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岁在戊戌仲夏,邀父母,携家小,打飞的,奔帝都,奢游七日。其间二进故宫(故称二进宫),怎奈故宫广大、雄伟,虽五眼不能穷尽也(两只眼睛,一付眼镜,一枚镜头,故称五眼,本人虐称五眼色(摄)郎),仅撷部分片断以示记念。</h3><h3>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他立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就是1399年即位的明惠文帝。惠文帝即位时,他的几个叔叔作为藩王各自镇守一方,不断坐大,对中央政府形成威胁。惠文帝下令削藩,本来进行得比较顺利,但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却起兵对抗。经过4年的战争,1403年,朱棣攻陷南京,推翻惠文帝,登基即位,他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h3><h3> 朱棣11岁就被封为燕王,一直住在北平,在北平生活了20多年,北平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而1403年他即位时,北平只是国家北方边陲的一个布政司。</h3><h3> 朱棣即位后,他在南京的统治并不稳固。不断有效忠惠文帝的旧臣明里暗里进行反抗,最典型的是御史大夫景清差点当殿行刺。朱棣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疯狂的杀戮使他自己内心里也产生深深的恐惧,觉得南京的宫殿里有些“鬼气”,住在里面不安全。而且只要在南京,他就觉得难以摆脱“谋朝篡位”的骂名,住得很不舒服,从而加深了对第二故乡北平的怀念,毕竟北平才是他的窝啊。</h3><h3> 此时,距北平万里之遥的西北蒙古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朱棣认为,只有把帝国的政治重心北移,才能更好地抵抗北方蒙古兵的威胁,作为能文能武的一代英豪,他向往领兵抗敌的军旅生活,提出了“天子守国门”的主张,因此也更强烈地想迁都北平。</h3> <h3> 午门为紫禁城正门,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墩台上有阙楼四座,和正楼合成“五凤楼”。正楼九开间,进深五间,每一处细节力图体现“九五之尊”的威严。</h3><h3> 紫禁城在肇建之初,就充分遵循了皇权至上,昭示天子承继天意正统的理念。宫城的营建要“象天发地”,以显帝王至尊。天界以北极帝星为中心,紫禁城上应天帝所居的紫微宫,以紫微星象征天子。</h3> <h3> 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礼部尚书李至刚提议,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朱棣当即答应,宣布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帝国的第二京都。</h3><h3> 三年后,也就是1406年8月的一天,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向皇帝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个建议,很有可能就是他向丘福等人授意的。</h3><h3> 就这样,一场浩大的宫殿营建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一天,距今整整600多年。</h3><h3> 朱棣派人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这些人先去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采伐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br></h3><h3> 采木不易,运木更艰难。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曾说,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后来朱棣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而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这样的采木工作,持续了整整13年。</h3><h3> 除了木料,还需要石料,石料的采集和运输也同样艰辛。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h3><h3> </h3> <h3> 故宫很多朱门上都有金黄色的门钉,其实它们不仅有构造功能,也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和体现,早在隋唐时期,就有门上加钉的习惯了,而紫禁城的门钉,多是九行、九列,一共81颗。而到了王侯将相,就有所不同了,比如说王府的门钉是七行九列,一共63颗,而公侯的门钉,是七行七列,一共49颗,到了低等官员是五行五列,一共25颗,到了普通老百姓家里,一个都不能有,名符其实的“白丁”。</h3> <h3> 1420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从此,紫禁城成为中国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上演了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h3><h3> 据说宫殿盖好之后,意得志满的永乐皇帝把一位会占卜未来的胡姓官员找来,让他算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胡回答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 朱棣大怒,把他关进监狱,并表示到时候若不着火,就杀他的人头。谁都没把乌鸦嘴的话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宫殿建成后的喜悦之中。</h3><h3> 但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5月9日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击中了。