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8.8.19-20作协一组十组联组采风掠影(一组篇)

简洁

<h3><h1><b>难忘的相聚</b></h1><b>作者:戴启章 <br></b></h3><h3><b>淙淙溪水 映照明亮的双眼, 烂漫花海 辉映阳光般笑脸。 融入青山绿水呦, 一幅多彩的画面。 娓娓交流 真诚的发自心田, 熊熊篝火 把青春的激情点燃。 结下的友情呦, 心心相印到永远。</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秋夜喜雨</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以江</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好雨三更入梦乡,甘霖普降润清苍。</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夏秋交替逢甘露,驱散炎炎送爽凉。</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8月20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馒首写意</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徐以江</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一印象</b></h1><h3><b> 时间之水,徐缓而过。馒首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几年前赴天女山采风,就曾经多次与它擦肩而过。我和所有人一样,能在地理坐标上查到馒守的经纬。然而,却很难在自己的意像中勾划出它的轮廓。</b></h3><h3><b>轻拂着初秋清爽怡人的凉风,和兄弟文学组联组活动来到馒首采风,路过后安镇,途经佟庄子,到达了此行目的地,一个座落在辽东三块石风景区脚下的这个小山村。</b></h3><h3><b> 陌生产生好奇,采风结下情缘。在这本无联系的地方和这素不相识的人们结下终生的爱恋,充满了结识它的惑诱和热望。这次走近馒首,是真正触摸到它跳动的脉博,清晰地目睹村庄容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狭长的山谷,青山绿水,湛蓝的天空。整个村庄依偎在群山怀抱,绿树叠翠之中。一条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长蛇伸向遥远的天际,公路两旁农舍有序排开。栅栏旁盛开的牵牛花、低垂的向日葵,还有一些庭院里停放着面包车、小轿车。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声;鸣声唧唧的蟋蟀,一派生机盎然,到处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犹如谱成娓娓动听的乡村轻音乐,在我们的视觉中徐徐奏响了第一乐章,循序渐进地完善着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激情吟诵</b></h1><h3><b> 度假山庄诵经典,文友相聚话文学。一帮从城里涌来的文人墨客,刚下榻于度假山庄,顾不得小憩,就拉开了 “学名著、诵经典、读美文”文学采风活动的序幕,迫不及待的登场亮象。第一文学活动组付学斌以一篇《大漠深处的胡杨》震撼开篇,吟诵得有如叮咚作响的泉水,清泠悦耳,如临大漠其境。二十八组秘书长果红原创的美文和十组的倾情朗诵,激情澎湃,令人赞叹不已!</b></h3><h3><b> 傍晚,更有文友在推杯换盏的兴头上,即兴吟诵和朗诵新创作的诗篇。茶余饭后,夜幕降临,余兴未尽的文友们,拉起手风琴,唱起欢乐的歌,吟诵唐诗宋词,让大家更深刻地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b></h3><h3><b>馒首采风之旅,文人相聚、吟诵经典,给每个人都插上了文学梦想的翅膀,展示才华的空间。同心协力呕歌魅力家乡,续写以笔为犁新篇章。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寻景探幽</b></h1><h3><b> 原想去倘佯三块石风景区花海,观赏乱花渐入迷人眼的美景,却没赶上那趟车。我和东煜等几个文友却另辟蹊路,驱车向马圈子方向驶去。</b></h3><h3><b>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一会,面包车开始喘着粗气,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十八弯爬。这是我熟悉的一条山路,前几年到天女山采风,多次路过这里,领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岩恋。”的风采。爬上第九弯,偶见路旁建的亭廊驿站,几处可见。居高临下,山风扑面。从车窗向远处眺望,蓊郁茫茫的群山,蜿蜒连绵,此起彼伏层峦叠嶂,展开一卷美轮美奂的辽东山区画卷。远眺群山,风光旖旎,触景生情,仿佛耳畔响起李琼唱的那首山歌《山路十八弯》:哟……/大山的子孙哟/爱太阳喽/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哟/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我正有心听这首山歌,东煜有新意的赋诗曰:“弯,十八弯,一弯接一弯。没心情唱《山路十八弯》,只祈祷一路平安。” </b></h3><h3><b> 像重温旧梦似的,数着数着,车过最后一弯到山底,又一次与天女山有缘重逢。三块石、天女山,相隔十八弯,两个景区手牵手,诚邀天下客。