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元节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灵、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
8月25日(阴历7月15)中元节一早,我们来到离居家8公里的白族聚居地龙下登村,为方便休息,在村里的民宿住了一天一夜,与村民共渡节日。<br></h3><h3><br></h3> <h3>上午,我顺着乐声,来到村里的一座海晏庵,那里村民为祭祖正在演奏洞经古乐,要演奏一天。<br></h3> <h3>下午3点多钟,村民抬着猪头、鸡等祭祀用品前往海边,举行祭海仪式。<br></h3> <h3>晚上7点,村民端着海灯,从海晏庵出发,到海边去。<br></h3> <h3>
这些灯用的是可降解的棉纸、松香和沙子制作而成,不会对洱海造成污染。<br></h3> <h3>等待天黑后,将从这里把海灯放入船中,点燃后放入水里。<br></h3> <h3>岸边古乐奏起,一群妇女正准备诵经祭祖</h3> <h3>天将黑时,第一次礼花升起,召示放海灯仪式开始,</h3> <h3>天黑了,往船上放海灯,一个个点然,放入水中,并把船划向海中。</h3> <h3>第二次放礼花</h3> <h3>其间,还有耍香龙,龙用草编成,插上定制的香,点燃后,挥舞行走,我在远处用镜头拍到。</h3> <h3>十几位妇女手里敲着木鱼,嘴里不停诵经祈福。<br></h3> <h3>一盏盏灯漂浮在海面上,像繁星点点。<br></h3> <h3>用知青朋友黄建国在我先生博文的留言作结束言:
时至今日,没有人再用妖魔化的眼光,来评判民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和光同尘的理想,而对于这些有为、有守、有趣的常态生活方式的意义,做合理的解读、有更深的认知是必要的。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存的最高准则是良知,价值连城的是信念。各民族的图滕、习俗、节日,多是集体的记忆、共同的信仰,有利于族群同理心、凝聚力、稳定性的形成,对于文脉的延续、活力的增强、美好生活的创造,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