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情系浣花溪
今年的八月,因为浣花溪改建大体完工,特别想去拍摄一组今日浣花溪风貌的照片,我去了几次,感觉浣花溪变化特大,拍摄了不少的照片,选编后,决定发100张风光图片,并且对图片进行说明、点评,制作美篇,决定再写一篇关于浣花溪的文字,算是我情系浣花溪的印记。
说起浣花溪,总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文化的趣谈,浣花溪在历史上就以“浣花女濯涟洗纱”传名。传说唐代浣花夫人是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专门修建了浣花夫人祠堂(祠堂现在位于杜甫草堂内)。
浣花溪更重要是因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一有声有色的、由近及远的脍炙人口的美妙绝句,让人不能忘却浣花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为浣花溪的美景所陶醉,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生动地描绘出了浣花溪旧时的自然风貌。
由于悠久历史印记,恢复、改造浣花溪的自然风貌,为子孙后代、为成都这个历史文化古城留下一片净土,应该是成都人的心愿。
由于这样那样原因与机缘,修建了五星级的浣花溪公园,从2017年开始到2018年,又大规模改造与扩建公园。改建后浣花溪公园变化很大,值得称道之处甚多,当然也有瑕疵,不可回避。我想通过在浣花溪公园拍摄与游走的过程,慢慢道来。
浣花溪公园的改造,值得一说的是靠近浣花溪的清水河的河道以及浣花溪流的改造。
清水河河道改建后,河道的人行道加宽,道上安置不少游人休息,观景的長条木凳,同时河道用白色的石头护栏装扮,护栏典雅、大气,使河道气势恢宏,增添不少审美快感。 河边的绿化带也栽种不少花木。 阳光明媚的夏天,在清水河河道的人行道上,缓缓行走,可感觉徐徐凉风的吹拂;河岸林荫叠翠,水清树绿,特别养眼;瞩目河岸边盛开的姹紫嫣红鲜花,仿佛象一道道流光溢彩,渲染了河流两岸妖娆的风韵,使清水河更加靓丽多姿。
浣花溪公园的自然风光,最大最多的看点是水景。浣花溪水的两岸整治,富有成效。在浣花溪的岸边的人行道上修建了不同形式的休闲、观景的平台,满足人们的审美期盼;有效改善河岸的绿化,配置有趣有味的人文景观……
我认真沿着浣花溪流水行走,发现整个公园几乎就在绿水的环抱之中,更有清秀的溪流蜿蜒穿园而过,现在是河流两岸绿树成荫,水柔树青,风光旖旎,清幽、静谧;有的河段流水与古桥、楼台亭阁遥相呼应,流泻着古香古色的风韵,增添了绝妙的诗的柔情与画的灵魂。特别是观赏那些楼台亭阁、绿树在水中的婆娑倒影,如此清亮、明晰。常让人想起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里的佳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浣花溪的水润泽了浣花溪的绿,浣花溪的绿让浣花溪水风情多娇,仿佛感觉浣花溪流青春不老,更加风骚、娇媚,楚楚迷人。看到浣花溪的变化,我想起杜甫曾经在浣花溪的江村居住,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今天的浣花溪绝妙之处,就在于颇有杜甫江村的灵气与意境。
侃完了浣花溪流水,当然更应该述说浣花溪公园的三大景区,即白鹭洲景区、沧浪湖湿地景区、万树山景区。先谈谈浣花溪最重要的水景白鹭洲。
白鹭洲(即白鹭湖)是浣花溪公园的三大景区之一,它的整治的重点是湖岸的环境,改造后的河岸更整洁、舒适,更人性化,增添不少可坐之处,有利于游客观景、停息或者夏日晚上市民在此乘凉。
夏天,我来到洒滿阳光的白鹭洲,天水一色,湖水之蓝,蓝得晶莹剔透,清亮的碧水可亲可爱;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湖光熠熠,波光粼粼,久久凝视,那种清雅脱俗的湖光水色,那种奇妙、柔和的光影,让人拍案叫绝;水边,花之夭夭,灼灼其华。如此多娇的艳丽的湖光水色,欣赏,会顿感这里诗韵流泻,画韵奔放;令人心旷神怡,让人乐而忘返。
当我面对环抱湖水的苍苍莽莽的一排排绿荫,面对水岸一片片绿茵茵的小草,会不由自主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调侃篡改两句,评点此景此色,"晴川历历浣花树,芳草萋萋白鹭洲。"
