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去年年底开始,克旗滴雨未下。春季里的六个节气人们从希望到盼望,再到失望,最后等到的是绝望。</p><p> 家住墁甸的二姐打来电话“村里家家户户都没有插犁。今年绝收啦……”颤抖的声调里带着哭音。</p><p> 草地的同学发来微信“立夏了,还是没下一滴雨,草原上寸草不生,牛羊只能啃草根,它们的嘴唇天天都肿胀着,老的弱的病的死了不少……”字迹里带着无奈掺杂着无助。</p><p> 街头巷尾热议着干旱,见面打招呼都会有意无意地说上一句“看来今天又没雨……”电视新闻里不停地报道着各地的旱情。持续的高温让人烦躁不安,偶尔去山坡上走走,看到的是枯草,脚下踩到的是枯草,听到的是枯草被踩碎的响声和着有气无力的虫鸣……</p><p> 六月二十三号的早晨,天阴沉沉的,大家兴奋地预测着一八年的第一场雨会有多大。阴沉了两天,晴了,晴了两天又阴了,阴了一天又晴了。</p><p> 这下朋友圈热闹啦,有人调侃:东海、西海、北海龙王已经来到克旗上空预备降雨,但是这雨下多大?从哪里开始下?以什么速度下?几点开始几点结束?哪里下的大些?哪里小一些?这些问题龙王爷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p><p> 最终,酝酿了八九天的大雨还是来了,它把五十年来的最干旱记录,定格在了七月三号。接下来的三场雨终于给久旱的大地带来了生机,几乎是一夜之间,山绿了,草青了,虫鸣了……</p><p> 八月二十五号,这是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在我看来这个周末是最宝贵的,过了这两天,睡到自然醒、头不梳脸不洗,白天懒散地躺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电视,晚上端着手机跟不在本地的家人视频……这样自在的日子马上就要告一段落啦。</p><p> 现在特别惦记的就是山上那些小花,不知道往年那些旧相识是否还会再来,今年的花花世界是否又有了新成员。我要好好利用这两天充实一下我的“植物库”。于是早饭后,带着我先生沿着我们常走的山路,开启了我的寻花问柳之旅。</p> <p> 我家小区最后一栋楼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这里原来是一片平房,拆迁后,一直闲置着。几场大雨过后,这里西风谷、灰灰菜、田旋、猪毛菜像是有人撒种一样,密密麻麻地疯长着。这几种植物都是猪的最爱,所以老家的人给这些植物起了个名字叫“猪食菜”,齐腰深的猪食菜正在结籽,此时的它们营养成分最丰富。</p><p> 我和先生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议论起这片“猪食菜”,“这么一大片,得喂肥几头猪呀!”“小时候,要是有这样一片菜,那得把咱们乐坏了……”小时候挎着筐四处寻找猪食菜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此时看见这些猪食菜,都感到特别亲切。</p><p> “这个时候把它们割下来,晾干,用粉碎机打碎,储备下来,够猪吃一冬天啦……”正瞎议论着,见一个穿着蓝色衬衫的人正挥着镰刀忙碌着,走近一看,割下来的西风谷和灰灰菜,已经捆好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我和先生相视一笑,“有心人呀……”</p><p> </p> <p> 网围栏的入口,一片白草轻轻地摆动着它们白色的穗头,细小的黄色花蕊,在芒中乱颤。看到白草,让我想起了岑参的那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学生时代曾经“聪明”地怀疑“白草”应该写作“百草”,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才知道“白草”确有其草。它是一种优良牧草,因干熟后变白而得名。</p><p> 白草丛中的小路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前几天的大雨把路变成了流水沟,低洼地带的大头蒿有一人多高,闻着它的味道就能知道它的花期已经到了。