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集市闻见录之十三:大黄堡大集

侯福志

<h3>  大黄堡啊/你是羞涩的姑娘/摄影家想亲近你/你躲在龙河的树阴里</h3><h3> 大黄堡啊/你是多情的少妇/白鹭亲吻你/你张开了柔美的双臂 </h3><h3> 大黄堡啊/你是慈祥的母亲/东粮窝决口时/你把灾难消灭在金水湖里</h3><h3> 秋风吹拂着/白云沉睡着/芦花漂荡着</h3><h3> 你是那样的安祥/你是那样的静谧/你是那样的美丽</h3><h3> 我爱你/大黄堡我想亲近你/我想拥抱你</h3><h3> 我想化作鸟儿/永远不再离开你</h3><h3> 这首诗可不是诗人郭小川写的,而是我今天到大黄堡镇赶集时随手编的,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难以言表的热爱之情。写的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br></h3> <h3>  大黄堡镇,位于武清区东部,距离城区25公里,东部与宝坻区牛牌镇、尔王庄镇接壤,南部与上马台镇隔龙凤新河相望,西部与曹子里镇为邻,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绝大部分位于大黄堡湿地范围内。境内拥有2万亩芦苇荡,是古代著名的“燕王湖”故地,被誉为“北方小江南”。</h3><h3> 据《大黄堡镇》载,1953年6月,武清县实行区乡建置,全县划为13个区140个乡,大黄堡、八里庄分别成立乡政府。<br></h3> <h3>  1957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分为36个乡1个镇,成立大黄堡乡。</h3><h3> 1958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全县37个乡镇,677个高级社合并成11个人民公社。大黄堡成立人民公社(含今上马台镇部分村庄,公社驻地在上马台),下辖46个村。</h3><h3> 1974年4月,大黄堡人民公社、上马台人民公社分设,将曹子里公社大洼鱼苇区5个村(大杨庄、小杨庄、小石庄、代庄子、果汪庄)和崔黄口公社南大洼鱼苇区10个村(东八里庄、曹家岗、四马营、刘靳庄、务滋甸、四高庄、白楼、东丝窝、西丝窝、普贤坨)划归大黄堡公社,公社驻地迁至大黄堡村。</h3><h3> 1983年6月,大黄堡人民公社改为大黄堡乡。2013年6月,经天津市民政局批准同意,大黄堡乡改为大黄堡镇。 <br></h3> <h3>  大黄堡镇现辖28个行政村(含32个自然村),人口1.8万人。这些行政村庄有大黄堡、小黄堡、东八里庄、四马营、刘靳庄、四高庄、白楼、大杨庄、东小杨庄、代庄子、东丝窝、西丝窝、小石庄、果汪庄、朱曹子、东汪庄、赵庄、张辛安庄、武庄户、曹家岗、蒋庄子、前蒲棒、后蒲棒、务滋甸、忠辛台、普贤坨、千户庄、陈庄等。</h3><h3> 上述村庄的绝大部分得名于姓氏。</h3><h3> 大黄堡村为镇政府驻地。据《武清县地名志》载,明永乐年间江南移民黄姓来此定居,初搭窝铺居住,得名黄家窝铺。明末村里部分居民迁往东南1公里处另立新村,起名为小黄铺。黄家窝铺遂对应改为大黄铺,民国年间改称大黄堡。目前,大黄堡村已全部拆迁,所有居民均已搬迁至位于后蒲棒村东的朝阳里小区。<br></h3> <h3>大黄堡旧址</h3> <h3>大黄堡中学旧址</h3> <h3>大黄堡中学旧址的大槐树</h3> <h3>大黄堡镇政府旧址</h3> <h3>  东八里庄的村名很有意思。村名原称王八家庄。相传明初,因战功被封为八百户的王姓在此立村,还有的说是山东移民王老八在些建村,故名。乾隆七年的《武清县志》沿用此名。而清光绪七年(1881)易名为王八里庄,取“距崔黄口八里”之意(原属崔黄口管辖)。1948年,附近龚庄子、刘台、杜台、邢台、李台并入,遂称八里庄。1973年,武清县划归天津市后,因重名之故易名为东八里庄。据村内邢氏家谱载,其祖邢方玉,因平元军有功,战死后获得封赏,明永乐四年于村内邢台建起邢氏家祠。由此可知,东八里庄历史很悠久,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h3><h3> 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的四马营,是元朝时的一个军营旧址,后由马氏建村,称马家营。后有人称其为饲马营,因谐音之故,改称四马营。《大黄堡镇志》采用了这一说法,而《武清县地名志》则有另一说法,即明永乐年间有四户山西移居来些定居,故称四马营。刘靳庄位于镇驻地东北,建村于明代,原是细户村,建村时有孙、李二姓。一说为康熙年间,由刘、靳两姓立村,故名。</h3><h3> 四高庄是一个行政村,由庙台、郭台、沈台、柳台等4个自然村构成。四个自然村以姓氏得名,而四高庄则因地物得名。