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妻藏尸冰柜案:嫌犯一审被判死刑,凶手如何“炼成”?

牧心

<h3>  备受关注的上海杀妻藏尸案近日一审宣判。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一审判处被告人朱晓东死刑。罪犯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打住,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是我们应该继续去思考的。</h3><h3> 犯罪嫌疑人朱晓东从一名可爱的婴儿,最终成为一名遭人唾弃的杀人犯。其中看似偶然,却暗藏着必然。<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原生态家庭带来低自尊和情绪压抑</font></h3><h3> 朱晓东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陪伴他长大,最后也是母亲带着他去自首。但是在一审宣判现场,没有见到朱晓东父母的身影。</h3><h3> 朱晓东10岁那年,父母离婚,他跟着母亲生活。据法制日报报道,朱妈妈说,在她眼里,儿子很乖,从小不愿意多说话,吃苦、吃亏都不和妈妈说,怕母亲担心。</h3><h3> 婚前,一家三口在一起,一定不幸福,要不也不会走到离婚这一步。离婚之后,朱晓东不愿多说话,很乖,从这种表现也可以看出,朱晓东在父母离异后过得也不太好。</h3><h3> 他可能将家庭不幸福的责任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可他可能将家庭不幸福的责任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可爱,是负担。有了这种认识,他才会表现得很乖,很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h3><h3> 但实际上,朱晓东选择了封闭自己,他的不良情绪从此没有了出口,他假装对外界不在乎,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h3><h3> 一旦一个孩子封闭自己,他就不再寻求从父母那里获得正面的赞扬和肯定,而正是这些正面的回应和赞赏,才让孩子获得自尊和力量。否则孩子得到将是羞耻感,这些痛苦感受包括觉得自己是另类、有缺陷、无价值、可怜,以及抑郁和绝望。</h3><h3> 这可以从案发后,朱晓东和母亲的互动得到印证。在案发105天后,实在瞒不过去了,朱晓东才想到寻求母亲的帮助。而且在自首当天,朱晓东一直跟着父母,但几乎一言不发。</h3><h3> 在朱晓东自首之后,朱晓东与父母几乎没有交流。虽然处于在押状态,但探视和写信总是可以的。他母亲告诉记者, “除了转达了他需要什么信息以外,连他写的一片纸都没有再看到过。” </h3><h3> 可见亲子之间的沟通多么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朱晓东的家庭属于典型的情绪压抑型。这种类型家庭的成员往往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和困难很少找亲人倾述,或者寻求亲人的帮助。这也导致情绪压抑型的人,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不能自拔,容易走极端。</h3><h3> 在发生如此重大悲剧之后,朱晓东的父母一直没有去求在发生如此重大悲剧之后,朱晓东的父母一直没有去求得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连一个电话都没打,而获得被害者家属谅解,是判罪量刑的重要依据。朱晓东父母放弃了这个机会,这也印证了这个家庭的成员情绪压抑,不善沟通。<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低收入和高期望的冲突</font></h3><h3> 当庭,朱晓东没有提出上诉。被害人的父亲杨敢连说,一审朱晓东进入法庭的时候脸上就没有什么表情,即使是听到了自己被判死刑的消息,依然没有任何的表情,“还是那么冷酷。”</h3><h3> 朱晓东的情绪压抑可以追溯到小时候。幼年时他就自我封闭,学习成绩不太好,上了一个职高之后,就参加工作了。由于学历不高,只能去做商场去做商品陈列员之类的工作,收入比较低,但朱晓东对自己的期望值还是挺高的。</h3><h3> 20岁的时候,朱晓东报名参加了东方卫视的一档选秀节目。节目组介绍他是上天派来的孩子,拥有“干净得让人心动的脸庞,纯净如初的眼神,眉宇间,还透漏些内心的细腻”。</h3><h3> 参加选秀最终没能改变朱晓东的命运,他还是回到商场,不是做陈列员就是做促销员。然而,他心中依然对自己有着理想化的定位。</h3><h3> 所以,虽然收入不高,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破旧小房子里,但朱晓东生活标准不低,他只喝瓶装矿泉水,穿名牌,出入夜店。