小时候大人们也把它割下来晾干当柴烧,但它呛人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不到万不得已,没人去割它。</p><p> 与大头蒿相比,黄蒿用处多一些,“黄蒿又名黄香蒿,入药作清凉、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作香料、牲畜饲料。”一九七八年,我还知道了它另外的用途。那年秋天,二姨来看我们,用马驮来一袋子山梨,她说梨太青,得捂几天才能吃。她把割来的黄蒿垫在柴篓里,再放入梨,梨上面再盖上厚厚的黄蒿。她说,垫上蒿梨不会被蹭破皮,还能保持它原有的水分,串上蒿的味道,梨子会更好吃。为了防止我们偷吃,二姨还把篓盖上面压上重物。</p><p>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篓梨对我们来说就是山珍海味,诱惑着我上课的时候也会想起那些梨。七八天后,妈妈经不住我们姐弟三人的央求,终于打开篓盖,在她掀开黄蒿瞬间,我惊讶地发现,原本青色的梨子变得金黄,之前硬梆梆的梨肉变得软糯多汁,而且带着黄香蒿的清香。现在看到黄香蒿一下又想起了那些梨子。</p> <p> 两棵杨树并排生在小路两边,像一座山门,门外是蒿,门里是一大片开着白花的兴安胡枝子,远远望去白绿相间的枝条匍匐在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层毛茸茸的地毯。镜头里它的花瓣洁白如雪,花心里竟然点缀了一点点粉色。我差一点惊讶地跳起来,认识它四十多年,竟然不知道它如此艳丽。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远处一束束的尖叶铁扫帚(胡枝子属)比兴安胡枝子的花色更艳、花朵更密,枝条更修长。这还是我记忆中的胡枝子吗?</p><p> 八四年,是分产到户的第二年,我家也养起了牛马,爸妈算计着生产队分的草场不大,估计割下来的草不够🐂🐎吃,就给我们姐弟三人下达了任务:九月一号开学前,每人每天割一捆草。每天一捆草,对于不经常干活的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用邻居五爷爷的话说,我们是“大职工家”的孩子,娇生惯养、干活“支支悄悄”不下力。确实,他说的没错。不但不下力而且喜欢“动歪脑筋”:草深的地方有蛇怎么办?割了别人家的草怎么办?走远了背不动草怎么办?……一大堆的理由让我们想到了家门口的胡枝子,田间、地头、河边、山坡下、墙根这些正经庄稼人不屑的去处是胡枝子的天下,也是我们完成任务的的好去处。胡枝子的枝条比较粗壮而且割起来比较容易,每天一捆草的任务顺利完成。</p><p> 现在看到它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漂亮的花朵、优美的枝条,胡枝子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呵。</p> <p> 脑袋里回忆着这些旧事,眼睛像雷达一样搜索着野花,其实不用刻意寻找就已经发现了黄色的糙叶败酱和费菜,紫色的细叶山竹,淡蓝色的狗娃和蓝盆花,它们这一束那一丛的点缀在坡上的草丛里。蓝盆花是我先生的最爱。</p><p> 去年在那棵歪脖榆树前面有一片蓝盆花,先生早我几步到了那里,他大呼小叫地喊着“老婆子纂,老婆子纂”。“是蓝盆花”我笑着纠正,可能是蓝盆的花瓣豁豁牙牙的不规则,像不太讲究的老婆婆的发髻,所以老家的人叫它“老婆子纂”。</p><p> 蓝盆花的花梗又细又长,撑不起它硕大的花朵,东倒西歪的这一片花整体效果并不好,蓝盆花紫中带蓝,我刚挑选了一朵偏蓝的,正准备再挑一朵偏紫的。就听先生喊:“看,那朵白的是什么花?”话音未落人已经窜到不远处的土崖上了。“是白色的蓝盆花。快来拍吧!”我高兴地跑过去,果然是两朵白色的蓝盆,爬山四年来,第一次看到白色蓝盆,这是我今天收获的第一个惊喜。</p> <p> 一阵狂拍之后继续前行。路左边美丽茶藨子的果实已经熟透,大多都落在了地上,仅有的几颗拍出来的效果不够通透。绿豆大小的果实甜丝丝的。修枝荚蒾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枝头,闪着耀眼的红。小叶鼠李的果实像茄子一样紫得可爱。这段路稍稍有点陡,几株轮叶沙参高调得把它长长的花梗伸向四面八方,一串串蓝色花朵像小灯笼一样,沙参是不分杈的,花梗却长的随心所欲向四周乱伸,用手机很难拍到沙参的全草。