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岁月荏苒六十载春华秋实

超人

<h3>我的父亲母亲</h3> <h3>一甲子岁月荏苒 六十载春华秋实</h3><h3> ———怀念我的父亲</h3> <h3>  中国古代纪年法是用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甲子也就是第一个组合,组合顺序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每60个一个循环,称六十甲子。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h3><h3> 今年,即2019年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132厂)的甲子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两航起义”70周年,也是我的甲子年。借此来缅怀一位曾经参加过“两航起义”,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不忘初心,兢兢业业,报效祖国,为我国的航空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我的父亲。</h3><h3> </h3> <h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中国。十年后的1959年9月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比共和国小整整十岁。打我记事起,就知道当时我们的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物质贫乏,急需技术人才,急需生活物质......。</h3> <h3>我的父亲林伟尧(广东中山人),母亲叶维添(广东顺德人)。父母早年随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广东来到了当时最繁华的魔都大上海。爷爷和外公当时在上海最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任职,都是高级职员(并有股份)。爷爷和外公他俩私人关系很好,外公家的房子是永安公司分配的(在上海四川北路永安里),属于欧式建筑,从一楼到三楼都是一家人,房子有好几间,房子顶上还有一个小阁楼,很漂亮,二楼有马桶、浴缸、亭子间,一楼房间最大,外面还有一个天井,可以养花鸟树木,休闲的地方(有点像现在的连体别墅,现在这些老房子都是上海重点保护的),在当时爷爷,外公他们一个人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永安公司住的大部分是广东人、上海人还有日本人。我的父母家里分别都有七个兄弟姐妹。父亲是家里的老二,母亲是家里的老五。父亲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h3> <h3>上海永安公司(现依然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h3> <h3>上海永安公司百货大楼</h3> <h3>父亲小时候的全家福</h3> <h3>爸爸(右二)妈妈(右一)与我的爷爷奶奶、三叔三婶、四姑在上海合影</h3> <h3>爷爷常带着爸爸一家人在上海国际饭店顶楼休闲娱乐</h3> <h3>爸爸(左)和姑妈、三叔在一起</h3> <h3>我的父母都是在上海念的书,我小的时候听父母说,他们上课时日本人常常来学校骚扰,日本人一来他们就马上拿出日本教科书做样子,日本人一走就换成国语教材。父亲中学是在上海市私立金科中学念的书(校长是徐志光),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高中毕业。</h3> <h3>父亲的高中毕业证</h3> <p class="ql-block">父亲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校长是沈嗣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二日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p> <h3>大学毕业照</h3> <h3>大学毕业证(英文版)</h3> <h3>大学毕业证(中文版)</h3> <h3>父亲大学毕业后,去了香港,考入了原中国航空公司任职员。中国航空公司于1930年8月1日成立,由交通部与美商中国飞云合作,后与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合作,1945年7月中美双方合约期满,同年12月续签新约5年,中方股份增至80%,美方为20%,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1947年5月起,刘敬宜任11任总经理。中航在其成立的20年期间,始终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和给予的优惠条件,在技术设施和业务经营方面都领先于其他航空公司,中航公司当时在全世界排名第八位,亚洲排名第一位。