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14)

秋日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当今,名人、学者都纷纷著书立说,树碑立传。其实,平民百姓的心中也都曾留有他(她)自己辉煌的过去和人生的低谷,逝去的岁月有时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上演。</h3><h3> 《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全文共一万六千多字,分十七个章节,是我业余爱好摄影和从事摄影工作的部分回忆,是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给自己摄影生涯一个阶段性地了断,更是在自己的身后、在微信中留给家人的一点追忆。同时,也是给关心、关注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影友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个机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央企摄影工作者和报社、杂志摄影记者的不同。趁现在头脑清醒,思维正常,存储在心中的部分往事还能恢复到我的“文本”中。就这样,这篇回忆录在诚惶诚恐中和大家见面了。由于文笔笨拙,请大家多多理解。</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祁广杰 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七,让相机给我快乐,让镜头给我健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说心里话,当我离开哈锅时,思想和情绪十分低落,在家闲下来的日子无所事事,不敢上电脑,因为电脑中存有我在哈锅拍的照片素材,每当驾车路过哈锅时,都深情地望着我曾经的办公室窗户,立刻,一阵酸楚湧上心头,这种情况过了两年才渐渐好转。</h3><h3> 2012年的春天,经同事赵兴淳的介绍,我注册《黑龙江摄影网》,认识了一批有着共同爱好的影友,拓展了拍摄题材,网上的点评切磋,网下的出行拍摄,彼此增进了友谊,提高了摄影的技艺。我人生中新的舞台拉开了帷幕。自加入《黑龙江摄影网》以来,和影友们去过祖国的最北端,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还去过以前从未去过的黑龙江名胜。</h3><h3> 失去了一个舞台,又来到了另一个舞台。我的人生里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如鱼得水,相机的快门次数快速飙升。但是,无论走到哪儿,哈锅的情怀都挥之不去,我的手机关注了哈锅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了哈电集团的微信公众号,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哈锅的最新动态。</h3><h3> 2015年的初冬,我加入到“候鸟”的队伍,初冬来到 海南山海湾,春暖花开返回哈尔滨。山海湾摄影协会聚集着全国各地的一批摄影爱好者,三亚候鸟摄影家协会藏龙卧虎,高手如林,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摄影技艺,并外出采风。莺歌海是我们常去的采风地之一。每次去拍摄时,都能远远地看到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矗立在莺歌海海边,高耸的烟囱吐着近似透明的白烟飘向蓝天。我知道,这座电厂三大主机之一的锅炉就是哈锅制造的。每每看到莺歌海电厂,对哈锅的思念都会袭上心头,都会想起退休前在哈锅工作时的情景,想起我镜头里的哈锅。我退休的这几年,哈锅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已经跻身于世界电站锅炉制造业的先进行列。</h3><h3> 新疆有一块大型煤田,可供全中国燃用一百年。但是,其煤质非常低劣,燃点低,热值低,结渣率高,煤矸石的百分比严重超标。国内外的专家们对此都束手无策,一直未能被开发利用。哈锅经过艰难的无数次试验,终于破解新疆的这块煤田“密码”,开发研制了专门燃用该煤田煤种的电站锅炉,至此,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这块大型煤田开始了新的生机。为此,哈锅获得了中国工业的大奖。作为哈锅人,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是,当我听到这个好消息时,在海南山海湾的家中高兴地举起酒杯,默默地遙祝哈锅,祝贺哈锅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h3><h3> 海南的南国风光,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是我们“候鸟”摄影爱好者镜头锁定的目标。在海南的这个“候鸟季”,我还有幸来到祖国最南端的西沙群岛,那里湛蓝的海水,银色的沙滩,随风摇曳的椰林让我感叹大自然的美好和对明天的向往。我庆幸能在哈锅从事大半辈子我喜欢的摄影、摄像专业,并给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一辈子享用的精神大餐。应该说,是相机给我带来了快乐,是镜头给我带来了健康。