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了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女是个偏爱读书、勤于思考的姑娘。一天她突然问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什么意思?她这一问我就来了劲头。因为我早年曾到陈仓一游,对那里的山川水流、文史景观有所了解。于是我就抽空给她讲述了有关陈仓的一些历史故事。</p> <p>歌曲《走进宝鸡》。</p> <h3>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八百里秦川最西端。</h3> <h3>陈仓以陈仓山(今鸡峰山)而得名,为战国末期秦文公所置,是中原文化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h3> <h3>宝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远古时期炎帝在这里诞生。西周时姜太公在此垂钓。春秋时秦宪公在此建都。七千年的灿烂文化,三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大自然赐予的秀丽山水,使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历史名城充满了神奇色彩。</h3> <h3>宝鸡,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今已是一座管辖九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凤县、眉县、太白县)三区(陈仓区、金台区、渭滨区)的中心城市。</h3> <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宝鸡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南铁路、宝麟铁路、宝兰高铁、西宝高铁的交汇点。</p> <h3>宝鸡主要游览景点有灵山风景区、大唐秦王陵、宝鸡民俗博物馆、中华石鼓博物馆、炎帝陵、炎帝影视基地、先秦陵园博物馆、金台观、中华礼乐城等。</h3> <h3>坐落于宝鸡石鼓山,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宝鸡中华石鼓园,是一座融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h3> <h3>石鼓阁是石鼓园内两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采用外五内九的仿秦汉建筑风格设计,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h3> <h3>青铜器博物馆是石鼓园内另一标志性建筑。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h3> <h3>宝鸡人民公园。</h3> <h3>宝鸡凤翔县境内的灵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为西北第一佛山,以秦穆公狩猎于此遇见灵鹫鸟而始名。</h3> <h3>灵山净慧寺居灵山之巅,建于唐德宗二年。历史上曾多次重建。如今佛事正规,香火旺盛。</h3> <p class="ql-block"> 宝鸡大唐秦王陵是唐朝秦王李茂贞及夫人的合葬陵寝。</p> <p class="ql-block"> 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唐末至五代时期藩镇、军阀,官至凤翔、陇右节度使,封岐王。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李茂贞以护唐僖宗之功拜武定节度使。光启三年,李茂贞晋升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封陇西郡王。之后南征北战发展了大片地盘,并开始干涉朝政,使得嗣位的唐昭宗十分不满。景福年间(公元893年)朝廷先后数次出兵讨伐李茂贞,结果连连战败,官军被打得损兵折将。后唐(五代时期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之一)建立后,李茂贞向后唐称臣,李存勖因其是旧朝老臣,不加怪罪,改封其为秦王。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李茂贞去世,时年六十九岁,葬于大唐秦王陵。</p> <p class="ql-block">大唐秦王陵有两座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遗憾的是,陵寝内文物基本被盗空。</p> <h3>位于凤翔县的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原名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是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孙的墓葬。</h3> <h3>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成果,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的墓葬;椁内的柏木“黄肠题奏”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侧墓碑是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大量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span></h3> <h3>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殉人骨骸。</h3> <h3>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青铜器。</h3> <h3>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h3> <h3>位于宝鸡金台区的金台观,创建于元朝末年,为宝鸡三观(金台、银台、玉台)之首,明代道士张三丰修道之地。</h3> <h3>宝鸡金台观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气势恢宏。难怪当地民谣有“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之喻。</h3> <h3>金台观的主要建筑有玉皇阁、三清殿、三丰洞等。</h3> <h3>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关中四关之一,自古为川陕咽喉。南宋时期,大散关是金国与南宋的西部交界之处。宋代陆游的一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使这座关隘名扬千古。</h3> <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书愤五首 其一</font></b></h3><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陆游</font></b></h3><h3> </h3><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font></b></h3><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font></b></h3><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font></b></h3><h3><b><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font></b></h3><h3><br></h3><h3>诗译:</h3><h3>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夜雪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h3><h3><br></h3><h3>赏析:</h3><h3> 《书愤》是陆游七律名篇之一。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部分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便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但未曾想到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h3><h3> 诗人三十七岁时曾在镇江府任通判,四十八岁时在南郑任王炎幕僚。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在《岁暮风雨》中写下“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又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所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h3><h3>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h3><h3>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h3> <h3>大散关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此地。