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与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宣布起义,之后“两航”公司的大部分人员及财产全部转移至国内。这就是当时轰动世界的“两航”起义事件。</h3> <h3>中国航空公司客运飞机</h3> <h3>中航公司空姐</h3> <h3>中航公司空姐与飞机</h3> <h3>中航公司空姐正等待旅客登机</h3> <h3>中航公司徽章</h3> <h3>周总理在“两航起义”欢迎会上讲话</h3> <h3>毛泽东主席致电祝贺“两航”起义</h3> <h3>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两航”起义</h3> <h3>父亲在香港工作期间</h3> <h3>在香港</h3> <h3>1949年父亲和我姑妈一家在香港(我的姑妈姑父也是中航职员,也是两航起义人员)</h3> <h3>父亲和姑妈、三叔在一起</h3> <h3>父亲回国后主动放弃在上海舒适的生活环境,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三线建设。先后在天津、太原、南昌、武汉等地工作过。1955年8月我父亲随于辉(第一任132厂厂长,后被国务院任命为第三机部部长)等9人第一批来成都选歼击机飞机制造厂厂址,我父亲是负责土木工程设计的(我爸回国后就已经被聘任为工程师了),同事们都情切地称呼我爸叫“林工”。当时成都市黄田坝地区有一个原国民党留下的一个破烂不堪的温江机场,杂草丛生没有什么建筑物,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基础建设是很艰苦的,我父亲常常在现场指挥,解决现场技术难题。为满足建厂初期施工及职工生活用水的需要,黄田坝第一口水井、泵房、水塔等是我父亲设计的,当时我爸为了生活用水问题,常常吃住在现场,攻克一个个难题,及时解决了全厂职工的施工及生活用水问题。</h3> <h3>父亲在太原工作期间</h3> <h3>父亲在天津工作期间</h3> <h3>我爸和基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现场合影</h3> <h3>当时国民党留下的温江机场,杂草丛生。</h3> <h3>132厂基建开工典礼现场</h3> <h3>于辉厂长(第一任132厂厂长)在开工典礼大会上讲话</h3> <h3>当初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拉肩扛</h3> <h3>拖拉机开垦,填平地面</h3> <h3>将木材运到工地</h3> <h3>工人在打地基,水泥灌桩建厂房,部分厂房是我爸设计的</h3> <h3>建设中的厂房</h3> <h3>132厂最早的厂门口</h3> <h3>父亲(中间)和同事们在一起</h3> <h3>爸爸(右一)和同事在太原合影</h3> <h3>在成都都江堰</h3> <h3>在山西太原晋寺(前排右一)</h3> <h3>在武汉工作期间</h3> <h3>歼五甲首飞成功庆祝大会现场</h3> <p class="ql-block">132厂是1958年开始计算厂龄的,我爸是1955年第一批来黄田坝选厂址的。1957年荣获先进生产者。</p> <h3>我妈妈为了我爸,放弃了在上海工作的机会,1956年1月8日从上海坐游轮,经重庆到成都与我父亲团聚,最先住在成都市实业街新21号,后又般到东城根街,地理位置在市中心地段。父亲每天乘厂里的班车来回跑了几年,1965年后132厂分配了一套房子给我家,住在黄田坝西郊家属区414栋2楼中间那间,还是苏联式房子(现在已经拆了),地板地的,还有坐式马桶,马桶上面有一个水箱,有一根绳子一拉,自动冲洗马桶,那时候是很现代化的了!我爸的工资在当时来说在厂里是非常高的了,一般人的工资也就30-50左右,我爸的工资当时近200元,是他们的几倍,几次厂里调整工资我爸都不要,还主动二次降低工资(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久后我爸接到部里的借调令,调去成都长征航校担任总工程师,支援那里的建设。</h3> <h3>1959年在成都人民公园。爸爸抱着我,妈妈牵着姐姐。</h3> <h3>照片中的房子(2楼)就是我家曾经住过的地方</h3> <h3>记得那时候,爸爸每天都骑着他从上海带过来的进口“飞利浦牌”自行车从黄田坝132厂骑到长征航校,从成都的西郊骑到成都的东郊,每天穿越整个成都市,爸爸每天很幸苦,那时候我常常放学后就在楼下玩耍,等爸爸骑着车回到家,还要求爸爸陪着我学自行车,爸爸就跟着车子后面或扶着坐垫,怕我从车上摔下来,......这些温馨的场面现在还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h3>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厂区中央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下雨时还能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图中为原132厂部分家属区宿舍,隐约还能看见百货大楼那栋楼。在当时132厂属于高度保密单位,军事管制区,离厂约10公里以外就有“禁止外国人入内”的警示牌。和远方的亲戚通信都必须写成都市95号信箱,不能写具体地理位置,更不能与国外通邮。</p> <h3>过去的厂区一瞥</h3> <h3>132厂厂大门换过几次。每次更换都有它的历史,也见证了132厂发展的历史.....