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38团大礼堂外观</h3> <h3>38团车炮库</h3> <h3>38团礼堂内景,地方林业部门召开会议现场。</h3> <h3>415团营房</h3> <h3>415团车炮库</h3> <h3>小渠子村路标</h3> <h3>小渠子河流因天山融雪川流不息。</h3> <h3>54团营房结构样式明显有年代感。</h3> <h3>师部大礼堂正面</h3> <p dir="ltr"><b><br></b></h3><h3><b>
</b></h3><p dir="ltr"></h3><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八月,注定是军的时</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光</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趁着一个雨后放晴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天气</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我们三个同年入伍的乌市战友商定来一次重走当年从军路的旅行。</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四十多年前,我们穿上绿军装,怀揣远大理想,来到位于天山脚下的炮13师。岁月如梭,青春已去,但我们对老部队的感情并没有丝毫的减弱。</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沿着吐乌大公路,经乌拉泊、芨芨槽子很快到了天山牧场,这里现在是达板城区的一个社区。凭着经验,我们找到一位五十多岁的社区工作人员,向他打听炮兵38团的驻地。这是一位哈萨克族干部,对当年驻扎的解放军炮兵部队还有很深的印象。经他热心指定,我们径直来到了炮兵38团的驻地。</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改革开放以来,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8团的驻地现位于‘’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的园内,园区有方圆百把公里大,部队的营房就在现在园区里面。</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说明耍取道去营房时,大门口的工作人员马上请示领导特批,我们同行的4人与私家车免购门票。放行的证明是一页三联单,上面摘</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要</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栏目里赫然写着‘‘欢迎老兵’’四个字,下面盖着野生动物园管理处的大红印章。这一幕,让我们重新感受了一把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谊。</span></b></h1><b>
</b><h1><span style="font-size:1.00em;"><b> 进入营区,已经找不到炮团的感觉了,眼到之处基本上都是圈养飞禽走兽的各种场馆,连点成片的开发建筑群,可以看的出野生动物园的投资很大。原营房的旧址有所保留的也都是地方在开发中认为可利用和有价值的一些建筑。如:靠近山边的车炮库等等,从建筑样式、结抅及使用的砖石材料上看,一眼就能认出是那个年代的标记。</b></span></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团部大礼堂是战士心目中的一块精神高地。听时事报告、看演出或看电影对于山沟里的官兵那就是象过节一样高兴的事情。38团的大礼堂绝对是一个地标性建筑,时过多年了竟然还保留完好,地方林业部门将其内外装修后仍在正常使用。难怪一路问</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过</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来,老百姓一提部队大礼堂,无人不知晓。</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中午到了,从38出来,战友们商量直奔黑家沟炮兵415团。路上来个行进间午餐,轮换着开车轮换着吃饭,</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停车不停。一路上大家吃着干粮就着水果,边吃边走,其乐融融,不由得想起冬季野营拉练的一幕幕来。一次行军途中,炊事班刚刚煮好一锅面条,前面出发的口令就响了。来不及吃的我们一拥而上,每人挖了一碗就上车了,车子一颠簸,连汤带面糊了满脸一身,好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面汤早就凉了,没烫到人。大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捡起面条连同冰渣子就往嘴里放,那个情景着实让人终身难忘。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练就打赢本领,我们‘’风餐露宿是常态,吃苦受累心也甜‘’。</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黑家沟在永丰乡地界上,面貌如初,变化不大,看来外面的经济发展与这里没有太多的联系。进了沟口不远,415团的营房一目了然,沿公路一直往西方向,两边时不时闪出一排排车炮库,地形稍微平坦的地方,整齐的营房落错有致的顺沟排列开来。看的出,这里曾经屯聚着千军万马,酝藏着巨大的战斗潜力,一旦事发,龙腾虎跃,利箭指处,所向披靡</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离开黑家沟,我们向南山深处的炮兵54团进发。车子沿着盘山路翻越了几道山岭,松树林、丘陵和草原迎面而来,越往里走,天山所特有的风景越美丽。不久,一道峡谷呈现在眼前,由东向西的河水流淌在峡谷中间,这河水是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清沏透明,穿梭在各种形状的岩石与交错的树根草蓠之间,滋润着这片深山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生灵。</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54团的驻地叫‘’小渠子‘’,不知是不是因这水而得名?其实这河床很宽,叫小渠子有点委曲了,但新疆百姓方言中,说话或叫地名都爱在字的后面带个‘’子‘’,也许小渠子因此得名吧。</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54团是新疆军区原炮兵团,长期驻在沙湾县,归建炮13师的后期才移防到南山小渠子地区,我们从团营房的建筑样式和选用的材料可看出,与其他团队的建筑风格不同,带有明显的年代和进步的烙印。</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是当年师机关和直属队驻扎的地方,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为加强西北方向的战略力量,炮兵13师组建来到新疆。全师部队坚决落实统帅号令‘’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官兵们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建设营房。师部营区里的一排排营房、礼堂和机关用房全是我们几代人自已动手建起来的,我们三人入伍后都有幸的参加过师部的营建施工。</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我指着斑剝漆落的礼堂回忆着当年的建设情景,一同来的兴华战友则抚摸着机关的围墙自豪地诉说着施工中的一个个故事,我们三个战友中最小的李好,则一直深情的眺望着机关楼下自已曾经的住房。</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师部—— 你见证过我们的年轻,留住了我们奋斗的汗水;甘沟——你曾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永远记录着我们青春的芳华。我们此生荣耀,无怨无悔!</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离开了,远去了,战友们的思绪仍然留在回忆之中……。</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少年离家为保国,</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炮兵行列把兵当。</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铁打营盘今犹在,</span></b></h1><b>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不见当年好儿郎。</span></b></h1><b>
<span style="font-size:1.00em;"> ……</span><br>
</b><h1><b><span style="font-size:1.00em;"> </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2018.8.28</span><span style="font-size:1.00em;">于乌市</span></b></h1><h3><b><span style="font-size:1.00em;"><br></span></b></h3><b>
<span style="font-size:1.00em;"> </span>后记: 在这次一日游之前,我们还分别看了炮兵56团和炮兵210团营房。
位于羊圈子沟的56团营房保留最完整,其中有个建制营从营门、连队住房和车炮库完好无损,新疆军区营房管理处用铁丝网将营区围了起来,依法划入军产保护区,人与牲畜不能入内,显然起到了保护作用。
56团驻地四面环山,地势平坦,硬底公路宽阔通畅,是通往艾维尔沟矿区和庙尔沟的交通枢纽,一旦有战事,拉的出,打的了,藏的住,是个屯兵蓄器的好地方。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想必是军事部门给予重点保护的原因之一。
炮兵210团位于白杨沟口的大西沟地域。216国道从营区旁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和改变了营区周围的变化。营区的地盘上新建了一些乡镇企业、民居和福利设施。原来二营的营区已不复存在了。一营尚存二连与三连的部分班、排住房,现为牧民圈养牛羊所用。团部大礼堂不存在了。团机关的办公房现为萨尔乔克牧场办公所用。场部大门即原团部大门位置,朝向与原来一致。
《寻营纪事》得到了战友们的关注,内地许多战友关切的询问文中未提到的这两个炮兵团的营房现状,寄物思情,战友们对老部队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恸容。受篇幅所限,谨此后记以飨战友们思念之情。
致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