远眺浣花溪的白鹭湖,发现它美得如此静谧,美得如此洁净,美得如此精妙,这种美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明亮,多了一份柔柔的婀娜多姿,也多了一份气韵与风度;闲坐湖边,即使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也感觉多了几分清爽,又多了几分美妙……
有时晚饭后,夕阳西下,在白鹭湖漫步踏青,我总想静静地领略“日落看归鸟,澄澄羡跃魚“的意境。 行走白鹭湖,注目那一排苍翠的树林,在水中,绿影婆娑,感觉美妙多趣;当微风轻拂,湖水面,荡起片片涟漪,感觉清丽动人。有时,仰望天空,常常会目睹许多白鹭冲向蓝天,一会儿又飞击水面,又会想起杜甫关于浣花溪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纯纯的清澈透明的原生状态的自然,可能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过往岁月的铭心刻骨的印迹。</h3><h3> 逛完了浣花溪的白鹭洲,过了草堂南大门,沿草堂东侧围墙向北行进,就看见一排排高大的绿树,就进入浣花溪公园另一个重耍景点沧浪湖湿地园区。
沧浪湖湿地景区,原来是一片一片的芦苇荡,现在改造成花草湿地景区,夏天这里还看不到繁花似锦的景象,但走进这里仍然感觉景色美不胜收,感觉变化特大,值得一述。
沧浪湖湿地整改了园区的浣花溪河道,在河道上修建不少形态各异的休闲、观景平台,新修了几座石桥,草堂也顺势修建东大门。湿地园区的河流、水滩、池塘通过石桥、小径相连,在大片的湿地上种植不少花、草、树木,整个湿地绿色植被茂盛,绿意盎然,同时也将色彩鲜艳的植物花卉穿插其间,让整个湿地园区不仅浸透了绿的缠绵,而且也流淌着点点滴滴的娇美的炫丽。这种自然的融汇,使苍翠欲滴的绿色湿地美得羞涩、美得含蓄、美得娇媚,流泻着淡淡的柔柔的风情,让人心醉神怡。
湿地旁边的草堂寺,墙里高大的楠木、香樟树林,通过围墙透射出沉甸甸的绿,与这片绿色的湿地交融,让湿地的绿,多了一份厚重,多有一份沉稳,透射出大度的情怀,增添了不少妙趣。其实自然界几乎所有的美,往往是相互借景的精巧组合。
沧浪湖湿地公园的五孔拱桥、通向草堂的红色拱桥,这些桥本身传承了中国桥建筑的精髓,置放在这片湿地之中,不仅可以通幽,对湿地精致园林风光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湿地属柔,石桥属刚,观赏这柔美的浸透绿味的湿地,发现这里居然还冉冉散放一种刚的韵味,柔中有刚,湿地风韵美妙至极。
我站在沧浪湖湿地景区的桥上,观景视野开阔,整个湿地公园的美景尽入眼帘;蓝天之下,放眼远眺湿地景区,水景、树景、草景,桥景错落有致,树草显绿,倒影成趣,景色精致,美趣有韵,美得特別温馨;站在桥上,遥望浣花溪绿水盈盈,可感受到河风轻拂的温柔,可感触清新空气轻轻地流动,可以品味到沧浪湿地散发出的淡雅的风趣。当我认真吸纳湿地潮润的清凉的空气时,我感觉是一种润泽心扉的享受。
从沧浪湖湿地出来,我就直奔万树山景区。
浣花溪公园为彰显草堂的历史文化做了重大改造,在万树山景区增添了杜甫千诗碑景观。
在万树山下四周,新建有杜甫千诗碑碑山、碑亭廊、碑牆和放了许多碑石。以这种方式展示杜甫的一些精典诗词文化,提高观赏性,弘扬书法艺术,无可厚非。但是,这次在千诗碑的建造,无论审美、构思、设计、布局上可以算是一次败笔。
有欣赏价值的碑墙、碑石,从审美角度讲,有一叫绝,有二、有三可称佳,而无数的碑墙、碑亭廊,许许多多的碑石,个人感觉无度了,俗不可耐,任亊物都有度的规定性,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如果过了,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仅是滥竽充数,说尖锐点,是有糟蹋圣賢、亵渎文化、艺术之嫌,对于游客来说,莫名其妙地会增添审美疲劳。从设计布局来看,万树山碑廊、碑墙设置过多过密,张驰无序算是佈局的大忌;从南大门进来的河边过道,有一段路几乎在绿树绿草丛中耸立了一排大大小小的碑石,几乎是恶心的展示,不伦不类。为了放置更多诗碑,万树山的若干碑廊中间都筑上一道碑墙,两面置诗碑,形式单调、呆板,坐在廊凳上停歇,感觉長廊缺乏通透感,影响观赏自然风光的视觉效果,面对枯燥的碑墙,兴趣索然。文化艺术的传播、氛围的創造,居然以低劣的审美方式来实施,简单粗糙的传播文化、艺术的形式,会适得其反,结果必然是功亏一篑。还应该指出是,万树山的长廊,缺少大气,谈不上典雅,更谈不上精致、精巧、精美。万树山是以茂密的树林为主的生态区,要实现千诗碑的宏愿,不知考虑过小小万树山能否承载,绿色环境是否会被大大削弱,从结果来看,原来花园景观,几乎消失殆尽。
