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十期――味道

宇枫(拒私聊)

<h3>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这一期让我们跟着董卿与朗读者一起走进有着人生百味的“味道”中!<br></h3> <h3>“如果你要问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可能会想到《红楼梦》,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后派专人赏赐给宝玉的糖蒸酥酪。”</h3> <h3>“《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无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h3> <h3>“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h3> <h3>“就像法国作家法郎士曾经说过,<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让我们尽情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便生活得越长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 <h3>“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span></h3> <h3>“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说品德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比如说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br></h3><h3><br></h3><h3>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人生这场饕餮盛宴为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味道。”</h3> <h3>“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爱情小说,是出自女作家之手,比如《简·爱》、《飘》、《傲慢与偏见》等等,在中国女作家当中,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有些苦涩,琼瑶笔下的爱情酸酸甜甜。”<br></h3> <h3>第一位朗读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她被称为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畅销爱情小说家,她的名字是张小娴。</h3> <h3>张小娴的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单行本正常也不过几万字,加上插入的精美图片和成片的空白间隙也还仅仅是本不厚的小书。但这种装帧精美简洁的小书无疑非常适合繁忙大都市中的白领们闲暇时翻看。</h3> <h3>小说情节也不复杂:平实而自然地把爱情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其关注点“爱情本身”就在日子清澈的流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发生着变化。从爱情的不期而遇到最后烟消云散,期间没有传统言情小说的曲折离奇,没有阴差阳错的巧合误会,没有反复痴缠的爱恨纠葛,更少有一个绕一个的矛盾与冲突。一个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只是最简单不过的过程,但在她笔下的情境中显得更为真实和深刻。<br></h3> <h3>她用她的小说告诉了我们爱情的味道――“爱情本来就是含笑饮毒酒”。在张小娴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就是这样以含笑饮毒酒的方式追求着爱情、失望于爱情,并在这种愉快而痛苦的历程中展示出对都市情爱别样的感悟。<br></h3> <h3>张小娴笔下的小说人物相信爱情的真实存在,相信真爱的纯洁,所以追寻爱情,甘愿喝下爱情这杯“毒酒”。张小娴相信并追求爱情,认为爱情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认为“爱情是自我提升和自我圆满”,即把爱情提到了与人生同等的高度,感悟爱情即领悟人生、完善自我,赋予了爱情以人生的意义。<br></h3> <h3>张小娴以其小说告诉读者,爱情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强调着追求爱情这一主题,几乎所有的小说人物都在追求自己的爱情。<br></h3> <h3>张小娴小说中的女性对爱都执著追寻,因为她们有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不必依附男人生活。中国传统的宗法父权统治思想阻碍了女性个性、人格和自主空间的发展。张小娴小说中的现代女性有着与男性同样独立思考个体生命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她们不再像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和亦舒笔下的喜宝那样依赖男人和婚姻生存。<br></h3> <h3>她今天要朗读的是自己的文章――《爱情的餐桌》,献给自己的爱人,她告诉我们:</h3><h3>“我们都曾经渴望爱情是一场盛宴,最后想要的却是一家子的寻常晚饭。<br></h3><h3>一个人,从年轻到老,爱情的味道一直都在变。”<br></h3> <h3>第二位朗读者是一位大师级的名厨,从业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他的名字叫胡忠英,他将用美味佳肴为我们诠释“味道”!</h3> <h3>1948年11月出生江西省分宜,19岁进入杭州望海楼酒家工作,<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从于著名的杭州名厨童水林先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最基本的学起,最终成为国家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擅长杭帮菜(迷宗菜)、创新花式菜的烹制,中高档庭宴(美食节、展会)策划制作、厨艺培训及红案作业等。入编时任职于杭州酒家总经理、中国菜创新研究院院长、杭州杭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br></h3> <h3>他告诉了我们吃的真谛:</h3><h3>“味道味道,味是指酸甜苦辣,道是指方法,到一定境界了,菜无定位,适口者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是做菜的最高境界。”</h3> <h3>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作为餐饮文化组组长,他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政要献上了令人惊艳的中国味道!