</h3> <h3>现在的成飞公司厂大门宏伟大气</h3> <h3>首架歼七飞机下线</h3> <h3>原厂内1号大门口花园</h3> <h3>现在的厂内1号大门花园</h3> <h3>歼十战斗机</h3> <h3>我和女儿与歼十飞机首席飞行员合影(2008.10.18厂庆50周年)</h3> <h3>中共九大召开时厂区的灯光布置</h3> <h3>早期的幼儿园</h3> <h3>132厂早期的医院(住院部)大门口。我妈就在这里上班。不远处还有一个门诊部。</h3> <h3>我慢慢长大后,到了7岁,厂里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小学校,记得我当时上小学时是在离厂里不远的农村一所叫“天林小学”的校舍读的书,学校设施很简陋,好像没有电灯的,木质结构,桌椅板凳高矮不齐,光线很暗,但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上学放学都是背着书包自己去的,不像现在的小朋友,还要父母接送。“天林小学”上了一段时期后,厂里建起了“国营峨眉机械厂子弟小学”,很快就搬进了新校舍,宽敞明亮多了。我的父母管教我们三个孩子都很严的,放学后要向父母汇报当天的学习情况,坚持每天做作业,爸爸还常常手把手的教我们练习写毛笔字,钢笔字,如何写作文,绘画等。记得那时候还教我下中国象棋,跳棋,教我们学英语发音(美式韦氏音标)。</h3> <h3>我父母的汉字写的很漂亮,很像字帖。父辈们每做一件事都很认真,从不马虎。我爸还会设计服装,星期天一有空就看他在牛皮纸上画线,画出服装样板后,再转到布料上画,设计出样式后,我妈来裁缝,都是给我们三个小孩做的。我们家里很传统,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父母吵过架,连大声说话都没有,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家里人交流都说广东话,但父母之间就改说上海话了。吃饭时间到了,必须等大人到齐了才能动筷子,特别是有客人来更是这样,不能用筷子敲击碗,吃饭时不能到处走动,吃完后碗里和桌子上面不能有任何东西,总之不能浪费粮食。那时候,每到春节前爸爸妈妈是最忙的时候,讨论春节做什么菜,买啥年货,一一开出清单,二三十种菜,非常认真的样子,感觉是在做一项工程项目,我们三个小孩就围在父母周围,各自说出自己喜欢的菜,爸爸妈妈还动手推磨子,自制年糕,萝卜糕,我们帮着大人炒花生瓜子,油炸食物,包饺子(我包饺子就是那时候学会的),大部分做的都是粤菜(广东菜)和本帮菜(上海菜),春节一大早醒来我们都发现各自的枕头下面除了红包外都有一大包好吃的,最特别的就是都有一个很大的橘子糖,用糖纸包裹着里面的糖像橘子样,还有种像鱼一样的糖,广东人讲究大吉大利,年年有鱼,寓意很深,那个年代,很多东西是要凭票购买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大年初一吃过早饭,穿上新衣服就带上我们去叔叔阿姨家拜年,一路上还不停的教育我们到别人家里要有礼貌,不能主动要吃的,懂得守规矩。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有一种无比的幸福感!现在的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h3> <h3>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在看书看报,家里书很多,父母也舍得花钱给我们买书看,小人书,红领巾,科学画报......有些书是从上海亲戚寄来的,放学后总有同学在我家里玩,爸妈也不吝啬的拿出家里从上海寄来的各种好吃东西(大白兔奶糖、泡泡糖、饼干、巧克力、肉铺、麦乳精等)招待我的同学。</h3> <h3>我的父母很注意我们和谁在一起,经常要问我们的,不允许和调皮捣蛋的孩子来往,放学后去哪里玩要先汇报给大人,同意后才能去的,记得132厂附近有个清水河,那里夏天有很多人在此学游泳,但每年都有人溺水身亡,这地方爸妈是不会让我们去的,有一次我在同学的劝说下偷偷去那里学游泳,被告状的同学发现并告诉了爸妈,过后爸妈严厉的批评我,教育我不能去的原因是那里很危险,出了事没有人救援,从此我再没有去过。厂里有了正规游泳池后,爸妈也主动提出让我们去学游泳,并常常陪我们一起去。父母对我们三个孩子真是爱护有加。</h3> <h3>我家里很早就有照相机、老式留声机、电子管收音机都是我爸过去在香港买的洋货,留声机很好玩的,自动放唱片可以10张连续播放的,我的父亲喜欢听音乐,家里买了不少黑胶唱片78转/分的,二泉映月,步步高,喜洋洋,逛新城,洗衣歌,京剧.......后来就只能买文革时期的8个样板戏,歌颂毛主席等歌曲。我小时候在家里喜欢动手制作,家里的飞利浦收音机是全波段的,面板上都是英文,我常常把收音机调到“敌台”偷听,当然是一个人偷偷听。还将喇叭进行改装,放些海绵在喇叭周围,声音放出来就有重低音的感觉,有一次放学回来趁父母不在家,想知道闹钟的原理,偷偷将家里的闹钟拆了,把发条和游丝取下研究,待我恢复安装好后闹钟不走动了,吓得我马上把闹钟藏起来,生怕父母回来发现,第二天第三天又继续反复多次拆装,终于让闹钟走动了,但闹钟已经不准了,其实爸妈早已知道我拆过闹钟,一直不说也不打骂我,我很感激。以后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开始改装收音机和留声机了,家里的留声机只有78转的,市面上出现了33转的唱片,还是塑料的,每张唱片播放的时间还长,我还是趁没人时偷偷把留声机的变压器拆下,查阅资料,改变变压器的绕组匝数,改变了变压比,经过反复试装终于成功了。