五星级园林的建设,应坚持精益求精,亭阁楼台、长廊的设计要有百年意识、精品意识,更要有工匠精神;佈局上化繁就简,不能舍本求末,应该是建设重点园林,设计师骨子里的信念。现在这些長廊除了给老百姓休息、遮阳避雨,在廊凳上休憩带来方便,没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我不知这些设计师们,看过浣花溪公园的浣花楼没有,虽然已经把浣花楼作为茶坊,但几十年前修建的浣花楼,所彰显的中国古典楼台亭阁的艺术风貌,今天仍令人赏心悦目,久久远眺,感觉古韵流泻,现在仍然是浣花溪公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算是浣花溪公园仿古楼台亭阁的代表作。
话说回来,万树山的千诗碑的建造也不是一无是处,修建不少的碑亭廊、碑牆,从局部来看,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这里不再多说,因为图片的评点会更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闲侃浣花溪的文字,就此为止,杜甫的浣花溪与今天的浣花溪无法比较,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浣花溪的过往,我选择一段历史的记忆,让我们记住浣花溪过去的美丽,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最详细介绍浣花溪是明代文学家钟惺,他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浣花溪记》,此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经历,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的自然风景,我选其中一段文字,“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算是对浣花溪最生动的写照。<br></h3><h3> 李方建</h3><h3> 2018.8.26</h3> <h3> 浣花溪公园的廊桥。设计与构架简洁、大方、古朴,站在河道小路上观望,不失为一道别致的跨河桥,仿佛留存了浣花溪过往岁月的时光。</h3> <h3> 浣花溪公园廊桥的正面摄影。此桥是公园南大门的入口。我常在桥上留步,这里是欣赏河岸四季风情变化最佳观景台。</h3> <h3> 浣花溪公园南大门的廊桥内景。廊桥是浣花溪公园最早修建的,廊桥古朴、大方,采光效果极好,又特别通透。桥作为通道,注意了人車分离,不仅可以車辆通行,也是游客观景的好地方。</h3> <h3> 这是浣花溪公园旁边的清水河河道。配合浣花溪公园的改造,河道两边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与绿化,河道景色焕然一新。</h3> <h3> 浣花溪旁边的主干河道,即清水河道,河道的人行道加宽,道上安置不少游人休息、观景的長条木凳,同时河道用白色的石头护栏装扮,护栏典雅、大气,使河道气势恢宏,增添不少审美快感。河对面是省市政府高级公务员的别墅区。</h3> <h3> 当我闲逛到浣花溪公园,幽静、清丽的园林里,夏日的绿树、翠竹、小草特别苍劲茂盛,弥漫着浓浓的绿意,在阳光、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之下,公园的绿多了几分清亮、妩媚的风采,特别养眼。进入浣花溪的南大门,耸立在广场与诗歌大道之间的铜鼎就进入我的眼帘,它特别引人注目。
</h3><h3><br></h3> <h3> 浣花溪公园的巨大的椭圆形青铜鼎是全国第一大的青铜鼎,它被安放在4根石柱上,四根柱子为立方体,高9米,大鼎最大直径6米,高4米,重7吨。在鼎的四周,有虎头龙身的雕塑围绕,鼎身上则雕刻着“小龙纹”。
这个高耸的铜鼎一直是公园最亮的景点,也算是浣花溪体现中国文化的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br></h3> <h3>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最早的鼎就是烹煮食物的大锅,后来人们用鼎来代表、象征食物,代表人类生存的器物。中国有一俗语,“民以食为天”,以此类推,当然鼎就是天,因此,在古代“鼎”慢慢被视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以中国古代诸侯大战,就有“问鼎中原”一说,即夺取国家政权。