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后记
《乡愁 骊歌》
尤凌波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昨天、今天所有的一切,明天或者后天都将被新的东西所取代,而被取代了的,毕竟影响了从昨天、今天走向明天、后天的这一代人的生活、思想,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且愈久远,愈清晰,愈深刻——曾经的乡村生活即是如此。
这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发展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乡村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日新月异,地覆天翻。绿树簇拥,青瓦坡檐的传统农居几乎被清一色的二层楼房取代。没有了鸡飞狗吠,少了猪哼羊咩,再也见不到辘轳老井,池塘蛙鸣,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甚至整体消失……更为可怕的是,乡党邻里之间的那种淳朴原始的亲情也随风而去,冷漠、隔阂、互不关心、老死不相往来的都市病也渐次侵入、蔓延。是的,过去贫困、生产力低下,日子清苦,但人们之间的善良、诚实、宽厚、融洽,几千年传承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让我们的先辈们于寒冬里相互抱团取暖,从而温暖着每一位乡亲,相互提携、扶持着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铸成了中国乡村的灵魂。这种村风民俗,也就是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已深深地溶入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成了刻骨铭心的乡恋乡愁。
本书所收录的,正是关中道上、终南山下过去乡村的生活点滴,透过这点滴、片段、剪影,试图唤醒已然消逝的古朴民风民俗,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优秀传统的一种呼唤,特别是对乡村灵魂的召唤!这种呼唤、召唤,绝不是因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就把贫穷品德化,把落后浪漫化,而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深地叩拜,是对昨日乡村的骊歌、挽歌和赞歌。但由于知识、经历、水平所限,可能远未达到初衷本意,只能算是打开了过来人记忆深处的一个闸门吧。
为了此书的出版,文坛名家周明、商子雍撰文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并亲自修改润色。还有画家刘水力,抱病插图添彩。著名文化学者、影视制作人赵安先生题写书名。白刚先生数易其稿,排版设计。张文、赵炜、熊建磊、李卓洋等人也都从不同方面予以帮助,在此一并深深揖谢!
(<br></h3> <h3>沟底有人家之二</h3> <h3>先生篇</h3> <h3>派饭篇</h3> <h3>认干亲篇</h3> <h3>虱记篇</h3> <h3>忙罢之后才过会篇</h3> <h3>照相篇</h3> <h3>地上的虫篇</h3> <h3>树上的鸟儿篇</h3> <h3>沟底有人家之三</h3> <h3>古槐树上的大喇叭篇</h3> <h3>链蜻蜓篇</h3> <h3>剃头匠篇</h3> <h3>乡村童趣篇</h3> <h3>一头沉篇</h3> <h3>油灯情篇</h3> <h3>够不着的馍笼篇</h3> <h3>节目要会演篇</h3> <h3>雾腾腾的烟袋锅篇</h3> <h3>吃席面篇</h3> <h3>老碗会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