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小黄山历史故事之七 桃花水母与小黄山

舣舟亭

<h3>  孟河小黄山是常州新北区唯一、全市少见的山地和森林资源,地处孟河镇北部,整个山体形似卧龙,最高处海拔约95米,由于地处平原,显得气势不凡。东汉张天师&quot;山断龙卧&quot;预言这里要出皇帝,东晋郭璞依山势推&quot;地理五诀&quot;,奠定白事风水学。这里自古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植被茂密,山林幽静。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态保护意思还不强,为解决吃饭问题,提倡&quot;靠山吃山&quot;,由于小黄山具有丰富的石灰岩和斧劈石资源,当地盲目地对小黄山山体进行开采,更于七十年代,在东山脚下建立了武进水泥厂,规模更大地进行开山采石。多年的无序开采,使得小黄山面目全非,百孔千疮,部分原始山体遭受切坡、挖掘、形成较多的宕口,部分采石坑已积水成潭,形成的宕口岩体破碎,岩壁高悬,生态遭受严重破坏。2000年新北区建区以后,着手对小黄山进行生态保护,关停了采矿场、水泥厂,并逐步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宕口复绿。从2009年开始,通过规划控制等手段,对小黄山进行了保护性预控。开山采石被叫停后,生态逐渐得到修复,经过时间洗礼,历史沉积,部分宕口汇集了地下水及地表水,积水成潭,形成了当地人俗称的&quot;九龙潭&quot;和&quot;天池&quot;等湖泊水体。这些水体处于群山围绕,周围少有污染源,因此几年以后,水体逐渐清澈,水质趋好。2013年8月6日,当地群众在小黄山最大的宕口水潭中发现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极危物种桃花水母。</h3> <h3>  小黄山发现的桃花水母只有一个拇指盖大小,呈半透明状,在水中来回蹿动。仔细看,周边还长了很多尖利的触须。桃花水母因在水中游动,姿态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而得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有11种桃花水母,其中有9种在中国,非常稀少。它的历史可追溯到6.5亿年前,比恐龙还早了几亿年,由于其珍贵价值,也被称为&quot;水中国宝&quot;。</h3><h3> 桃花水母是笠水母科的一属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生命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组成。栖于淡水,故英文名淡水水母,有&quot;水中大熊猫&quot;之称,为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必须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其灭亡。</h3><h3> 随着媒体的曝光,接踵而至的是来至周边区域群众或出于好奇或下网捕捞,或前往参观,对周边生态产生了影响和破坏,因此,对小黄山的保护性修复刻不容缓。</h3> <h3>  小黄山宕口修复是一个福泽当代利及千秋的环境生态工程,必须从长远效益出发,设计营造一个可长期发挥生态、景观、文化效益的核心区。综合考虑小黄山的采石场、采土场的分布特点、积水、开采方式、边坡稳定性、风化程度与厚度、现有植被状况、地形地貌特点等因素并结合生态景观规划,区政府决定以生态复绿法为主,景观再造为辅的修复策略。规划目标以完整保存、保护为基本目标,以修复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强调历史脉络的延续,同时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恢复其清雅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针对小黄山的现状,加以人工的辅助治理,通过山体复绿、荒地、农田的修复,景观再造,重新链接物质以及能量循环,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建成以绿色为主的小黄山生态景观。<br /></h3> <h3>  据调查,小黄山地区约有维管植物530种左右(其中野生植物430种),自然植被相对单一。树种主要以构树、瓜木、八角枫、刺槐、枫杨、一叶萩等先锋植物构成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为主,调查中共发现并记录了鸟类122种,隶属于15目38科,其中雀形目鸟类种类最多,共有54种,占鸟类总数的44.26%,戴胜、白鹭、黑尾蜡嘴雀等14种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在调查中都有发现。因此,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增加栖息地,涵养水源,吸引各种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使其能自我维护,自我更新,以达到生态的永续性、平衡性。</h3><h3> 在小黄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山林游赏区和宕口花园区,打造八宕十景,分别为桃花宕、花石宕、水母宕、碧泉宕、野草宕、彩菊宕、秋枫宕、冬青宕等宕口景点和其他历史文化景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孟河小黄山将以崭新的生态面貌展现在常州人民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