再后来,“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等。鼎甚至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中国人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甚至一些显贵门廊置鼎,据说可以辟邪。</h3> <h3> 浣花溪公园的诗歌大道,大道上印刻着古今名人流传至今的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从大道直下,就是草堂的南大门。</h3> <h3> 公园的诗词牆,篆刻了一些现代名人的诗篇。牆背后就是成都权贵的别墅区,这边风景独好。</h3> <h3> 诗歌大道的尽头,就是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反映两个的诗人性格的根本特征,一个是诗咏民间疾苦的诗圣杜甫,一个是豪爽、潇洒,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h3> <h3> 这是浣花溪公园里穿越诗歌大道的浣花溪河道,远处就是浣花溪诗歌大道上的石桥。这段溪流既清幽,又清秀,弥漫着浓浓的绿意。游看,赏心悦目。</h3> <h3> 进入浣花溪公园万树山景区的小门廊。</h3> <h3> 浣花溪公园万树山下的诗碑墙長廊。</h3> <h3> 石桥、小亭、绿树,以及在石桥上,穿着旗袍的打伞女人款款而行的点缀,使画面多了一点浪漫的诗意。</h3> <h3> 浣花溪公园万树山下的杜甫千诗碑山景观。</h3> <h3> 浣花溪公园有许多不错的景观立意。此景,有石山、诗碑、長廊、翠柳、小溪、流水,再加上蓝天、白云、阳光,有趣地组合,构筑了有味、有雅的自然景观。</h3> <h3> 走出门廊,跨过石桥,就进入万树山景区。</h3> <h3> 刚柔融汇的的风韵。</h3><h3> 千诗碑碑山、溪流的石岸属刚;山石周围绿荫蔽日的清幽、潺潺的流水属柔。刚柔无声无息地融合,美意缠缠绵绵……</h3> <h3> 万树山的碑石長廊与碑石墙。</h3><h3> 蓝天之下,绿树丛中镶嵌一点人文景观,点缀了园林的娇情。</h3> <h3> 湛蓝湛蓝的空天,柔柔的光芒洒遍山野,在清秀的山林掩映之中,万树山的诗碑墙、草地上的碑石、诗碑長廊与四角古亭,散发一种夏日幽幽的宁静。</h3> <h3> 万寿山的颇有創意的碑墙。</h3><h3> 采用古园林的院落形式设置的碑墙,中间设置园形门廊作为过道,通过门廊可观赏前后各有千秋的景观,使山林画面景色更畗有层次感。院墙在青翠山林掩映之下,显得格外静谧。</h3><h3> 不知为什么,望着院墙外的林荫,有一种铭心刻骨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触。</h3><h3> 其实美好的东西,常令人思绪奔放,激情燃烧。</h3> <h3> 万寿山的颇有創意的碑墙特写。景外有景,别有洞天。<br></h3> <h3> 吹台相会的雕像。</h3><h3>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吹台相会,赋诗飲酒,怀古论今,这是传颂古今的友情佳话。</h3> <h3> 万树山上的诗碑墙与诗碑石。</h3> <h3> 碑墙。</h3> <h3> 万树山碑长廊入口的景观。</h3><h3> 说句实话,这些長廊的外形设计,缺乏中国長廊设计的精巧、典雅与气度,万树山的長廊建造感觉重数量,轻质量,重点园林建筑是百年大计,不仅应该有長远的历史文化责任感,更应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否则是糜费了社会资源,也愧对我们的子孫后代。</h3> <h3> 浣花流韵的楼台亭阁。</h3><h3> "浣花流韵”算是这次园林改造,修得最好的仿古的中国特色古建筑。 浣花流韵亭阁周围的白石柱护栏与亭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h3><h3> 浣花流韵四字,可能体现了浣花溪公园建设的主旨与美好的期盼。它建造在万树山顶的洞天福地之处,估计有想吸纳天地之灵气,让浣花流韵恒久流長之意。</h3> <h3> 换一角度拍摄浣花流韵的楼台亭阁,可见楼阁细节的精致。<br></h3> <h3> 另一角度观赏,在藍天之下,浣花流韵的楼台亭阁,肃然矗立,不仅气度不凡,而且也大气凛然。<br></h3> <h3> 万树山风景区的诗碑墙长廊。</h3><h3> 万树山修建若干诗碑长廊,长廊中间都筑上一道碑墙,两面置诗碑,形式单调、呆板,坐在廊凳上停歇,感觉長廊缺乏通透感,影响观赏自然风光的视觉效果,面对枯燥的碑墙,常感兴趣索然。