</h3><h3> 白楼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明永不乐年间由山东白姓移民成村。</h3><h3> 大杨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北13公里,明永乐年间由杨姓移民立村。初名杨家庄,后因与小杨家庄对应改为大杨家庄,再后来省略了“家”字而称大杨庄。1959年该村曾出土张氏四方套棺,并出土钱币、银簪等,可见该村历史非常悠久。</h3><h3> 东小杨庄位于镇驻地西北10公里,明末清初,有杨姓从杨家庄迁出,于村南3里左右立村,与大杨庄对应改为小杨庄。因与县内村庄同名,故易名为东小杨庄,1984年正式定名为东小杨庄。</h3><h3> 代庄子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明永乐年间由戴姓移民立村,原称戴家庄,后因谐音易名为代庄子。</h3><h3> 东、西丝窝村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因江南移民赵、吴、康、李四户人家一同立村,故初名为“四窠”(当地土语窠、窝不分)。后因村内有人在村西另立新村,故两村分别以方位命名为“东四窠”“西四窠”。清光绪七年的《武清县城乡总册》里,称其为“东西丝窝”。</h3><h3> 小石庄位于镇驻地西北9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时姓人家定居立村,清乾隆年间《武清县志》称为“小时庄”。因时、石同音,讹变为小石庄。</h3><h3> 果汪庄位于镇驻地西北7公里,明永乐年间移民王姓在此定居立村。王氏在村西路边设摊炸果子,遂称果子王庄。后因附近有汪家庄(后改称东王庄),外人不易辨别,遂改称果汪庄。</h3><h3> 朱曹子村在镇驻地东2公里,明永乐年间朱姓移民立村,取名为朱家槽,至清末民初,村落发展为三个庄台,西台称西朱家槽,居南台称南朱家槽,居东台称东朱家槽。土改时西、南朱家槽合称朱家槽,后改成朱曹子村,东朱家槽则划归宝坻县。</h3><h3> 东汪庄村位于镇驻地西6公里,明末清初,有宝坻汪曹庄汪姓移民迁此立村,因附近有果子王庄,为避免混淆,故清末民初易名为“东汪庄”。</h3><h3> 赵庄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明永乐年间由赵姓移民立村,原有大赵庄、小赵庄,后来合并成赵庄。</h3><h3> 张辛安庄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明初江南张姓移民立村。</h3><h3> 武庄户位于镇驻地东南6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关姓移民立民。原称关庄窝,村内吴姓人丁兴旺,易名为吴庄村。后吴姓迁出,因吴与无同音,有人认为不吉利,故于1943年抗战时更名为“武装窠”,后“窠”讹变为“户”字,变成今名。</h3><h3> 曹家岗位于镇驻地西北12公里,明永乐年间曹姓、李姓共同立村。因曹姓为大户,并因其定居于土岗之上,故名。另有一说,清初朝廷下令圈地,武清东部、宝坻西部村庄曾被镶白旗满人占有,皇帝赐给江南织造总管曹姓一家(即曹雪芹祖上),曹家派曹姓庄头在此居住,故名。</h3><h3> 蒋庄子位于镇驻地东北4公里,明永乐年间江南蒋姓移民立村。原名蒋家庄,1966年曾与普贤坨一度合并为一个村,1968年复又分开。除以姓氏全名外,以地物全名的村庄也不少。 </h3><h3> 后蒲棒、前蒲棒。位于镇驻地西北,明永乐年间立村,原有四个庄台:东庄子、南庄子、庙庄子、小北街,后又称前街、后街、东庄子和小后街。因多生蒲棒草,故称四蒲棒村。1960年,四蒲棒分为两个村庄,后街改称后台,1984年改为后蒲棒;前街改为前台,1984年改为前蒲棒。</h3><h3> 务滋甸村位于镇西北部。又称务子淀、务子甸、杌子甸。“务”为“场地”之义,也可以理解为高地。</h3><h3> 忠辛台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公里,建村于明永乐年间。因周围地势低洼,于其中堆土成台居住,得名中心台。1947年易名为忠辛台。</h3><h3> 普贤坨位于镇驻地东北3公里,明代中后期,以熬盐为生的村民聚集成村。因周围多盐碱,得名苦盐坨。当地土语为kun(捆)坨,普贤坨位于镇驻地东北3公里,明代中后期,以熬盐为生的村民聚集成村。因周围多盐碱,得名苦盐坨。当地土语为kun(捆)坨,亦有称为孔家坨者。民国初年,因嫌苦盐不吉利,便以谐因之故易名为普贤坨。村里原有真武庙,因与宝坻接壤,故此庙有“一县压两庙”之说。</h3><h3> 另有以封赏得名的村庄。如千户庄。</h3><h3> 千户庄位于镇驻地西北6公里,元朝时实行封赏制度,将士可依军功封为百户庄、千户长、万户侯等。因千户庄住过千户长而千名千户庄。