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镶黄旗

晓向

<h3> 走近镶黄旗</h3><h3> 镶黄旗这个名字对于我,乃至于曾经在北京军区守备一师当过兵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是因为我们当时的驻地就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商都,化德县和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相交之处。服役期间,镶黄旗这三个字经常出现在耳旁,久而久之,知道了这是一个牧区,即便是到了夏天,草也只能长个两三寸高,自然环境并不美。就是这样,镶黄旗老百姓的生活也要比商都,化德的强。这里是草原,有骏马,也有肥羊。种种说法传到耳中,使我对这里一直充满着向往。但是也是一直没有机会去看看。</h3><h3> 2008年8月,我和几个战友相约回部队看看。进入部队原来的驻地有三条道路,从镶黄旗旗政府所在地向南到化德县的二道河乡也是一条,我们都没有走过,况且在部队时虽然耳熟能详地知道了不少有关镶黄旗的事情,却一直没能亲眼目睹它的实际面貌。所以我们决定绕道镶黄旗,再向南行,走走这条向往已久却还没有走过的路。</h3><h3> 我们从察右中旗向东北,先到了土牧尔台,依靠导航,再沿途打听,终于踏上了通往镶黄旗的大道。</h3> <h3>毕竟还是草原,尤其是到了盛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色确实很优美,与我以前从他人口中得到的镶黄旗的模样大相径庭。虽然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满山坡绿茵茵的青草,悠然自得徜徉在上面的牛羊,还是绘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图画。</h3> <h3>夕阳西下,在阳光余晖照耀下的牛群,排成了队,慢悠悠地踏上了归程。</h3> <h3>  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纯牧业旗。 镶黄旗的历史悠久,它是由清朝时期的镶黄旗、商都阿都钦(马群)、浩尼钦合并而成,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商都阿都钦是清朝从察哈尔抽调部分牧户建立,饲养马群的地方。浩尼钦是从镶黄旗抽调部分牧户建立,专为皇室饲养羊群,属察哈尔都统管辖。因此,历史上,镶黄旗以水草丰美的“皇家牧场”而驰名中外,是专门为皇室饲养和供应战马、牛羊的地方。</h3><h3> 1960年6月,商都镶黄旗与化德县合并,称镶黄旗。</h3><h3> 1963年6月,镶黄旗与化德县分设。</h3><h3> 今天,镶黄旗发生了飞速的变化,虽然还是那些山峦,还是那些草场,尤其是城镇建设,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镶黄旗。这是耸立在镶黄旗旗政府所在地广场上的雕塑。一匹骏马正在奔驰着,正是今日镶黄旗的真实写照。 </h3> <h3>来到镶黄旗,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庙“,它的全称是“哈音海尔瓦庙“。它是内蒙古镶黄旗境内最有影响的大型寺庙,现为镶黄旗藏传佛教——喇嘛教唯一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h3> <h3>  据资料显示,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树下顿悟佛理,创立了佛教。西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佛教又划分了两个体系,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为显宗和密宗。公元七世纪,莲花生大师将密宗传入西藏后与苯教反复斗争、相互渗透、融合,最后形成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藏传佛教。因为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被称为“喇嘛”,所以,人们就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h3><h3> 那藏传佛教又是怎样传入蒙古地区的呢?其实,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回溯元朝时期,红教主要传布于蒙古贵族间。由于红教不甚守戒律,明永乐年间,西宁人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了一次改革,主张“敬重戒律”,提倡苦行,即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等等。元后,俺答汗统治时期,蒙古地区与明朝修好,原始的萨满教和红教等已不适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此外,西藏的黄教势力也需要蒙古贵族的支持。