本来長廊设置应为自然风光增色不少,现在反过来,是自然青翠的山林,为长廊增光加彩,舍本求末。<br></h3> <h3> 诗碑長廊的内部景观。</h3><h3> 这个長廊的有趣之处是设置一园形门廊,方便游人穿行,碑墙有变,多少都添趣。</h3> <h3> 万树山下,通向演艺广场处,新设置了宽大的休闲亭台,亭台中间太空旷,不知会不会放置一些凳桌,让小憩更舒适一些。</h3> <h3> 公园靠近清水河的人行过道上设置的诗碑墙。</h3><h3> 原来此处是鸽子的聚集地,鸽子在此飞来飞去,是许多父母带孩子嬉戏游玩之处。不仅是孩子喂养鸽子的地方,也是培养孩子热爱生命,培养善心、爱心的活动场所。为了几个碑墙,淘汰了更有益、有趣的儿童活动场所,值吗?既然是公园,应多考虑儿童活动的场所,请不要如此冷漠对待我们的未来。</h3> <h3> 穿着打扮时尚的红衣老人放风筝。</h3><h3> 浣花溪公园的演艺广场,这是许多老人放风筝的地方,以老男人为主,老女人为辅,少年儿童极少。放风筝,在我的记忆中,是我少儿时代主要游乐方式,现在开放了,一切都颠倒了。几个老人玩风筝,还常常比拼、炫耀,是童趣盎然,还无聊透顶,真的不得而知,看来只要老有所乐,就应顺其自然。</h3> <h3> 夏日,姹紫嫣红的清水河道风光。</h3><h3> 河边鸡爪枫红红的叶片仿佛象一道流光溢彩,渲染了河流的妖娆的风采,使清水河更加靓丽。</h3> <h3> 清水河流水翻腾的小瀑布。</h3><h3> 这也算浣花溪公园一景。阳光明媚之时,在公园河道的人行道上,缓缓行走,可感觉凉风徐徐,河岸林荫叠翠,水清树绿,远处流水咆哮,静动有序……这片风光绚丽的河景,特别养眼。</h3> <h3> 浣花溪公园旁边的清水河流景观。</h3><h3> 河流远处就是浣花溪公园南大门的廊桥。 浣花溪公园的自然风光,最大最多的看点是水景,整个公园几乎在绿水环抱之中,更有溪流蜿蜒穿园而过,更重要是河流两岸绿树成荫,水柔树青,河岸风光旖旎。不少河岸景色可圈可点,令人难以忘怀。</h3> <h3> 这是浣花溪公园穿越景区的河流旁边的风光。</h3><h3> 这里最大变化是林荫道上路灯的设计简洁、大方,颇有宫灯的古风,红色的灯柱洋溢炫丽的喜气,我不知别人感受如何,我感觉舒服,此设计就算不错了。</h3> <h3> 浣花溪公园的浣花苑。进入浣花苑,首先看到就是一个半园形的诗碑长廊,長廊中间仍然由碑墙将長廊一分为二,碑墙中间设一园门廊,远远望去,感觉不错。进入长廊后感觉不爽,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压抑感,在长廊里无法欣赏碑墙外的自然风光,感觉特别闭塞,仿佛自然风光被人为割裂。中国园林设计有借景一说,不同景观相互借景,可以锦上添花,而这里碑墙的设计理念,算是倒行逆施。</h3> <h3> 半园形诗碑长廊的近景。</h3><h3> 照片记录了长廊的门廊中,几个市民闲客在此打牌,打牌的人也不管影不影响别人的通行,因为他们也需要通风。</h3><h3> 我发现真正在長廊停留,欣赏诗碑,我称之为"面壁”的游客太少,我知道面壁是痛苦的,面壁也是佛教禅师惩罚弟子的一种方式。</h3><h3>所有长廊都设立诗碑墙,我称之为面壁墙,世无仅有,可能算是公园改造最大的败笔。文化氛围的創造,居然以糟蹋审美的方式来实施,结果必然是功亏一篑。发展文化不能急功近利,简单粗糙的传播文化、艺术的形式,往往是亵渎文化、艺术本身。</h3> <h3> 这是穿越浣花溪公园的河道,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浣花溪。</h3> <h3> 浣花溪公园的浣花楼。</h3><h3> 虽然现在已经把浣花溪楼作为茶坊,但几十年前修建的浣花楼,所彰显的中国古典楼台亭阁的艺术风貌,今天仍令人赏心悦目,久久远眺,感觉古韵流泻,现在仍然是浣花溪公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算是浣花溪公园仿古楼台亭阁的代表作。<br></h3> <h3> 浣花溪公园的的绿道是非常不错的,不少路段树木遮天蔽日,特别阴凉,即使夏天散步,也特别凉爽,而且这里特别寂静,空气格外清新。</h3> <h3> 古香古色,清秀、端庄的浣花溪。</h3><h3> 浣花溪流仿佛青春不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浣花溪绽放青春的光芒。</h3> <h3> 古香古色,清幽、静谧的浣花溪。<br></h3><h3> 河岸边的古香古色的楼台亭阁仿佛在印证,浣花溪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河流。