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8月4日至8月12日,济南彩虹摄影俱乐部30余名摄友在山东电视台潘建老师和济南彩虹摄影俱乐部翟总的率领下来到甘南和川西采风。</h3><h3> <b>甘南</b>,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长江、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段。地貌特征:南部为岷迭山区,东部为丘陵山地,西北部为广阔的草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西面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连,州内68万人口中有50%是藏族,属典型的藏区。</h3><h3> </h3><h3> </h3><h3> </h3> <h3><b>青藏高原</b></h3> <h3><font color="#333333"> 藏族共有750万人口,其中50万人在海外。中国境内的藏族大约有340万人在西藏,另外300多万人口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一说藏区、藏地,我们首先想到西藏。其实藏区不止西藏,还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滇西北。</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从元代开始,根据方言不同,藏地分成了三块:<b>卫藏、康巴和安多</b>。</font></h3><h3></h3><h3><font color="#333333"> <b>1.卫藏。</b>大体上是现在的西藏。它又分成了三个部分:<b>前藏、后藏和阿里</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前藏”是拉萨和山南地区。</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后藏”是日喀则地区。</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整个藏北高原是“阿里”。</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历史上,前藏是达赖的地盘,后藏是班禅的地盘。既有达赖又有班禅,所以卫藏一向是宗教的中心,故称为为“<b>法域卫藏</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b>2.康巴。</b>大体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以及云南的迪庆州。具体一点,还包括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康巴出帅哥美女,“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正因为男女都长得好看,才被称为“<b>人域康巴</b>”。</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b> 3.安多。</b>也叫“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除了青海的大部分藏区(玉树除外),还包括四川阿坝州北部、甘肃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县。</font></h3><h1></h1><h3><font color="#333333"> 安多地区有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是藏地最主要的牧区,多出良马,所以也被称为“<b>马域安多</b>”。</font></h3><h3> 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区域藏文化。他们特点鲜明,灿若星辰,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信仰一个宗教:藏传佛教。</h3><h3><font color="#333333"> 我们此行的路线主要是在安多和康巴藏区采风。</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font></h3><h1><font color="#333333"> </font></h1> <h1><b> 一、桑科大草原</b></h1><h3>蓝天白云下的<b>桑科大草原</b>牛羊成群、生机勃勃,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h3> <h1><b>二、拉卜楞寺</b></h1><h3> 位于兰州西南240公里,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岸边,<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span>拉卜楞由拉章音变而来,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b>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b>之一(其他五个寺院是:拉萨的<b>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b>;日喀则的<b>扎什伦布寺</b>;青海西宁</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的<b>塔尔寺</b>。),也是甘南最大的格鲁派寺院。</span>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拉卜楞寺寺院与佛学院一体,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h3><h3> 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4公里),也是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的取景地。</h3> <h3><b>俯瞰拉卜楞寺</b></h3><h3>近处是贡唐宝塔 ,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像而闻名。</h3> <h3><b>拉卜楞寺正殿</b></h3> <h3> 来到藏区不能不了解<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藏传佛教。</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藏传佛教</b>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藏语:上师)教,是指从印度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span></h3><h3></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说来,汉传佛教属显宗,藏传佛教属密宗。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 </b></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b>显宗</b>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诸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 </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b>密宗</b>认为要想达到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和悲慧双修最后成佛。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区别。</span></h3><h3></h3><h3>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h3><h3>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h3><h3>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h3><h3> 藏传佛教目前有四大派别:</h3><h3> <b>格鲁派(新噶当派,黄教);宁玛派(红教);</b></h3><h3><b> 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b></h3><h3>各派的详细介绍请看如下链接:</h3><h3><a href="http://wap.kaoder.com/?a=view&fid=55&m=thread&tid=212959">http://wap.kaoder.com/?a=view&fid=55&m=thread&tid=212959</a><br></h3> <h3><b>诱惑</b></h3> <h3><b>僧人</b></h3> <h3><b>转经</b></h3> <h3><b>外面的世界</b></h3> <h3><b>佛学院</b></h3> <h3><b>拉卜楞寺的“FIFA Word Cap”(世界杯)</b></h3> <h1><b>三、玛曲阿万仓黄河湿地</b></h1><h3> 玛曲,藏语意为孔雀河,即黄河之意,因河水清翠如孔雀羽毛而得其名,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命名的县。 </h3><h3> <b> 阿万仓湿地</b>在甘肃甘南玛曲县境内,距玛曲县城50多公里。</h3><h3>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源头卡日曲汇口以下干流称玛曲,黄河首曲由北入扎陵湖,从南部流出东行流入鄂陵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从鄂陵湖流出后</span>一直向东南流去,从青海流到四川阿坝唐克掉头向西北流向甘肃玛曲,形成了一个400多公里的大拐弯,阿万仓湿地就在这个大拐弯的中间。阿万仓湿地因水泻不畅而形成很多河汊和沼泽,湿地水草丰盛,是一片天然的、原生态的、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广袤壮美的草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片广袤的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景色绝佳。</span></h3><h3> 黄河流入玛曲县境内时的水流量占其总流量的20%,出境时水流量增加到65%,在玛曲段的补充水量占黄河总水流量的45%,故有黄河“发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玛曲”的说法。