《武清县地名志》则有另一说法,认为明永乐年间,村民多由外地迁来,故名“迁户庄”,后讹音为“千户庄”。</h3><h3> 以特殊事件全名。如陈庄村。</h3><h3> 陈庄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明朝永乐东南白氏移民立村,后因人丁不旺,求神问卜,经游僧指点改为名陈庄,白姓则搬到宝坻大白庄。<br></h3> <h3>  大黄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国以前有许多古迹,如庙宇、古树等。</h3><h3> 庙宇曾遍布各村,以供奉神佛的不同,又有土地庙、龙王庙、关帝庙、药王庙、菩萨庙、七神庙、周公庙、真武庙、娘娘庙之分别。这些庙宇或毁于火灾,或毁于“破四旧”,如今均已不存。过去,每到诸神诞辰日,就会举行隆重的庙会,如四高庄、大黄堡村,每逢阴历四月二十八,都要举行庙会。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庙会,有赶大车来的,有徒步行走的,有的是为上香许愿还愿的,有的是来此做生意的,更多的是为看凑热闹的。庙会上,有卖小吃的,有捏糖人的,有跳会的,有唱戏的,还有表演杂耍的,赶庙会如同过节一样,非常热闹。这一传统习俗,一直沿袭到2000年左右才停止下来。</h3><h3> 大黄堡古树存留下来的不少,袁泽亮主编的《武清古树名木》载其中百年以上者有7棵,其中古槐6棵,古柳1棵。分别位于代庄子、东丝窝、武装户、张辛安庄、朱曹子、后蒲棒、曹家岗等。年龄最长的是张辛安庄老槐树,树龄在500年以上。曹子村古槐,树龄已经有200年了,它的外表像是一头驴,据村民介绍,每逢阴雨前夕,在树下总能听到类似于驴咬牙的声音,过后必会下雨。</h3><h3> 另据《大黄堡镇志》载,四马营村亦有一棵古槐树,立村时就有,树龄在600年左右,至今仍然活着。此外,忠辛台、赵庄、大黄堡、前蒲棒、务滋甸、西丝窝、果汪庄、小杨庄、千户庄等,亦有古槐、古榆,至今很多古树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br></h3> <h3>《武清古树名木》记载的传说</h3> <h3>  大黄堡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燕王湖的一段。据《武清古树名木》一书载,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死,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自称“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与侄子朱允炆争夺帝位。经过四年苦战,于建文四年六月攻取南京。燕王朱棣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定都于现在的北京城。永乐二年四月,朱棣率众臣渡过马驹桥进驻武清境内。有一天,朱棣登舟游玩到了杨村,看见东、南面一片汪洋,湖中碧波荡漾,鸟鸣鱼跃。久居深宫的朱棣见此美景,心中好不畅快,便带群臣向湖心荡去,泛舟至大黄堡一带更觉另一番景象。朱棣心想:此湖苇田面积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湖水如此清澈,似北国江南,又想到苇子春绿秋黄时的景色,便赐名此湖叫“翠金湖”。自从朱棣畅游大黄堡洼后,这里便流传着许多关于燕王朱棣的传说。几百年过去了,“翠金湖”的名字被逐渐被人淡忘了,人们想起燕王曾在此地游玩过,便称此湖为“燕王湖”了。</h3><h3> 《水经注》载:“自是水(指鲍丘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径通,非惟梁河、鲍丘归海者也。”</h3><h3> 笔者为地质出身,对天津地质现象多有研究。据笔者考证得知,以燕王湖为核心的大黄堡湿地,本是古雍奴薮的一部分。而雍奴薮是由古黄河北徙后的河积作用,叠加气候因素造成的海退现象而形成的古淀湖的残留。九十九淀,就是九十九个泻湖,至今尚在者如七里海、黄庄洼、大黄堡洼等。普贤坨村原称苦盐坨,这个村子建在高台之上,很难想像,在低洼的湿地,竟然还有盐碱之区,这分明就是海退所残留的大量盐份使然。</h3><h3> 今年的4月8日,作者曾到大黄堡镇考察,分别游览了大黄堡村、后蒲棒村、前蒲棒村,参观了翠金湖渡假区和芦苇荡,因是冬末春初,东风过后,白云高挂蓝天,金黄之芦苇随风荡漾,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彩画中。只是路上行人稀少,景区尚未开放,显得十分冷落。当日口占竹枝词一首,以记述此次行程。题目为《过大黄堡》,现抄录如次:</h3><h3> 燕王湖畔草枯黄,雪后风抽天气凉。本是雍阳好景色,缘何石狮堵牌坊?