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8月5日召开的“抚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抚顺昭盟知青返城40周年暨中国知青联盟辽宁抚顺分会成立大会”的关注热度在逐渐地减弱。可是,我作为会议的筹备人员和参与者,却对会议的情景在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来总有一番回味。<h3> 开会是人们经常参加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无人不开会,无处不开会,无时不开会。回想自己的过去,参加筹备过省市有关会议,参加过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本单位的各种会议。记不清开过多少会,记不清开过那些会,记不清会上听到了、说了点什么。唯有这次参加的8月5日抚顺知青纪念大会却深刻留在记忆中,这里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记忆,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思考,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h3></h3> <h3> 会议的筹备工作是从7月上旬开始的。筹备工作开始就打破常规,没有召开筹委会全体成员会议,而是从7月15日开始,由会议筹委会的负责人、《盟友情深》群主吴雅菊陆续在群里发了七个有关会议筹备工作的《通知》;有关人员按照通知要求,开始了紧张有序、有条不紊的会议筹备工作。筹委会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办公设备,没有经费,几次小组会议还是借用盟友吕世发的公司会议室召开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微信群成了筹委会成员之间联系沟通、会议具体事宜安排的主要渠道,就是凭借微信这个平台完成了一个千人规模的大会部署和参会人员的有关通知。筹委会的全体成员是一群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在这里没有组织约束,没有报酬,一切皆为志愿行为;当时的抚顺气温达到了35度以上,这些老人们冒着酷暑,为会议的筹备工作奔波着,交通费用还要自己承担,但谁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承担的工作。最难的一项工作是收取约千人的会务费,负责这项工作的几位老太太,不辞辛苦,按时完成了任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在这里没有名、没有利,对一群退休老人而言,名又有何用,利又从何而来,这里只有奉献,只有能为这次活动做点事情的欣慰,只有大家在一起的快乐。</h3> <h3> 8月5日,纪念大会在抚顺雷锋大剧院如期举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会议,会议内容有7项之多,会后有抚顺昭盟知青《乌兰牧骑》和抚顺三县、锦州四县知青献上精彩的文艺演出,最后与会人员全体又进行了会餐。参加人员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的已70多岁。由于准备充分,全体与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从会议开始到全体会餐结束,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纰漏和问题。而且秩序井然,达到了预期目的,每个与会人员都留下了美好、深刻的记忆。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盛会,是一次非常圆满的活动。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切都来源于每个与会人员所有的浓厚知青情结。</h3> <h3> 值得回味的不仅是会议的筹备过程和圆满成功,还有许多情景让我们难忘、回味。当各个青年点的队旗在中国知青联盟辽宁抚顺分会的旗帜引领下排队走进会场,登上主席台,旗手们挥舞着彩旗的那一刻,使人心情激动,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情景。当年,我们这些知青们不正是高举红旗,唱着“一生交给党安排”,沿着风雨泥泞的路,上山去,下乡来,奔赴广阔的天地吗。岁月流逝,50年风雨沧桑,知青老矣。可旗手们精神抖擞,虽已两鬓白,但豪情依然在,让你看到了知青不老,知青精神不老的动人场面,这不正是当今知青的缩影吗。</h3> <h3> 在这次盛会中,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青年点同学、同在大兴农场的知青朋友、当年刚参加工作在时一个班组的好友。同学、好友见面非常高兴,流逝的时间并没有使我们疏远,并没有使我们陌生,一见面还是那么亲切,有说不完的话。入场前,在剧院门前的广场上,你能看到很多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充满着笑容,相互交谈、问候,照相留念,他们之间有的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但一见面还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名与会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年我们同行,共同的经历,让我们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结下的情谊,至今难以忘怀。这次盛会为多年未见面的知青朋友相见提供了机会,建立了联系,这已经超越了这次大会的意义。</h3> <h3> 这次由知青自己组织的纪念大会,是抚顺地区知青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抚顺后知青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盛会,其作用不言而喻。大会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纪念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50年前广大知青响应号召,去农村,开始了艰苦的知青生活,以这种方式迈开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二是抚顺昭盟知青返城,回到城市,就业成家,开启了又一种生活方式,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步。这一去一回的过程中,让每个知青的生活经历了很多很多,酸甜苦辣,命运多舛;正是这些经历磨练了广大知青的意志,孕育了知青精神,懂得了感恩,成为生活的强者,青春无悔笑在夕阳里,这一切不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的吗。三是成立中国知青联盟辽宁抚顺分会,这是抚顺知青自己的组织,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倡导知青快乐。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把知青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人记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给后人以思考——当年广大知青靠什么支撑,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四是大会后的文艺演出,让人们看到已经老年的知青们,生活的幸福快乐,芳华无限向未来的情怀。</h3> <h3> 我们今天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是为了传承知青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不会忘记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个特定的事物,虽然已经过去,变成历史,但作为一种情结,将永远成为我们这一代割舍不去的精神财富。<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