</h3><h3> 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当时的朱棣觉得这也许是老天爷不同意他迁都,甚至觉得这是上天对他谋朝篡位的不满,赶紧下了罪己诏。一部分大臣都抓住这个机会指责朱棣好大喜功,指陈他迁都北京是错误决策。接着,处于惊恐与愤怒矛盾中的朱棣让大臣们跪在午门前相互辩论,还处死了一位指责他的官员。</h3><h3> 此后,朱棣的早朝办公一直在太和门,皇帝和大臣们一年四季都吹着北京颇有些声势的过堂风。1424年,朱棣发动了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动。在榆木川,戎马一生的他居然从马上摔了下来,一个颇为辉煌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h3> <h3> 此后的二十年中曾经辉煌如梦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带,是一片焦黑的废墟。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经过了仁宗、宣宗两个皇帝,直到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才开始重修紫禁城。又过了五年,也就是1440年,三大殿才得以修复。</h3><h3> </h3> <h3>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仅仅过了三年,朱棣就在北征途中病亡,接替皇帝位子的是他的长子朱高炽,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仁宗文静安详,不似父亲喜好武功,治理国家尤其对文化经济发展感兴趣,尤其朝思暮想的事,就是总是想着把国都迁回南京。</h3><h3>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仁宗登基后,认为北京偏于北方疆域一角,北元的残余势力,经常骚扰北京,边境一有战事,北京必然首当其冲。而当时的北京,除了政治军事作用,其他方面与经济、文化、环境兴旺发达、处于地理中心位置的的应天府(南京)差距甚大,这会给朝廷统理全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再加上自己的“家”不明不白亡于天火,一片焦土,心生恐惧。而且仁宗认为父亲多年经营的北京人口众多,但粮食等国计民生用品却都要依赖南方的漕运和海运,是个典型劳民伤财的消费型都市。仁宗还有一点私心是,自己当年的童年、少年一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儿时的习惯、温润的气候环境和优美的秦淮风光使让他更喜欢南京。再加上因为当时明朝的朝臣大部分是从南京迁都过来的,南方人很多,很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和气候,所以也是都想回南方故里。于是仅仅坐上皇位7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听从了大臣的建议,发布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书,书中说道:"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决定将大明的国都迁回南京,现在北京不再是国都,北京现在各个衙门的名称前面,都要加上"行在"二字,一是意寓北京只是个天子皇帝曾经巡行巡视所到之地方;二是迁都期间皇帝还会在北京暂住。南京所以至此又变回了大明王朝名义上的京师国都,仁宗命令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督促筹备迁都相关事宜,加紧维护修葺南京的皇宫。因为南京被来就是明朝开国首都,当时皇家的建筑还是保存完好经常修缮的,所以只要认真修整完善一下,不用很长时间,明仁宗很快就可以将朝庭正式从从北京迁回南京了。</h3><h3> </h3> <h3> 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上的银河。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流经宫中几座重要的宫殿,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h3> <h3> 可惜的是天不作假,48岁的朱高炽是个短命的皇帝,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病逝了,他生前这一迁都的计划没有完成。但他仍然不忘初心,在遗诏里嘱咐即位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续迁都事宜。说:"南北供应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意思是当时中国的地理中心、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北京偏于北方,都城仍在北京的话,粮食等军事生活用品要从南方通过漕运到北京,劳民伤财伤及百姓,得不偿失,希望儿子顺应天意,遵从军民希望定都南京意愿。</h3><h3> 但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却是生活习惯、志向、胸怀、情趣都与其爷爷朱棣相近,内心并没有迁都的打算。但又不能表现出不孝,只有靠着"拖"字诀暂缓一下,让朝臣逐渐淡忘了迁都这件事。但自诩孝顺的明宣宗也并没有完全违背父亲的意愿,他在位期间一直将北京称为"行在",直到他的儿子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才去掉了"行在"这个后缀,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国都,完美地上续下接了如今北京作为金、元、明、清千年古都的历史。</h3> <h3> 如果古建筑会说话,故宫18口金缸重达1690公斤,故宫里的这些水缸大多是铁的和铜的,有明代铸造的,也有清代的。不过其中有二十二口金缸,当然不是纯金的,是铜鎏金。用铜鎏金来制作,效果一样是金光闪闪的。一口鎏金铜缸连工带料需白银500两以上,再加上整体鎏金,需要用掉黄金100两。</h3><h3>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闯入中国,对北京城进行了大肆的掠夺,皇宫也未能幸免。洋兵看到光彩夺目的金缸,以为真的是纯金的,就想搬走,但是后来发现是鎏金的,就纷纷用刺刀刮削鎏金铜缸上的鎏金。