这样,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仰华寺会见达赖三世,许愿用金身塑释迦牟尼像。同时,俺答汗主持召开仰华寺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蒙古当权者和黄教僧侣达成共识,黄教从此传入蒙古地区。</h3><h3> 镶黄旗哈音海尔瓦庙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据记载,当时有一个从西藏来传教的喇嘛,在镶黄旗建了一座庙,称马王庙。建庙过程中和建成后,王公富牧们都曾大力资助,一些牧民还不断送子弟到庙里当喇嘛。十几年后,该庙僧众已有五六十名。康熙四十八年(1709),商都马群总管云东将该庙的建造、发展情况上奏朝廷,清圣祖十分赞赏,给该庙取名“广益寺”,赐给一尊50两重的哈音海尔瓦银佛。此后,该庙又叫哈音海尔瓦庙。</h3><h3> 西藏喇嘛圆寂时,从该庙内选定19岁的小喇嘛斯琴为转世活佛。清乾隆元年,25岁的斯琴活佛赴西藏,朝觐七世达赖嘎拉桑扎木苏,达赖授予斯琴却日学位,赐给佛教法规《扎雅格》经。斯琴活佛32岁时(当时已是乾隆八年,即1743年),再度到西藏,请回斯琴喇嘛度牒,并赐给蒙文《丹珠尔》经一部。此经现保存在内蒙古科学院图书馆。</h3><h3>哈音海尔瓦庙经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八年(1743)、乾隆五十六年(1791),进行了几次扩建,到18世纪末,已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又有两次大的扩建,一次是光绪十一年(1885),将朝克沁殿扩建为81间。那时,庙内僧众达1500名。另一次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该庙趁西藏活佛吉木彦西都布到北京之机,将其请来讲经,远近僧众1万多人前来朝觐、听讲,并大量布施,该庙再度扩建。扩建后僧众达2000名。</h3><h3> 规模最大时,哈音海尔瓦庙有5个拉桑(喇嘛教的学部),大小18个殿堂,5个庙仓,喇嘛住宅500多间。主要殿堂有:朝克沁殿、却日殿、堆英克尔殿、门巴殿、拉希殿等。</h3><h3> 哈音海尔瓦庙内除藏有七世达赖喇嘛赐给的佛教法规《扎雅格》经,清高宗赐给的蒙文《丹珠尔》经之外,还藏有大小金银佛像、雕刻、刺绣等各种文物及数千件工艺品。5个拉桑中曾进行过天文学、哲学、历法、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出现过一些知识渊博的喇嘛。镶黄旗很多知名的喇嘛门巴(蒙医)均出自哈音海尔瓦庙的门巴拉桑。</h3><h3>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期,因连年战乱,哈音海尔瓦庙多次被洗劫。此后,逐渐衰落。民国时期,因土地问题于1936年搬迁到今镶黄旗哈音海尔瓦苏木政府所在地。新建的哈音海尔瓦庙其规模大为缩减,其中的朝克沁殿由81间缩减为49间。“文化大革命”中,因所谓“破四旧”,该庙被彻底拆除。</h3><h3> 1988年,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和镶黄旗财政拨款,旗政府在哈音海尔瓦庙旧址上,新建经堂1座,另建庙仓3间,仍称“广益寺”。并请来多尊佛像,供奉于经堂。数年内,先后有十几名喇嘛在寺内居住、念经和举行庙会。</h3><h3> 我们来到哈音海尔瓦庙时,已经夕阳西下了。在落日余晖的掩映下,“大庙”显得更为雄壮。</h3> <h3>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我们抵达镶黄旗时,正赶上他们的那达慕即将举办之际,可惜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无缘亲临现场感受其热闹氛围,只能提前到举办大会的会场看看了。</h3> <h3>大会的主会场就设在“大庙”附近的草原上,那个木架子,象征着会场的大门。它耸立在空旷的草原上,显得格外醒目。</h3> <h3>这是大会的“主席台”</h3> <h3>搭建在周边的蒙古包再为会场锦上添花。</h3> <h3>  在镶黄旗境内,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在新宝拉格镇以东45公里处巴彦塔拉苏木境内,另一处是在新宝拉格镇以东90公里处那仁乌兰图嘎嘎查境内。闻名世界的金界壕,当地人叫“成吉思汗边墙”,是12世纪末,金国为防御蒙古人修筑的边墙。 我们是慕名寻找这些“边墙”的遗迹的。由于无法靠近,只能远远的观赏,也不知是不是寻找到了真正的边墙遗迹。但是看到这几张照片还是比较耐看的,就姑且把它们当做当年金国人的“劳动成果”吧。<br></h3> <h3>太阳落下去了,余晖洒在了蒙古包上,形成了一幅幅特有的草原落日图。</h3> <h3>清晨,我们离开镶黄旗向南而行,前往部队所在地——化德县的卧龙沟村。在前行的右侧,隐隐约约总是可以看到一段段旧公路的痕迹,这可能就是从镶黄旗到化德县的老路吧?那些当了“汽车兵”的偶然到一次镶黄旗来,就是走在那上面吧?</h3><h3>这一段路新旧对此很明显,还正好在里程碑下面,所以拍了下来。</h3> <h3>前面就进入化德县境内了。</h3><h3>再见,镶黄旗,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