因此玛曲湿地大草原被誉为“黄河蓄水池”、“黄河之肾”和“中华水塔”,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h3><h3> 2008年,以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湿地为核心的玛曲湿地群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最美的五大草原湿地”第一名。</h3> <h3><b>阿万仓湿地</b></h3> <h3></h3><h1><b> 四、 莲宝叶则</b></h1><h3> 莲宝叶则是藏区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区十大神山的第八位,安多地区众神山之首。</h3><div></div><h3><h3>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莲宝叶则为藏语音译,意为尊严的“玉石之峰”。</span>位于四川阿坝县和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巴颜喀拉山扎尕尔措南段支脉,沟底海拔3800米,最高峰5369米,境内最高5141米。为阿坝县西北部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h3></h3><h3></h3><h3> 民间通常称为石头城堡或者石头山。这里群峰兀立,山势陡峻,长年冰雪覆盖,风雨剥蚀怪石嶙峋,千恣百态!</h3><div><h3> </h3></div><div> </div><h3><div><h1> </h1></div></h3> <h3><b>神山</b></h3> <h3></h3><h3> 星罗棋布的湖泊,更为莲宝叶则添上几分神秘之美,要数4个湖最著名:龙尕措拉玛,落云措,珠姆措,扎尕尔措。</h3><h3> 其中“扎尕尔措”是阿坝县境内4个著名湖泊中海拔最高的(4600米)它既有莲宝叶则刚毅雄浑、肃穆悲壮的一面,又包含了女性般的圆润细腻与阴柔,是四个湖泊里面特色最多的一个。</h3><h3> 藏民在他们认为有神灵的地方常常捐建佛塔、经幡(风马旗)或玛尼堆,用于祈福。</h3><h3>他们或围着佛塔行走,口诵佛经,转经祈福;</h3><h3> 或扎五色经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蓝白红绿黄分别</span>代表:蓝天、白云、火焰、江河、土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从右到左顺序不能乱。</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经幡上写有经文,飘动一次等于诵一次经,用于祈福;</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或在岩石上刻</span>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咒”,即“嗡嘛呢呗咪吽”,他们认为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这些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头称玛尼石,堆成的石堆就是玛尼堆,用于祈福。</h3> <h3><b>扎尕尔措</b></h3> <h3><b>祈祷</b></h3> <h3><b>玛尼石上的喇嘛</b></h3> <h3><b>僧侣</b></h3> <h3><b>心中的香巴拉</b></h3> <h3> 藏传佛教源头来自印度,对藏族人来说佛教本质上是外来文化。可是我们发现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同根同源的藏传佛教有许多独特的宗教习俗。如:转神山、拜圣湖、磕长头、撒隆达、挂五彩经幡、堆石供、火供、水供、会供、煨桑、朵玛、酥油花、擦擦、金刚结;还有藏文、天珠、天铁、以及跳锅庄、宣舞、绘画艺术等等。这些习俗的起源是什么?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h3><h3>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617-650年)兼并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强盛的吐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音:波)</span>王朝,并创立藏文,西藏正史开始书写。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h3><h3> 而近几年考古发现纷纷证明:古<b>象雄</b>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h3><h3></h3><h3> 象雄乃古代青藏高原之大国,<b>雍仲本教</b>之发祥地。</h3><h3> 在唐代史书中作“羊同”或“扬同”,“象雄”与其藏语发音相近。象雄所在的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区,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尔吉特),即今克什米尔。从勃律向东南方向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一小部分领土。北邻葱岭、和田,包括羌塘,东面只限于与吐蕃和苏毗接壤,曾是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一般认为穹窿银城(即卡尔东城)是古象雄王国的首都,约<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阿里地区象泉河流域。</span>象雄分为上象雄、中象雄和下象雄三个部分;象雄王国存在的大体时间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曾先后为18位国王所统治。曾经是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大国。贞观十八年(644年)松赞干布发兵攻入羊同(象雄),杀羊同王,羊同部众归附土蕃,羊同(象雄)国被灭。</h3><h3>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象雄文明主要由本教(苯教)、象雄语言、象雄文字,象雄医学、象雄艺术和历算等方面构成。</h3><h3> 象雄文字确实存在过,在后来的历史中又消失了,至今是学术界待解开的谜。</h3><h3> 有学者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声音,进行了改造而成。</h3><h3> 在象雄文明之前,象雄的地域就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崇拜仪式—<b>原始本教</b>。信奉万物有灵,日月星辰、山川江河、牛羊禽兽都是崇拜对象。即多神崇拜。</h3><h3> 后来古象雄的王子<b>辛饶弥沃</b>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法,创立了<b>雍仲本教</b>。使本教得以统一。<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辛饶弥沃</b>被雍仲本教誉为<b>辛饶弥沃如来佛祖。</b>现在学术上一般把<b>雍仲本教</b>称为<b>本教。</b></span></h3><h3> 本教的标志符号为雍仲,形象一般为“卍”,旋转方向与佛教符号“卐”相反。相传与释迦牟尼同时,幸饶祖师于冈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区创立了显密合璧的大乘“雍仲本教”。</h3><h3> 公元5世纪初,佛教传入藏区。从松赞干布(土蕃王朝第33任赞普)时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土蕃王朝第37任赞普,传说他是金城公主的儿子)即位后,提出让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两种宗教的优劣。当辩论结束时,早已明显地倾向于佛教的赤松德赞宣布,他认为佛教是有道理的,本教是没有道理的,紧接着,他把信奉本教的人集中起来,给他们指出3条出路:1.改信佛教;2.放弃宗教职业,做吐蕃王朝的纳税百姓;3.如果不愿意改教,又不愿意当平民,就流放到边地。并贬低本教为“黑教”,本教从此受到很大的压制。</h3><h3> 本教徒在青藏高原被大力削弱的情况下,逐渐向佛教的方向演变。但是,本教也采取了一些和佛教相反的做法。譬如,转经时,逆时针方向反转,面对神背部作祈祷,如此以示对佛教的反抗,以后,本教在与佛教抗争中逐渐融合。现在,完全纯粹的本教已不复存在。但是,本教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h3><h3></h3><h3> 现代人把藏族的一切社会现象,均误认为是佛教色彩,其实许多民间习俗,大量的是本教仪轨,现已演变为民间风俗习惯,不易分清哪些是佛教的,哪些是本教的。总之,吐蕃文化,说它是佛教文化,不如说它是佛本融合的文化更确切些。所以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必先研究本教。</h3><h3><b>相关链接:</b></h3><h1>纪录片《西藏的西藏》网址:</h1><h3><a href="http://m.iqiyi.com/a_19rrjw0znh.html">http://m.iqiyi.com/a_19rrjw0znh.html</a><br></h3> <h3><b>川西阿坝州</b></h3> <h3><b>高原之舟</b></h3> <h3><b>天镜</b></h3> <h3></h3><h3>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b>松赞干布(617-650年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b>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b>松赞干布</b>藏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先后与尼泊尔<b>赤尊公主</b>和唐朝<b>文成公主</b>联姻。</span></h3><h3> 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b>大、小昭寺</b>,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松赞干布在他两个妻子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共同影响下皈依了佛教。