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家,是放心的地方。</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家,也是港湾,是能够停泊一只累了的船的地方!</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几年前的春夏交替之际,在外漂泊了很久的我,听说父母身体不太好,加上自己工作繁忙,身心皆累,很想回到家里去歇一歇、看一看。于是,趁着假期回到了地处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庾岭镇窑沟村,而家乡的一切在我眼里竟是那么的新鲜与好奇。</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0, 0, 255);">山路情悠悠</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和哥哥于5月1日早晨6点准时开车出发,从西安高新上绕城高速,约莫半个小时左右,便驶出了西安城。汽车沿着沪陕高速,穿过巍峨、艰险的秦岭山脉,一路向着故乡,秦岭山麓的商洛方向驶去。此时,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透过满山嫩绿的春枝,我的心头热血奔涌,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亦如这春日阳光下高速路上奔驰的汽车车轮滚滚向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故乡在大山深处,各种条件都比较落后,记忆最深的,且希望能早日改变的就是家乡的路。</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二十多年前的路,尤其是穿越秦岭的路,狭窄、崎岖、陡险,真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我的家乡丹凤县庾岭镇,群山环抱,峻岭挺拔,河流萦绕,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相互渲染,清静优雅。过去,从家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更是崎岖、蜿蜒的盘山土路,就在这唯一的一条山路上,我的祖祖辈辈们走了多少年,我不得而知,但从那细沙与黄土上留下的足迹,足可以看出它的旷古幽远。那时,人们出一趟山外,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要是逢上雨天,山路泥泞,来回一趟得花好几天的时间。</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 30, 170);">虽然经济贫困,但家乡所在地商洛,却地处秦岭的“心脏”,有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之美称。</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新思想、新观念吹进了山里,吹醒了沉睡的村里人,人们不再沉寂了,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今天,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经济实力增强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了,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最重要的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好,电通了,水通了,看上了电视,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土房变成了楼房……看着崭新的家乡面貌,我这心头乐开了花。在国家的大好形势与政策下,西安至丹凤的高速公路,也早已担当起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从家乡通往丹凤县城的这条土路,于多年前由柏油路所替代。而如今,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又重新对路面进行改造,如今,呈现在人们脚下的,是山里人期盼已久,又宽敞又平坦的水泥马路。</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火车进山了</b></p><p><b> </b> 回到家乡,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无疑于“家乡通火车了,而且还有数趟经过!”</p><p> “是啊,家乡终于通火车了!”心里这样默默地想着,不料,已上了年纪的伯伯问我:“你回来坐的汽车还是火车?”我回答说“汽车”,伯伯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坐火车回来呢?火车都开通好多年了!”我说:“是通了,可这不是思家心切图快吗!”伯伯说:“哦,是这样呀,那就算了。”说完,他摇摇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很失望的样子。而我却不知他为何会这样,等我再问的时候,他已转身走进了堂屋。</p><p> 我一脸的无奈,随即问婶婶是怎么回事,婶对我说:“你伯伯年轻时就是铁路工人,参与修建了很多条铁路,对铁路有着很深的感情呀!自从铁路修到咱们家乡丹凤以后,他就成天唠叨着,说自己修了一辈子铁路,遗憾的是没有修通自己家乡的铁路,如今是想知道铁路线是怎么经过咱山区的,也很想知道坐火车经过山区的感觉如何,可这人老了,我们不放心呀!”