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思乡情

小小丽

<h3><font color="#010101">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的兵团战友,组成了近百人参加的回访团,从祖国的各个城市来到了黑龙江,来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font></h3> <h3>8月18日我们坐上了从哈尔滨到克山农场的专车,车开到场部已经下午一点了,欢迎我们的秧歌队已早早的在场部等候多时,他们高举着《热烈欢迎十四连知青回访第二故乡》的大旗,用欢庆的秧歌锣鼓迎接我们这些知青重返故里。</h3> <h3>欢迎的热烈场面使我们心情无比激动,很多知青不由自主的加入了秧歌队的行列,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融为了一体,共同欢庆这一幸福时刻!</h3> <h3>我们来到宾馆前合影留念</h3> <h3>久别重逢的拥抱,几十年等来的一句问候,怎能不让人激动、兴奋、感慨和欢畅。现场的这种气氛,使我们打开了感情的闸门,任由那激动的泪水流淌。说不尽的知心话,诉不完情深义长,当两只双手握在一起时,那两颗跳动的心已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br></h3> <h3>我们在酒店宴请了连队的部分老职工共进晚餐。</h3> <h3>下面照片上的合影,是在这片黑士地生活了五十年的鹤岗知青王丽华和陈承杰,他们将家永远的安在了北大荒,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他们相亲相爱,但以前却从来没有一张合影照片,这次在我们聚会的饭店,为他们补拍了这张跨越了四十多年的结婚照。</h3> <h3>8月20上午我们来到了阔别了四十多年的连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两边的庄稼长的非常茂盛,使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是那条小路,还是那片黑的流油的黑土地,还是那片绿油油的庄稼地,但却已相隔了近半个世纪,虽然还稀稀拉拉的能见到几拣老房子,但也是人去楼空了,此情此景不免有些让人悲伤。</h3> <h3>一进连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旧是那两条保佑着家乡父老安宁的巨龙,虽然已经生了很多锈迹,但它那栩栩如生的气势仍然不减当年。</h3> <h3>这是一张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右边那位姑娘就是鹤岗知青王丽华,那时的丽华年轻漂亮,我和她曾在一个宿舍,并在连队的大食堂工作多年,后来我在73年末离开了连队,从此一别四十多年,而她却留在了北大荒。如今再次相聚,不由使我泪水湿衣,虽然我们以前很少联系,但那份知青情,战友情,姐妹情却是永久保存在我们心中。</h3> <h3>我们来到了丽华在连队的老房,虽然他们已经在场部有了新房,但这两个勤劳的知青夫妇,在农场退休后,依然承包了四十多晌地,并在连队老房前开垦了一些闲地,种上了玉米及蔬菜,家里养着猫,狗,大鹅和三黄鸡,我们一迈进院子,这些鸡猫鹅狗们看到有我们进来,马上一片欢腾,好一片热闹景象!</h3> <h3>我们来到她的大炕上,盘起腿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摸着丽华那双手,心中感慨万千,同是一代知青,而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回到了城市,而他们却留在了这里,依然过着田园生活,将近七十岁的人了,在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依然发挥着余热,无怨无愧的贡献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把一生献给了北大荒!</h3> <h3>丽华你们这些真正扎根边彊的兵团战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们的勤劳、热情和善良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战友,永远是我们的终生牵挂!</h3> <h3>我们来到了克山农场新建的场部,在这里留下了我们的永久的纪念。</h3> <h3>高大壮观的场部,宽扩的广场,盛开的鲜花,使我们兴奋和震惊,四十几年的变迁使我们的农场已经变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农场,从播种到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管理,各连队的职工也全部搬到了场部,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场部各项设施齐全,全部城镇化了。</h3> <h3>就要离开我们的第二故乡了,和家乡亲人分别的时刻使我们泪流满面,手拉着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h3> <h3>这种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这种情感它超出了朋友的界限和范畴,这种亲情、友情和战友的情谊,已经深深地渗入我们的心髓、融入了血脉,终生抹不去、忘不掉!</h3> <h3>再见了我们的家乡,再见了我们的亲人,再见了家乡的父老,再见了那些现在仍在那片黑土地辛勤耕耘的所有知青战友,无论我们相融多远,但你们永远是我们的亲人,是永远让我们牵挂的亲密战友!</h3><h3>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这片黑土地的思念,还会使我们再来的!望我们各自保重身体,来年再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