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振兴上艾文化,不忘祖脉情结。<br></h3> <h3> 上艾文化历史悠久,1992年版《平定县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并州置上艾县(也有说法从秦代开始已建县)到 唐天宝元年迁往广阳 ,其间有800多年的历史,上艾县治所就在今新城村。新城村寺庙古碑也有记载:明万历五年《重修新城村净音院记》曰:新城,古上艾县也,曰坛坡、曰演武场、曰县治。父老相传,遗址尚在。康熙四十五年《重修文昌阁记》云:州治东南二十里许名新城,即古石艾(北魏统治时翻译有误,把上艾误传为石艾,之后年代又改回上艾)祖脉。可见,新城村历史悠久,是平定县的“旧基”和“祖脉。”平定的旧基孕育了我们优秀的上艾文化。 </h3> <h3> 新城村的一场弘扬优良家风书画展、笔会为我们敲开了振兴上艾文化的先行之路。<br></h3> <h3> 编写《新城村志》的新城老人王秀年,纵横遗址碑文,为我们这些古州文人名士讲述上艾历史文化沧桑,爱乡情结溢于言表。一个老人的记忆,就是整个上艾文化的缩影。</h3> <h3> 古州文人墨客的笔墨,墨染新城,新城祖脉由此为我们敲开了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基调,发掘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我们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的开端。<br></h3> <h3> 书画走进农村意义深远,弘扬优良家风,让书画名人的家风家训墨宝走进千家万户,意义更加深远。我们张庄镇镇村两级妇联要借他们的墨宝,把根植于内心的那种修养,传递到千家万户,展示的将是家风的力量。家风家训,其核心是家庭的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灵魂。优秀家风影响的不止一代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影响的是世世代代的人。有了好家风,才有好民风,家风正则民风纯,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br></h3> <h3>一双稚嫩的眼神,充满了对文化对艺术的那种渴望<br></h3> <h3> 中午时分,到了饭点,孩子们都不忍离去, “爷爷,再给我画一副画吧”,, 都已高龄的大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洗了笔的爷爷对望孩子又拿起了画笔,这一笔倾注了对孩子的热爱,对孩子的期望。我们的文化需要他们传承,更需要的是那种执着的文化精神,上艾精神在我们孩子的身上体现,在我们孩子身上传承。<br></h3> <h3> 白发苍苍的荆老师,新城的文化老人,一再嘱咐我,要为我们新城以后的遗址建设留下我们这些古州文人名士的墨宝,他们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遗址的重建,让墨宝镌刻。下午,不顾年迈,又随同文史的爱好者参观新城遗迹,讲解上艾故事,共同研究上艾文化发展大计。</h3> <h3> 上艾县治所新城村,文化底蕴深厚,就地名一说有演武场、城址台、将台岭、棋盘岭、石骆驼、烽火台、校场坪、演武场、弯月川、卧龙岗…… 一个个苍劲的名字,无不证实千年新城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内涵。一个个古遗址地名就是整个上艾文化的缩影。<br></h3> <h3>大家边欣赏,边探讨,边研究</h3> <h3> 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探究是那般执着、认真。</h3><h3><br></h3> <h3> 棋盘岭,山丘孤立,峰顶覆盖一巨大坚硬白沙岩石,石厚约2米,石面平台上可围坐几人,相传是狐突(晋公重儿外祖父)和明官大王(名曰陶侃,谨慎吏职,四十年如一日的好官)下棋的地方,也有传说韩信在这里下过棋,故曰棋盘岭</h3><h3> 棋盘岭上的古人对弈,今人的当凌绝顶,诉说的是好美,倡导的是开发的必要,为经济助力。<br></h3> <h3> 鱼池洼的圣泉引得人们不由的赶紧尝一尝,住步闲谈,谈他的价值,谈它的开发利用。
附近的村民每每早晨起来爬山五里,排队打水,既锻炼了身体又呼吸了新鲜空气,还 尝到了上艾的甘泉圣水。<br></h3> <h3>大王 总司圣母庙
说此庙有两个名称有些奇怪,这里还有个故事。原本此处为大王庙旧址,村西头张家得子想为总司圣母还愿,就在废址上建庙,大殿建成,还愿人把总司圣母供奉于正殿,把明官大王置于东殿,但村民不愿,写碑人(给皇帝管理奏章,系张家外甥)知此事不妥,就借大王托身于农夫显灵之说,明官大王自愿将正殿让于总司圣母,合理巧妙处理了此事,体现了上艾人的那种求大同,尚和合的智慧。<br></h3> <h3> 家风家训,名人做笔,挂在墙上,根植的却在人们的心中。<br></h3> <h3> 活动的结束,正是践行的开始,上艾文化在学校的开展,碑拓后上艾文化的研究,新城上艾遗址的恢复,新城文化景点南山经济林园区的建设……等等。</h3><h3> 打造上艾文化,是我们的课题,更是我们的责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