垠的沙漠。祁连山被称为西北大地的“父亲山”。、</h3> <h3>祁连山脚下的张掖市,是一个用颜色作标志的城市,这里有闻名于世界的七彩丹霞地貌。一座座彩色的丘陵,兼具华丽色彩与苍凉刚劲的自然杰作成了人们眼里的最爱。层次分明的色彩在山丘中流动,形成数百千米连绵不断的彩色画卷。红如火焰,绿如玛瑙,黄如赤金,它们浓烈而尽情地展示在世人的眼前。</h3> <h3>听当地的观光车师傅说,下雨之后的丘陵是颜色最浓艳的,是最美的风光。凑巧的是,我们赶到时,天色较暗,刚好天空就下起了一阵急雨,本想打算明天一早起来看日出,听到这么一说,急急忙忙登车前往观景台。在车上,尽力远望,去寻找那艳丽的色彩。近了,更近了,车人的大人小孩不由得欢呼起来。</h3> <h3>当我们赶到观景台时,雨也停了,太阳出来了。也许是老天特别眷顾我们不远千里,前来与七彩丹霞相约,遇见美好,在我们忙着惊叹,忙着拍照之时,山顶竟然出现了一道炫丽的彩虹。急忙提起相机,给朋友抓拍到了这个精彩的瞬间“我们一起看彩虹"。美丽的风景,浪漫的情调,难忘的回忆。</h3> <h3>雨后的丘陵将自己奔放热烈的色彩,尽情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有人说是它是五彩的,有人说它是七彩。据科学家考证,七彩丹霞共有九至十二种色彩。是因为这些彩色丘陵中含有大量的二价铁和三价铁离子,遇水养化而呈现出这些艳丽的颜色。这也说明若干年前,这里曾经是有大片的水源。张掖七彩丹霞地貌据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保护得最完整,面积最广阔的,为科学家考察地质地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h3> <h3>彩色丘陵不仅具有神奇的颜色,还有各种奇特的形状。岩石上有很多深浅不一,长短不一的凹痕,横的,竖的,纵横交错,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秋天落光了叶子的树木苍劲向上,有的像梅花鹿的鹿角跃跃欲试。岩石上又绘上了一幅幅灵动的图画。</h3> <h3>有水就有生命。在岩石边上,山脚下的贫脊而干旱的土地上,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那么一棵两棵翠绿的小树,那碧绿的树叶不仅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更给七彩丹霞又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h3> <h3>岩石不仅是一幅图画,岩石的线条棱角十分分明,如同画家用绿色的画笔勾勒出来的一样,自然而流畅,轻轻的,轻轻地向远方延伸。</h3> <h3>连绵起伏的彩色丘陵已让我们留连忘返,乐不思蜀,从车边飞驰而过的冰沟丹霞更是让我们惊叹不已。它被称为柱廊状宫殿式丹霞地貌。像石柱鼎立,像宫殿层层叠叠。可是没来得及细细观赏。从网上得知,它分为丹霞崖壁,石墙,石柱,石峰,尖峭挺拔,连绵不断,形成几千公里连贯的山岭,这又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刻的杰作!和彩色丘陵相距十五千米,形成了一高一矮,一险一缓,一伟岸一温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h3> <h3>走在这条路上,只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因为有看不完的美景,粗浅的文笔无法淋漓尽致地描绘它奇异的景色;有讲不完的故事,只是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不能将这些故事叙述完整而清晰;也有数不清的震撼,没有深入了解西北人民的治沙措施。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走一走,还想去听听那回响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