</h3> <h3> 浣花溪内流淌的河道。正是这些水润泽了浣花溪的绿。远处的石桥是浣花溪最古老的石桥。<br></h3> <h3> 浣花溪公园的市民散步的绿色通道。浣花溪公园里,人们散步的任何小道,两旁都是绿树成荫,春夏常感路边绿意弥漫。<br></h3> <h3> 《关雎》雕像。</h3><h3> 雕像描绘男女相爱的意境。诗经《关雎》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3> <h3> 《醉八仙》雕像。</h3><h3> 醉八仙是指唐朝嗜酒好道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h3><h3>。<br></h3> <h3> 万树山下的诗碑长廊。
诗碑長廊太多,多数长廊设计、修建缺乏新意,以修建杜甫千诗碑的立意设计,既无必要,又劳民伤财,更重要从整体上削弱了万树山的自然、和谐与清幽。一个规模不大的的山林,修建过多诗碑墙,与诗碑墙长廊,确实会影响惟妙惟肖的山林韵味的自然流淌。
杜甫在成都居住在江村,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的改造不应削弱江村的意境,才对得起杜老先生,更不是将他所有诗篇都篆刻在墙上。<br></h3> <h3> 万树山下的诗碑山。<br></h3> <h3> 浣花溪的碧水与凉亭。</h3><h3> 如此清秀的浣花溪,如此简单的水边凉亭,水中倒影如此清亮、明晰。让人想起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里的佳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br></h3> <h3> 穿越公园的浣花溪流水。
这里河道有凉亭,也有观景、小憩的坐台,在此乘凉、歇脚,爽意绵绵。图中阴凉处,一女子久坐不走,只好让她进入镜头。<br></h3> <h3> 这是浣花溪公园与草堂寺之间的河道,河道上的亭阁实际上是浣花溪最早的廊桥,它可以说见证了浣花溪的变化与发展,也是浣花溪公园不错的景观。</h3> <h3> 水柔树绿的浣花溪。</h3><h3> 杜甫在成都居住在江村,估计在浣花溪一带。他曾描述江村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这里的美景颇有江村的意境,如果杜老先生转世,来此,也无撼意。<br></h3> <h3>
浣花溪景区内流淌的河道。正是这些水润泽了浣花溪的绿,留住了浣花溪的风骚。<br></h3> <h3>门廊景观。</h3> <h3> 碑墙过道一瞥。</h3><h3>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过多的碑墙,破坏了自然山林的和谐、统一、流畅,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这种碑墙设计有喧宾夺主之嫌。</h3> <h3> 诗碑長廊内的一侧的景观。这个长廊内部构架总体上还算不错。</h3> <h3>
公园万竹山。</h3><h3> 在山间的竹道悠闲地停留或者徘徊,细细地品味竹林散发的风韵,多少也增添许多雅趣;偶尔仔细端详,纤细的竹叶缓缓摇曳,送来微微的凉意,同时,也感觉淡淡的竹的清香,萦绕在自己身旁……<br></h3> <h3> 孤独的王维的幽篁抚琴的意境雕像。</h3><h3>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r></h3> <h3> 呆在竹林里,明显感觉气温比竹林外面低得多,竹林里温润的空气,清新怡人。<br></h3><h3> 那些洒满光芒的秀逸竹枝上,会泛起神奇的光晕,炫丽的光影,让人仿佛踏进迷幻的世界。<br></h3> <h3> 浣花溪公园的演艺广场的诗碑墙。</h3><h3> 诗碑墙有无处不在的感觉,也有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无聊。</h3> <h3> 浣花溪公园演艺广场别具一格的风帆演出厅。</h3> <h3> 这是草堂寺南大门的照壁。照壁的位置在浣花溪景区。照壁大气、厚重,流泻出神秘的气韵,福照草堂与浣花溪。</h3> <h3> 浣花溪公园的清水河河道。</h3><h3> 对面绿树成荫掩映的别墅区,就是成都权贵的居住地,李春城之流就是从这里走向监狱的。有时真想感谢他们,因为他们住在这里,才有可能在成都重点名胜区的黄金地段,留下几百亩苍苍莽莽的绿。</h3> <h3> 浣花溪公园的三大景区之一,白鹭洲。