路过太平村,一排排黄褐色的农舍映入眼帘,村庄被群山环绕,绿树掩映,整洁、干净,错落有致,形成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山村黄昏</b></h1><h3><b> 大山的高度,遮挡了太阳落山瞬间,却给初秋的山村披上了橘红色的彩霞,在黄昏中亮出了迷人的姿色。有牛羊从山坡走下来,是田园诗画绝好的背景,归家的鸡群停住了脚,阅读这美妙的一刻,让我情不自禁撩开浓浓的秋色,走进隽永的乡思。看这里民风淳朴,生活殷实,炊烟袅袅,村民用锅灶支撑起简单的晚餐,本没有车水马龙喧嚣的白天,到了傍晚显得更加宁静。</b></h3><h3><b> 我与戴老、唐老师漫步村道,欣赏晚霞余辉,任晚风徐徐轻拂,街路不见乘凉的人影,偶有路旁一对夫妇说着悄悄话。此刻,在山村的黄昏里,觉得我是清澈的黎明。夜幕低垂,路灯亮起来了,农舍里的灯也跟着亮了,还不时传来农家院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熊熊篝火</b></h1><h3><b> 朦胧的月色,被灰白色的云块所掩蔽,黑沉沉的天穹不见星星眨眼,飞燕低旋,凉风习习,云彩逐渐形成鱼鳞状。热生风,冷生雨,好多气象在告诉人们,穿过秋天的凉风,这里正在孕育一场秋雨的莅临。就在这样一个美好安谧的夜晚,真的想唱起那首老歌《月朦胧鸟朦胧》,把心绪传递给遥远的天籁之音。 </b></h3><h3><b> 篝火是人类祖先迈开文明的第一个脚印。不是吗,采风活动的设计者,已读懂了大伙儿的心思,用熊熊篝火点燃每个人的创作激情与梦想。熊熊篝火燃烧起来了,露天的大舞台,青山的背景,夜幕的底色,火一样的激情与光芒,点亮这不一样的夜晚。大家手牵手,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抱团取暖,满满的火样热情和幸福感在弥漫,好像又回到了充满幻想的孩童时代。篝火越来越旺,忽有一文友,做飞蛾扑火状,纵身跃过火堆,惊讶得众人连连叫好!把采风活动推向高潮。刻骨铭心的篝火晚会,打破了夜的寂静,也给山村带来了欢乐。 </b></h3><h3><b> 熊熊篝火照馒首,难忘今宵别梦寒。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烈烈火焰不断地闪耀,憧憬着人生绚丽多彩的文学梦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读者创作出更丰盛的“精神食粮”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秋夜听雨</b></h1><h3><b> 辗转秋夜。能在辽东的小山村住上一宿,枕着村庄的臂穹入眠,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是一大辛事。“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入夜,淅淅沥沥的雨终于如期而至,静静地洒向大地,打湿了沉睡的山村,滋润了干涸的土地,催黄了成熟的庄稼。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茶……雨,任由它下个不停,面对生活的多彩,风雨人生岂能少了这道风景。宁静的夜在细雨霏霏中呢喃,快到午夜十分了,几个文友仍然没有倦意,还在兴致勃勃地玩着扑克牌,享受这清爽秋雨之夜带来的欢乐与温馨。这种感觉,正如黄裳《漫思听雨》文中所说:“其实,听雨实在是一份心镜与自然的契合。其实是在雨中听心。”这些人,虽然逗留时间短暂,却和一见如故的村庄融合到一起了。</b></h3><h3><b> 雨,本身是富有诗意的,我喜欢听雨,喜欢阅读有关听雨的古今文学作品。这时候馒首的雨,就在李清照的清婉、秦观的缠绵、柳永的细腻中鲜活起来,也就在我浅浅的忧伤中诗意起来。雨轻敲窗牖,是刻意不扰我的梦。我不知道有谁能听懂夜雨的声音。在这万籁俱寂的夜色里,徘徊窗前,看颇有韵脚的雨从词人的笔下潜入我的思绪,想着苏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情不自禁吟诵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对词人倾诉少年、壮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颇有同感,领悟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到天明”的心镜。</b></h3><h3><b> 我钟情下了一夜的秋雨,还赋《秋夜喜雨》小诗一首:“好雨三更入梦乡,甘霖普降润清苍 。夏秋交替逢甘露,驱散炎炎送爽凉。”</b></h3><h3><b>执手风雨,在人生平淡的季节,我如婴孩般被雨声轻轻敲打</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诗画清晨</b></h1><h3><b> 适时的秋雨,下了一夜。山峦满载着人世间的污秽与尘迹,对那梦幻的苍穹毫无眷恋,从高处飘落缠缠绵绵。</b></h3><h3><b> 翌日清晨,整个山村都置于水气氤氲之中。迎着濛濛细雨,我漫步在村路上,任清爽温柔的和风细雨扑面而来,顿觉空气润滋滋的,格外清新;群山,湿漉漉的,苍翠欲滴。我想,在所有的雨中能淋湿自己的那滴,才是真正的雨,惬意的雨。</b></h3><h3><b> “碧山过雨晴逾好,绿树无声晚自凉。”走着走着,不知不觉秋雨停下了疲惫的脚步,让苍茫的天宇略显微蓝。雨水冲散了闷热,凉丝丝的,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山村空气清明如洗,天空大地纤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洁静、明媚、宽阔。朝雾溟濛,缥缥袅袅,云缠雾绕的群山,一片迷茫。浓雾缓缓飘来,倘佯在山峰之间。袅袅炊烟,缠缠绕绕升腾弥漫着,与半山腰飘浮的云雾融合在一起,点染着山山水水。农舍屋檐下飞出窠巢的燕子,或曼舞;或浅吟低唱;或整齐的排列在长长的电线上,迎接雨后莺吟燕舞的清晨。咪谷说,有燕子斜飞的村庄是和谐的;父辈们说,有燕子呢喃的庭院的吉祥的。