</span></h3><h1></h1><h3></h3><h3> 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h3><h3> 松赞干布去世后,西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权力之争,到其曾孙<b>赤德祖赞(704-755年吐蕃王朝第36任赞普)</b>时,才又大力发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赞向唐朝请婚,求得<b>金城公主</b>。金城公主到吐蕃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随行僧人管理寺庙,主持宗教活动。金城公主还成功地劝说王室接纳从西域逃出的僧人,为他们修建了7座寺庙。这些措施促进了佛教在西藏的发展。</h3><h3> 直到赤德祖赞的儿子<b>赤松德赞(742-797年吐蕃王朝第37任赞普)</b>掌权后,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h3><h3> 为巩固王权,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他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和莲花生,于公元775年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一一<b>桑耶寺</b>(西藏山南地区桑耶镇),剃度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h3><h3> 在邀请印度高僧的同时,赤松德赞还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西藏讲经。根据其要求,公元781年唐朝开始轮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大乘和尚摩诃衍,就是汉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传教11年,著述9部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因此,佛教三宝<b>佛、法、僧</b>终于齐备。</h3><h3> 以后,<b>赤祖德赞(815-841年吐蕃王朝第40任赞普)</b>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翻译佛经,以王室收入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822年吐蕃赤祖德赞和唐朝第八次会盟,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h3><h3> 由于<b>松</b><b>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b>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b>祖孙三王</b>”。</h3><h3></h3><h3> 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公元841年,他们趁国王赤祖德赞酒醉时将其谋害,拥戴其兄<b>朗达玛</b>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span></h3><h3> 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本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b>朗达玛灭法期</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或“黑暗时代”。</h3><h3></h3><h3> 朗达玛灭佛不久后,公元846年,信佛派贵族<b>拉隆贝德</b>将朗达玛暗杀。之后吐蕃的权臣们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西藏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有200多年历史的吐蕃王朝就此灭亡。</h3><h3> 藏传佛教“<b>前弘期</b>”至此结束。</h3><h3> 公元10世纪初,藏区步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成了各地的封建势力,他们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佛教得以在西藏复兴。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与吐蕃佛教都有很大不同,在于西藏本土古象雄佛教的互相吸收、互相接近、互相融合的过程中,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完成其西藏化过程,形成既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又有独特西藏地方色彩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步入其“<b>后弘期</b>”。</h3><h3> 西藏的分裂和封建割据一直持续到13世纪中叶。</h3><h3> 13世纪自蒙古兴起后,经过<b>成吉思汗</b>和<b>窝阔台</b>两代人的努力,已经分别于1218年、1227年、1234年灭亡了<b>西辽、西夏、金</b>,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是势在必行,特别是南宋王朝,依然依靠地利优势在顽强抵抗。当时的大汗窝阔台希望多方进军,啃掉南宋这块骨头,好完成统一大业,于是矛头直指西南的西藏。</h3><h3> 在当时的西藏,是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类似联合政府,当中的藏传佛教<b>萨迦派(花教)</b>为了得到在西藏唯一的合法权力,当时的<b>四世祖萨迦班智达</b>觉得这是一个契机,于是和窝阔台的次子、西凉王<b>阔端</b>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会盟,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史称“凉州会盟”。经过这次会盟,<b>西藏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归顺中央政府</b>,成为中国历届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双方在这次会盟中都捞到了好处,元朝借西藏通道灭亡了<b>大理</b>,包围了南宋政权,于1276年灭亡了<b>南宋</b>;而萨迦派则得到元朝历代皇帝重用,被中央扶持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b>政教合一</b>的政府。</h3><h3> 1260年<b>忽必烈</b>即位,封<b>萨迦派第五世祖八思巴为</b>元朝国师,他奉<b>忽必烈</b>之命创建了蒙古文字“八思巴文”。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h3><h3> 1351年<b>萨迦派(花教)</b>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b>噶举派(白教)</b>取代。此时<b>格鲁派(黄教)</b>还没有创立。<b>噶举派(白教)在西藏</b>的掌权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h3><h3></h3><h3>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h3><h1></h1><h3> 然而明朝虽然对于西藏是有统治的,但更多是在名义上的。</h3><h3> 元朝在西藏有驻军,并且元朝政府还通过清查西藏各地的户口,确定各个万户的贡赋,并且建立驿站以及保证驿站交通的乌拉差役制度,保证它对西藏的统治和政令的推行。</h3><h3>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的确也继承了对西藏的统治权,然而很遗憾的是,尽管明朝政府也采取许多措施比如封法王、设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但是明朝政府所设立的一系列职位,授予的对象都是西藏本地人,而且明朝自始自终没有能够在<b>西藏驻军</b>。明朝对西藏的政策只是掌握了封贡之权,对于其内部事务完全是不闻不问的。显然,明朝取代元朝后在西藏统治地位在是弱化和倒退的。这种情势发展到后来渐渐表现为西藏地方政权反而和蒙古政权加强联系。以致在崇祯年间吐蕃早就被蒙古人控制,这个话题后文会详述。</h3><h3><b> 相关链接:</b></h3><h3> 纪录片《凉州会盟》:</h3><h3><a href="http://m.iqiyi.com/v_19rr9j3dr4.html">http://m.iqiyi.com/v_19rr9j3dr4.html</a><br></h3><h3> 纪录片《大元帝师八思巴》网址:</h3><h3><a href="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103993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4%B8%83%E5%8D%81%E4%BA%8C%E9%9B%86+%E5%A4%A7%E5%85%83%E5%B8%9D%E5%B8%88%E5%85%AB%E6%80%9D%E5%B7%B4&code=null">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103993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4%B8%83%E5%8D%81%E4%BA%8C%E9%9B%86+%E5%A4%A7%E5%85%83%E5%B8%9D%E5%B8%88%E5%85%AB%E6%80%9D%E5%B7%B4&code=null</a><br></h3><h3><br></h3><h3> 纪录片《吐蕃的兴衰》网址:</h3><h3><a href="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040949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5%9B%9B%E5%8D%81%E5%85%AB%E9%9B%86+%E5%90%90%E8%95%83%E5%85%B4%E8%A1%B0&code=null">http://zhuanti.chaoxing.com/mobile/mooc/tocard/90409497?courseId=89461024&name=%E7%AC%AC%E5%9B%9B%E5%8D%81%E5%85%AB%E9%9B%86+%E5%90%90%E8%95%83%E5%85%B4%E8%A1%B0&code=null</a><br></h3> <h1><b>五、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h1>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有一个叫<b>色达县</b>的地方,海拔4000多米。