<br></h3> <h3>  大黄堡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北方地区为数不多、原始地貌保持较为完好的典型芦苇湿地。2005年7月,大黄堡湿地被批准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它北起崔黄口镇南曹家岗路,南至上马台镇王三庄路,东到大黄堡镇以东(与宝坻区接壤),西至津围公路与曹子里乡为界。包括大黄堡乡大部,崔黄口镇南半部和上马台镇北半部,总面积11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有兽类16种,两栖爬行类12种,鱼类25种,昆虫119种,植物238种,鸟类16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h3><h3> 大黄堡湿地是蓄滞洪区,青龙湾河、龙河、柳河干渠及黄沙河等河道的上游来水,在夏季洪水泛滥的时候,往往要承担起泄洪分洪的责任。特别是1963年8月,华北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青龙湾河的东粮窝大堤被迫采取爆炸分洪措施,万亩行将丰收到手的红高粱顿时变为泽薮,给大黄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甚至一度影响了县城以及崔黄口一带以大黄堡高粱为原料烧酒厂的生产。 </h3><h3> 大黄堡镇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苇田2.1万亩,养殖水面3.5万亩,年产鲢鱼、鲤鱼、草鱼、罗非鱼、武昌鱼、澎泽鲫、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各种优质淡水水产品1.8万吨。大黄堡还有水稻种植区,玉米种植区,如今的大黄堡已经形成了以地毯业为主导,以水产养殖为特色产业体系,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国。<br></h3> <h3>后蒲棒的水面和居民楼</h3> <h3>大黄堡芦苇荡</h3> <h3>冬天的大黄堡</h3> <h3>  大黄堡镇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一代三弦伴奏宗师李景山是大黄堡村人,他出生于1898年,曾给宝坻黄花淀人、著名的京东大鼓创始人刘文彬伴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人长时期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刘文彬一起参加了天津市广播合唱团。有一次,刘文彬在茶楼演出,一场唱歌两个半小时,曾半开玩笑地对李景山说:“我就盼你小子死了,你死亡我就不唱了!”言外之意,没有李景山他就唱不了。但这一句玩笑话,似乎是一语成谶,1960年,李景山果然病故,而刘文彬也在这一年退出了舞台。</h3><h3> 大黄堡镇出现了两位著名书法家。一位是孙伯翔,他出生于1934年10月,刘靳庄村人,自幼酷爱书法,受业于天津大学书法大家王学仲先生,以魏碑体立足于当代书坛。著有《魏碑书法艺术》《楷书临习指导》《孙伯翔书法作品集》等。我今天特意跑到孙伯翔故居参观,他家的住宅座落在村北主街西侧的一条胡同里,是由正房3间、倒座3间组成的一座小院,门口有一个朱红色的大门楼,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孙伯翔的邻居邱大爷告诉我,他家过去成份高,所以也受过不少罪。孙伯翔是著名书法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可能是身体原因,他现在很少回家来。他还告诉我,村碑上的“刘靳庄”几个字就出自他的手笔!<br></h3> <h3>孙伯翔老家住宅</h3> <h3>孙伯翔老家住宅的门楼</h3> <h3>  另一位是何俊田。他于1945年出生于大杨庄村,幼承家训,5岁时开始研习书画。1961年考入杨村一中,1964年因书画特长被特召入伍,开启了他军旅中专业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生涯。1981年底转业回到家乡,曾先生担任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等职。自1982年起,他拜师于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门下,经过20多年的磨砺,已成为诸体兼备,卓然有成的书法大家,著作有《何俊田书法作品集》《何俊田自作自书诗100首》《书法学习指要》等,在全国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武清区家喻户晓的传奇艺术家。