<br></h3> <h3>他朗读的是著名武侠大家古龙的作品《吃胆与口福》选段,送给亦师亦友的老丈人童永林。<br></h3> <h3>古龙写吃,与他的武侠一样,点到即止,豪气多于细腻,奇招妙式胜于食物本身。就像文中最后说的,不是吃得多好,而且吃得有趣;对食物的热爱,对朋友的热情,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h3> <h3>无论如何,“吃”中都自有中国味道和中国气韵,无怪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如此不可忽略的一部分!</h3> <h3>第三位朗读者,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台湾著名女演员、歌手、导演、编剧、制片人张艾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年轻时,她像一朵花;现在的她,像一棵树,让很多人在树荫下乘凉。”这是林奕华眼中的张艾嘉。</h3> <h3>她曾导演过一部电影,加《20 30 40》,讲述了不同阶段女性对生活、对感情的不同理解。而她本人,早已过了二十岁的风风火火,三十岁的轰轰烈烈,但她依然用执着在续写传奇!</h3> <h3>64岁的她,似乎已经到了坐看花开花落的年龄,但对她来说,“好多故事还没有说完”,好多人生的味道还没有品尽。</h3> <h3>张艾嘉告诉我们:“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来自于自己的人生态度,好好走过自己的这条路,那就是你自己的味道。”</h3> <h3>她今天要朗读的丹麦女作家卡伦·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她说“不论是谁,只要他听得到,或者是他喜欢听、他愿意听,都希望为他朗读。”</h3> <h3>“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可爱的国土,似乎仅仅凝视着它,就足以使你终生欢乐。”<br></h3><h3>卡伦用充满哲理的文笔,用磅礴的格局,为人类留下了一部歌咏永恒的大地和永恒的生命力的文学经典。</h3> <h3>第四位朗读者是我国著名青年钢琴家――吴纯!他是我国目前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被欧洲媒体誉为“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但他却说,这一切都是从贫困之苦、分离之苦开始的。</h3> <h3>1982年8月19日出生于武汉。4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师从武汉音乐学院原钢琴系主任陈婉教授。8岁获得全武汉市钢琴第一名,10岁获得湖北省艺术人才比赛第一名。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爱乐音乐学校,并与97年代表湖北省参加香港举办的全国钢琴比赛。<br></h3> <h3>1998年,收到了卡琳娜·波波娃教授的通知,前往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深造,这一走就是二十年,把思念埋藏在心底,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h3> <h3>回首这苦难的岁月,吴纯告诉我们,这苦难给他最大的馈赠就是养成了坚毅、沉着、从容的个性,无论遇到什么事,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过去的。</h3> <h3>他要朗读的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要献给曾经经历苦难的母亲和自己!</h3> <h3>人生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品尝到最美的味道,也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h3> <h3>贝多芬身上的那种精神,如同巨人般的光芒,可以照耀到所有人的身上。</h3> <h3>最后用钢琴的旋律为朗读划上了完美的尾声。</h3> <h3>第五位朗读者是艺术家叶锦添,从事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创作。 他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东方主义”的美学理念,是让世界了解到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最重要的艺术家。作品有《流白》《中容》。</h3> <h3>他的红尘百戏的繁华锦绣中思考,他在江湖笑傲的云烟飞舞中流荡,他用自己能够发现美,更能创造美的心灵,为一个个人物穿上了如梦如幻的衣裳,一出出戏里都有他的奇思妙想。<br></h3> <h3>《卧虎藏龙》的飘逸,《大明宫词》的浪漫,《赤壁》的恢宏,《夜宴》的华丽,《风声》的压抑,都通过他设计的造型及色彩呈现了出来。<br></h3> <h3>对于《红楼梦》,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林黛玉是整部故事里的灵魂,在中国文人世界里,竹子代表了文人的清高、傲骨,是向往自由、向往理想的一种象征,而林黛玉就是那样的代表,所以他把绿色给了她,而中国很重要的另一种颜色――红色,他给了贾宝玉!<br></h3> <h3>他用粤语朗读了《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要献给所有像林黛玉那样纯真的人!<br></h3> <h3>叶锦添的朗读激起了董卿对《红楼梦》感情,她让自己回归朗读者的身份,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为我们朗读了宝玉和黛玉初见的那一片段。</h3> <h3>好多人都喜欢《红楼梦》,百看不厌,因为往浅了读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深了读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每每读罢,掩卷长叹,也只有四个字可以感叹“真有味道”!</h3> <h3>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电视剧《红楼梦》热播的时候,那个时代看电视还是一种奢侈,偶尔看过几个片段,搞不清楚林黛玉为什么总是哭哭啼啼,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晴雯撕扇子的情节,但也没明白出所以然。</h3> <h3>上了中专,开始了住校生涯,室友们在聊《红楼梦》时,我却一点也插不进去,于是激起了我去读《红楼梦》的念头,在书店里买了一本大约十来元钱的《红楼梦》,利用了一个暑假时间,终于完成了120章回的长篇小说的阅读,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样一部长篇小说。</h3> <h3>虽然了解了一点《红楼梦》,但是并没有读懂,对于里面的人物没有特别的喜好,还是无法理解林黛玉,依然不懂她为什么总会生气,总是哭!