“原来是这样呀!自己出门在外,不知坐了多少回火车了,可通往自己家乡的火车还真没坐过……”唉,我心头一热,热泪模糊了我的双眼,伯伯五十年代初成为铁路工人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铁路事业,而我连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他,我这做晚辈的于心何忍呀。于是,我快步走到伯伯家里:“伯伯,你放心,我离家走的时候,一定坐火车,到时将我的感受和所见所闻用电话报告给你。”听我这么一说,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好,好,这样也好,电话现在也很方便。”</p><p> 火车由商南始发,到达丹凤站原来是早上八点多,现在,复线修通后改为九点,火车由东往西,偶尔经过桥梁,偶尔穿越隧道;偶尔一路飞奔,偶尔停歇不前,因此,到达西安站已是下午一点多。虽然火车的速度很慢,但对于我们这个还很穷困、很落后的商洛山区来说,铁路的开通,足以说明国家在农村建设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十分巨大……我将这些情况说给伯伯听时,伯伯直说“好,好!不慢,不慢!”虽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激动的心情,绝对不亚于常人的。而如今,丹凤至西安的高速公路,也已通车多年。透过奔驰的列车窗户,看着农村人忙碌的身影,我相信商洛的明天,将更加和谐、美好和繁荣!。</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家有摩托车</b></p><p>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在并不富裕的农村,你要是骑辆自行车,非把人羡慕死不可。而如今,在慢慢崛起的庾岭农村,谁家又买了辆新摩托车,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p><p> 记得二零零零年的五月中旬,在部队当兵四年的我,第二次回家探亲。那时候回一次家,心情可想而知,经过一路的颠簸,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窑沟村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家家户户的房屋都粉刷的白白净净,好几栋楼房拔地而起……走在乡间通往家里的土路上,最令我欣慰的,是时不时从身边疾驰而过的摩托车。</p><p> 跨入家门,一眼就看见了放在堂屋的摩托车,我走近仔细一看,是一辆暂新的“宗申-125”型摩托车,我好奇地左摸摸,右瞧瞧,上上下下打量着。看到我疑惑不解的样子,父亲走了过来。“那是你哥一个月前刚买的,现在的农村人,生活慢慢好了起来,有好几家都买了,而你哥学了厨师后,这些年没少挣钱,这就是最好的见证!”父亲指着摩托车对我说到,我听后连连点头称好。在家呆了几天后,看见别人骑着摩托车那潇洒的劲头,我心头蠢蠢欲动,可自己却不会骑,于是向哥哥请教。哥哥给我讲解了基本的动作要领后,我便在自家那宽大的堂屋里练习起来,起步走了约两三米远之后,感觉不是太难,于是把车推到屋外正式上路。通过不断地摸索练习,我的技术大有长进,已初步掌握了骑车的基本要领。</p><p> 今天,在这个四面环山的窑沟村,几乎家家都有了摩托车,有好几家还开上了小汽车。有了摩托车,说明农村人的思想开放了,说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说明在党和政府的大好政策支持下,在村两委会“一班人”的积极带头和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窑沟人,在这得天独厚的蟒岭山里,积极地行动起来,他们不等不靠,开动大脑,统一思想,扬鞭奋蹄,不断寻求致富路子。养猪基地、苗圃园、黑木耳、代料香菇、核桃、天麻、猪苓、中药材等等,一步步地走向了富裕之路。现在你要是再回到村里,无论是上街,还是串亲戚,再也用不着走路去了,因为摩托和汽车在农村人的生活里,也已成为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p><p> 骑上摩托车,一溜烟地飞奔而去,留在身后的是一股浓浓的汽油烟味,扬起的灰尘虽然与绿郁葱葱的自然环境有些不太协调,但已经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民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黄牛精神</b></p><p> 在农村,“一头牛,三亩地”是农民的真实写照,我家也不例外。因此,牛这个很有灵性的动物,在我家的历史已有好些年头了。从我记事起,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三五头牛,我家当时就有五头。因那时我们年龄小,母亲又要操劳家务,所以父亲每天都早早起床,把牛赶到山上,中午回来又要下地干活,下午三点左右又得去放牛,每次回来天色已晚。而父亲不是背着重重的柴火,就是扛着一大捆垫牛圈的草。放下这些东西后,便又迫不及待地用没有洗过的双手,挨个抱起我们兄妹几个,并给我们分发他从山上摘的樱桃、葡萄、毛栗、五味子、八月炸等新鲜野果子。虽然那时体会不到父亲的辛苦,但看到父亲高兴的笑容,心头不觉阵阵隐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便利用星期天或寒暑假,帮着放放牛,好让父亲能好好的休息休息。</p><p> 后来,哥哥中学毕业后,考上了西安一所很有名的烹饪学院,并在西安一家大型酒店当厨师,后又改行开起了宾馆。而我毕业后,参军去了甘肃,妹妹还在庾岭中学读书。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父母亲两个人了。