</h3><h3> 很多铁缸也被洋鬼子拉走融掉做了武器了。如今故宫里只剩下了大缸231口,其中金缸18口。虽说当初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很多金缸仍然金光灿烂,华美无比。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太和殿两侧的金色大缸上,累累刀痕清晰可见。</h3> <h3> 前朝的太和殿。象征着皇权的独一无二,后庭的乾清宫和坤宁宫象征着日月乾坤,天地交泰。</h3> <h3>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只经过了20多秒的时间,唐山被夷成废墟。但当时远在北京的故宫,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北京和唐山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算太远,但是在这场地震中,故宫虽然也有强烈的震感,但是里边的房屋建筑却一点也没有损伤,只是轻微的摇晃了几下。虽然故宫的建筑并没有遭到损害,但是很多专家还是组织力量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h3><h3> 没想到真的检查出来一些问题,在太和殿的中央的几块地砖发生了松动,太和殿是故宫最高也是最大的建筑,在古代叫金銮殿。当专家在太和殿挖出一块地砖时,发现下边还有好几块砖。专家对这一发现感到非常的奇怪,在经过上级的审批之后,对此处就行了挖掘,没想到一直挖到第15层才有泥土出现,而且堆放都十分的整齐。</h3><h3>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专家分析了原因,太和殿是皇帝经常来回走动的地方,也是登基的地方,所以太和殿的安全很重要,如果有人想挖地道来刺杀皇帝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挖的,15层的地砖,就是能挖也肯定有很大的动静,也更好的保护了皇家人的安全。</h3><h3> 而且据说在明成祖修建皇宫的时候,他曾经下过死命令,不允许透漏皇宫的构造,否则就会被处死,所以当时参与了修建皇宫的工匠们根本都不敢瞎说,怕惹来杀身之祸,更害怕因此连累家人,所以皇宫的秘密更加没有多少人知道了。</h3> <h3> 故宫作为古代皇权的巍峨象征,几乎每个宫殿的屋脊上都有一排小神兽。每个宫殿屋脊上的垂脊兽因为数量不一,所以都不太一样,但无一例外的,在最前端都是这个老人,有人叫他“骑凤仙人”,寓意绝处逢生,逢凶化吉。此后依次是</h3><h3> 1.龙——一般认为是皇权的象征,代表帝王的至高无上。</h3><h3> 2.凤——象征祥瑞。</h3><h3> 3.狮子——寓意勇猛威严,是“猛”、“仁”兼具的瑞兽。</h3><h3> 4.天马——神马,有傲视群雄,开疆拓土的气概。</h3><h3> 5.海马——又叫“落龙子”,象征的是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h3><h3> 6.狻猊——也叫麒麟,有佑护平安之意。</h3><h3> 7.狎鱼——海中异兽,传说能够兴云作雨,灭火防灾。</h3><h3> 8.獬豸——象征公正无私,有压邪之意。</h3><h3> 9.斗牛——传说有镇邪、护宅之功用</h3><h3> 10.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猴面人像,有些像雷公。故宫只有太和殿有“行什”</h3><h3><br></h3> <h3> 步入紫禁城,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绝的红黄二色,在日暮的掩映下显得辉煌而苍凉,无不让人感慨万千!</h3><h3> 过往数百年,无数人深陷其中,争名夺利,紫禁城就像一个注定的命局,看着无数人跋涉其中,劳碌奔忙。顷刻间翻云覆雨,风云变色。谁是主,谁为客?输赢得失,谁又说得分明?</h3> <h3> 故宫保和殿后面巨大的丹陛石,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这块石料的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他们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动用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巨石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h3><h3><br></h3> <h3> 清末光绪年间,慈禧为了庆祝自己的五十大寿,把原本各自独立的翊坤宫和储秀宫给打通了。如今我们走进翊坤门看到的是沧桑破败的翊坤宫,以及殿前左右各摆放着一对铜凤和铜鹤。</h3><h3> 陈寅恪有言“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真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苍穹之下,众生沉浮;悲喜交集,沧桑变幻;人生得失,如何算数?</h3> <h3> 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率领辫子兵占领北京城,拥立溥仪第二次登极。溥仪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殿。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孙中山在山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于7月3日,组成了讨逆军队,自任总司令,7月4日到北京讨伐张勋, 7月9日,北京城被段祺瑞的军队包围。1917年7月12日,北京被讨逆军攻克,溥仪被迫第二次宣布退位。</h3><h3> 张勋发动兵变复辟,虽然失败了,但是紫禁城里的复辟阴谋,仍然没有停止,还在想尽一切办法复辟。这使民国人士认为,溥仪不安分,在民国的范围里面,紫禁城里面还留了一条辫子,为了断绝这些遗老遗少们的念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将军在前线倒戈,回到北京,发动政变,囚禁贿选为总统的曹锟。接着,修改清室《优待条件》,于11月5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防止了有人借尸还魂的目的。</h3><h3> 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