</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色达,藏语意为「金马」,传说因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草原上曾发现过「马头」形金子而得名。 </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距</span>色达县城20余公里有一条山沟叫<b>喇荣沟</b>,顺沟上行数里,蔚蓝苍穹之下,银岭碧草之间,数千间赫红色的木屋,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它就是藏于深山中的<b>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所谓“<b>五明</b>”是藏传佛教对学问的一种概括,有如把学科分成文科理科。“五明”就是五门学科,概括了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h3><h1> </h1> <h3><b>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br></h3> <h3> 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无数,一眼望不到头。我刚刚进到山里时被它的壮观惊得目瞪口呆!这些都是在这里修行和学习的喇嘛(男僧人)和觉姆(女僧人)的宿舍,身披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觉姆来来往往,空气中充满生机和祥和气氛。<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三万多出家僧众在此修行居住。</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红色的海洋映入眼眶,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地方,一片鲜为人知的净土。</span></h3> <h3><b>僧舍</b></h3> <h3> 1880年<b>德将多吉</b>在此兴建佛学院,树立宁玛派(红教)讲修法幢。</h3><h3> 1980年法王<b>晋美彭措</b>吉祥贤在第一世敦主仁波切的修行地色达喇荣沟、即大密乘虹光身静处,创建了修学不偏佛法的大学院,当时仅有30余人。</h3><h1> 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表示赞成在这里成立佛学院,亲笔写信给色达县政府,请求支持。</h1><h3> 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学院题写了校名。</h3><h3> 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h3><h3> 1997年,甘孜州宗教局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h3><h3> 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两种,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却需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的学位。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僧人虽来自不同地域,却都平和相处。</h3> <h3><b>色达山河一片红</b></h3> <h3> 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做“<b>坛城</b>”。坛城的梵文名称为“曼荼罗”,意思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某种祭供活动的道场,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它的上半部分是转经的地方,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够好;下面一层是转经筒,金色的圆筒在人们干枯的手转过之后留下一串悠长的嘎吱嘎吱的响声。</h3> <h3><b>日照坛城</b></h3> <h3><b>戴黄帽的格鲁派(黄教)学员和戴红帽的宁玛派(红教)学员在坛城转经处和睦相处。</b></h3> <h3></h3><h3> 佛学院每年考试两次,所以每天早晨六点多就听到拥秋在督促小娅玛念经的声音,有时念错了还会被训斥。学院学制一般6年,特殊学科需要学习13年。每天早课,下午课,有时还有晚课。下雪天也要走下泥泞的山路从不间断。</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佛学院藏族学员为主,也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因此也设汉经院,由堪布(音kan pu)用汉语讲课。堪布在汉语是大法师的意思,就是佛学修为很高的有成就的僧人。这里除了几座大经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简朴,学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个低矮的小门进去,也没有奢华的修饰。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见不到闲散人员游荡。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即使兄妹亲属彼此也不互访。修行人的生活很艰苦,山上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山脚下去背,学员常常背着装满水有五十斤重的汽油桶背着水到山上的家里。</h3> <h3><b>拂晓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h3> <b>坛城外磕长头的民众<br></b><h3><br></h3> <h3><b>虔诚</b></h3> <h3><b>执着</b></h3> <h3><b>信仰</b></h3> <h3><b>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夜色</b></h3> <h3><b>岁月</b></h3> <h3>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在短短数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h3> <h3><b>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清晨</b><br></h3> <h3><b>远眺喇荣寺</b></h3> <h3>纪录片《喇荣五明佛学院》网址:</h3><h3><a href="https://m.v.qq.com/play.html?vid=d0343rk4yka&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https://m.v.qq.com/play.html?vid=d0343rk4yka&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a><br></h3> <h1><b>六、观音桥</b></h1><h3> 离开四川甘孜州的色达县,沿色曲河边的G548国道一路向东约70公里,在翁达镇车子驶入了著名的川藏北线-G317国道。路边高山峡谷、大河滔滔,景色十分壮丽。</h3><h3> 色曲河与多柯河在G317国道边汇流成大金川河,一路奔腾咆哮,伴随着G317国道向东进入四川阿坝州的金川县。</h3><h3> 其实大金川河就是著名的<b>大渡河</b>的上游,再向下流淌100公里就改称为大渡河了!</h3><h3> 在317国道边、大金川河畔有一个常驻人口不足2000人的美丽小镇,称为<b>观音桥</b>镇。小镇旁边有座纳勒神山,山顶上有座观音寺,小镇因寺而得名。</h3> <h3><b>观音寺</b></h3> <h3> 观音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藏传佛教<b>宁玛派</b>(俗称红教)寺院,藏传佛教圣地之一。有藏区第二布达拉宫之称。观音寺因主供<b>四臂观世音菩萨</b>而得名。几百年来朝拜者络绎不绝。观音庙原建于公元七世纪,有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1961年失火被毁,1980年重建,主要建筑有正殿、经堂等。</h3> <h3><b>塔林</b></h3> <h3><b>观音寺对面山坡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b></h3> <h3><b>观音像</b></h3> <h1><b>四兽图</b></h1> <h3> 在藏区,经常可以在路边和寺院的石头上看到刻有鸟、兔子、猴子和大象的一幅画面,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叫<b>和睦四瑞图</b>亦称<b>四兽图</b>。