农家人信仰年初有燕子的光临的农家来年定六蓄满院。</b></h3><h3><b> 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山村,令我如痴如醉,刻骨铭心。我拿起相机扫描雨后清晨,把群山、晨雾、飞燕、村庄、炊烟……尽收眼底,定格在美好的记忆中。</b></h3><h3><b> 我与美丽山村同行,用水墨丹青绘就了一幅大写意。</b></h3><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b>2018年8月28日于浑河之畔</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无 题</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作者:左东煜</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风吹秋意稻花香,</b><b>美酒佳肴待客尝。</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友今朝再欢聚,欢歌笑语频举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收获频频数不尽,唯盼情谊万年长。</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倾 听</h1><h1> 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历史的回音,倾听大自然的回音,倾听心灵的回音,倾听文学的回音,这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享受。 初秋的骄阳依旧热烈。这个靠近“三块石”自然保护区的小山村馒首,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文友”的到来而热闹起来。<br></h1><h1> 因文结缘,本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次“走进大山、倾听经典”的交流,更让大家青睐已久。经典文学本就如星辰皓月一般灿烂时空。从创作到传承,从阅读到体会,那是一路走来的智慧的结晶,那是一腔思想脱离躯体以后的再现和升华。读之,如饮甘露。品之,如沐春风。回味之中更是万千情怀于己心中撞击的共鸣。喜欢读文、品评,是这一群人的共同特点。当激情澎湃的诵读涌动人们心田的时候,那山为之感动,那水亦为之欢跃。从唐诗宋词中飘来的身影,从大漠孤烟中走来的胡杨,从慈父深情中远远的回眸,那一份抒怀,那一份坚定,那一份爱恋,怎能不让人感动?不让人沉思呢?<br></h1><h1> 大山脚下,流水淙淙。一座座搭桥,一块块卵石,让这里野趣十足。原滋原味的自然风情,使得人们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纯净下来。清澈的小溪中,一条条小鱼从这块石头下面“倏”地一下钻进了另一块石头下面,然后又偷偷地探出小脑袋,看看是不是有人要捉它。几头肥硕的大黄牛甩着尾巴在河滩上悠闲地吃草。它们不紧不慢,怡然自得。我们的到来,几个家伙置若罔闻。大黄牛的憨态可掬,小草鱼的机灵警惕,它们是那样的让人忍俊不禁。它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带着三角草帽的放牧女人,看着我们笨笨磕磕地在石桥上跨越,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br></h1><h1> 此情此景,拂去沧桑,返璞归真。年逾七旬的老作家戴老受到了深深地感染。当他情不自禁地俯下身来,撩起朵朵水花,邀约同伴拍照的时候,孩童一般的笑容荡漾在他的脸上。 如果说这条山溪在野壑之中以一种最原始的风情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岸上的“花海”便是人文情怀对这片土地的“锦上添花”。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争奇斗艳。漫步于花海中,闻花香阵阵,看蜂蝶翩翩,满怀的愉悦就毫无羁绊地绽放在这花海之中。真是“诗在山水间,雅赠爱花人。”</h1><h1> 仰望山峰,“三块石”高耸云端。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记载着曾经的故事。山林苍茫,峰峦雄伟。这座天然的大“氧吧”此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这里观赏美景,挑战登山,缅怀先烈。当今天的人们以“赏阅山水,追寻自然”的心情走进这里的时候,遥想当年战场,怎能不为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在这里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而惊叹呢?大山深处的“磨盘、地窨子、茅草屋……”,都留下了那些年轻战士的身影和足迹,都见证着他们为赶走侵略者,不怕牺牲战斗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h1><h1> 倾听历史和未来的回音,总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激活了时代进步的火花。这是“采风”,也是“思考”;这是“倾听”,也是“思考”。篝火晚会上,文友们手牵手、肩并肩地高亢吟诵,夕阳晚照中的翁媪情趣,就连那高天滚滚的闷雷之声,都是这座小山村的一首首诗、一幅副画,都是人们心中的一首首听不够的歌。</h1><p style="text-align: right; "><b>作者:唐玉洁 (2018.8.24)</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