</h3><h3> 夏天,浣花溪的白鹭湖的美,美得如此静谧,美得如此洁净,美得如此精妙,这种美多了一份清澈,多了一份明亮,多了一份柔柔的婀娜多姿,也多了一份气韵与风度;闲坐湖边,也体会到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这里避暑,既多了几分清爽,又多了几分美妙……</h3> <h3> 白鹭洲天水一色,蓝得通透;感觉这里诗韵流泻,画韵奔放;水边,花之夭夭,灼灼其华。如此多娇的艳丽的湖光水色,令人心旷神怡,令人陶醉。</h3> <h3> 白鹭湖如此多娇。</h3> <h3> 白鹭洲风光宜人,是市民休闲的最佳去处。改造后的河岸更人性化,增添不少可坐之处,夏日晚上在此乘凉,常有人满为患的感触。<br></h3> <h3> 夕阳西下,白鹭洲的湖光水色又是一番情调。</h3><h3> 河岸上,一棵棵绿树排成一行,一片片小草密密匝匝,它们都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湖水边美人蕉的花蕊,在阳光下争奇斗艳;蓝天白云、婆娑树影也静静地睡卧水中;水面上,船工与小船在湖水中荡漾,一泓清碧的湖水浪起片片涟漪……自然的美总是变化万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白鹭洲,它总会张扬着不同的美妙,滿足人的审美欲求,这就白鹭洲天然的魅力</h3> <h3> 白鹭洲湖边伫立的美丽宫灯。造型独特,亭亭玉立,既典雅又妖娆,引人瞩目。</h3><h3> 洒滿阳光的白鹭洲,湖天一色 ,水波不兴 ,湖平如镜,蓝天白云倒映水中 ,湖光熠熠。久久凝视,那种清雅脱俗的湖光水色,那种奇妙、柔和的光影,让人拍案叫绝。<br></h3> <h3> 浣花溪的白鹭洲景区。</h3><h3> 不知是光影的原因,或是日照的影响,夏日河岸的树叶流淌着淡淡黄,仿佛已经入秋,湖岸的树林散发一种成熟的、悠雅的娇媚。其实白鹭洲最美的季节是春夏秋三季,各有不同看点。</h3> <h3> 在白鹭湖中,一个中年人划着小船,不断在湖水中淘收污物。忽然感觉湖面有船、有船工,船在水中轻轻摇摇曳,湖水中荡起片片水波,这种静中有动的水面,美妙极了。
夏日,宽阔白鹭洲湖滨游客稀少,我站在树荫下,一会仰望蓝天、白云,一会注目凝望湖光树影,一个人独享湖面微风吹拂的清凉,感受清新,其乐融融。
<br></h3> <h3> 白鹭洲的湖光水色,清丽如画。<br></h3><h3> 面对湖岸的苍翠欲滴的绿荫,面对绿茵茵的小草,不由自主篡改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两句,评点此景此色,"晴川历历浣花树,芳草萋萋白鹭洲。"</h3> <h3> 白鹭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娇美的人工湖,夏日,晚饭后,在此踏青,我总想在这湖滨领略“日落看归鸟,澄澄羡跃魚“的意境。
行走白鹭湖,注目那一排绿得通透的树林,在水中,绿影婆娑,感觉美妙多趣;当微风轻拂,湖水面,波光粼粼,感觉清亮迷人。</h3><h3> 欣望,如此清新、靓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常常令人流连忘返;想起那浓荫环湖的清凉,想起那醉人的绿意,也常常令我反反复复来此游逛。</h3> <h3> 水清透亮,草影婥婥。</h3><h3> 湖岸边,伫立着不少红色木柱,上面悬挂宫灯,据说晚上湖岸宫灯光亮闪烁,美得特别恬静。</h3> <h3> 白鹭洲游客休闲、休憩的平台。平台以阶梯方式由高向低呈现,方便游客坐在平台上远眺,又不会被前面游客遮挡视野。平台高低用不同色彩区分,特别醒目,也算湖岸一景,在平台走走坐坐,惬意悠悠。</h3> <h3> 白鹭洲湖水中水草翠绿,点缀了湖水暖暖的夏意,一只孤独的白鹭站在水边停息,享爱绿草的庇护。<br></h3><h3> 看见白鹭,突然想起杜甫关于浣花溪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纯纯的清澈透明的自然生态,可能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过往流年的铭心刻骨的印迹。</h3> <h3> 白鹭洲改造后的湖岸风情。