</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这篇一万六千多字的《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纵贯了我四十多年摄影、摄像的工作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曾出现了帮助过我的贵人。他们是:刚参加工作时的十一车间党支部书记李青山,总务科副科长王世超,时任《黑龙江日报》社锌板车间主任郭树立,时任《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李振盛,时任《哈尔滨日报》摄影组组长王志立,时任《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王映东,时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驻黑龙江记者站记者、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封永迎、李巨善,时任哈锅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树才,副部长李延芝、马学斌,时任负责经营销售的副总工程师王世昌,时任副厂长张文学,时任厂长陆燕荪,时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张顺生、谢伟民,时任公司董事长邹磊,时任哈尔滨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张纯,时任哈锅预热器公司总经理张顺生。是他们在工作上给予我帮助、支持、鼓励和肯定,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h3><h3> 更要感谢我的夫人侯宝芝,是她在我业余爱好摄影时期,以及从事专业摄影、摄像的工作中,给予我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解除我的后顾之忧,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h3><h3> 让自已和夫人一起,在人生还尚未明确终点的路上,多一些快乐,多一些健康。</h3><h3> (2018年8月16日23时21分脱稿于哈尔滨家中)</h3><h3><br></h3><h3>↓ 《雪乡日出》祁广杰 摄于2008年12月31日</h3> <h3>↓ 《哈锅一号楼全景》祁广杰拍摄于2008年12月11日。</h3> <h3>↓ 《厂区一角》祁广杰摄于2009年11月10日</h3> <h3>↓ 《哈锅鸟瞰》祁广杰摄于2011年7月5日</h3><h3><br></h3> <h3>↓ 《春到哈锅》祁广杰摄于2011年5月5日</h3> <h3>↓ 《水冷壁生产线》祁广杰摄于2004年(胶片机拍摄)</h3> <h3>↓ 《成排弯管机》 祁广杰摄于2004年(胶片机拍摄)</h3> <h3>↓ 《装焊》祁广杰摄于2013年5月8日</h3> <h3>↓ 《锅炉燃烧试验中心》祁广杰摄于2014年6月4日</h3> <h3>↓ 《莺歌海电厂》祁广杰摄于2018年4月20日</h3> <h3>↓ 《途中》祁广杰摄于2013年6月24日</h3> <h3>↓ 《采风途中》影友摄于2013年9月27日</h3> <h3>↓ 《晨》祁广杰摄于2011年7月24日</h3> <h3>↓ 《异域风光》祁广杰摄于2014年5月27日</h3> <h3>↓ 《郊外》祁广杰摄于2014年5月27日</h3> <h3>↓ 《夏日夕阳》祁广杰摄于2014年5月27日</h3> <h3>↓ 《云水间》祁广杰摄于2014年5月27日</h3> <h3>↓ 《五花山色正浓时》影友摄于2015年10月4日 (一个月以后,我加入候鸟的行列,开启了在海南山海湾过冬的模式)</h3> <h3>↓ 《候鸟摄影爱好者的合影》影友摄于2016年2月13日</h3> <h3>↓ 《木棉花儿开》祁广杰摄于2016年2月12日</h3> <h3>↓ 《西沙 我来了》祁广杰摄于2016年3月14日</h3> <h3>↓ 《我们在西沙》朱乃华摄于2016年3月15日</h3> <h3>↓ 《我在西沙 你在哪儿》朱乃华摄于2016年3月15日</h3> <h3>↓ 《我在西沙》朱乃华摄于2016年3月16日</h3> <h3>↓ 《心花 浪花》祁广杰摄于2017年4月15日 (我的外孙王禹童自2014年2月28日出生以来,给我和夫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从2015年初冬开始已连续三年过上了候鸟的生活)</h3> <h3>  一万六千多字、十七个章节的《一位央企摄影人的回忆》到此全文结束。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以来,所带来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共鸣。我在前言中曾表示过,每个人都曾有过他辉煌的过去,正是有了这些,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h3><h3> 还有朋友表示,通过我的回忆,看到了哈锅的发展和变化,看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变化。</h3><h3> 再次感谢关心关注我的朋友们,祝您和家人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