</h3> <h3>中专毕业后,妈妈因病离开了我,在那个时候,我再读《红楼梦》,仿佛可以理解黛玉了,她那样一个聪慧敏感的女子,从小失去了母亲,寄人篱下,有心事也没人倾诉,唯一的知音人就是宝玉,还常常不理解她,怎能让她不生气、不伤心!</h3><h3>也许我现在这个年龄再读《红楼梦》,又是一番别往的感觉,一定要找机会再读一次!</h3><h3><br></h3> <h3>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一生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颠沛流离却渡人无数,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h3> <h3>席慕容曾说讲台上的叶先生是个“发光体”,散发的美感令她如痴如醉,很难想象这样美好的一个人,一生经历无数的坎坷。</h3> <h3>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她赴南方结婚,告别了故乡北平,不久便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年,叶嘉莹的丈夫因种种原因被捕,次年夏,她也牵连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1966年叶嘉莹赴美国讲学,先后担任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教授。数十年间,她始终用异帮语言传播故土的诗歌,并将回到祖国传承弘扬古典诗词的吟诵当作晚年的志向。</h3> <h3>1976年,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再次遭遇人生重创,结婚不足三年的女儿言言和女婿永廷发生车祸双双殒命。<br></h3> <h3>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在一种看似虚幻的寄情中,叶嘉莹展开了自己多难、真实而审美的一生。</h3> <h3>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叶嘉莹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br></h3> <h3>现在已经九十多岁的她,希望在离开世界之前,把中国传统中最宝贵的一部分留下了,因为声音不像写在纸上的东西,可以保存很久,吟诵到现在几乎已经失传了,她想把真正的吟诵留下了给爱好诗歌的朋友们。</h3> <h3>今天的现场,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朋友,他们要为叶老献上一段吟诵,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正在传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朗读者:张天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晓</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唐·孟浩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吟诵者:高瑞</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静夜思</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唐·李白</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吟诵者:李思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绝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唐·杜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吟诵者:李奕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出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唐·王昌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秦时明月汉时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万里长征人未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但使龙城飞将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教胡马度阴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吟诵者:田佳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咏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叶嘉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植本出蓬瀛,<span style="line-height: 1.8;">淤泥不染清。</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人生百味,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无论好的、坏的,我们都需要接受。</span></h3> <h3>有人说,只要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活,便会快乐许多。<br></h3> <h3>爱情从餐桌开始,</h3><h3>也在餐桌上消逝。</h3><h3>――张小娴《爱情的餐桌》</h3> <h3>在有情趣的时候,和一些有情趣的人在一起,不管吃什么都好吃。 ——古龙《笑红尘之吃胆与口福》<br></h3> <h3>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罗曼·罗兰《名人传之贝多芬传》<br></h3> <h3>山峦间这种惜别的景象意味着雨水将至,</h3><h3>而现在,</h3><h3>对我却意味着分离。</h3><h3>――卡伦·布里克森(丹麦)《走出非洲》</h3> <h3>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叶嘉莹《咏莲》<br></h3> <h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曹雪芹《红楼梦》<br></h3> <h3>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前后经历了一个多月,今天终于完成了这一期的《朗读者》,还有最后两期,为自己加油!</h3> 很喜欢董卿老师,觉得她说出来的每句话都那么<h3>有道理,又有蕴含,好想做像她那样的女子!</h3> <h3>文字:部分宇枫原创,部分来源于节目中原话,部分来源百度搜索 图片:来源于节目截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