浣花溪白鹭洲不管是湖光水色,还是湖畔风情,都是充满画意的景点,在这里,可以品味它散发的楚楚诱人的风韵,也可以认真吸纳湖边的空气,感觉久违了的舒畅与通泰,感觉心境透彻的快意,简直爽极了。<br></h3> <h3> 夏日,白鹭湖环绕湖滨的绿树,如香樟、冷杉、柳林……甚至水草,都绿得青翠欲滴;</h3><h3>湖水之蓝,蓝得晶莹剔透,透亮的碧水可亲可爱。这里的一切特别容易入眼,并且产生无法言喻的审美快感。</h3> <h3> 浣花溪边的行走道上的诗碑石。</h3> <h3> 浣花溪边的行走道上,在婀娜多姿的金竹掩映中的诗碑石。<br></h3> <h3> 浣花溪边的行走道上,形状各异的诗碑石。<br></h3> <h3> 浣花溪边的行走道上的诗碑石。<br></h3><h3> 不可否认,有的诗碑石也增加自然美丽的厚重与层次。</h3> <h3> 白鹭洲旁边的浣花溪流水。蜿蜒曲折的浣花溪河道全都是绿树成荫,这一排一排的绿,护佑着溪水河岸,为浣花溪潺潺流水,增添了绝妙的诗的柔情与画的灵魂。正是水润泽,树的护估,今日浣花溪的风水才特有灵气,并福泽四方。</h3> <h3> 浣花溪公园标新立异的公路牌坊,或者称之为现代牌匾。牌坊既有古风,又采用魔幻的表达方式,看到特新颖,特有趣,加之它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当然就值得观赏、品鉴。</h3> <h3> 浣花溪公园三大景区之_,沧浪湖湿地景区。</h3><h3> 明媚的夏日阳光,静静地倾泻,渗透在潮润的湿地上,树木、草地、花卉沐浴在这明亮的光照下,湿地里错落有序的植被生机盎然,绽放着绿的光晕,行走这里,目睹一片片绿,心真的感觉年轻……</h3> <h3> 沧浪湖湿地这排高大的树林,特别硬朗、倔强、威武,我特喜欢这种有魅力的生命,立即拍照留存。:</h3> <h3> 沧浪湖湿地景区的狼尾草。</h3><h3> 狼尾草色彩鲜艳,体态轻盈,婀娜多姿。狼尾草点缀了绿意绵绵的湿地的的色彩,让清幽多了一絲絲柔柔的暖意,顿吋,感觉清秀的湿地蓬荜生辉。</h3> <h3> 这是穿越沧浪湖湿地的浣花溪流水。<br></h3><h3> 河岸的碑石墙背后是草堂寺,墙里以楠木、香樟为主的树林,通过诗碑墙透射出沉甸甸的绿;浣花溪流水泛起一层一层淡淡的绿,仿佛这里一切都浸透了绿的缠绵。只有在轻风中翩翩起舞的紫红的狼尾草,映射出娇艳的色彩,让湿地美色多了一抹艳丽。其实自然界几乎所有的美,往往是相互借景的精巧组合。</h3> <h3> 蓝天白云之下,沧浪湖湿地的树木草地绿的气韵弥漫,行走在小路上,感觉自己衰老的脚,居然脚步轻盈。一个人的生命如果常游荡在绿色、清爽的自然之中,我确信一定会延缓人衰老的脚步。</h3> <h3> 沧浪湖湿地的观景平台的风貌。</h3><h3> 平台上停放了几个中国印章的石雕,估计意义是让游客记住,印章其实是中国文化重要标志。当然还有不远处的五孔拱桥,这种桥建筑形态是与中国古典桥建筑文化息息相关。</h3> <h3> 沧浪湖湿地的水景。</h3><h3> 浣花溪流水的远处,一个红色的石桥,通过石桥可进入草堂寺新修的东大门。湿地公园为了方便游客观景、歇脚,沿河道修建了不少适用、大气的观景平台,平台形状多变,周围被树、草、花环绕,增添不少妙趣。湿地与草堂相互借景,相得益彰,共同构架绝美的风情画意。思索到此,也就理解什么是"浣花流韵"了。</h3> <h3> 沧浪湖湿地园区的河滩上的五孔拱桥的正面图景。白色的石桥装点了绿色湿地园区美妙的风韵。</h3> <h3> 我長时间品味这里的美,一直无话可说,我不知这里吸引我的最核心东西的是什么,不停地思索,终于豁然开朗,留存下面的文字,不知别人是否认可。</h3><h3> 沧浪湖湿地公园这座五孔拱桥的设计,布局,堪称一绝,桥本身传承了中国桥建筑的精髓,小巧玲珑,置放在这片湿地之中,不大不小,特别显眼,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湿地属柔,小桥属刚,观赏这柔美的浸透绿味的湿地,它居然冉冉散放一种刚的韵味,柔中有刚,风韵美妙至极。</h3> <h3> 碧水与青草的交合。</h3><h3> 景色简简单单,一半青草,一半水影,融汇,是柔柔的交融,汇聚是和谐的组合,美得如此干净、美得如此简单、美得如此流畅,画面有"濯濯吐深秀”的意境,观赏又如此舒畅,也就足矣!</h3> <h3> 沧浪湖区的浣花溪充满画意的河道。</h3><h3> 站在沧浪湖湿地景区的桥上,观景视野开阔,整个湿地公园的美景尽入眼帘;站在这里,遥望浣花溪绿水盈盈,可感受到河风轻拂的温柔,可感触清新空气轻轻地流动,可以品味到沧浪湿地散发出的淡雅的风趣。当你认真吸纳湿地潮润的清凉的空气时,你会感觉是一种润泽心扉的享受。 <br></h3> <h3> 沧浪湖湿地公园湖光美景。</h3><h3> 树草显绿,倒影成趣,景色精致,美趣有韵。蓝天之下,水景、树景、草景,桥景错落有致,美得特別温馨。</h3> <h3> 图片摄影 2018.8</h3><h3> 图片文字说明与评点 2018.8.26</h3><h3> 李方建 2018.8.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