越往山上走,野花越密集,品种也越来越多。先生不停地阐述他的新发现:本该开在初春时节的野花也来凑热闹啦。确实,粉红粉红的细叶山竹子近看是串远看成团,淡淡的小巧精致的萝卜花俏皮得躲在路边你的脚下,自成一束洁白的面团铁线莲,鹅黄色的柳穿鱼,成团的照山白,橘黄色的唐芥,这些春天的精灵像刚刚苏醒似的,随处可见。</p><p> 往年的春季拍它们可是像寻针,就拿那个唐芥来说吧,前年,我先生在山外的一块大石头下发现了第一朵并汇报给我,为了拍到它,我翻山越岭一上午。去年只在山顶上发现了两棵。今年路边就能看到它,而且花朵又大又新鲜。本该开在夏季里的瓣蕊唐松草此时正旺,镜头下洁白如玉、姿态优美。春花夏花尚且如此,秋花更人目不暇接,竖串的小黄芪、横串的北野豌豆都是那种蓝中泛紫的色彩,枣红色小球似的地榆、粉色花球山韭、蓝色的翠雀、白色干枝梅、黄色北柴胡、淡蓝色的野亚麻,这些随风摇曳的碎花,让山下的花海充满活力和生机。</p><p> </p><p> 弯弯曲曲的山路沿着山沟一直延伸到山顶,沟头两排落叶松之间是糙叶败酱的天下,阳光下一片金黄,我和先生兴奋地跑过去拍照留念,结果在败酱的东面还发现了一大片茂盛的狗娃。“这才是草原该有的样子!”先生陶醉在花海里,感慨地说:“多亏了那几场大雨呵!”“拍几张就行了,别踩了花!”先生退出花丛,催促着还在找角度拍照的我。我刚回到小路上,就听先生喊:“快看这是什么花?”我凑近一看,“哇,是金丝桃。我在美篇上看到过。美友们拍得可漂亮啦!”这是我今天收获的第二个惊喜!</p><p> </p><p> </p> <p> <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到达山顶才觉得又累又渴,这时候我们带来的西瓜派上了大用场。吃着甜甜的西瓜,吹着凉爽的山风,看着天上悠闲的白云,细数着刚刚的收获,赞叹着大自然的神奇,这感觉——惬意!</i></p><p> 稍事歇息,我和先生继续沿着山脊上的小路向东进发。我们的目的地是阳坡沟里,那个最陡的山梁。前年我在那里发现了几棵大黄芪,大黄芪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当地人喜欢用它泡水喝,秋后,我也想挖几棵来泡水,这次顺便来踩点儿。</p><p> 山脊上的石头多、土少,草长得稀疏,这里是“三韭”(蒙古韭、山韭、野韭)的地盘。蒙古韭地上部分可入蒙药,叶子比山韭细可食用,这两种韭的花都像粉色花球,山韭花更规则一些。(山韭和野韭书本上的叫法和我们当地习惯的叫法正好相反。山坡上那些能吃的菜,当地人习惯在前面加上“山”字,比如“山芹菜、山白菜……”)山韭和野韭的叶子非常相似,不开花的时候很难区分,它们的味道却大不相同,山韭有股“糊同味”(方言)。野韭和家韭味道一样,甚至比家韭更鲜。每年七月末,正是野韭花盛开的季节,大家成群结队去草原上踩韭花,草原上有些地方的韭菜就像人工种植的一样密。踩回来的韭花,放在太阳底下晒半天,再收起来,花上的小🐛就会落在地上,洗干净的韭花控干水分,用绞肉机绞碎,加盐,是手扒肉的绝配,也是当地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小菜。</p><p> 小时候,家在农区,野韭很少,家家户户的菜园里也会种几畦韭菜。秋天韭花快结籽的时候,村里的大娘、大婶们合伙去碾房,用石碾碾韭花。这压韭花可是一项大工程。首先要挑两桶水把碾轱辘、碾盘刷洗干净,为了防止起尘土,地面上也要汕一层清水。碾盘干了,地上的水渗进去了,韭花的主人会把韭花均匀地撒在碾盘上,身强力壮的婶子大娘会主动抱碾杆。一圈下来,韭花被碾成饼,韭花的香味迅速弥漫开来。几圈之后,韭花糊糊会粘在碾盘和碾轱辘上,用铲子铲下来,再继续碾压,反复几次,韭花就变成韭花泥了。各家会根据自家人的口味,在韭花里掺上小🌶️或是韭菜段一起碾碎。妈妈喜欢把罢园的黄瓜妞或豆角妞放在韭花坛里,喷香的小米饭就着腌透的小黄瓜和嫩豆角,特别有味道。</p><p> </p><p><br></p> <p> 脚下的这面坡是阳面,上半坡钝叶瓦松比较多,不小心的话,每走一步都可能踩到开花的瓦松。下半坡沙化比较严重,草木稀疏。为了找到黄芪,我和先生拉开一段距离,仔细的向山下搜寻。眼看着快要到山底了,还不见黄芪的踪影。倒是不远处一片黄色的植物引起了我的好奇,锅盖大的一片,形状很规则,它周围光秃秃的很显眼。