<h3> 它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某地一只贡布鸟衔来一颗种子抛到地上,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见了,为了保护幼苗,他用树枝杷幼苗围了起来,并拔去四周的杂草;一头大象看到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累累硕果。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果实。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民间以此祥瑞图表达藏族人民要求生活团结和睦、和平宁静的美好愿望。</h3></h3> <h3><b>远眺观音寺</b></h3> <h3> 来到金川县,不能不知道200多年前,就在附近的大渡河畔,曾发生过两次惨烈的战争。在这里清乾隆皇帝曾两次用兵,调集10余万兵力,耗银一亿多两,前后费时28年。战事之酷烈、伤亡之惨重,被史家称为“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役”。</h3><h3> 大小金川之役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二 。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h3><h3></h3><h3>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意欲并吞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h3><h3>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死伤众多,终于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h3><h3>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h3><h3></h3><h3> 清廷出兵征伐大小金川的起因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助女欺凌其女婿小金川土司泽旺,并不奉清廷四川总督和巡抚的约束。这样一件区区小事,且以大小金川偏僻弹丸之地,使得动乾隆皇帝兴动四万大军,并从云贵调将前往督讨。除了速战速决、一举平定所谓"叛乱"的意图外,清廷最为惧怕的是汉人与苗人、瑶人诸部接近,害怕明朝遗老遗少以孤臣孽子之心,选定天高皇帝远的大小金川为最后抵抗基地。</h3><h3> 平定大小金川同平定云、贵、粤的目的一样,主要在于清除反清复明的策源地,搜求潜伏隐匿于苗山瑶洞的明朝遗民,打击支持反清复明的西南少数民族的武力,以求平定西南,使清朝江山长治久安。平定大小金川战役中,清军将帅极力搜求的是一位替土司出谋划策的汉人王秋。这位王秋卧薪尝胆,窜伏苗洞,老谋深算,不仅深得土司信任,甚至卧底清军督帅张广泗之侧,左右清军的战略部署,使清军屡屡遭挫。后来这一情况被密报到乾隆那里,乾隆大惊,囚张广泗至京并怒斩之。王秋是反清复明之士,他选中大小金川为最后抵抗地,不仅因为这里形势险要,易出难进,而且地产金沙,其民朴质,愿效死力,易于策动。综合这些情况分析,完全可以把大小金川之战,看作是南明遗民抗拒满清的最后一战,而满清王朝和乾隆皇帝也是这样来看待这次战役的。所以乾隆才不惜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投入,不惜牺牲这么多将士,不惜杀其多员督军大臣,甚至在第一次平定纳降之后,又第二次出兵彻底扫荡。乾隆皇帝本人对这次战役的关注和重视极为特别。当平定的露布飞马送达北京紫禁城后,乾隆皇帝竟亲诣东陵、西陵,礼泰岱,告阙里,受俘庙社,上皇太后徽号,勒碑太学和大小金川,文武官员依次封赏。如此郊劳备致,比对于开疆辟土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心中知道,满清的一统江山这才算真心巩固底定了。</h3><h3> 至今纪念这两次战役的乾隆御碑位还完好地矗立在金川县安宁乡炭厂沟村。</h3> <h3><b>深山藏寨</b></h3> <h3></h3><h3> 在北京香山附近、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故居等处游览过的人,应该会在无意间见过那里耸立着不少座梯形立方体形状的砖石建筑物,乍看之下,有点像“炮楼”,仔细端详,更像四川西部藏区的“碉楼”。这就是遗留至今的西山健锐营军事训练设施,用于士兵练习攻打“碉楼”的战术动作。这些特殊的训练设施,源自乾隆时期两次攻打大小金川的战役。在战争中,清军发现当地藏族人的碉楼非常难打,就在香山专门训练了一支山地特种作战部队,健锐营。主要训练内容就是如何攻打碉楼。碉楼在先期俘获的藏族人指导下修建,后来,被俘藏人越来越多,又押送到碉楼附近驻扎。</h3><h3> 金川战役结束后,北京西山地区就多了不少藏族人。有意思的是,现在,他们一般自己归于满族,主要是正红旗和正白旗。但许多人能够记得自己的祖上是“苗族”,却不不知道是藏族后裔。</h3><h3> 这就涉及到清代的民族识别,四川西部的藏族,其民族习惯许多方面和西藏的藏族不同,当时没有被归入藏族,却误打误撞被算成苗族。其实,和现代的苗族,各方面来看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h3><h3> 据说,七十年代初,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两位同志在西山一带采风时,发现红旗村、正白旗村有些农民会唱一种与北京地区民歌迥异的歌曲,歌词亦非汉语,询问其词义,则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无人懂得。问其祖上来历,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原是南方的苗族,与清朝打仗,战败被俘而来,有的人过年节要专门进宫表演民族歌舞,所以南方的民歌保留下来了,但现在都使用汉语了,所以无人知道歌词内容了。煤矿文工团的同志将他们唱的歌曲录了音,到中央民族学院遍询从南方来的各族师生,期望能确定这种歌曲究竟属于什么民族的。正好有西南民族学院的赞拉·阿旺同志,是四川小金川地区(今小金县)人,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古藏文专业进修班攻读,他鉴别出这种歌曲应是四川金川地区藏族的歌曲。此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藏族师生曾到红旗村一带调查访问,了解更多的情况,认为当地有一部分农民是从金川迁来的藏族人的后裔,大约是清代乾隆年间两次平定金川时有一部分藏族被俘,被迁来此处定居。从当地附近山上建有金川藏族风行的石碉房,可以得到佐证。</h3><h3> 由于藏族人具有修筑碉楼、能歌善舞等特长,特别是会藏语,这批战俘相当一部分被发挥余热,送到了北京,编入八旗。</h3><h3> 当时,北京西郊的香山、圆明园、颐和园一带皇家园林,一时间藏族式碉楼林立,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h3><h3> 有文献记载证明,从乾隆十四年起,清廷有计划地在香山一带兴建了一批金川藏族式样的碉楼,用于训练八旗兵攻打碉楼的战术。现今西山红旗村、正白旗村附近的碉楼即是其中一部分的遗存。建碉楼,主要由藏族人指导修建,后期俘获的藏族人,又驻扎在这些碉楼附近。随着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战俘被押来。</h3><h3>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将被押送到北京的大小金川藏族百八十九人编为一个佐领,归入内务府正白旗,加上唱番曲跳锅庄的二十八人以及第一次金川之役后留京的修筑碉房的十一人,该佐领共辖金川藏族二百二十八人。他们归人旗籍,成为内务府三旗中的旗人。</h3><h3> 金川藏族佐领的住房是在香山附近,由管理健锐营大臣指定地方由健锐营公项支给费用,令其自行建造碉楼,实际上就是在香山形成了一个金川藏族村,这大约是因为香山的地形气候比较适合这些迁来北京的金川藏族人居住的缘故。</h3><h3> 香山的金川藏族佐顿设骁骑校一员,催领四员,应在藏人中择人担任,由于暂时没有适宜的人选,所以先由健蜕营前锋章京书臣担任。</h3><h3> 除了修筑碉楼、表演民族歌舞之外,香山的藏族佐领还负责出人担任藏汉、藏满的翻译职责。</h3><h3>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编入八旗,并处在北京西郊各村镇的八旗堆里,尽管有清一代他们一直延续着藏语翻译、藏族舞蹈等传统职业,整体却极速的满化,并在清亡后整体又汉化了。遥想大小金川战役,距今不过两百多年,比美国历史只长一点。如今,香山地区的藏族后裔,其实已经成为既不会满语、也不会藏语,而且还自认为是“苗族”后代的,却与周边汉族人没什么区别的满族人了。泯然众人矣。这里面也体现了“民族大熔炉”的巨大力量。</h3><h3> 下次,您再去香山时,也许路边的某个向你兜售红叶或小纪念品的老太太,说不定说着汉语的藏裔满族人呢。</h3> <h1><b>七、唐克黄河九曲第一湾</b></h1> <h3> 告别金川县的观音寺,车子继续沿G317国道向东行驶约100公里,经马尔康,转入S209省道一路向北行驶。这是一条南北纵穿川西若尔盖大草原的公路。它途经阿坝州的红原县和若尔盖县,正是当年红军长征过沼泽和草地的地区,红军正是经过这里进入甘南,进而到达陕北的。</h3><h3> 路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若尔盖大草原,天空乌云密布,细雨濛濛,草原上人迹罕见,几乎是无人区。很难想象当年那些衣衫褴褛、饥寒交迫还是孩子般年龄的红军战士,是怎样走出这片长达二百多公里的沼泽湿地的。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军队是绝对做不到的!</h3><h3> 路边的左侧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流淌的河,静静地由南向北流去。原来这是黄河一条重要的支流-<b>白河</b>。它在四川若尔盖县与甘肃玛曲县交界处的四川若尔盖<b>唐克乡</b>汇入黄河。</h3><h3></h3><h3> 在19世纪50年代前,除了这片草原上的牧人,几乎世上的所有人,都认为黄河不流经四川,它只是从青海高原的源头,顺流而下,直奔甘肃。</h3><h3> 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张范畴等人经过实地勘察后,才发现黄河从莽莽雪山,从青海高原直奔西南,进入四川后,在草原上徘徊良久,复从四川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掉头西北,重回青海,再向东流,从青海进入甘肃。</h3><h3> 这是第一次,对外正式公布黄河流经四川唐克的事实。</h3><h3> 也是从那时起,世人才知道,黄河也流经四川。</h3><h3> 黄河在这里<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甘肃省和四川省的界河。她</span>飘带一般蜿蜒曲折,妩媚优雅,吸引着无数摄影人前来采风。</h3> <h1><br></h1> <h3><b> 唐克</b>,是藏语“唐妃”音译。当地藏族百姓习惯于用口语称唐克为“嫣唐热娥妃”,意为“唐母发展的地方”。相传很久以前,若尔盖境内的辖曼部落土官向曼,因弟弟马扎西昂好强任性,不服管教,便分出一部分人和牲畜给马扎西昂,令其另找地方生存。马扎西昂虽然好强任性,但离开部落和亲人独立生存时,却困难重重。后来在部落中的老人指点下,他率领自己分得的人畜到黄河对岸(今甘肃省碌曲县)的草原上放牧,进而结识了当地大土官唐热。马扎西昂年轻英俊,聪明机灵,很得唐热的赏识。唐热便将爱女许配给他,招赘为婿。从此,马扎西昂就在黄河第一弯的草滩上立寨创业,他有横霸一方的大土官作靠山,妻子又贤慧,他们的寨子一天天扩大,牛羊一天天兴旺,逐渐成为了黄河草原的大部落。于是,人们便尊称马扎西昂的妻子为“克”(藏语“妃”的意思),她又是唐热家的女儿,所以就将其称作“唐克”。时间一长,人们习惯上把这个部落和这个部落的地名也称作“唐克”了。唐克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h3> <h3><b>黄河九曲第一湾。左边是四川、右边是甘肃。</b></h3> <h3> 在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唐克大草原如宝石一般静静镶嵌在群山深处,宝石之心是源自巴颜喀拉山的母亲河黄河。