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光浅浅,让阅读美好暑期!</h3> <h3>看完《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一书后,有许多新的感悟,可以在其中照出自己在面对儿童问题时的犹疑。我想,这本书,并不是给我们一个可以照方抓药的行动指南,而是给我们一面随时反思自己的镜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主题是一小块拼图”。大意讲了四个孩子在一起,忙碌而又热情地边玩邮局游戏边拼图时,因为一小块拼图的丢失使游戏戛然而止。因为大家心知肚明,他们违反了拼图游戏只有在桌上玩的规则。 一小块拼图的丢失,本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小事,更是一件让人沮丧的坏事儿,出乎意料的是,结果却成了孩子们创编故事的源泉,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是老师智慧的“装聋作哑”给了孩子创造的可能,平时轮流讲故事的举措,给了孩子表现发挥的舞台,也给了老师深入观察了解孩子的途径。 这符合我们一贯主张的在幼儿游戏时,老师要管住嘴,管住腿,多看多听相一致。同时我觉得引导帮助幼儿记录游戏故事,是一个很棒的举措,计划在下学期开始实行,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收获! <br></h3> <h3> 暑假,独坐一隅,轻轻翻开顾园长的美篇读书分享。豁然觉得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懂游戏是老师的必修课。这本书从时间、地域、作者来讲都与我们相距遥远,然而书的写作风格朴素平实,没有满腹的经纶理念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从最实际的观察幼儿游戏中,给我们以启示和感触。
感触一:游戏的关键词"假装""幻想""故事"多次出现在文章的各个章节里。例如第三章写道:"幻想游戏会显得太大吗?"对那些准备上一年级的孩子,幻想游戏会太"幼稚吗?"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没有理解支持幼儿的幻想呢?又如第七章中写道:"热爱幻想、亲近幻想戏剧情节"喷发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声吵闹、一片混乱。"的确如此,当我们发现这种结果时,我们努力尝试着把游戏转变为"学习项目,学习核心。"怕孩子幻想游戏后的吵闹,怕吵闹声引起领导的误会。
幻想游戏去哪里了?老师们怎样去支持孩子的幻想呢?"假装"和"故事"又是游戏中多么让人遐想和愉悦的事情。书中孩子们演故事,编故事,在灌木丛中扮演角色。回想起我们儿时,在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唯有"假装""幻想""故事"使我们获得愉悦美好的游戏时光。
感触二:老师的"计划"和孩子的游戏
‘幻想游戏跑哪里去了?"老师们说,幻想游戏太难,她们避开不做。她们喜欢计划好的东西,计划好的东西是重要,可是和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读了这本书,我想在工作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计划工作吧?我们🈶️更多的责任去支持孩子计划外的游戏。老师对孩子游戏的理解是让孩子获得愉悦快乐成功体验的最直接途径。计划和游戏哪个更重要?需要我们再思考。<br></h3> <h3>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读懂孩子?佩利老师的这本书《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就是耐心倾听,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对话及他们的心声。这本书运用若干个简短的小故事,描述了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游戏活动,充满了乐趣,创意与想象力,看似独立的章节但每篇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记录的是孩子们的小故事,但浅显易懂,金句迭出,平凡中见哲理,引人深思。佩利老师建议我们听孩子讲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再鼓励孩子演出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读懂孩子的大门,在这些因为孩子们的成长缺乏耐心,不愿倾听而被忽略的幻想游戏里,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叙述,社会交往和想像能力。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吧,让他们去幻想,陪他们去幻想,倾听和记录他们的幻想,你会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h3> <h3>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本书真实还原了幼儿园中一个个儿童游戏现场的镜头,作者都是从一个小故事或小事件出发,进行对话、讨论与分享。读着她的书,
就像窥探一个秘密花园。在这个花园中,只有孩子,孩子只是在玩,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会慢慢解决自己遇到的冋题。读完佩利的书,其中有几个小故事,例如“夏洛与灰姑娘”、“寻找彼得兔”让我感触颇深,把游戏流入故事,再从故事回到更多的游戏当中,幻想游戏是如此的生动,只有“懂孩子”,才能更好地去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
</h3><h3><br></h3> <h3>有幸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曾经我以为那些假想游戏只是孩子们在瞎玩。却不想它被赋予了更高级的解释“幻想游戏”而在这游戏背后竟有这么多的游戏意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佩利老师讲述了维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加入的孩子,如何通过幻想游戏进入新的班级文化,进入同伴的世界。通过这个案例,也向我们清楚地示范了“故事桌”的使用方法。佩利老师通过“旁白默剧”的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知道相互接纳,相互合作,相互理解有多么重要,多么有效。而佩利老师并非单独强调幻想而因此低估其他活动,她强调幻想游戏是粘合剂,强力胶,它可以帮助孩子把其他读写、认知、艺术等活动结合起来。
最后,佩利的一句话很打动我,她说她的书,聚焦在孩子们的幻想上,孩子们的戏剧化游戏就是焦点。<br></h3> <h3>“会玩的孩子聪明”,拜读了佩利老师的《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更让我深深地体会了自由性,愉悦性、体验性、创造性的游戏精神。更促使我反思“会观察吗?”“会倾听吗?”因为没有理解孩童的感觉,我们成人怎么能尊重、信任孩子,又如何真正理解、支持孩子呢?于是我不由自主地留心孩子们之间的对话,瞧,早上,孩子们陆续来园了,以往我会提醒他们去自然角浇浇水、观察一下小动物......可今天我就坐在接待处微笑着,看似随意地忘着他们。瞧,那边的两个孩子把烧饭的铲子贴在耳朵边:“喂,小乌龟你好,昨晚你睡得好吗?”“喂,小金鱼你好,你吃了什么早饭啊?”真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啊,但他们在真正的游戏,他们用游戏点燃了生命智慧,他们在游戏中尽情地张扬天性、编织梦想!<br></h3> <h3>暑期里我通过阅读《游戏是儿童的功课》这本书,进一步的了解了什么是幼儿游戏活动——指幼儿喜爱的、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基本活动,是现实生活反映的活动。了解了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
通过短暂的学习,我感受到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游戏作为一种幼儿的学习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幼儿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它可以使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自主主动的去吸取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讲述带给幼儿在理解上的不便。将课程游戏化,把游戏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游戏这把钥匙为幼儿开启知识之锁,充分利用游戏的各种特性,大开方便之门,让知识穿着游戏的外衣伴随幼儿快乐成长。
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包含了情感审美,意志,智慧,社会性,自我概念的整全发展。一句话,儿童在游戏中是完整的儿童。<br></h3> <h3>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因为对游戏的重视逐渐导致许多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从重视游戏变成了控制游戏。除了教师预设好的游戏活动,幼儿自主的游戏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那么自主游戏就体现出了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强调自主,处处体现自主游戏。在阅读《游戏是儿童的功课》之后,我领悟到自主活动中应如何指导以及角色的定位。1.孩子做自主游戏的主人,教师做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1)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2)当孩子们自由寻找伙伴时也是自由的,可以是单独一人的游戏,可以是群体的游戏。教师也不该发表任何建议,给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权。2.教师细致观察,注重隐性指导。 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促进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介人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指导。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应尽量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真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由王国”3.教师重视活动后点评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给予公正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也可以适时地对游戏中遵守规则、坚持性好的幼儿给予奖励。把该解决的问题抛给孩子,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交流,使孩子们知道问题的所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