他经常换工作,平时很少与同事交流沟通,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朱晓东靠着对自己理想化的臆想,来抵消低自尊带来的挫败感和羞耻感。</h3><h3>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干。所以,朱晓东活得很分裂。唯一可以让他感觉良好的,是上天给了他一副好皮囊。这让他能够出入夜店不花自己的钱,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 <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结婚让曾经伤痛浮现</font></h3><h3> 就在这分裂痛苦的时候,一个死心塌地的猎物出现了。杨俪萍,同样是上海本地人,是亲友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听话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于重点小学,收入也比朱晓东高出几倍。</h3><h3> 也许朱晓东刚开始只是把杨俪萍当作一个艳遇来对待,却不料杨俪萍跟他玩真的。她长得漂亮,有学历,收入高,宁可自己网上买便宜衣服,也舍得花钱给朱晓东买奢侈品。最关键,还对他言听计从。</h3><h3> 这给朱晓东带来了幻觉,他感觉自己遇到了公主,公主可以满足他的所有需求,甘心为他抚平所有伤痛。这种完美恋人勾起了他心底沉睡的记忆。</h3><h3> 很小的时候,他感到孤独、弱小、无助,希望与母亲成为一体,以获得力量和全能的感觉,他向母亲倾述、祈求甚至哭诉,但很少获得及时的回应和抚慰,于是他绝望了,关闭了自己的内心,将伤痛深深埋在心底,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h3><h3> 直到这个完美恋人出现,唤醒了他沉睡的记忆,复活了他曾经的伤痛。但一个完美的公主毕竟是不存在的,在最初的激情之后,他迎来了幻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坏小孩的绝望带来毁灭</font></h3><h3> 朱晓东与杨俪萍的确曾经把对方当作完美的恋人,否则,这两个在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人,不会最终走到一起,并结下一个永远打不开的死结。</h3><h3> 朱晓东起初将妻子当宝贝一样宠着,他极力表现,做家务不遗余力,哄老婆开心也是下足本钱。他像个小孩子一样,担心别人抢走了自己的宝贝,所以对老婆跟得很紧,将老婆的微信微博关闭了,每个电话都查得清清楚楚。 这多么像朱晓东婴儿期的表现啊,他很无力,很沮丧,希望与母亲融为一体,希望从她那里获得力量和抚慰。只不过,现在他是一个成年人了,但思维还停留在婴儿时期。这就是典型的巨婴。</h3><h3> 理想恋人的幻想破灭后,他选择了对抗和逃避。</h3><h3> 2016年5月28日,两人结婚。6月,朱晓东外遇被发现,他给老婆写下保证书。8月,朱晓东再次外遇出轨,并被妻子发现。两人于是去离婚,但是妻子在民政局“以死相逼”拒绝离婚,所以没离成。</h3><h3> 据朱晓东供述,10月15日,两人去杭州旅行,但由于自己没有订到满意的酒店,引起了杨俪萍的不满;后来返程时,朱晓东又没买到高铁票,杨俪萍和他吵了一架。一路上,他都试图安抚杨俪萍的情绪,但直到10月17日早上,杨俪萍还在抱怨。</h3><h3> 事发时,杨俪萍半靠在床上,朱晓东站在床边,左脚跨在床上,双手掐住了她的脖子。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灭。</h3><h3> 朱晓东此时的表现,真的像一个弱智的孩子,他听不下去了,而妻子一直在唠叨,怎么办?让她闭嘴咯,于是悲剧发生了。这就像一个绝望的孩子,狠心地将一件恼人的玩具毁灭。</h3><h3>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虽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且朱晓东自首,但朱晓东犯罪性质恶劣,作案后长时间藏匿被害人尸体。期间,朱晓东还用被害人的钱款、身份证,多处旅游、与异性开房约会等,肆意挥霍享乐,无悔罪表现,社会危害极大,罪行极其严重,故依法对朱不予从轻处罚。</h3><h3> 从朱晓东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今天的悲剧,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在举国上下追求成功人生而不关注心理健康的大背景下,希望这起案件能够带给社会思考。</h3><h3>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悲剧上演,如何去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这是多么紧迫又多有意义的事情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