黄河自甘肃一侧向东而来,与发源于红原的白河在此交汇,形成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宇宙中的庄严幻景”的黄河九曲第一湾,而这也是黄河唯一流经四川的一段。登上唐克乡<b>索克藏寺</b>后面的山丘远眺,只见草原铺陈开来,蛇形水域自天际蜿蜒远去。如果说壶口瀑布是黄河最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九曲第一湾无疑是秀美祥和的序曲,在辽阔原野间,在佛塔的注视下,带上高原的纯净,蓄起史诗的力量,回首向北,悄然远去。</h3> <h1><b>八、甘南扎尕那</b></h1> <h3><b> </b>在甘南高原上,有一个地方,虽然早已为国外探险摄影界瞩目,却在今天还保留着未开发的最原始藏地美景。</h3><h3><b> </b> 这里有有高山、峡谷、森林、高原海子、草原牧场……可谓“九色甘南”中的精华。这就是<b>甘南迭部县</b>的<b>扎尕那村。</b></h3><h3> “<b>迭部</b>”在藏语里意为“大拇指摁开的好地方”。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迭部四周山石高耸,阻隔内外交通,有个叫涅甘达哇的山神,途径此地被拦住去路,他即伸出拇指一摁,石山顿开缺口,变为通途。“迭部”由此得名。</h3><h3> 甘南迭部县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事件:</h3><h3>一是1253年9月,忽必烈远征大理,在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史称“<b>忒剌分兵</b>”。</h3><h3>二是193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b>俄界会议</b>。地点也是迭部县达拉乡!</h3><h3>相隔600多年的两件事,竟然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月份,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h3><h3>相关资料链接:</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jn0C1fDkGhEZSIf0LmY3g">https://mp.weixin.qq.com/s/ijn0C1fDkGhEZSIf0LmY3g</a><br></h3><h3><a href="http://compaign.tudou.com/v/XMjAzMDIxMTY5Mg==">http://compaign.tudou.com/v/XMjAzMDIxMTY5Mg==</a><br></h3><h3><br></h3><h3><a href="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785378917.html">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785378917.html</a><br></h3><h3> <b>扎尕那</b>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西北30余公里处的益哇乡,近年来,才逐渐为人所熟知。解放以前属卓尼县杨土司的四十八个旗(藏语称为玛日)之一。当地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h3><h3> “<b>扎尕那</b>”在藏语意为“石箱子里”,从高处俯瞰,整个扎尕那俨然一座天造地设的“石头城”。扎尕那为冰川地貌,四周高山耸立,蔚为壮观,有相当一部分山体海拔在4000米以上,平均海拔3500米。</h3> <h3> 1920年,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家、人类学家<b>约瑟夫·洛克</b>,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园、哈佛燕京学社委派前往中国考察,从1925年6月起,约瑟夫洛克数次到达迭部地区进行考察,并根据在卓尼、迭部的考察见闻写成《卓尼生态文化》一书,今天在美国珍藏的大量植物标本、种子,都来自卓尼和迭部地区。</h3><h3> 他在这里采集动植物标本、绘制地图的时候,被其自然风光所吸引,还在日记中做了以下描述:</h3><h3></h3><h3>“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h3><h3>“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h3><h3> 洛克陆续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迭部、卓尼及云南的照片和文章,这些珍贵资料又给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以灵感,他据此写成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1934年发表后,使“香格里拉”这一概念在西方广为流传。</h3> <h3> 进入扎尕那就进入了桃花源的深处,八月的扎尕那青稞麦金黄,山峦叠翠,鸟语花香,绿草如茵,村舍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云雾飘渺间奇峰若隐若现,藏寨都连成的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晒青稞的木头架子点缀其间,牛羊悠闲的在村头田间啃着青草,路上,偶有藏民背着背篓暮归,清风轻舞,吹动缭绕的云烟四散,眼前的景致变得不真实起来。有人说,扎尕那是坠入人间的天堂,此情此景何似在人间?</h3><h3><br></h3> <h3> 2012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位于迭部县林业总场益哇林场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内的扎尕那山榜上有名,位居第四。<br></h3><h3> 第五季《爸爸去哪儿》的地点选在了扎尕那,将扎尕那的美呈现在更多人面前。</h3> <h3> 千百年来,扎尕那一直静默犹如安静的神话。仅仅就是这三四年,扎尕那突然热闹起来了,这个安静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小村寨突然涌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那些自驾游的车队一辆辆地开过来,千年寂寞的村寨再不寂寞和单调,那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也正在慢慢适应着这一切。</h3><h3>相关视频链接:</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r0512w0idv2&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r0512w0idv2&ptag=4_6.2.5.21783_copy</a><br></h3> <h1><b>九、甘南郎木寺</b></h1> <h3><b> 郎木寺</b>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的名字,一条名曰“白龙江”、宽不足2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的北岸和南岸有两座寺,分别属甘肃省碌曲县和四川省若尔盖县所管辖,两座格鲁派寺院(赛赤寺、格尔底寺)在这里隔“江”相望,合称郎木寺。</h3><h3> 位于甘肃境内的寺庙称作“<b>达仓郎木寺</b>”,也叫“<b>赛赤寺</b>”。甘肃郎木寺的建筑都在山坡上,大多是金顶,高大有气魄,较之格尔底寺更为庄严漂亮一些。寺后方有天葬台,这是甘南地区唯一允许参观的天葬台,在半路上可以望到红石崖,错落有致,夕阳时最好看。</h3><h3> 四川境内的寺庙称作“<b>格尔底寺</b>”,格尔底寺有经历了300多年仍栩栩如生的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灵体,可以近距离瞻仰。四川格尔底寺大多则为银顶,比较简朴,因地势低几乎与镇上民居混为一体,寺后是纳摩峡谷,白龙江源头就在峡谷里。每天下午有辩经活动。</h3> <h3><b>达仓郎木寺</b></h3> <h3> 提到藏传佛教格鲁派,不能不提<b>宗喀巴</b>大师(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宗喀巴本名<b>罗桑扎巴</b>(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一个佛教家庭。他父亲是蒙古族,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元朝末年兼管当地军民政务和地方官员达鲁花赤,</span>母亲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 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因藏语称湟中(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他被尊称为宗喀巴。</h3><h3> 宗喀巴3岁时,第四世活佛<b>若白多杰</b>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中路过青海,宗喀巴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见,若白多杰给宗喀巴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b>夏琼寺</b>,当时这是一座<b>噶当派</b>的寺院,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b>罗桑札巴</b>。宗喀巴在这里学习了9年佛法,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控求佛法,他16岁时离开夏琼寺前往西藏求学佛法,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项诸法了如指掌。他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而且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宗喀巴的声望也随之越来越高。</h3><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二岁时,年事己高的母亲思儿心切。寄信给宗喀巴,并附白发一缕,盼他回乡一趟。大师“佛事繁忙,无暇返乡”,特用鼻血自画像一轴,狮子吼佛像一张,送给母亲和姐姐。家人收到后,据说自画像在母亲的呼唤下,居然栩栩如生,连叫两声母亲;那株宗喀巴出生地的菩提树,便生出亿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现出了“狮子吼佛像”。宗喀巴的母亲,按书信的要求,在生长菩提树的地方修建聚莲宝塔;之后,围绕塔逐步建寺,遂成一座闻名于世的寺院。