父母也很高兴,这可是我在初中时期干的啊,父母非常支持我的爱好,给我订阅《无线电》杂志,这个杂志我最喜欢,天天追问啥时候到,每期一到我就翻阅里面有没有动手制作的电路图,装配图,爸妈不仅给我钱,还指导我如何去制作,不懂就去问邻居懂电的叔叔,我骑着自行车到城隍庙电子市场购买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印制板等,自己动手自作三管机、四管机、调幅调频收音机,再后来就发展到制作对讲机、组装825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记得爸妈还托熟人在红光电子管厂帮我买显像管,这事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到后来我工作了,分配到132厂特设科,我的工作居然就是和无线电、导航、通讯电台、雷达等飞机机载电子产品打交道,在单位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每到学雷锋日,单位领导就会派我去厂外家属区或市里学雷锋,帮助别人修理家用电器,为这事领导也时常表扬我。爸妈当时支持我的爱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工作近40年了一直没有脱离电子这个专业,真的应该感谢我的父母!</h3> <h3>留声机</h3> <h3>黑胶唱片</h3> <h3>1976年我高中毕业那年正好遇上全国闹地震,成都闹的最厉害,爸爸妈妈怕我们出事就拖人买了火车票,让我带上妹妹、外婆、邻居几个小孩一起像逃难一样到了上海亲戚家里躲了一段时期的地震,再去上海的火车上我一直都在担心爸妈、姐姐的安全,他们为了家留了下来,当时传说成都附近有地震前兆,闹的沸沸扬扬。坐了三天二夜的火车到了上海,两脚都肿的像馒头大小,好在亲戚家里有医生照看我,结果成都没有地震,河北的唐山地震了……死了不少人。那年中国发生的事太多太多……</h3> <h3>到了80年代初,我爸的历史问题终于有了眉目,国家还专门为两航起义人员颁发了两航起义证书,恢复了名誉,同年我爸还当上了成都市政协委员,每周还有内部电影看,可我爸总是把电影票拿给我去看,我也不客气骑着车去成都市政协礼堂看招待电影了。</h3> <h3>两航起义证书</h3> <h3>两航起义纪念章</h3> <h3>两航起义三十五周年纪念</h3> <h3>颁发两航起义证书时合影留念</h3> <h3>国家恢复职称制度改革后,我爸是第一批任命的高级工程师之一,爸爸还是厂里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我爸的英语特别好,当时厂里没有几个懂英语的,我爸被聘为英语教员,为那些准备拿职称的补习英语,当时厂里还出现了英语角,家里常常来一些好学英语的人。厂里为了编写厂史,厂部办公室还特邀爸爸进入厂史编委会。</h3> <h3>1982年我爸退休后又被厂里返聘到深圳工作了几年。记得1988年我结婚那年,爸爸在百忙中还抽时间陪我们在深圳游玩了几天,照了不少照片,看着爸爸那慈祥的面孔至今难忘.......</h3> <h3>1989年3月和爸爸在成飞公园,爸爸抱着我的女儿莉莉。女儿的名字还是爸爸给起得。</h3> <h3>1988年3月在深圳和爸爸、姑妈合影</h3> <h3>1988年和爸爸、姑妈、姑父在深圳</h3> <h3>我的爸爸这辈子太不容易了!活得太累太幸苦,爸爸您和妈妈在文革期间受了各种个各样的委屈和不平等待遇总是放在心里,从不会在我们面前显露出来,为我们这个家操够了心,您没有享受到今天改革开放后带来的红利就离开了我们.......但愿您在九泉之下能够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告诉您:国家现在强大了,富强了,成飞公司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发展的好,厂房、生活区建设的像一座城市,人们生活的很幸福,妈妈身体健康,您的儿女都很真气,都有各自的事业。您的外孙、孙女都考上了大学,姐姐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日本熊本大学博士生已毕业,现在美国工作。您的孙女婿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爸爸您已经有重孙女了,很可爱。</h3> <h3>爸爸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是我们最可敬可爱的好父亲!</h3> <h3>2002年我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h3> <h3>1993年在迪拜</h3> <h3>2003、2004、2005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h3> <h3>2001与伊朗飞机大修学员合影</h3> <h3>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h3> <h3>巴基斯坦总统府</h3> <h3>我的外孙女</h3> <h3>女儿全家福</h3> <h3>我的全家福</h3> <h3>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br></h3> <h3>编辑整理:林建华</h3><h3>在此特别感谢东浩哥、李民哥提供的珍贵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