</h3> <h3>宝鸡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h3> <h3>宝鸡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炎帝约在6500年前生于宝鸡姜水之岸。随着时代变迁,其后代子孙沿渭水向东南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h3> <h3>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的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故称炎帝。</h3> <h3>如今炎帝故里有数地之争,如陕西宝鸡、湖南连山,湖南炎陵,湖北随州等。虽各有根据,但笔者认为没有争论的必要,只要大家都能统一在弘扬中华文明,认祖归宗的立场也就够了。</h3> <h3>宝鸡中华礼乐城是一个以周代王城为原型,以周代文化为核心,以宝鸡人民公园为依托,融生态观光、文化传播、时尚体验为一体的周礼文化主题公园。</h3> <h3>宝鸡中华礼乐城葱郁的自然景观、精致的园林规划、淳朴的人文风情、精彩的艺术演绎,结合多彩的科技展示,再现了礼乐文明、光耀华夏的神奇魅力。</h3> <h3>宝鸡石门碑林。</h3> <h3>宝鸡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h3> <h3>名贯古今的“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h3> <h3>姜子牙钓鱼台历史悠久。汉代立祠,盛唐时代的殿堂、祠庙随山就势,气势宏伟。</h3> <p class="ql-block">相传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姜子牙受命后在文王回都途中必经的姜河岸边用直钩钓鱼。文王看到后,觉得这是个奇才,就派人请姜子牙进宫。姜子牙不见文王亲来,口中念念有词:钓钓钓,钓钓钓,大鱼不来小鱼到。怎么尽来些臭鱼烂虾!文王听后只好亲自来请。不料姜子牙还要文王为自己拉纤。文王求贤心切,也照办了。等他再也拉不动了时,姜子牙说,你拉了我八百单八步,我保你八百单八年。</p> <h3>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前后,不堪忍受商纣暴虐的各路诸侯纷纷叛离殷商而归顺西伯姬昌(文王)。文王卒,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建都丰镐(今咸阳),是为西周。</h3> <p class="ql-block">武王二年,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孟津)者八百”。各路诸侯纷纷建议北渡黄河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于是退兵。不久武王灭商,定都丰镐,并准备营建洛邑(洛阳),但未及实施。</p> <p class="ql-block">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在周公辅政下对洛邑进行大规模营建,并移都洛邑,即为东周。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规模宏大,城内建筑主要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东周、西周共历时808年,应验了姜子牙“你拉我八百单八步,我保你八百单八年”的预言。</p> <h3>陈仓是宝鸡市所辖市区。</h3> <h3>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语历史典故就发生在宝鸡市陈仓区。</h3> <h3>陈仓,古县名,今宝鸡市陈仓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汉语历史典故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突进关中,取得胜利。</h3> <h3>陈仓地区山高林密,风景秀丽,但道路险阻,栈道密布。</h3> <h3>栈道指沿悬崖绝壁修建的一种道路,是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h3> <h3>我国的栈道源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开发四川而修。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便在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孔穴,穴内插入木桩或石桩,铺上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或通车。</h3> <h3>各种史书对于“暗渡陈仓”的史实记载略有差别。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所述,韩信出兵关中时并无“明修栈道”的描述,实际上应为樊哙、灌婴等人帅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从陈仓道奇袭陈仓,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明修栈道”之说最早出于元代戏文。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把守,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也述及“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h3> <h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历史故事的主角刘邦原是沛县一无赖,后来当上了一名小吏。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压着一群囚犯前去咸阳。途中囚犯们开始逃亡,刘邦看局势难以控制,就请囚犯们喝酒,说自己也不干了,囚犯们甘愿随他上芒砀山落草,危及官府。</h3> <h3>后来,萧何、曹参劝说沛县县令迎回刘邦,以免被义军所杀。沛县县令派樊哙迎回刘邦后又有反悔,被刘邦率三千人马攻陷沛县等地,称为沛公。不久,刘邦又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公元前206年,刘邦帅军进驻坝上,秦帝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入咸阳,尽除秦之苛法,深得人心。</h3> <h3>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击破秦军主力。刘邦在攻进关中之前,曾与项羽约定,谁先攻进关中,就立谁为王。但当刘邦率先攻进关中后,项羽却违背约定,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h3> <h3>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路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地处偏僻的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并立刘邦为汉王。</h3> <h3>刘邦无奈,只好遵从项羽安排,但心中另有打算。在他去领地途中,下令部下烧毁栈道,以图向项羽表白再无东扩之意,依此麻痹项羽。</h3> <h3>刘邦待羽翼丰满之后,便抓紧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天下。</h3> <h3>此时,大将军韩信便向刘邦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h3> <h3>陈仓是刘邦通向关中的必经之路。刘邦按照韩信的计策,派樊哙率一万人去修筑已被自己烧毁的五百里栈道,并限期一月修好。陈仓守将深知如此浩大工程就是三年也不可能修好,所以就放松了警惕。</h3> <h3>陈仓守将万没想到,此时刘邦的精锐部队正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陈仓,顺利进军关中,站稳了脚跟,由此拉开了汉王朝创业的大幕。</h3> <h3>楚汉战争指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乌江自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结。</h3> <h3>霸王,这位“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一代枭雄,最终没能逃脱兵败关中,自刎乌江的悲惨命运。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h3> <h3>在戏剧《霸王别姬》中,项羽死后,他的爱妻虞姬也用‘’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唱词,表达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凄心情。</h3> <h3>据载,项羽死后,遗体被汉军分尸,楚军纷纷投降,只有鲁地楚军拒绝投降。刘邦将项羽首级展示后,鲁地楚军才投降。最后刘邦将项羽首级以鲁公之礼葬于谷城(今山东泰安),刘邦还为此大哭一场。现存项羽墓冢已残缺不全,墓碑也已断为两节,情景凄惨。</h3> <h3>本文图片及其解说词等资料来自网络或游览中的道听途说。感谢资料发布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