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痴迷邓丽君的歌,那甜到嗓根的歌声,真的好比来自天外,让人如醉如痴,百听不厌。那粉嘟嘟的嫩脸,摄人魂魄的回眸一笑,能使人立即坠入情网,再也无法忘怀。听惯了她的歌声,世界上别样的歌声如烦蝉的嘶鸣、河蛙的鼓噪,通通不堪入耳:“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 黄昏有画意。 诗情画意虽然美丽, 我心中只有你……”。啊!我的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优美熟悉的旋律在耳畔轻轻回荡,驾车一路狂奔二百多公里,来到通往家乡的小道上。虽然不是太宽,也不够直,但平坦、光滑行车也还算平稳、舒适,如今的路可是真好!道路两旁栽满了碧绿的杨柳树,遮天蔽日,偶尔有阳光撕开一条细缝,窥望一眼归乡的游子,把温柔涂抹在我的脸上、身上。随着家乡的逼近,我的思绪不禁也逆着时光的河,漂流回了从前。我睁大双眼,找寻着那曾经熟悉的炊烟;我在记忆的碎片中努力搜索,鼻翼间仿佛又氤氲起炊烟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出生到21,在村子里读书,邻村里求学,就是不停地在乡间划弧。那里有袅袅的炊烟,那里有我的奶奶,那里有我的爹娘,那里有我的弟妹。那时,漠漠炊烟,就是家的符号,便是父母的呼唤。我小时候特别的淘,不管是在村边的树上掏鸟窝,还是在冰面上打陀螺,或者是和小伙伴们玩藏猫猫儿、跳格子、摔纸啪,只要望见家里的炊烟由浓到淡,就知道该回家了。但有时候玩疯了,也会忘记时间,远远听到娘的呼唤,才一阵风似地跑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起,母亲点燃炉火,拉动风箱,放飞炊烟,揉醒熟睡的孩子。小儿的哭闹,大儿的呢喃,大黄狗的吼吠,老母鸡扑凌凌地飞上了鸡窝,老槐树上的一对花喜鹊在窃窃私语,共同奏响了农家的迎晨曲。而那缕缕炊烟,虽则无声,却也喧闹。它们一会儿蹿过树梢,一会儿爬上屋顶,一会儿翻越围墙,四处窥视,弥散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一道道炊烟,时而笔直地直上云天,时而被风儿折弯,像是给农家小院梳起了一条长长的辫子。时而手拉手,漂浮在小村的屋顶,如一层淡淡的轻纱,小村就像含羞待嫁的新娘。饭菜的香味,也随之四溢。待到炊烟渐尽,娘唤儿、儿喊爹,困难的时候,吃饭就是当时最大的享受。中国的文化中,贯穿着吃的元素,名目繁多的节日,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吃,连平时打招呼最常用的话也和吃密切相关:“吃了没有?”,你听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炊烟再度升起,人们都披着霞光,伴着夕阳,脚步匆匆地往家里赶。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仿佛是根长长的绳,一头连着村子,一头连着你、连着我、连着他。那熟悉的炊烟味道,让人不由地放松了心情,放快了脚步,每个人的眼角都轻掩着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炊烟,白白柔柔,袅袅婷婷,丝丝缕缕,如诗如梦,她和百年老屋,一静一动,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故乡的炊烟,是家乡的符号,是故园的索引,是回家的路标。那缕炊烟,燃在家的方向,牵引着一颗颗漂泊的心和流浪的步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今宽阔平坦的道路那头,却链接着另外一番景象。村子里已经很难找到老旧的百岁土房,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青砖瓦舍。蛛网似得门前小道,也都或铺油,或幔砖,经过了硬化处理,再也不用担心雨后的泥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暗藏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哀伤。假如你在村子里随便转转,就会看到几乎是家家大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大锁,吱呀呀推开一条门缝,台阶上青苔描绿,院子里蒿草齐腰,房子的主人早已是人去屋空。村子里的年轻人早已摒弃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生活。他们要么到城里创业,要么在城里打工,就是拾破烂也绝不肯重操父业。而他们的父母亲也多数随子女进城做了不挣工资的保姆。村子里只有无处可去的年迈老弱。除了为数不多的过吨高产田里还弥漫着浓厚的绿意,那些山坡上的薄田,早已成了兔子和山鸡的乐园。村子里没有了鸡鸣,不再有狗吠,失却了朗朗的读书声,就连老槐树上的喜鹊窝也凋零了许多。一个个孤岛似的村子上空,再也看不到一丝一缕的炊烟。即使有那几个留守的老弱,也多数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墙头边,再也找不到大大小小,藏污纳垢的柴火垛。如今的故乡,再也见不到曾经的炊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啊!再见了,我的童年!再见了,故乡的炊烟!想到这些,心中有几多欣喜,道路好了,房子亮了,人们的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也有几分怅然,送走了炊烟,却飘来了雾霾。虽然有了银子,不愁买到优质的口粮,但假如我们和粮食出口国交恶,或者他国遇到灾荒,十四亿中国人的嘴,足以能啃倒泰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