由于先有塔,后有寺,故而称“塔尔寺”。</span></h3><h3></h3><h3> 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这样直接导致了各教到这些现象后,极为痛心,于是他决心对宗教进行改革。宗喀巴在他38岁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h3><div><h3> 自1400~1409年,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学经须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广论》(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广论》(1406年成书),为创立格鲁派派奠定理论基础。</h3><h3>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建立<b>甘丹寺</b>,甘丹寺的建造,标志着<b>格鲁派</b>(黄教)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教派。</h3></div><h3> 至清代,该派的达赖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廷扶持确认。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自此进一步发展。格鲁派除西藏拉萨的<b>甘丹寺</b>、<b>哲蚌寺</b>、<b>色拉寺</b>、日喀则的<b>扎什伦布寺</b>四大寺外,尚有青海的<b>塔尔寺</b>、甘肃的<b>拉卜楞寺</b>及今蒙古的<b>额尔德尼召</b>等教派中心。</h3><h3> 宗喀巴大师卒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h3><h3></h3><h3> 人们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于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b>燃灯节</b>。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h3><h3>相关视频链接:</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hHzMlh52CEYP1xNs8iqbw">https://mp.weixin.qq.com/s/UhHzMlh52CEYP1xNs8iqbw</a><br></h3> <h3><b>白龙江对面四川的格尔底寺</b></h3> <h3><b>达赖和班禅的由来</b></h3><h3>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最著名的教派格鲁派。因为戴黄帽子而被称为“黄教”。“黄教”的创始人名叫宗喀巴,也是这一教派的领袖。宗喀巴去世后,“黄教”的领袖由他的几位弟子贾曹杰、克珠杰依次担任。<br></h3><h3> <b>宗喀巴</b>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创立了著名的<b>札什伦布寺</b>。</h3><h3> 1474年,<b>根敦珠巴</b>去世前,宣布自己将转世。4年后,人们给他找了一位转世灵童,名叫根敦嘉措<b>。</b></h3><h3> 1542年,<b>根敦嘉措</b>去世,他的转世灵童名叫索南嘉措。</h3><h3> 1578年<b>,索南嘉措</b>到蒙古传教时被蒙古首领<b>俺答汗</b>授予“<b>达赖喇嘛</b>”的封号,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也是“达赖喇嘛”这一称号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是,索南嘉措被认定为三世达赖喇嘛,前文提到的根敦珠巴和根敦嘉措被<b>追认为</b>一世、二世达赖。从此以后,达赖喇嘛的活佛转世系统,由于受到世俗王权的册封,而成为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圆寂于蒙古草原。</h3><h3> 四世达赖<b>云丹嘉措</b>出现于蒙古,也是达赖系统唯一的<b>蒙古人</b>。而且,云丹嘉措还是蒙古首领俺答汗的子孙。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宗教地位很高的达赖喇嘛的转世,可以被当权人物操纵,使得宗教领袖成为权势家族自产自销的囊中之物,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腐败,弊端甚多。这一问题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得以解决。
四世达赖云丹嘉措1616年去世,此时,札什伦布寺的寺主名叫<b>罗桑曲吉坚赞</b>,他前往拉萨主持宗教事务,并开始寻访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历史有时候是具有偶然性的。当时西藏的世俗政权首领<b>拉藏汗</b>不同意达赖喇嘛的继续转世。如果拉藏汗的意见坚持下去,西藏后来的历史也许会完全改写。罗桑曲吉坚赞拯救了达赖系统。罗桑曲吉坚赞有较高的医术,他给拉藏汗治好了病,使得拉藏汗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h3><h3> 于是,五世达赖<b>阿旺罗桑嘉措</b>登上历史舞台,罗桑曲吉坚赞成为五世达赖的老师。
拉藏汗一定没有料到,自己当初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局。</h3><h3> 1641年,明崇祯14年,五世达赖和罗桑曲吉坚赞一起,将蒙古势力引入西藏,消灭了拉藏汗。进入西藏的<b>蒙古人</b>又正式册封<b>罗桑曲吉坚赞</b>为<b>班禅</b>。其中“班”是梵语“班智达”的简称,印度称学识高深的学者为“班智达”;“禅”是藏语“大”的译音,班禅就是“大学者”的意思。</h3><h3> 此后,五世达赖联合<b>清朝政府</b>,赶走了蒙古人。</h3><h3> 1653年,清朝<b>顺治</b>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由此成为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罗桑曲吉坚赞去世。五世达赖感念其教诲的师恩,决定为其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的第二个活佛转世系统,班禅活佛开始出现。按照黄教的辈分关系,<b>罗桑曲吉坚赞</b>被认定为<b>四世班禅</b>,前面三个“转世”的班禅都是<b>追认</b>的,一世班禅就是前文提到的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b>克珠杰</b>。</h3><h3> <b>五世班禅</b>名叫<b>罗桑益西</b>,1713年,清朝<b>康熙</b>皇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b>班禅额尔德尼</b>”的封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全称意为“高贵的大学者”。</span></h3><h3> 由此,我们看到达赖和班禅两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关系,虽然班禅转世系统实际上比达赖转世系统要晚出现100多年,但是,他们都源自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班禅还是一世达赖的“师哥”。当罗桑曲吉坚赞保住了达赖的传承后,他们联合清朝,获得西藏的统治权,其实也是“黄教”的胜利。从此,西藏的其他教派,在地位上都无法超过“黄教”。西藏从此也真正进入“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由于达赖和班禅都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因此这两个活佛系统的地位也远高于其他活佛转世系统。清朝册封两个活佛系统,也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在历史上,班禅与达赖都是互为师生。由于转世灵童都有一个教育培养的过程,因此,当达赖年幼时,班禅就担负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反之,当班禅年幼时,达赖就承担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赖与班禅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达赖的常驻地在拉萨,而班禅的常驻地在后藏,因此,达赖在世俗社会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一点。
前文说到,自从有了转世灵童这个传统后,一些有权势的人,经常暗中操纵,他们利用贿赂等手法,让转世灵童的认定有利于自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代转世灵童都出于一个家族的现象。针对这种舞弊现象,1793年,清朝<b>乾隆</b>皇帝制定了“<b>金瓶掣签</b>”的制度。也就是说,转世灵童的预选不止一人,然后通过“金瓶掣签”确定其中一位正选。这种办法较好地避免了活佛转世的徇私舞弊现象,而且,这种方法也不仅仅适用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对于其他活佛转世也可以使用。
达赖与班禅这两个活佛系统还有一个问题不太被大众注意。活佛转世都有前身,虽说达赖和班禅的前身都是宗喀巴的弟子,但是,在藏传佛教理论中,他们的前身要更加高贵。达赖喇嘛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则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大家都很熟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按照佛教理论,阿弥陀佛的地位要高于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佛,另一个是菩萨,地位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高于达赖。但是,在世俗地位中,达赖由于常驻拉萨,地位似乎显得比班禅重要。这种现象也可以看作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个例子。