我招呼先生一起去看个究竟。</p><p> 这种植物果然是第一次看到,没有叶子,比绿豆还小的黄色花苞,用丝连在一起,就像一张蜘蛛网,被罩在下面的猪毛菜又嫩又细。我拍下照片上传到“花伴侣”,这才知道它是菟丝子。一种半寄生植物,难怪它周围那么干净。这是今天发现的第二种新植物。我们都沉浸在发现新植物的兴奋中,黄芪的事早忘得干干净净了。</p><p> “既然快到山底了,不如我们从山下的路回家吧。”先生建议说。</p><p> “不行。”我坚决反对。</p><p> 前年夏天我和先生从山下的小路走过一次,本来一路上高高兴兴地,眼看着再有几米就到大路了,结果发现一条长长的死蛇,蛇头被砸得惨不忍睹,而且打蛇的人恶毒地把它横在路上,路的两边是网围栏,人想走过去,必须跨过死蛇,我吓得直哆嗦根本迈不了步,是先生把我背到了大路上。现在想来仍然心有余悸。</p> <p> “要不就从南边的山脊往上爬,山半腰有条小路也能回到刚吃西瓜的地方。换条路,没准儿还能发现新植物。”</p><p> 我觉得这主意不错。</p><p> 我跟在先生后面往南走,走着走着闻到了百里香的味道,越走味道越大。在一条流水沟边我们发现了一大片正在结籽的百里香。百里香又名地椒,我们习惯叫它山花椒。是当地人非常喜欢的做菜佐料,秋天人们采回山花椒,洗干净、晒干,一部分加碎,配上五香粉一起炒菜、和馅。一部分整棵留着,炖肉、腌酸菜、腌鸡蛋的时候会放上一把。在家附近很难找到这么鲜嫩的山花椒,我也顺手薅了几把准备带回家。</p><p> “快来看,这里有好多黄芪。”离我不到十几步的地方,先生发现了黄芪。“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忘了它吧,它又出来啦……”我嘟囔着扔下花椒,赶紧给它拍照,我要记住它的位置。等它的果实成熟落地,我再来找它。</p> <p> 越往上爬,山越陡。我不敢四处张望,集中注意力跟在先生后面。一块大石头挡在前面,先生嘱咐我先等在下面,他上去之后再帮我。他还没有完全爬上那块石头就开始喊:“这是什么花?真漂亮!”说着就趴在那聚精会神地拍起来。看着他撅着屁股半趴半卧神情专注的滑稽样,我来不及笑,赶紧用手机拍下这难得的一幕。</p><p> 等我爬到先生刚才的位置,一棵粉色的小花棒惊现在我眼前。“是流苏瓦松!”我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赶紧拍照,磨盘大的一块石面上,小小的石缝里,拇指大的小东西就那么肆无忌惮地盛开着,镜头里的它神采奕奕,像个小精灵。流苏瓦松我很早就认识,它刚钻出地面的时候就像猫🐱的爪子,吃起来有点酸。像这样浑身是朵朵的瓦松还是第一次见。尤其是这样的场景,可惜我摄影技术欠佳,无论我怎样变换姿势和角度,都不能尽显眼前这个小可爱的风采和神韵。</p><p> “快过来,看看这些……”我还沉浸在自己的构思里,先生又咋咋唬唬地喊。</p><p> </p><p> 就在那块大石头的上方,先生站的地方,开花的流苏瓦松几乎是一棵挨着一棵,粉色的、白色的、灰色的、浅红的……,金字塔式的、柱状的、球状的、拱桥状……真的是让人目不暇接。我一边拍着一边赞不绝口。这是我见过的数量最多、颜色最艳、花色最丰富、形状最齐全的流苏瓦松。</p><p> “这回可够你拍的啦!”先生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高高在上,语气里透着自豪,似乎这瓦松是他种的。我贪婪地拍着,每一棵都让我爱不释手。</p><p> </p> <p> 中午十二点,我们终于回到了来时第一次休息的地方。下到山底,穿过那片虎榛子,转过山嘴,想起来时那片尖叶铁扫帚,忍不住又瞥了一眼。结果又发现了两丛狗娃花,它们比先前发现的狗娃花花朵更小更精致,一丛淡蓝,一丛雪白,斜斜地匍匐在草丛里,阳光下特别鲜艳明亮。我们忍不住又是一通拍。刚转身准备离开,几棵达乌里秦艽又映入眼帘。</p><p> 达乌里秦艽,在老家又叫白布草。八三年左右,政府允许百姓上山挖药搞副业,供销社代收药材。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甘草和白布草。甘草又叫甜草,老舅喜欢“打甜草”。农闲时节,老舅天不亮就起床出发打甜草了,背上干粮和水,带上尖镐和他专用的长把铁锨,天黑前回到家,背上又多了一捆甜草。甜草有粗有细但是都特别长。