有一次,母亲来电话说父亲放牛时,因刚下过雨,坡陡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家躺了好几天。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不仅为父亲的身体而感到担心。慢慢地,每每回到老家,看着父母因劳累而略显苍老的身影,我们总是劝父亲把牛卖掉,不要再放了,那样会累坏身体,因为现在村里已经没有几家人养牛了。但父亲的脾气很倔,每次都是爽快地答应说行,却往往落实不到行动中。其实我们心里十分理解:一是牛跟了他一辈子,有感情了,舍不得卖;二是家家户户都没有了牛,那几亩地怎么办?三是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放牛去,在家里又急得团团转,不知干点啥好。没办法,我们所能做到的,除了让父亲继续放两年牛之外,就是叮嘱父亲放牛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p> <h3> 这天下午,天似乎又要下雨了,于是,我自告奋勇地跟父亲说:“今天我去放牛,你在家里休息休息。”父亲在一旁说到:“这么多年都没放过牛了,不知还会不会放?”我说:“会,这有啥不会的。”当我把牛赶到山上时,儿时与大伙放牛的一幕幕尽现心头:那时候放牛的伙伴比较多,一到山上,年龄稍长一点的就带着我们“害人”,不是去瓣人家地里的玉米棒子,就是挖人家的土豆,之后又吩咐我们捡来干柴,在一片开阔地燃起一堆大火,一会儿香喷喷的玉米、土豆就被我们吃进了肚里,往往都是意犹未尽,而天色已晚,只好找牛回家……
一声鸟叫打断我的思绪,回过神来看看四周,却不见一个牛的踪影,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牛铃声,可怎么也听不到。“这下坏了,不会跑到别人庄稼地里去了吧?”心里默默地这样想着。于是,急忙顺着牛刚走过的踏痕找去,翻过了一山又一山,可还是没有找到,急得我满头大汗,不知该如何是好。又往前走了一阵,来到一座山头,突然发现靠近树林边上有一潭水,里面的水显得浑浊,水潭边上有刚刚踩踏过的牛脚印。这下好了,牛肯定口渴,跑到这儿来喝水来了,那么它也不会走远,一定就在附近。终于,一阵清脆的牛铃声打消了我的急虑,赶着牛迅速向山脚下走去,当走到乡间的公路上时,夜幕降临,而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等候在山口,见我赶着牛过来,急忙对我说:“咋这么晚了才下山,是不是找不着牛了?”我回答说:“这牛真能跑呀,害得我好找……”一边往回走,我一边将下午放牛的经过说给父亲听,父亲满脸笑容的说:“牛呀,确实不好放,可卖掉它,我真的舍不得!”我深情地附和着:“是啊,舍不得!”<br></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地干农活</b></p><p> 因为父亲整天早出晚归,地里农活靠母亲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每次回家的那些日子里,我这个很少捏锄把的游子,都要跟着母亲一起下地锄草、施肥,可每次母亲都不让我去。一是担心我累着了,二是害怕我不会干,反而把庄稼给糟蹋了。而我好说歹说:“我不会,你可以教我呀,不然以后我回农村了咋办,难道不种地了?”母亲接过我的话茬:“我倒是希望你们都留在城市里,不要像我们这样一辈子在农村里呆着,当农民呀没多大出息!”母亲说完叹了一口气。“可是,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在城里也得吃饭啊!要是没有农民来种庄稼,提供粮食,咱们靠什么生存呀,再说了,农民在中国的人口当中占的比例可不小哦!”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你说的是有道理,可是每个做父母的,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们长大了有出息吗,你们有了出息,做父母的心里也高兴呀!”母亲说完,一脸的微笑。我回答说:“这我知道,可是学会了种地,只会有好处而并没什么害处呀,对吧!”“我儿说的对,那就跟妈一起走吧。”</p> <h3> 换上母亲为我做的布鞋,扛上一把锄子,就跟着母亲径直向自家地里走去,农田就在家门前的河边,过一道桥就到了。一到地里,母亲就开始忙活了,并让我先看一阵子。老家的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因此,种的农作物基本上以小麦、玉米、土豆为主,而近几年已经很少有人种地了,因为产量实在太小,加上主要的劳动力都已涌向了城里,留下的一些老人和小孩,也只能勉强的照顾好自己。受气候影响,人们在种植时采用套种,要么一行玉米一行土豆,要么一行小麦一行玉米,旁边套种一些豆角、黄豆、红小豆等副产品,因此,锄起草来非常麻烦,稍不注意就会将黄豆或豆角给锄掉。母亲一边忙碌一边给我讲解锄草的方法,看着母亲那熟练的技法,我十分惊叹。于是,学着母亲的样子,也开始忙活起来,整整一个下午,虽然我十分卖力,又十分注意,但还是将好几苗庄稼不小心给锄掉了。母亲在一旁看着我吃力的样子,笑着对我说:“农民不好当吧,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工作,争取不要回咱农村来!”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里感慨万千。<br></h3> <h3> 夕阳西下,天也渐渐暗了下来。回到家里,我已觉得腰酸背疼,浑身像散了架,再看看手上,竟然发现磨起了四五个又大又红的水泡。父母在一边心疼地说:“很疼吧,以后再也不要去干了。”我想都没想就回答说“不疼!”不过,在又继续干了三四天的农活后,才感觉手上的水泡真的有点疼,且火烧火辣的。其实这点疼并不算什么,因为我学会了一点在农村人眼里很值钱的东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