虽然达赖与班禅被追认的源头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应该说历史源头的年代相差并不多,但是,经过400多年的传承,到目前,达赖已经传了14世,班禅只传了11世。为何会有这种差别?一般认为,由于达赖较多地陷于世俗争斗,历史上的达赖喇嘛大多年寿不长。前13世达赖的平均寿命约为40岁。如果去掉2位追认的达赖,11位正式达赖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其中最短的只活了11年。达赖“亲政”的年龄是18岁,但是,好几位达赖喇嘛没有活到“亲政”的年龄,或刚过“亲政”年龄不久就“意外”死亡了,大都是争权夺利的结果。现在的第十四世达赖出生于1935年,他曾经认为自己活不过60岁,但是,十四世达赖如今已经83岁了,远远高于历任达赖的平均寿命。
</h3><h3> 所以你看,达赖和班禅的头衔都是蒙古人封的,他们在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又是清政府授予的。并不是靠自身的实力取得的,所以说他们没有什么神秘的。</h3><h3><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五世达赖</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阿旺罗桑嘉措</b>和他的老师</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罗桑曲吉坚赞(四世班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联合清政府赶走了蒙古人,确立了他们和黄教在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而他的继任者<b>六世达赖</b>却是一个异类,他就是<b>仓央嘉措</b></span>(1683-1706)<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一个浪漫诗人还是个情种。由于不守清规而被康熙皇帝废黜,在押解进京的途中在青海湖圆寂。时年23岁。这几年</span><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仓央嘉措</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忽然网红起来,他被文艺青年誉为世间最美的情郎。他各种版本的诗歌(我认为水平一般)和故事被文艺青年们传颂,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尽管学术界质疑有些仓央嘉措的诗是现代人的伪作,但是人们毫不介意。要的是感觉,其他都不重要。</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仓央嘉措诗集最好的译本是<b>于道泉</b>教授(1901-1992。</span>山东临淄人。齐鲁大学肄业。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38年至 1947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非洲研究院高级讲师。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讲师、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从事藏学研究,研究运用拉丁字母拼写拉萨话全部声韵调的符号系统。与赵元任合译《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主持编纂《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上世纪30年代的译本<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span></h3><h3><b>“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b> ——仓央嘉措</b></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仓央嘉措</b>的生平和故事请阅读如下链接:</span></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9-LmVE5kKhUSSzaeUh8qQ">https://mp.weixin.qq.com/s/z9-LmVE5kKhUSSzaeUh8qQ</a><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仓央嘉措诗集:</b></span></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82U-1YEWQnr__8ZFpleLg">https://mp.weixin.qq.com/s/J82U-1YEWQnr__8ZFpleLg</a><br></h3><h3><a h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6/12/content_20245580.htm">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6/12/content_20245580.htm</a><br></h3><h3> 西藏活佛转世相关视频链接:</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b0165yig9l1&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b0165yig9l1&ptag=4_6.2.5.21783_copy</a><br></h3><h3><br></h3><h3><a href="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h0165ubo5hb&ptag=4_6.2.5.21783_copy">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h0165ubo5hb&ptag=4_6.2.5.21783_copy</a><br></h3> <h3><b>十、郎木寺的“法舞”</b></h3><h3><b> </b> 正当我们在郎木寺山上忘情地拍摄时,忽然山下鼓号齐鸣、钹声阵阵。只见一堆队队红袍黄帽的喇嘛向一个广场走去。经验丰富的潘老师急忙招呼大家下山,原来我们今天赶上郎木寺的喇嘛练习“法舞”了!运气真好!</h3> <h3>“跳法舞”是郎木寺每年重要的佛事之一。</h3><h3>郎木寺每年的主要佛事有:</h3><h3><b>正月十三举行展佛(晒大佛);</b></h3><h3><b>正月十四跳法舞;</b></h3><h3><b>正月十六举行弥勒佛绕寺等仪式;</b></h3><h3><b>六月初九至十二为香浪节;</b></h3><h3><b>六月十五为插箭节;</b></h3><h3><b>七月八日跳米拉劝法舞;</b></h3><h3><b>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九祭跳法舞。<br></b></h3> <h3><b>郎木寺的法舞</b></h3> <h3> 法舞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藏传佛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些形式,而形成的一种藏传佛教密乘仪式舞蹈。
法舞有独特的面具、服饰、乐曲和舞蹈程式,音乐抑扬浑厚,舞姿酣畅淋漓,富有极强的震撼力。它把民间传统的驱祟避邪与祈祷人寿康泰相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br></h3><h3> 长达几个小时的法舞,舞蹈跳跃幅度大、旋转多,具有早期藏族舞蹈的风格。<br></h3><h3> 跳法舞时,要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号等法器的节拍,跳着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
关于法舞的动作,有严格的要求:“上身犹如狮子,腰部如盘绕,关节像幻轮,肌肉当放松,血脉似沸腾,举止应尊严,作舞亦缓慢,膝盖要弯曲,骨骼现安乐,皆勇显威猛。”“跳怖畏之舞时,不应挥舞过重;作尊严柔和之舞时,不宜双目紧闭;作快乐之舞时,不应显露急促;作轻松慢舞时,不宜动作过于懈怠;作妩媚之舞时,动作不宜变化过重。”
舞毕,抛掷除祟朵玛咒,俗称“送祟”。鼓乐声中,众僧路经长长的甬道至牌楼院,那里已准备好以干高粱秸搭起的柴堆。
但见住持带领众僧诵经,随后,将巴凌尖端对外,投入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意为将摄受的 “我执”投入火中燃烧,使之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地,以祈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h3> <h3><b>法舞练习开始,两个年轻的喇嘛出场。练习时不戴面具。</b></h3><h3>大殿前悬挂着“吉祥八宝“(白海螺、金鱼、宝伞、吉祥网、胜利幢、莲花、宝瓶、金轮。)和“金鹿听法”(中间是佛法法轮,两边金鹿代表听法的男女信众)的帐幔。</h3> <h3><b>开始斗舞</b></h3> <h3><b>旁观喇嘛的灿烂的笑容</b></h3> <h3><b>忘情</b></h3> <h3><b>一致</b></h3> <h3><b>投入</b></h3> <h3><b>陶醉</b></h3> <h3><b>旋转</b></h3> <h3><b>两个还是儿童的小喇嘛在师父的指点下学跳法舞</b></h3> <h3><b>认真</b></h3> <h3><b>严谨</b></h3> <h3><b>渐入佳境</b></h3> <h3><b>练习结束后拜谢师父</b></h3> <h3><b>喇嘛也很帅!</b></h3> <h3><b>郎木寺的NBA!</b></h3> <h3> 九天的甘南川西之行结束了,</h3><h3> 一次心灵之旅!</h3><h3> 回到兰州已是万家灯火。</h3><h3> 站在高处俯瞰黄河中山桥思绪万千……</h3><h3> 古人云:读万卷书 还需行万里路。</h3><h3> 我们这些在城市蜗居一隅的人,自诩遍知天下事,自命不凡。其实现实往往是另一回事,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自己其实很无知、很渺小。</h3><h3> 走出家门吧,去拥抱自然、拥抱世界!</h3><h3> 你会发现:</h3><h3> 世界是多么绚丽多彩!</h3><h3> 生活是多么美好!!</h3> <h3><b>《问佛 》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b></h3><h3><b> 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b></h3><h3><b>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b></h3><h3><b> ---仓央嘉措 </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