每次看到老舅的战利品,姥爷都会叼着他的小烟袋抿着嘴笑,我知道老舅为什么那么卖力地打甜草,他和姥爷讨价还价要零花钱被我偷听到了(😏)</p><p> 打甜草是力气活,不适合女孩子,四姨只能去挖白布草。十一、二岁的她,带着八、九岁的我,背着姥姥准备的烙糕、一玻璃瓶水和四姨给我买糖吃的承诺,兴致勃勃地去大西沟挖白布草。名字是大西沟实际上是村西的一座大山。在没有发现白布草的时候,我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倔强的四姨让我用她发现的第一棵白布草花当样品,帮她去寻找白布草,找到了她去挖。不知道什么时候天阴了,接着下起雨来,我们都没带雨具,单薄的衣服很快湿透了,我想回家,倔强的四姨却不肯。我蹲在地上,瑟瑟发抖,雨水和着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四姨仍然执着地挖着白布草。雨停了,天仍然阴沉着,后来起雾了,远处的村子不见了,近处的石崖也模糊不清,这是我第一次被包围在雾里,害怕得跟在四姨后面……这些细节尽管已经过去四十多年,现在想来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比如那种恐惧、那种无奈、那种无助、那种后悔,还有穿着湿漉漉的布鞋走在荒草里的感觉,估计这一生都忘不了。当然忘不了的还有四姨给我的奖赏:她买了新花背心,她的旧背心给了我……</p><p> 我喜欢达乌里秦艽除了童年的记忆,还有它魅惑的色彩和它优美的气质——我的草原之花。</p><p> 回家的路上我和先生合计着,等小区里的秋英打籽时,一定要多采点籽。明年春天,要把花籽撒在那片沙化严重的坡上。还要关注那片菟丝子,不能让它泛滥成灾。</p><p> <u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回来后,连续四天去拍小叶金丝桃。在那里又发现了五棵金丝桃和一棵北方獐牙菜。</u></p> <p> 后记:虽然生活在农村几十年,但是对花花草草的记忆很模糊。分产到户之前没有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也就很少到山上去。分产到户后,周末和暑假才和父母一起收拾自己的庄稼。也少有心情去赏花弄草。</p><p> 2011年,大病初愈的我意识到必须锻炼身体,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我选择了爬山。于是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现在。寒冷的初春,枯草中紫色的白头翁、蓝色的细叶鸢尾、白色的多米荠一次次让我惊愕不已。夏季里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朵朵们也让我对花草的喜爱与日俱增。最初,天真地想按照时间顺序,采集制作系统的植物标本,但毕竟植物学知识有限,再加上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的局限,感觉无从下手,这一念头遗憾地一闪而过……</p><p>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边爬山边寻花拍花,可惜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先生建议我去问度娘,虽然有点费劲,毕竟有了线索,我查获了很多植物的名字。初步了解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016年,弟妹推荐的“花伴侣”和美篇,让我如获至宝。“花伴侣”是我查找的有关工具,美篇是我收藏有关花的宝库。以前拍花是因为爬,现在爬山是为了拍花。</p><p> 这些花就像一把把金钥匙,开启了我的记忆之门,那些尘封的往事、尘封的时光、尘封的感觉,一点点在脑海浮现。那次短暂的失忆曾经清空了我大脑, 抹掉了我的记忆,我曾恐惧过担心过甚至绝望过,现在我丢失的东西一点点找回,所以对这些在别人看来最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视若珍宝,失而复得的感觉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