<br></h3> <h3>  刘靳庄村是一个出名人的小村。除孙伯翔外,宋左卿、李志高、孙学海、孙士奎、孙学义等,都是这个村走出去的革命军人,他们都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h3><h3> 大黄堡镇走出的名人还有很多,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韩成武,1945年出生于东汪庄,自1990年开始,先后用了6年时间,把杜甫1458首诗歌全部进行校注,出版了《杜甫诗全译》《少陵体诗选注》等,成为全国知名的杜甫研究专家。著名科学家于九皋,1946年出生于忠辛台村,天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张玉芝是东丝窝村人,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主演。张铁军出生于后蒲棒村,是张家口电视台首任电视播音员。张福庆,是四马营村人,曾任中法合资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和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若干项。</h3><h3> 大黄堡镇集市座落在大黄堡村还迁后的朝阳里南区。我今天先是沿着青上路从南往北前行,过北京排污河(龙河)后不远便到了大黄堡的旧村。只见大部分民居均已拆除,镇政府、大黄堡中学旧有建筑尚存,但周边都是碎砖乱瓦。有意思的是,我在这所中学的院门口,看到了两棵古树,其中西侧的那棵已经枯死,但左侧的那棵仍然枝繁叶茂。</h3><h3> 离开大黄堡旧址,继续沿青上路前行约1公里左右,便到了著名的后蒲棒村。后蒲棒村曾是名星小康村、旅游村,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曾到这个村参观指导。如今,村西头牌坊上红漆多已脱落,好像很久没有粉饰。穿过牌坊后的主路两侧,无论是村委会的高楼,还是社区服务中心巍峨壮观的仿古建筑,昔日的辉煌不仅早已不再,而且还到处是丛生的杂草,给人以强烈的沧桑之感。</h3><h3> 后蒲棒村主路中央有一棵古槐,古槐之下是一处高台。这棵古槐生命力极强,它的树干很粗壮,树冠有三四层楼高,其最高处住着一个喜鹊窝。据说,这棵古槐有好几百年了,它见证了后蒲棒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史。</h3><h3> 沿着后蒲棒村东西向的主路东行不远,有一条十字街。在十字街右转约二三百米,就到了朝阳农贸市场,所谓的大黄堡大集就在这里。</h3><h3> 按照习惯,每逢阴历的一、三、六、八是大黄堡镇集期。今天是阴历的七月二十六,正是开集的日子。朝阳农贸市场非常小,比通常意义上的集市小了很多。我目测了一下,这个市场南开宽约50米,东西长120米,总占地面积不过6000平方米。市场四周都是清一色的小二楼,一楼均为底商,多从事五金、土产、电器以及日用生活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门脸停业。院内是零售区,有服装、蔬菜两大类。这里的蔬菜、水产都很便宜。如巨峰葡萄10元4斤,鲜玉米5元6个,猪后座每斤11.5元,野生黑鱼每斤12元,野生鳝鱼每斤13元。</h3><h3> 我原以为大黄堡卖鱼虾的会很多,而实际上非常少。据当地人说,因为这个地方是主产区,当地人买鱼都要到鱼池去买,所以市场上卖鱼虾的并不赚钱,除非野生的还可以。</h3><h3> 这个市场饮食摊点很少,不像武清的其它大集,除有1家卖炸糕、2家卖炸串的,几乎再没有卖吃食的了。据说,大黄堡集市主要面向周边的几个村,其它村的人到这个集市交易的很少。原因是,镇西北的村庄一般去崔黄口赶集,镇南部的一般跑上马台赶集,东北部的几个村则被宝坻的牛牌镇所吸引,因为这个原因,大黄堡集市显得冷清,辐射作用很小。<br></h3> <h3>集市正名外景</h3> <h3>衣服很便宜</h3> <h3>鹌鹑蛋、螺丝转很便宜</h3> <h3>野生鲶鱼每斤12元</h3> <h3>集市上的凉皮。卖家称:买两份送一个鸡腿,真傻</h3> <h3>集市的太平景象</h3> <h3>  当然,大黄堡镇的吸引力并不在于集市,而是在于她独有的魅力,这里有碧绿的青纱帐,有金黄色的稻田,更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作者:侯福志,武清籍)<br></h3> <h3>大黄堡的高粱</h3> <h3>大黄堡的稻田(摄于刘靳庄附近)</h3> <h3>东粮窝水闸,也是东粮窝引河的源头</h3> <h3>东粮窝引河源头(青龙湾河)</h3> <h3>作者在刘靳庄村与众乡亲聊天</h3> <h3>本文作者</h3>